遠程反艦導彈中繼製導
(2011-02-18 12:04:16)
下一個
飛揚軍事
現代海軍主戰裝備日益更新,各種高新技術飛速發展也引發世界軍事變革。隨著遠程精確製導武器列裝使戰場空間越來越大,戰場形態也發生巨變,防區外精確打擊能力成為一支現代海軍作戰能力的重要標誌。
那麽如何利用中繼製導技術來提高防區外遠程導彈精確打擊和作戰能力將會成為遠程反艦導彈發展的重點研究方向。
在研究這個方向之前,先讓我們來了解下什麽是中繼製導技術。這裏簡單點說,中繼製導其實就是在導彈發射後到命中目標過程中,利用發射平台或其他平台的中繼設備將因戰場環境、目標信息等變化導致導彈發射時設定的射擊參數需要修改的控製信息和指令發送給導彈。
反艦導彈中繼製導技術應用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中繼平台直接控製導彈,導彈按中繼指令修正彈道、更改攻擊目標,中繼製導期間導彈的製導控製權由中繼平台掌握;二是中繼平台隻向導彈提供目標信息,導彈根據目標信息自主決策,確定彈道修正和攻擊目標選擇方案,然後自主搜索攻擊目標。
理論說得差不多了,讓我們緩解下眼睛,大神們最喜歡的比較來了,來看看P700與RGM84中繼製導方式。
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和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潛艇上裝備的P700反艦導彈超音速飛行,射程500KM,製導方式為慣性+中繼指令製導,末段采用主動雷達尋的。戰時艦艇可對目標概略方向發射導彈,由於彈道高度在10000M以上,艦載雷達的中繼製導距離可達300KM。導彈飛行過程中,艦艇根據最新獲得的目標艦位信息通過製導雷達發出中繼指令,控製導彈修正彈道、準確向目標飛行。當然,該彈也能通過卡25PT直升機、偵察機、預警機和衛星向導彈係統傳輸目標數據和中段修正信息,自動修正彈道。
而美國為解決導彈自主、智能化識別目標問題在RGM84中應用人在回路中的末製導方式,中段GPS/慣導組合製導係統將導彈引導到紅外成像導引頭能觀察的目標區域,目標圖像通過數據鏈傳送到發射平台,射手選擇好精確瞄準點後將指令再發給導引頭,導引頭鎖定目標。這裏順便提一句,戰斧Block IV型克服了海上過於平坦無法進行地圖匹配的問題後也具備了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能力,但其製導還是采用了人在回路中的末製導方式,通過增加一條數據鏈和光電攝像機,戰斧Block IV預編程攻擊目標數達到了15個,且能在飛行過程中重新進行目標定位。該彈能在戰區上空待機2小時,通過光電攝像機觀察攻擊區域情況。如指揮員確定目標已被擊中,可指令導彈攻擊另一目標。
通過比較,我們很明顯得出以下結論:
1,應用方式多,既有人在回路中的方式,也有采用中繼指令控製彈道和修正的。
2,中繼平台應用範圍有限,多局限於發射平台。勢必造成發射後平台無法脫離戰區,增加了平台被打擊的可能。
3,中繼製導受平台探測和製導距離限製,使導彈中繼製導距離受限。
從以上基本可以看出中繼製導技術現狀,那麽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中繼製導技術將怎麽發展。
首先,為了中繼製導具有更廣泛的實用性,對彈載中繼製導設備要求體積小、重量輕、與導彈自身製導係統兼容性好,以便於對現有反艦導彈進行改裝;對中繼平台的中繼設備要求通用化、多樣化,不僅在艦艇、岸基雷達站、岸艦導彈發射車上使用,還能在預警機、無人機、偵察機、直升機、警戒機上使用,並且要與C4ISR係統兼容,使中繼製導成為各信息終端節點的基本功能之一。
其次,反艦導彈在加裝中繼製導模塊後,其製導係統就變成了自控+中繼指令的複合製導,因此對導彈製導係統的要求更加嚴格。必須采用更先進的彈載計算機和數字化處理技術,對各種信號實施高速實時處理;要有更先進的導彈控製軟件,合理處理自導控製和中繼製導的控製關係,實現自動的智能化控製決策;中繼製導設備要有靈敏的接收功能、定向信號發送功能和抗幹擾能力,確保中繼信息暢通。
第三,中繼平台要具備實時信息獲取能力;遠程探測能力,包括對攻擊目標的遠程探測和對導彈的探測,具備很強的海浪雜波抑製能力和大的動態接受範圍;信息實時處理能力;多目標跟蹤和控製能力以及較強的抗幹擾能力。
第四,建立中繼製導網絡大係統。目前的反艦導彈中繼製導應用主要采用艦載直升機、機載或艦載雷達等進行目標指示和傳送中繼指令。由於不同中繼平台在戰場滯留時間不同,航程和探測距離也不一樣,中繼製導能力也有很大差別,依靠單一或少數中繼平台已經不能滿足未來海上遠程300——1000KM精確打擊需求。必須以C4ISR數據鏈信息網絡係統為基礎,在偵察衛星、陸基雷達站、作戰艦艇和預警機、直升機、無人機及作戰飛機等平台中增加中繼設備作為中繼平台,建立一個兼顧偵察、預警、指揮控製和中繼製導為一體的聯合指揮控製網絡,形成一個大範圍適用中繼製導大係統,為海上聯合火力遠程精確打擊創造條件。
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後,世界反艦導彈有效射程大有猛增之勢,但無法提高中繼製導能力,射程再遠的導彈也隻是個擺設。僅以小文獻給熱衷於反艦彈道導彈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