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殲-20從首飛到從軍有多遠 參照美俄需5-8年(組圖)

(2011-01-26 08:09:57) 下一個
殲-20從首飛到從軍有多遠
2011年01月   來源: 北京日報 

美國F-22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隱形戰機

預計2013年裝備部隊的美國F-35

  殲-20從首飛到從軍有多遠

  這段時間,中國第四代隱形戰機殲-20首飛成功,成為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和軍事觀察家們熱議的話題。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四代戰機意味著兩件大事:一是國家軍用航空工業出現了質的飛躍,二是這對空軍航空武器裝備來說,將成為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應該說,殲-20的一飛衝天,標誌著中國已經與美國、俄羅斯一起進入了四代戰機俱樂部,航空武器的發展水平躋身第一集團,並繼美國後,與俄羅斯一道成為第二梯隊。

  可以預見,在2015-2018年之間,殲-20的基本型能夠加入中國空軍;如果中國遇到重大軍事威脅,國家周邊安全形勢出現惡變,這一過程可能還會縮短。

  戰機劃代的基本標準是4S

  目前,戰機的劃代主要是戰鬥機的劃代,其它具有軍事用途的作戰飛機不適用這個標準。戰鬥機的劃代沒有全球通用標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方國家的“四代劃分法”和2005年之後美國的“新五代劃分法”以及俄羅斯的“五代劃分法”。在這三種劃分方法中,美國F-22、俄羅斯T-50分別屬於四代和五代戰機,由於“四代劃分法”出現最早,世界範圍內認可程度最高,因此,一般都把F-22、T-50歸入四代戰機範圍。

  西方四代的基本標準是4S,即“隱身、超機動、超音速巡航和高信息優勢”。其中前3個S爭議不大,最後一個S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軍事需求的變化,先後出現了4個概念:一是“短距起降”,二是“高維護性”,三是“超視距打擊”,四是“高信息優勢”。目前,接受程度最高的是第4個概念,即“高信息優勢”。按照F-22的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官方文檔的解釋: “高信息優勢”,也就是“高級戰役意識和效能的航空器”,是指戰機應當具有“網絡中心戰情況下的戰場意識能力”,戰機將成為網絡中心戰的一個節點,與其他作戰單位共享戰鬥情報,飛行員能充分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

  因此,對最後一個S的理解中,“高信息優勢”最符合戰鬥機的時代特色,最能夠體現與三代戰機質的區別,而前3種理解在第三代戰機的發展和改進過程中,已經基本實現,再拿來做四代戰機的標準,總有些時過境遷的感覺。

  剛剛試飛成功的殲-20戰機,西方和俄羅斯標準就有不同的代次結果:如果按西方標準就是四代,按俄羅斯標準是五代。由於我國沒有自己獨立的劃分標準,按照世界範圍內認可度比較高的四代劃分方法,稱四代更合適,或者被軍事迷們接受度較高一些。

俄羅斯T-50預計2015年小批量生產

    四代機研製周期一般二三十年

  對於航空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國家而言,四代戰機的研製難於上青天。即使是美國、俄羅斯這樣基礎良好、技術雄厚的國家,四代戰機的研製周期也會長達20-30年左右。中國在對四代戰機20多年的探索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

  1、隱身外形設計 外形設計是實現隱身的重要前提,雖然有F-22等作為參照,但真正設計出自己的四代機,沒有大量的風洞與電磁試驗,就不會有符合四代需要的隱身外形;

  2、吸波材料的研製 與三代機相比,四代機對機身的材料要求十分苛刻,既要對雷達波具有良好的吸收作用,為與外形設計相配合達到優異的隱身效果,還要保證持續的音速巡航中所需要的強度,超級難度可想而知;

  3、發動機技術 四代戰機的發動機推力比三代機要提高30%左右,具備持久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通常還要具有推力轉向裝置和良好的維護性能,具有較低的紅外與雷達特征,為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飛行提供強大動力;

  4、綜合信息係統 要能夠實現電磁隱身和高效的信息交換,如無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綜合信息顯示係統、數據鏈等,這是四代戰機研製中,最不容易發現、但技術含量最高的部分。

  首飛與形成戰力不是一個概念

  常言道,飛機是“飛”出來的。新型戰鬥機的首飛與真正形成戰鬥力不是一個概念。嚴格地說,首次飛行的技術驗證作用很強,它隻是驗證工作的開始。

  美國F-22從1997年首飛到2005年裝備部隊,用時8年,試飛的工作量十分巨大,9架樣機同時飛行,共同完成了時間長達7542小時54分鍾的試飛工作。2006年12月15日,F-35首飛後,先後有7架樣機用於試飛,預計2013年到2015年裝備部隊,時間長達7-9年。

  2010年底俄羅斯T-50首飛完成後,準備製造5架樣機進行試飛,預計2015年才能夠進行小批量生產和列裝,盡管人們懷疑俄羅斯能否在這樣短的時間如期完成全部試驗工作。

  因此,殲-20首飛成功後,至少需要5-8年的試驗飛行,才能驗證全新的機載設備、飛行控製係統、武器係統、動力係統和全機綜合性能,最終小批裝備部隊。可以預見,在2015-2018年之間,殲-20的基本型能夠加入中國空軍,如果中國遇到重大軍事威脅,國家周邊安全形勢出現惡變,這一過程可能還會縮短。

中國殲-20今年1月首飛成功

    ■點評

  高看VS低估 媒體解讀兩個誤區

  殲-20從首次出現到首飛成功,幾乎占據了國內外媒體的主要版麵,甚至成為美國CNN的頭條,足見其轟動效應。不過,媒體在解讀時存在兩個誤區,概括而言:一是高看;二是低估。

  有媒體認為,殲-20已經具備與美國F-22對抗的條件,攻擊能力更強,將改變太平洋上空的軍力對比,中國周邊的美國航母編隊,美國在日本、韓國等基地麵臨重大威脅。這種看法雖然給了殲-20很高的性能指標,但主要用意在於質疑中國殲-20服役的使用方法。這種臆想出來的看法,是把美國的冷戰思維強加於中國,而中國對於殲-20有自己清晰的“兩不”方針:不針對任何國家,不針對任何目標。殲-20隻是適應中國軍隊轉型建設的新型裝備,也是維護中國主權安全的又一種新型武器,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展到一定水平後自然生成的結果。

  也有媒體對殲-20的首飛不屑一顧,認為隻是一架純粹的技術驗證機,基本沒有隱身能力,沒有新型發動機,甚至認為中國“製造出一架具有隱形戰機外形的殼子”,這些看法對殲-20而言是一種嚴重低估,主要原因是對殲-20的懼怕。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四代機的研製工作,在經曆了20年後,不會隻製造出四代機的殼子,如果那樣,日本一年就完成了“心神”隱形戰機的木製模型,豈不更是神速?

  可以說,每一種武器都因某個對手而產生,而革命性武器背後則代表著一種全新的戰略戰術。作為中國第一種第四代隱形戰機,殲-20的出現,顯示出中國作為一個迫切需要和平發展的大國,迫切地意識到國家安全日益麵臨嚴峻的形勢和挑戰。

  中國發展殲-20戰機是在F-22已經完成生產與裝備部隊、F-35正在進行高密度試驗飛行、T-50進行首飛並製定了列裝時間表後才開始發力的,殲-20具有時間上的後發優勢和長期的技術儲備,不會消耗寶貴的時間和資源去堆積一個外形怪異的殼子驚動世界。中國“神舟”5號的一飛衝天,創造了載人航天首次飛行的最長時間,對於四代戰機有了20年探索的中國航空工業和空軍,已經把智慧和先進科技注入了殲-20,中國四代戰機不會讓世界失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