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進口美製炮兵偵察雷達那點事(組圖)

(2010-12-07 14:06:48) 下一個
中國進口美製炮兵偵察雷達那點事


 08年1月3號,CCTV軍事報道裏,我軍炮兵某部訓練的新聞,出現一個陌生設備的邊角,外形很令人費解,想了半天也不能跟任何國產裝備掛上號,把上麵這個截圖研究了很長時間。後來經過對比,才突然靈感發現,原來這是車載炮兵偵察校射雷達,而且是原裝進口的美國造“火力發現者”AN/TPQ-37炮偵雷達。20年前,中國從美國進口的,這次是在CCTV和中國公開媒體上首次曝光。於是用業餘時間對這種雷達在中國軍隊服役的情況作了些小小研究,未必正確真實,歡迎批評指正。本文內容均使用公開材料,並不涉及機密!

 1987年,處於準盟友蜜月階段的中國和美國,簽署了“友好軍事援助”協議,內容很複雜,有好多種武器裝備的交易,譬如“和平典範”殲-8Ⅱ戰機的改進。這些協議的其中一個,就是《美國陸軍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售四部AN/TPQ-37雷達裝備以及隨機備件和技術保障》協議書,1988年美國陸軍根據協議向我軍交付兩部該型雷達。 



 1989年爆發“6.4事件”以後,美國佬悍然單方麵中止了協議,一直到1992年,美國總統老布什離任前,為改善中美關係,下令“簡單了結”中美原有的防務合作計劃。於是“和平典範”工程的2架殲八II戰鬥機和殲八II實做模型,還有MK46II魚雷,以及黑鷹直升機備件都陸續交付中國。而尚未交付中國的後兩部AN/TPQ-37雷達,也是因為老布什此項指令得以繼續交付我軍。關於這件事,最為有力的證據是老布什的回憶錄,上麵就記載了後續交付雷達和中美合夥在黑龍江東寧縣和新疆合作建設對蘇電子監聽站的事情。本善認為從這件事,以及6.4後美國繼續交付黑鷹直升機和魚雷等武器中能看出來,美國佬做事從來都是從利益出發的,而不是從他們標榜的什麽所謂民主自由人權出發。相對北方的俄國佬,從重合同守信譽方麵觀察,美國佬辦事還是比較厚道的。

 AN/TPQ-37型雷達進口後,全部裝備在我軍總參兵種部炮兵局炮兵電子對抗雷達大隊(本善懷疑,有一部可能分給了宣化炮兵學院,不過目前尚未有書麵證據),該雷達進口後全都由美國陸軍部技術人員負責組裝、調試,並於88年在南京湯山靶場進行了首次實彈射擊試驗。作為高技術部隊,該雷達大隊深受軍委領導重視,多次參加演習、試驗、表演和教學保障任務。2000年前主要完成的任務有:1988年10月宣化雷達戰術試驗;1989年全軍新武器展;1994年全軍夜戰、夜訓新武器展;1994年保障總參四部軍用衛星試驗;1994年底宣化炮兵演練。

我軍通過部隊使用和大量試驗認為,AN/TPQ-37雷達具有相當好的優越性和先進性:偵察範圍大,發現概率高,定位精度高,速度快,機動性能好,可靠性和可維護性高。該雷達抗幹擾能力特別強,1994年總參炮兵局曾在黃羊灘靶場專門試驗,發射30發不同類型和高度的箔條幹擾彈,均未能對該雷達產生幹擾效果,未達成掩護彈丸的任務。使用國產10cm雷達幹擾機(與AN/TPQ-37雷達雷達波長相同),連續波功率100瓦,架設高度5米,隻有在距離雷達30~40米的範圍內,才能對該雷達造成有效幹擾和掩護空中彈丸(正常情況下的戰術要求是幹擾機至雷達的最小距離為15公裏以上),所以,可以基本確認,以上世紀末之前解放軍的技術手段,無論主動幹擾和被動幹擾,都無法幹擾AN/TPQ-37雷達作業。而且該雷達還有個獨特功能是探測敵方的幹擾源,方位精度可達10密位,甚至可以使用兩部雷達對幹擾源進行精確坐標定位,精度可以滿足反炮兵火力的要求。

 該雷達性能優異,我軍似乎很滿意。90年代初的實彈射擊和演習表明,該雷達對我軍152毫米加榴炮的偵察距離達27公裏以上,捕捉概率95%以上(高於85%的指標要求),定位精度54米(高於94米的指標要求),而且這數據是受演習場地和地圖圖幅限製條件下測得的,由於雷達、火炮陣地和落彈區難以拉開距離,所以最大距離隻測試到27公裏,所以有理由相信這種雷達的探測距離還可以更遠。在靶場實彈射擊捕捉定位試驗中,該雷達一般確定炮位坐標的時間為7~12秒,在山地可采用數字高程修正,直接輸出坐標。

 我軍認為AN/TPQ-37雷達的缺點是多目標能力不夠強,對於陣地距離相差200米以上同時發射炮彈的情況,距離坐標偵察可滿足要求,但在方位坐標辨別上就未達到美軍吹噓的指標。還發現該雷達對加農炮一類彈道低伸的火炮陣地定位精度不夠高,譬如對59-1式130毫米加農炮的低伸彈道,外推火炮陣地時的坐標精度就沒有偵測加榴炮時高。另外雷達比較笨重,密封性能差,在我國高溫多雨潮濕的南方地區,故障率容易升高。

 我軍在90年代開始摸索試驗反製這種雷達的方法,發現使用901型雷達偵察機,測向精度5密位以下,采用多站交叉定位,就可以很容易測定該雷達的陣地位置,而且定位精度能滿足我方火炮射擊摧毀敵此類雷達陣地的要求。由於周邊很多國家裝備有AN/TPQ-37雷達,例如對岸台灣就有2部,韓國有5部,另外印度在中國獲得這種雷達18年後的2006年,進口了12部AN/TPQ-37雷達(這時候我軍的同類山寨產品都問世好幾年了)。因此我軍尋找反製這種雷達的戰術戰法,在未來戰爭中,是很有意義的。 

 這個雷達,也是海峽兩岸不多的同樣式武器之一,幾乎是解放軍采購該雷達的同時,在1986年對岸台軍也從美國引進了2套AN/TPQ-37雷達,裝備於第六和第八軍團司令部的炮兵指揮部,相當於配置在我軍的大軍區一級。而我軍的這種雷達平時主要由總部掌握,戰時加強到集團軍一級的炮兵部隊。

 僅有四部AN/TPQ-37雷達,是遠遠不能滿足我軍需要的。所以90年代以來,中國研製出SLC-2車載遠程相控陣炮位偵察雷達(即373型炮兵雷達,采用固態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比AN/TPQ-37雷達要先進),據電子集團自己吹噓,性能全麵超過美製AN/TPQ-37雷達。同時,90年代問世的的BL904型中程炮位偵察雷達(即704A型雷達),也采用相控陣體製,除了外形稍小,基本上可看作是美製AN/TPQ-36雷達的山寨型,已經配屬在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係統中用於出口。中國炮兵,通過幾種前沿動目標偵察雷達和三種偵察校射雷達,即SLC-2遠程偵校雷達、BL904中程雷達以及371型近程雷達(乃是上世紀八0年代從英國引進的“辛柏林”迫擊炮偵察雷達基礎上的山寨改進型),構成了遠中近程相結合的炮兵偵察雷達裝備體係,實現了探測距離上的銜接配套。所以本善認為,中國在炮兵雷達裝備領域,起點比較高,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產品比較多樣化。

 “火力發現者”AN/TPQ-37炮偵雷達,是美國雷錫恩係統公司研製的炮兵偵察校射雷達。70年代開始研製,80年代初裝備美軍。主要用於偵察敵人縱深內火炮(火箭)發射陣地位置,能對多門火炮同時定位。對己方火炮射擊彈著點位置進行校正,同時預測敵火炮彈著點位置。該雷達是當時西方最先進的炮兵偵察雷達。可實現陣地工作過程全自動化(係統作業時唯一需要手動幹預的步驟,是由操作手決定是否向指揮中心轉發目標坐標數據),雷達采用相控陣體製,電子掃描,同時探測、跟蹤、處理多個目標,一旦確定炮彈彈道,敵火炮發射位置的坐標即可通過音頻數據通信網絡自動傳遞給炮兵射擊指揮係統,反應速度極快。缺點是相控陣天線體積較大,機動和偽裝困難。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是依靠這種雷達和先進炮兵偵察指揮體係,用射程比較短的M109/M-198等火炮,輕易打垮了射程更遠數量更多的伊拉克炮兵。

本文的參考資料:

  《火控雷達技術》1995年第二期

  《火控雷達技術》1999年第十二期

  《外軍炮兵研究》1998年第三期

  《現代兵器》    1993年第十期

  《兵器知識》    2007年第七期

  《老布什回憶錄》之重組的世界:1989-1991世界重大事件回憶

  Google

  百度

  本文來自:

http://gaosga.blog.163.com/blog/static/1064625102009526105819276/edit/

更多精彩,請關注網易軍事頻道  

 

                  科羅廖夫 

                  2009-01-04


 

我軍AN/TPQ-37炮偵雷達原來都裝備在總參兵種部炮兵局炮兵電子對抗雷達大隊,現在是哪個部隊裝備不太清楚。  

 

 

牽引狀態下的AN/TPQ-37雷達

 

AN/TPQ-37雷達的俯視圖

 

 

中國在AN/TPQ-37雷達基礎上,研製出SLC-2車載遠程相控陣炮位偵察雷達,據電子集團自己吹噓,性能超過美國原版。

 

 

相當於美製AN/TPQ-36雷達的BL904型(704雷達)的中近程相控陣炮位偵察雷達。

 

 

704A雷達的介紹,屬於中近程炮偵雷達,一般裝備在我軍炮兵團(旅)指揮連雷達排(站)。

  解放軍裝備的704炮兵雷達

 

  國產371型雷達,屬於近程炮位偵察校射雷達,主要裝備團屬炮兵部隊,用於偵察迫擊炮或短程火炮陣地坐標。其原型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國“辛柏林”迫擊炮偵察雷達。我軍1984年引進,並在老山對越作戰中屢建奇功。

 

 

我軍1984年從英國引進的“辛柏林”迫擊炮偵察雷達,曾用於老山防衛作戰。

 

 

用於炮兵其前沿偵察作業的LLP33活動目標雷達,也是我軍炮兵偵察的有力武器。

 

 

AN/TPQ-37雷達控製艙,左側是改進後的地圖坐標顯示器,右側是AN/TPQ-37雷達原來的地圖顯示器,這種紙質滾筒式地圖坐標儀,在國產ASN-206無人偵察機的地麵係統上也有應用。

 

 

韓國軍隊裝備的AN/TPQ-37炮偵雷達,照片拍攝於2000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