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海洋油氣70%藏於深海 南海堪稱“小波斯灣”

(2010-10-05 14:20:12) 下一個

中國海洋油氣70%藏於深海 南海堪稱“小波斯灣”

2010年10月     揚子晚報


渤海有油、南海有氣

“到今年10月份和11月份期間,預計海油產量將突破5000萬噸油當量。”對於不久即將實現的5000萬噸大關突破,李緒宣的微笑裏顯露出底氣。作為中國海油海洋勘探的技術負責人,李緒宣對於中國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充滿了信心。

以2008年為例,中國海域主要勘探區達到25.7萬餘平方千米,探明儲量2102百萬桶油當量,其中包括原油1400百萬桶油當量。

油當量是按標準油的熱值計算各種能源量的換算指標。中國又稱標準油。1千克油當量的熱值,聯合國按42.62兆焦計算。1噸標準油相當於1.45萬噸標準煤。

在2102百萬桶總量中渤海灣探明儲有1065百萬桶油當量,占全部探明儲量的50.67%;南海西部和南海東部分別儲有614百萬桶油當量和348百萬桶油當量,共占全部探明儲量的45.79%。東海探明儲有75百萬桶油當量,僅占全部探明儲量的3.57%。

而在25.7萬平方千米的勘探區域中,渤海勘探4.30萬平方千米,南海西部勘探7.34萬平方千米,南海東部勘探5.54萬平方千米,東海勘探8.54萬平方千米。從勘探區域和探明儲量上比較,顯然,渤海灣和南海海域有更為廣闊的開發前景。

此外,在渤海灣探明的1065百萬桶油當量中,原油占934百萬桶。而在南海西部海域探明的614百萬桶油當量中,原油隻有246百萬桶。

在淨產量方麵,2008年油氣產量合計每天46.64萬桶油當量,其中原油為每天39.81萬桶油當量,天然氣約為每天1.1百萬立方米。在這1.1千萬立方米天然氣產量中,僅南海東部海域就貢獻72.24%。

從中國近海油氣田分布圖上可以明顯看到,麵積隻有7.7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僅18米的渤海海灣聚集著大片已開發油田,其中包括錦州凝析油氣田、綏中油田、秦皇島油田、渤西油田群、埕北油田、渤南油田群以及渤中油田等。而在更為廣闊的東海海域則隻有春曉油氣田和平湖油氣田。

在南海海域,近海油氣田的開發已具一定規模,其中有潿洲油田、東方氣田、崖城氣田、文昌油田群、惠州油田、流花油田以及陸豐油田和西江油田等等,但更為廣闊的南海深水海域仍尚待開發當中。

“渤海灣主要優勢在原油,南海海域的優勢則在天然氣。”分析渤海灣和南海海域各自的優勢,李緒宣這樣總結。

南海是中國的“小波斯灣”

值得注意的是,到2007年末,全球已有132個地區直接或間接發現天然氣水合物。其中海洋有84處,通過海底鑽探已成功在20餘處取得天然氣水合物岩心。2007年5月,中國在南海北部神弧海域成功取得天然氣水合物岩心。

天然氣水合物分布於深海沉積物中,是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一樣且遇火即可燃燒,所以又被稱作“可燃冰”或“固體瓦斯”、“氣冰”。

在2000年至2005年的勘探後,中德合作項目的技術人員在南海北部陸坡、西沙海槽和東海陸坡等3處發現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證據。

參與該項目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總工程師黃永樣根據初步勘測結果表示,僅南海北部的天然氣水合物儲量就已達到中國陸上石油總量的一半左右。按成礦條件推測,整個南海的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量相當於中國常規油氣資源量的一半。

而天然氣水合物一般在溫度低於4攝氏度、即深海沉積層的溫度中,由有機質較豐富、壓力較大的深海沉積物中形成。

雖然今年中國海油仍然將主要力量放在渤海灣海油產區,但是在李緒宣的眼裏,廣闊的南海海域必然成為中國未來海洋油氣的主要產區。

此前的8月19日,中國海油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傅成玉在向股東們的半年致辭中印證了李緒宣的底氣和自信。

傅成玉將中國海油產量增長的來源歸結為三條,第一是核心的中國近海區域在經曆幾十年的作業後,對地質構造和資源分布已經有深刻的認識。2010年上半年,又在多個新的領域取得勘探突破,特別是取得一個大型發現“蓬萊9-1”,另外還有多個中型發現。

此外,中國海油以及合作夥伴對“流花29-1”的新發現也為未來南海方麵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了解,“流花29-1-1”井估計日產天然氣5700萬立方英尺。而之前比較大型的“荔灣3-1-2”和“流花34-2-1”日產天然氣分別為5300萬立方英尺和5500萬立方英尺。

深海開發一直是一個高回報的領域。除了深海區油氣儲量占未來可供開發油氣儲量的90%外,深海油氣勘探成功率也很高:墨西哥灣是30%以上,巴西坎波斯灣是50%。一旦發現油氣儲藏,規模一般也非常巨大。從深、淺海區單井儲量來看,比例約為159:7。

宋恩來則表示,南海占中國海域總麵積的四分之三,石油地質儲量大致在230億噸,被外界稱為“第二個波斯灣”。

150克原油的開端

雖然中國人在鄭和下西洋時就開始了洲際海洋探險,但中國並不是一個海洋強國,海洋資源的開發相對西方尤為落後。

以鶯歌海油苗調查為起點,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已經走過54個年頭。鶯歌海位於南海海域。1956年,海南島鶯歌海村漁民報告,稱在海岸外發現油氣苗。隨後,原石油部組織專業人員趕赴該地對油氣苗展開調查。

在訪問了上百個村落後,調查人員確定了39處油氣苗點。此後從1958年到1960年間,工程人員開始在鶯歌海地區鑽試探井,在駁船上架起三腳架後,用鋼絲繩加滑輪在套管內用衝擊鑽打出兩口22到26米的淺井,撈出150克原油。

此後,越南戰爭的升級打斷了南海油氣的勘探作業。1972年越戰結束後,原燃化部決定重新上馬南海項目,並從陸地油田調派技術人員和設備,並選擇湛江作為勘探基地,成立南海石油勘探籌備處,開始對南海進行油氣勘探和開采。

同時,研究人員還在渤海以及東海等地進行物探和局部鑽探開發,雖然研究人員逐漸完成了近海區域的石油地質調查,但一直到1981年中國僅有3個渤海地區的小油田投入實驗性開發,累計生產原油96.3萬噸。

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海洋石油事業開始采取對外合作的方式,希望用國內的海上油氣資源和市場優勢,吸引國際資金以及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經驗。

1982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為海洋石油的對外開放提供了法律依據。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宣布將進行海洋石油對外合作招標。數十家外國公司做出投標響應,表現出空前高漲的熱情。同年,中國海油應運而生,代表中國執行對外合作業務。

此後,中國的海洋石油開發取得長足進展。到1996年,海上原油產量達到1718.4萬立方米。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與部分國外公司合作相繼在渤海灣發現並開發“蓬萊19-1”等特大型油田以及曹妃甸油田群,在渤海灣實現年產原油超過1500萬噸,成為繼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之後中國東部第三大油田。

到2007年,渤海油氣產量和儲量達到一個新的增長期,正在向年產3000萬立方米的目標靠近。目前,渤海油田和南海東部油田已經成為中國海上兩大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

不過,如此巨大的開發對於中國的海洋油氣資源來講,仍是一個小數字。按照2008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國石油資源評價結果,中國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噸,占全國石油資源總量的23%;海洋天然氣資源量為16萬億立方米,占總量的30%。而當時中國海洋石油探明程度為12%,海洋天然氣探明程度為11%,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在上述中國海洋的油氣資源中,70%又蘊藏於深海區域。

海洋鑽井從313米到3051米

在世界範圍內,人們對深海的認識正在越來越深。如何跟上世界深潛的節奏,乃至進入領先位置,考驗著中國人。

一方水池,平淡無奇。

像是個大號遊泳池,隻不過裝了相當於“水立方”主泳池6倍的水。

葛江濤、劉耿、林歆報道說,這裏是上海交大的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海洋工程水池”是一片仿真海洋,0.5米高的波浪,對1:100的模型而言,就相當於50米高的巨浪;池中40米最深處,相當於4000米深的深海洋底。

建築規劃需要沙盤,飛機設計要有風洞,海洋工程需要這麽一座水池。那些曾令中國人自豪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設備下水前都曾在這裏預演過。

水池中,“海洋石油981”的鑽井平台模型格外引人矚目。

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深水油氣作業經驗的積累,世界海洋油氣行業對深水概念的界限也在不斷改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它已經從超過300米水深發展到現在的550米至600米以下。

自1947年美國成功鑽探人類第一口海上油井後,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逐漸從淺海擴大到100至500米的中深海域、500至1500米的深海、超過1500米的超深海,今天先進國家的力量已經集中在3000米以下的“超級深海”。

“目前世界海洋油氣事業集中在深海甚至1500米以下的超深海域。”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研究總院海外評價中心的研究人員陶維祥對本刊記者說,隨著海洋油氣事業的進步,專業領域常用的“深水”一詞的標準也在發生變化,20 世紀70 年代深水最低界限為100米,到20世紀80年代晚期開始使用300米至今。但2003年美國礦管機構又將深水區定義為水深大於450米。

墨西哥灣見證了人類探索深海的過程。1975年,殼牌公司在密西西比峽穀水深313米的地方發現海洋油田,墨西哥灣的深海油氣開發由此發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類油氣勘探一直沒有超過500米。

陶維祥說,一直到1997年以前,墨西哥灣1200米以下的勘探井還不多。但是到2000年,這一地區已有一半以上的勘探井超過1200米,兩成超過1800米。人類海洋鑽井的紀錄從1996年的2320米也快速增加到2003年的3051米。

伴隨勘探水深紀錄的刷新,海洋油氣田開發的紀錄也迅速變化。

1999年,在巴西出現了1853米的世界最深開發紀錄。2000年,在墨西哥灣出現了1481米的開發深度,但2002年,墨西哥灣的世界紀錄就變成了2197米。

目前從開發成熟度講,世界海上產油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中東的波斯灣,歐洲的北海,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等海洋油氣田。而非洲,南北美洲、北大西洋海岸、地中海沿岸、澳洲以及歐亞大陸架等廣闊海域的海洋油氣勘探和開采正方興未艾。

墨西哥灣、西非的安哥拉和尼日利亞已經成為深海油氣開發的主要戰場,那裏90%的海洋油氣取自深水海域。美國地質調查局和世界能源署曾預測,未來世界海洋油氣儲量44%來自深水,總量可能超過1000億桶。

深海油氣勘探往往需要耐心。再以墨西哥灣為例,1995年之前的幾乎20年間,深海區域的發現非常緩慢,在90年代初期的年均發現數量還出現過下滑。但1996年起就開始成倍增長。

海洋的未來

“懂得海洋開發的人,會把"981"同航空母艦一樣看待,這是開發海洋最重要的裝備。”在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的魏躍峰說。

不僅僅是“航母”,一支“深海艦隊”正在成形,並在世博會上悄悄“亮艦”。在上海世博會石油館展廳的一個角落沙盤上,有3艘造型特殊的船模型:其中一艘是“海洋石油981”,另外兩艘是“海洋石油720”深水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201”深水鋪管起重船,它們分別承擔深海油氣勘探、開采、運輸環節。普通觀眾或許隻是走眼而過,但將來汽車裏燒的燃料或許正來源於此。

“交大水池主要模擬的就是被列為世界三大惡劣海域的中國南海。”魏躍峰的同事許鑫表示,這樣實驗具有更加明確的指向性。

除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深水試驗池,目前中國海有兩個大型海洋工程建造場地:青島海洋工程場地以及正在建設的珠海深水工程場地。中國最早開發成功的荔灣氣田的生產設施大多來自後者。

全球近十年發現的大型油氣田中,海洋油氣田已占60%以上,特別是水深500米至1500米的深海油氣勘探,已成為多數海洋油氣經營者重要戰略資產的組成部分,深水是未來世界能源的主要接替區。

而據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2030年,中國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進口。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則認為,2020年,原油進口就可能占消費量70%至80%,中國急需尋找一個能源接替區。

另一方麵,中國造船市場目前嚴重產能過剩,借助海洋工程轉型,成為一個曆史契機。而且“十二五”的關鍵詞就是“轉型”,工業和信息化部已把海洋工程設施列入“十二五”專項規劃的新興產業中,重點發展海洋油氣鑽采裝備。

中國深海工程技術處第三軍團

“深水油氣勘探活動具有高成本、高技術、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特點,正是由於深水油氣勘探儲量規模大、產能高形成的高回報特點才促使人們不斷地向深水發起挑戰。”陶維祥分析說,開發資金明顯增長已經成為深水區油氣勘探領域的重要特征。

“例如2001 年已經投入開發的西非吉拉索爾油田的開發投資就高達28億美元。”陶維祥說,由於惡劣複雜的環境和地質儲藏特性,深水油氣資源開發向來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以及高回報的“四高”特點。

今年發生在人類深海油氣開發的發端之地——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就印證了高風險的特點。而隨著深海海域競爭日益激烈,其準入門檻也會越來越高。

深海工程仍是人類尚未完全掌握的一個尖端技術,其複雜程度甚至高於航天工程。比如,人類已經建立了航天空間站,但水下空間站的建立尚待時日。

墨西哥灣一場138天的災難和一份46頁的報告提醒人們,深海仍存在著人類技術的許多盲區。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這個技術梯隊中,歐美企業處於第一軍團,是海工設計和關鍵設備供應商;日韓和新加坡在第二軍團,扮演總建造商的角色;中國尚在第三軍團,以賺取加工費用為主。

這一情況在“海洋石油981”的舾裝階段尤為明顯。所謂舾裝,是指船體主要結構造完之後安裝錨、桅杆、電路等設備和裝置的工作。

中海油擁有“海洋石油981”的知識產權,但隻有船體、外殼是中國製造,井架、立管、采油樹等設備是向國外采購的。舾裝前是中國的,舾裝後是國外的。

而從全球情況來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深水油氣實踐經驗的積累,水下油氣生產係統新技術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湧現:2003年水下生產新技術有2100多套,到2007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5700多套。

中國人對於深海的努力也許還要增加。

據瞭望東方周刊葛江濤、劉耿、林歆等文章綜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