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注:鳳凰網軍事頻道基於傳播新聞價值之必要,特補發《中國青年報》2009年11月27日標題為《“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見聞錄》文章,以饗讀者。
從中國新疆西部到土耳其,首先可以選擇飛越東亞五國或阿富汗或巴基斯坦,到航線後期,可選擇飛越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或取道伊朗。
2009年11月3日至8日,筆者隨團赴土耳其空軍科尼亞基地,觀摩了土耳其空軍的“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
科尼亞基地是土耳其空軍第三基地,下轄132、133、134三個飛行中隊和一個戰術訓練中心。“安納托利亞之鷹”戰術訓練中心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配有完善的機動威脅模擬係統和射擊靶場等設施,演習區域麵積約為381×285公裏。
下設白軍、紅軍、藍軍、維修、防空、航管和保障7個管理部門。其中,白軍是演習的指揮控製中心,主要負責“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的籌劃、組織、實施和評估等工作,是演習的核心運作部門;
紅軍為假想敵,由土耳其空軍組成;藍軍為演習受訓部隊,由參演各國空軍共同組成。
“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是一個開放性的訓練活動,主要麵向北約及其盟國,其目的是向參訓部隊提供一個逼真的空戰訓練環境,最大程度地提高參演人員的作戰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
截至2009年10月,戰術訓練中心共組織了24次不同規模的演習。大部分為多國部隊演習,參加國家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國家以及北約部隊,最多同時參加國家達6個,共出動各種飛機1752架次。
他們自己認為,“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在歐洲範圍內是最好的,在世界上也可以和美國著名的“紅旗”演習相媲美。
通過幾天的觀摩我們感到,“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演習的對抗體係化、實戰化。“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是紅藍雙方各成係統的體係對抗。
紅方由空中“假想敵”部隊、空中預警機和地空導彈、高炮、雷達及部分實裝組成,駐於安卡拉的141中隊是專職的“假想敵”中隊。
藍方則由各參訓的飛行中隊以及地空各種支援保障力量組成,包括各國航空兵部隊、運輸機、直升機、加油機和地麵雷達,受訓飛行員要求必須是成熟飛行員。
這裏的演習層次,由低到高,由易到難,逐步向實戰化方向發展。紅藍雙方分開準備,任務和準備情況相互保密,在未知條件下展開對抗。
在同一個區域內,有50餘架飛機同時展開,密度之大,強度之高,高度差之小,實屬罕見。
二是演習籌劃組織規範化。“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的組織計劃工作由戰術訓練中心的作戰籌劃部門負責,其最高指揮軍官為中校飛行戰術教官。
該中心下設作戰籌劃、情報、電磁環境設置、威脅評估分析、勤務保障以及行政管理6個部門,共20餘人,機構設置十分精幹。
其中,作戰籌劃部門的5名少校飛行教官為訓練中心核心成員,演習中,他們就是最高指揮軍官,土耳其空軍司令部、西部空軍司令部不進行跟班幫帶和坐鎮指揮。
每次演習,在3個月前就完成籌劃。根據各參訓國家和部隊的訓練需求,區分不同的訓練層次,製定相應的訓練計劃。
白軍隻負責對演習過程和安全進行監控,不介入具體指揮。但有影響安全的問題發生時,會叫停空戰。
“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每年要組織多次,多國參訓,飛機多、機型雜,人員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這樣高強度的對抗演習,組織計劃工作難度很大。但由於組織程序規範,保證了演習的高效運轉。
三是演習監控評估實時化。“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有兩套訓練評估設備,一套是空戰機動監視儀(ACMI)。ACMI由機載的吊艙和地麵站組成,能同時跟蹤80架飛機,實時回傳飛機的位置、狀態以及武器發射和投放的參數信息。
另一套是土耳其特有的EHTES係統,它能夠記錄地空電子對抗和地空攻擊的信息。
四是總結講評科學化。在空戰過程中,沒有人對參訓的飛行員進行戰術指揮,即使是參訓的飛行員做了錯誤的戰術動作也不吭聲,讓他錯、讓他吃虧,回來講評的時候再告訴他錯在什麽地方。
通過吸取教訓來提高飛行員的空戰能力,是“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的一個重要目的。
“安納托利亞之鷹”演習非常重視評估和總結講評,評估采取個人、紅藍軍、戰術中心講評相結合。
演習結束後,所有飛行員都要根據ACMI、視頻回放等數據,認真填寫“空空(地)射擊評估表”,進行個人評估。然後在白軍導調人員的主持下,個人評估與戰術中心自動評估進行比照,最後確定戰果。
(作者王國新 為空軍指揮學院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