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朝鮮半島政策60年(組圖+鏈接)

(2010-10-14 13:52:01) 下一個

美國朝鮮半島政策60年
2010年10月   來源: 《環球》雜誌

艾森豪威爾:差點啟動核按鈕

杜魯門:仁川登陸與威克島會談

尼克鬆:忍氣吞聲開啟對話

約翰遜:捅上了“馬蜂窩”

裏根:以抵製恐怖襲擊為名 

老布什:壞笑著等待朝鮮崩潰

克林頓:懊悔沒訪朝

小布什:“三國戲”難唱

奧巴馬:“領人外交” 

……………………………………………………………………………………………………

    鮮半島正在悄悄地經曆一場大變化。雖然變化的主要動力來自朝鮮內部,但美國作為外部因素也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從日本殖民者降服之日起,美國就開始接手半島南部,並在此後的60多年中通過各種政策影響著朝鮮半島局勢的發展進程。

    維持和強化“分裂”現狀

    二戰正酣之際,美國的最高統帥們就已經開始醞釀戰後如何處理朝鮮問題。當時的方案是大國托管朝鮮,直到它“學會如何自我管理”。不過,二戰硝煙尚未散盡美蘇就在歐洲打起了冷戰,寒流很快波及朝鮮半島。由於美蘇都想主導局勢發展,所以雙方在如何托管朝鮮問題上互不相讓,最終導致兩國在各自的占領區內單獨扶植政權。朝鮮半島於1948年正式分裂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兩個部分。

    美國當時的目標就是朝鮮半島獨立,所以完成了任務以後就決定抽身回家。不過,美國在離開時留下了一個混亂信號,即朝鮮半島不在以日本和菲律賓為中心的防禦圈之內。這成為日後朝鮮戰爭爆發的一個重要誘因。

    美國認為,朝鮮戰爭並非一個孤立事件,而是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的擴張。持續3年之久的朝鮮戰爭由此成為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的一個轉折點。美國開始在軍事、政治、經濟方麵全麵遏製朝鮮,同時在這幾個方麵全力扶植韓國。

    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均認為,隻要全麵遏製朝鮮並在內部進行顛覆,半島就能很快在韓國主導下實現統一。60年代的肯尼迪和約翰遜政府對韓國政權獨裁、腐敗相當不滿,認為這樣下去韓國將會被朝鮮吞並。美國放棄了推動韓國主導統一的政策,而是接受了半島分裂的現狀並試圖維持和強化這個現狀。

    在中美緩和的70年代,美國表達了緩和朝鮮半島局勢的強烈意誌。尼克鬆和卡特政府一邊從韓國撤軍,一邊積極敦促韓國與朝鮮直接談判。美國提出,若中蘇承認韓國,美國就承認朝鮮,並在此基礎上推動朝韓共同加入聯合國,再將《停戰協定》轉換成和平協定。

    美國提議舉行由中美朝韓參加的四方會談,並進一步擴大成六方會談。裏根政府采取的則是兩手抓兩手都硬的半島政策。美國一方麵全麵強化韓美軍事同盟,恢複美國在亞洲的存在,另一方麵對朝采取“適度主動”政策,但卻不忘懲罰朝鮮的“恐怖行為”。盡管裏根政府也未能實現交叉承認和多邊會談,但最終實現了美朝之間的官方接觸。

    貫穿於曆屆美國政府的“變”

    冷戰後朝鮮半島局勢大大緩和。然而,伴隨冷戰終結的是包括朝鮮核問題在內的地區問題的凸顯。冷戰後曆屆美國政府的對朝政策即是以解決核問題為核心的,其他政策都是為解決朝核問題服務的。美國認為朝鮮如果擁有核武器,會損害核不擴散條約(NPT)的權威,也會進一步導致東北亞出現核多米諾骨牌效應。因此,不管是共和黨政府,還是民主黨政府,美國對朝政策的具體目標都是朝鮮無核化,隻不過兩黨解決的方法稍有差異。

    老布什政府時期,美國相信韓國的強大已經足以擔負重要角色,所以推行朝鮮半島問題內部化政策,讓韓國主導半島核問題的解決,推動韓國正式加入聯合國,而這促使曾經強烈反對的朝鮮也不得不跟進。但布什政府的內部化政策並未成功,反而將朝核問題推向了危機邊緣。克林頓執政之初,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使美朝關係惡化到了戰爭一觸即發的地步。在韓國的反對和卡特的斡旋下,克林頓軟化其初期的高壓政策,停止美韓相關聯合軍演,並以簽署《框架協議》扭轉了對峙局麵。

    《框架協議》簽署前後,朝鮮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美國政府認為朝鮮真的要崩潰了。於是,克林頓政府推出“軟著陸”政策,旨在減緩“朝鮮崩潰”時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然而,美國花錢買時間的政策也不成功,朝鮮不僅沒有崩潰,反而打出了大浦洞導彈。克林頓政府不得不重新麵對朝鮮的現實,繼而推出了以遏製為後盾的一攬子接觸政策。

    克林頓對朝政策的調整為時已晚,再加上共和黨把持的國會的頑強牽製,致使美朝關係正常化再次受阻。小布什執政後推行“鷹式接觸”政策,目的是顛覆朝鮮政權,認為這樣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美國的強硬政策致使兩國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各個方麵的矛盾進一步加深。盡管後來通過六方會談簽署了“9·19共同聲明”,美國摘掉了朝鮮支持恐怖主義的帽子,但核問題不過是進一步退兩步而已。

    奧巴馬政府上台將近兩年,美國對朝鮮采取戰略忍耐政策,實際上是繼承了前任的主要做法。與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中東和平問題相比,奧巴馬不急於解決朝鮮問題。朝鮮二次核試驗和“洲際導彈試驗”不僅未能改變奧巴馬的態度,反而促使美國進一步強化對朝製裁。美國深信,時間不在朝鮮一邊。

    美半島政策的本質“不變”

    從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演變的曆史脈絡來看,“變”貫穿於每一屆政府,而從冷戰到後冷戰時代的變化則是一個跳躍。因為美國不再將朝鮮視為蘇聯和共產主義的代理人,韓國也不用扮演反蘇、反共橋頭堡的角色。隨著冷戰的結束和美國對朝威脅判斷的變化,美國開始將韓美軍事同盟打造成涵蓋政治、經濟、價值觀的全麵同盟,同盟的作用也不再局限於朝鮮半島,而是提升到相關地區和全球層麵。然而,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中的“變”仍然可以說隻是不同政府在處理朝鮮半島問題時采取的方法與手段上的調整,對朝鮮半島政策的本質或戰略並未發生多大變化。

    首先,朝鮮半島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的地位未變。無論是在美蘇對抗的冷戰時代,還是中美競爭的後冷戰時代,朝鮮半島一直是美國對外政策中的一塊墊腳石。美國通過駐韓美軍的前沿存在,維持緊密的韓美同盟,阻止大國在朝鮮半島擴張勢力,進一步牽製新興大國在亞洲的勢力延伸。

    其次,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的基本目標也沒有變。美國對朝政策60年首先追求的是維持朝鮮半島的現狀,其次才是推動有利於美國的半島統一。現狀不僅是指維持分裂狀態,也是指保持一定程度的緊張。隻有朝鮮半島保持適度緊張,才能合理維持駐韓美軍的存在。反過來說,一旦半島局勢緊張過度,美國也會采取緩和措施。

    再次,美國雙重遏製的手段未變。正因“維持分裂和保持適度緊張”現狀的需要,美國一直維持著雙重遏製的態勢。美國不僅需要遏製朝鮮武力挑釁或南下赤化統一,同時也防止韓國單方麵改變朝鮮半島的現狀。當然,美國在不同的政府時期遏製的強度也有所不同。冷戰時期,美國全麵遏製朝鮮,全麵控製韓國軍隊的指揮權;冷戰後則邊接觸邊遏製朝鮮,同時逐漸賦予韓軍獨立性。

    最後,美國對朝鮮政權的判斷未變。美國一直認為朝鮮並未放棄威脅鄰國的野心,沒有放棄國家性質的犯罪,也沒有放棄製造和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認為,朝鮮威脅的根源在於其獨裁體製。因此,在60多年的對朝政策中,美國一直在消極期待或積極推動朝鮮崩潰。

    從總體上來看,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決定的,也是美國與中國、韓國、日本等相關國家相互博弈,以及美國國內各利益集團之間相互博弈的產物。美國對朝政策的調整取決於這些博弈主體在多大程度上達成妥協,但核心因素仍然是美國與朝鮮兩國首先如何妥協。

    來源:2010年10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