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6 戴安瀾(組圖)

(2010-09-01 14:53:47) 下一個

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2010年09月   來源:新華軍事

戴安瀾與昆侖關戰役

戴安瀾將軍像。

    戴安瀾(1904~1942年),又名戴炳陽,原名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無為練溪鄉旗杆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黃埔係骨幹將領。

    1925年,戴安瀾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翌年參加了北伐戰爭。1932年冬,任第25師145團團長,率部移防抗日前線北平。1933年3月,在長城古北口抗擊日軍。七七事變爆發後,戴安瀾已升任第73旅旅長,先後參加了保定、漕河、台兒莊、中條山諸役。

   1938年,在台兒莊對日作戰中,因戰功晉升為第89師副師長,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1月,升任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200師師長。12月奉命參加桂南昆侖關戰役,苦戰一月,斃敵6千,擊斃日軍前線指揮官第 5 師團第12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寫下了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各報記者在國內外報刊上報道大戰經過,盛讚戴安瀾師長頗具北宋大將軍狄青的風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應美國和英國的一再請求, 1942年初,中國組建了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戴安瀾奉命率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揚威國外,藉伸正義”。

    1942年3月8日,作為遠征軍先遣部隊的第200師星夜趕到同古。這是一座位於緬南平原的小城,距緬甸首都仰光260公裏,扼公路、鐵路和水路要衝,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此時的英緬軍,在日軍淩厲攻勢下,正如潮水般潰退。

    19日,追擊撤退英緬軍至皮尤河西岸的日軍,率先與防守同古的第200師先頭部隊接火。戰訊傳來,戴安瀾宣布:“命令各團營進入陣地,準備戰鬥。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21日,同古城北的永克岡機場被日軍占領,守城的200師後路被斷。28日夜,日軍派出小股部隊突襲200師司令部,師長戴安瀾手提一挺機槍,率部與日軍作戰。激戰通宵,司令部全體官兵的子彈全打光了,刺刀也拚彎了,危在旦夕。幸虧天亮時,一營援兵趕到,師部才化險為夷。

    由於英緬軍已按計劃撤退到卑謬,並且在與尾隨而至日軍的戰鬥中一觸即潰,造成卑謬失守,使第200師陷入到日軍第55、56、33師團的三麵包圍之中。為避免全師被聚殲,30日晚,同古守軍主動戰略撤退。

    同古一戰,第200師以僅9000人的隊伍,竟抗擊兩萬多日軍達12天之久,使日軍遭受了南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挫敗。這也是遠征軍入緬作戰的首次勝利。     收複棠吉

    進入4月,緬甸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由於英緬軍連連丟城失地,中國遠征軍與英緬軍間結成的中英盟軍,正一步步陷入失敗的泥淖。

   24日拂曉,棠吉之戰爆發。負責收複棠吉的第200師將士率先向日軍發起進攻。鑒於敵守軍強大,戴安瀾便命部隊先行強攻棠吉西側的敵警戒陣地,並一舉奪下。     然而,此時局部戰鬥的勝利,已無法遏止整個緬甸戰場上中英盟軍疾速潰敗的車輪。日軍第56軍團除策應正麵之敵外,繼續秘密穿越緬泰邊境1500公裏的原始大森林,並神出鬼沒地出現在後方臘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國守軍麵前。

   5月初,中英盟軍全麵潰敗。5月10日,遠征軍大部隊退至胡康河穀,受到日軍第56師團阻擊。在進行地麵攻擊的同時,大批日機還屢屢向路麵俯衝而來,對著人群密集掃射。於是,大軍不戰自亂,爭相逃入山林。負責在溫佐一帶掩護撤退的戴安瀾第200師,一時與軍部失去了聯係。

    在後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瀾毅然決定帶部隊進入緬甸中北部山區打遊擊,並尋隙退回國內。18日,第200師兵分兩路,橫穿細抹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大股日軍伏擊,意欲逃跑的緬甸向導被士兵抓了回來。向導堅決拒絕為中國軍隊帶路,戴安瀾氣極,不停用馬鞭猛擊自己的馬靴,隨後命令部隊立即分散突圍。副師長鄭庭笈勸阻:“白天突圍目標太大,是否改到晚上?”戴悲愴不已,“關公走麥城,也不過如此。緬甸非久留之地,今天隻能不是魚死,就是網破!”

   迎著日軍用機關槍、步槍和炮火交叉組織的密集火網,數千名中國士兵義無反顧地端著刺刀衝了上去。敵人以逸待勞,據險伏擊,200師傷亡慘重。激戰中,一梭機槍子彈射中了戴安瀾胸腹部,身後將士趕緊將其救起。師長受重傷,剩餘官兵便輪流用擔架抬著他,一邊與日軍周旋,一邊艱難奔波在緬北的高山峽穀和原始密林之中。

    26日傍晚,200師與敵周旋至緬甸一個名叫茅邦的克欽山寨時,因傷口潰爛感染,一代抗日名將戴安瀾遺恨而逝,年僅38歲。當時緬境無木棺,將軍馬革裹屍回國。途經保山、昆明、貴陽、柳州等地,至廣西全州,將遺體安放於湘山寺內,沿途民眾無不愴然淚下,隆重奠祭戴將軍。

 

桂南會戰要圖。

    1939年12月爆發於廣西賓陽縣境內的昆侖關戰役,是中國國民政府發動反攻的決策與日本侵略軍當局發動“一號作戰”計劃硬碰硬的結果,它其實是整個桂南會戰的核心。

    1938年10月,日本占領武漢和廣州。但日本非但沒有達到迫使中國政府投降的目的,反而遭遇到更頑強的抵抗。日本軍部“南進”派即認定:必須切斷中國對外最後的交通線,以期實現一舉解決“中國事變”的計劃。1939年4月15日,日本海軍部《情況判斷》認定,僅靠陸軍已很難進行內陸方麵的大規模積極作戰,“在此情況下,由陸、海軍協同盡快占領華南沿海的最大貿易港口汕頭。成功之後,即以一個兵團向廣西方向挺進攻占南寧,以切斷敵經法屬印度支那方麵的海外最大補給交通線。”

    日本決心發動桂南戰役,為的是徹底切斷中國抵抗其侵略的最主要補給路線。據日本軍事偵察所得情報,中國獲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線即法屬印度支那線,僅1939年9月運進中國總噸位14700噸中的12500噸即經此路線,達85%。6月,日本參謀本部《兵要地誌》也強調“一旦進入南寧,以該地為基地,則交通四通八達,遠可通往廣東、湖南、貴州、雲南。所以南寧――諒山的道路,形成了蔣政權聯絡西南的大動脈。為了直接切斷它,首先必須奪取南寧。南寧一旦占領,無須置重兵於東京灣附近即可以完成作戰目的。”

   同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更急於解決中國問題,以便騰出兵力搶占西方列強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以配合德、意兩個盟國,並緩解德國對其解除了對蘇聯威脅的不滿。認為:“中國事變的解決之所以如此拖延,是由於蘇聯和英、法、美對蔣介石政權的支援”,現在應“藉歐戰發生各列強無力顧及中國的時機”,“解決中國事變”。 4日,日本內閣首相、陸軍大將阿部信行發表聲明:“值此歐洲戰爭爆發之際,帝國不予介入,決定專向解決中國事變邁進。”

    日本隨即在南京設立以西尾壽造大將任總司令、阪垣征四郎中將任總參謀長的“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統轄華北方麵軍、第11軍、第13軍、第21軍。9月23日,日軍大本營發出“準備迅速處理中國事變”的命令;10月16日,又發出《大陸命令第375號》:“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應以一部協同海軍迅速切斷沿南寧至龍州之敵補給路線。”同日,還發出“大陸指第582號”陸、海軍中央協定:“本作戰之目的,在於直接切斷沿南寧――龍州敵補給聯絡路線,並強化切斷沿滇越鐵路及滇緬公路敵補給聯絡路線之海軍航空作戰。”並規定作戰時間為11月中旬。19日,西尾壽造下達作戰命令,開始廣西作戰,命令參加作戰的部隊為:第五師團、台灣混成旅團、其他配合部隊、第五艦隊(11月中旬改稱第二派遣支艦隊)、海軍第三聯合航空隊。其兵力總共約三萬人;軍艦70餘艘;航母2艘、飛機約100架。

參戰的中國第200師裝備的蘇製坦克。

   日軍廣西作戰的主力第五師團為日本陸軍第一流精銳機械化部隊,號稱“鋼軍”。參加過南口、忻口、平型關、太原、上海、台兒莊、廣州等戰役,屢次擔任主攻任務。阪垣征四郎原為該師團長,他升任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後,師團長由今村均中將接任。可見日本方麵何等重視這次戰役。日本認定,切斷這條路線將必然使中國喪失抵抗能力,從而可以立即結束在華戰爭,完成它對中國的侵略任務。大本營陸軍部作戰部長富永恭次更宣布:“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後一戰。”

   昆侖關戰役爆發前,1939年9月,中國軍隊擊退了日本陸軍第11軍對長沙的進攻。10月,國民政府在衡山召開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總結了第一次長沙戰役的作戰情況,並決策發動新的攻勢。29日,蔣介石在會議訓詞中宣布:“我們今後的戰略運用和官兵心理,一定要徹底轉變過來,要開始反守為攻,轉靜為動,積極采取攻勢。”會議結束的11月5日,蔣接獲了“日本有南犯企圖”的情報,美、英軍事情報機關也發出情報:“日本艦隊目前在東京灣集結,它說明對南寧的作戰已迫在眉睫。”於是蔣立即從衡山直接飛桂林,為迎戰日本新攻勢作戰鬥安排。

    11月9日,日本全部進攻部隊在三亞港集結完畢。第21軍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將親自到三亞指揮。13日,艦隊從三亞啟航。14日先頭艦隻抵達北海,以10餘艦發動佯攻。駐守北海的175師一個營,給予日軍以回擊。當晚,日艦停止對北海的進攻,轉向欽州方向。防城企沙、龍門兩地各一個營抵抗一天後敗陣,日軍登陸。

   戰至17日,日軍占領欽州、防城,並立即分兵北上。18日攻新19師師部所在地小董。日軍繼續北上。

    日軍登陸後,16日,蔣介石在重慶召見白崇禧,令其立即返桂林指揮作戰。白要求以桂林行營主任資格全權指揮,不須第四戰區司令張發奎插手,各軍須直接聽從行營命令。蔣批準該項要求,並調其最精銳的第五軍等直係部隊歸白指揮。白立即電令該軍代軍長杜聿明,立刻率部乘火車從衡陽赴桂南;又電令恢複夏威第16集團軍司令職務,原已任命的蔡廷鍇待命。16集團軍立即集結,副總司令韋雲菘及指揮所人員19日抵達南寧,各部分別趕赴日軍進軍必經之地阻敵北進。

    白崇禧本人於19日由重慶飛桂林,21日率部抵達遷江,設立行營指揮所。這樣,當日軍抵達南寧之時,中國軍隊170師22日抵達邕寧、135師兩個團23日到達南寧市區、200師第600團24日下午抵達南寧東北的二塘。另外六個軍分別從外省向柳州、賓陽集結。

     23日,日軍第5師團在飛機掩護下開始強渡邕江,夜晚,135師405團團長伍宗駿擅自令其所轄404、405兩團放棄陣地撤退,韋雲菘命令135師師長蘇祖馨截回所部,伍宗駿抗命不肯恢複原來的陣地(伍後來被判刑五年),南寧市內正麵已無軍隊防守。24日拂曉,170師在邕寧與日軍激戰,上午日軍第5師團21旅團之21聯隊從市區渡江,下午南寧全城陷落。25日晨,200師第600團在二塘獨戰日軍第21、42兩個聯隊。日軍在飛機掩護下,對170師和200師兩個團陣地猛攻,國軍頑強抵抗。600團團長邵一之、團副吳其升陣亡。鑒於戰況不利,170師師長黎行恕與200師師長戴安瀾決定黃昏後撤退至高峰隘。雖然未能阻止日軍前進,但這是日軍自欽、防登陸後遇到的最激烈抵抗,戰鬥進行了兩天兩夜。

中國士兵守衛在昆侖關。

     26日,日本第21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宣布所有日軍組成邕欽兵團,由第5師團長官今村均指揮。安本人則於27日離開欽州回廣州。日軍於26日起,在飛機掩護下猛攻高峰隘,中國軍隊盡管頑強抵抗,終於不支,於12月1日失守高峰隘,4日日軍占領昆侖關。接著暫停進攻,調整部署,雙方以昆侖關一線山地為界,暫時對峙。

    關北中國軍隊為白崇禧的桂林行營指揮,參謀長林蔚;轄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參謀長吳石;第16集團軍,司令夏威。統率:第31軍(軍長韋雲菘;轄131師,師長賀維珍;135師,師長蘇祖馨;188師,師長魏鎮。)第46軍(軍長何宣;轄170師,師長黎行恕;175師,師長馮璜;新19師,師長黃固。)第5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之一部。連同廣西教導隊獨立步兵1-4團,總兵力約六萬人。

     接著集結來到的除第5軍之榮譽第一師(副軍長鄭洞國兼師長)、新編第22師(師長邱清泉)之外,第5軍裝甲團、騎兵團、炮兵團、工兵團等全部抵達,當時中國裝備最精良的一個軍全員上陣;蔡廷鍇的第26集團軍;葉肇的第37集團軍;鄧龍光的第35集團軍;以及第5軍所在的第38集團軍亦陸續集結到位。該集團軍司令徐庭瑤,以下第2軍(軍長李延年);第6軍(軍長甘麗初);第99軍(軍長傅仲芳)第36軍(軍長姚純);連同輔助部隊,共達30萬之眾。

     固守昆侖關及關南的日本第21軍(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將)之一部,轄第5師團(師團長今村均中將;轄第9旅團,旅團長及川源七少將;第21旅團,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台灣混成旅團,旅團長鹽田定七少將。)連同海軍陸戰隊(軍艦70餘艘)、空軍(飛機100架)共計約三萬人。後期補充抵達的近衛師團;第18師團之一個旅團;兵員總數約10萬人,實際參加戰鬥總兵力隻有4.5萬人。

    還在日軍剛占領南寧時,白崇禧即要求立即趁日軍立足未穩,兵力尚薄弱馬上發動反攻。未獲蔣批準。12月7日,蔣介突然決定反攻。中旬,中國軍隊集結基本完成。15日,白以桂林行營名義發出第一號反攻令。

   18日淩晨,戰鬥打響。國第5軍的重炮兵團以及各師炮營同時開火。炮火延伸後,第200師與榮譽第一師開始攻堅,至夜晚,榮一師攻占了昆侖關附近的仙女山、老毛嶺、萬福村、羅塘和411高地;第200師攻占了653、600兩個高地,並一舉攻占昆侖關主陣地。

參戰的中國軍人憑吊犧牲的將士。

     19日中午,日軍出動飛機狂轟濫炸,今村均派出第21旅團第21聯隊,由聯隊長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領抵達昆侖關陣地,並奪回昆侖關。其他陣地也在得而複失、失而複得的激烈爭奪中。新22師右翼迂回部隊占領五塘六塘,其中五塘複被日軍奪回,六塘則始終堅守住,在打擊日軍增援上作用極大,有效地保證了昆侖關戰鬥。今村均命令台灣混成旅團由南寧增援昆侖關時,被邱清泉親率主力堵在六塘激戰;杜聿明不失時機命令鄭洞國派該師鄭庭笈第三團從右翼包圍九塘,鄭團利用黑夜攻占九塘西側高地。 

   20日,昆侖關敵漸不支,頻頻告急。今村均命令第21旅團長中村正雄率第42聯隊增援昆侖關,但在五塘被邱清泉部堵截,激戰兩天不能前進。直至22日拂曉,方抵達七塘,又被阻截,中村本人23日上午也受傷。下午1時半,三木大佐告急:“黃昏前旅團如不能到來,第一線難以確保。”

    另一邊,11日奉今村均命令增援昆侖關的台灣混成旅團林義雄大佐第一聯隊、渡邊信吉大佐第二聯隊在邕欽路上被175師各部阻擊,不能及時趕赴昆侖關。其渡邊聯隊在陸屋遭遇第524團(團長巢威)阻截,激戰三日不能通過,渡邊大佐被擊斃,殘敵逃回欽縣。20日,今村又命令奔襲龍州、鎮南關的第9旅團分出第三大隊伊藤部隊乘坐105輛汽車返回馳援昆侖關。

    21日,蔣介石對昆侖關戰役及整個桂南戰役進展緩慢極其不滿,給桂林行營及各參戰部隊下達命令:“前方各部隊與炮兵等,如有不積極努力進攻,或不能如限期達成任務者,應即以畏敵論罪,就地處置可也。” 

    24日,及川支隊接到今村均返回南寧的命令,便銷毀繳獲的大批戰略物資,撤離龍州、鎮南關。白崇禧得知第一批回竄之敵逃脫,第二批又在返回後,唯恐增援昆侖關導致我軍進攻失敗,急電西路軍總指揮韋雲菘:“如再放過第二批回竄的敵軍,影響主力兵團方麵的戰局,該副總司令應受嚴懲。”

   至30日,昆侖關周圍敵據點和側防機關基本肅清,關裏的日本精銳之師――“鋼軍”主力第21旅團已成甕中之鱉,新編第22師鄧軍林團勝利攻克昆侖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