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4 李宗仁(組圖)

(2010-09-01 14:50:00) 下一個

抗日傳奇:抗戰英雄將領和他們指揮的經典戰例
2010年09月   來源:新華軍事

李宗仁與徐州會戰

李宗仁在台兒莊。

    李宗仁(1891-1969)廣西臨桂人,漢族。字德鄰。黃埔軍校南寧分校總負責人。國民黨高級將領,軍事家,抗日名將,愛國人士。曾任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入廣西陸軍小學堂。1910年(清宣統二年)加入同盟會。1913年於廣西陸軍速成學校畢業,任南寧廣西將校講習所教官。一年後,該所停辦,返回桂林,應聘為省立模範小學高級班軍訓教官。

    1916年夏,投護國軍第6軍任排長,參加護國戰爭,後又參加護法戰爭,由排長遞升至營長。第6軍改稱為粵桂第1路邊防軍後,1921年6月升任統領。7月,從邊防軍中率千餘人在粵桂邊境六萬大山自圖發展。不久,所部接受粵軍改編,任粵桂邊防軍第3路司令。1922年春,粵軍撤離廣西。5月,改所部為廣西自治軍第2路,自任總司令,積極擴大勢力範圍,先後控製廣西鬱林(今玉林)、容縣等7個縣。1923年秋,所部改稱定桂軍,聯合黃紹竑、白崇禧之廣西討賊軍消滅盤踞潯江一帶的陸雲高部,占據西江上遊。1924年5月,乘桂係軍閥陸榮廷與沈鴻英在桂林交戰之際,與廣西討賊軍采取聯沈攻陸,得手後再殲沈的策略,於6月殲陸榮廷部主力,進占南寧。隨即兩軍合並組成定桂討賊聯軍,任總指揮。1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省綏靖督辦公署督辦兼廣西陸軍第1軍軍長。1925年初發動討伐沈鴻英戰役。在粵軍李濟深部協同下先後占領柳州、桂林等地。爾後,回師南寧,擊退假道廣西企圖進攻廣東的滇軍唐繼堯部。7月,統一廣西,成為新桂係首領。

    1926年兩廣統一,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任軍長。5月,派所部第8旅先期入湘,增援唐生智部。7月率部入湘參加北伐戰爭,會同第4、第8軍攻占長沙等地。8月底,參與指揮第4、第7軍攻占賀勝橋,直抵武昌城下。在第8軍攻克漢陽、漢口後率第7 軍入贛,與其他各軍協同擊潰孫傳芳軍在贛主力。1927年1月,任中路軍江左軍總指揮,率部沿長江東下。3月,攻占安徽安慶。後參與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4月下旬任國民黨軍第3路總指揮,指揮所部先後攻克蚌埠、徐州等地。8月,與何應欽部相策應擊敗孫傳芳軍,獲龍潭大捷。10月,南京國民黨政府西征討伐唐生智,任西征軍總指揮兼第3路軍總指揮,擊敗唐部,控製湖北、湖南。1928年3月,任武漢政治分會主席。5月,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指揮所部沿京漢鐵路(北京-漢口)北上。6月,進占天津、北京等地。至此,新桂係已控製南起廣西,北達京、津的廣大地區,總兵力達20餘萬人。新桂係勢力的興起,嚴重地威脅到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蔣桂矛盾激化。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桂係兵敗後出走香港。11月,返回廣西,任護黨救國軍總司令。1930年3月, 與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對蔣介石,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兼第1方麵軍總司令。5月,蔣馮閻戰爭爆發,揮軍入湘,策應馮、閻軍作戰,失利後退守廣西。 1931年5月,與陳濟棠等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在廣州成立反蔣的國民政府,改所部為第4集團軍,自任總司令。

   “九一八”事變後寧粵息爭,與白崇禧合力治理廣西,製定“三自”(自衛、自治、自給)政策和讚同白崇禧提出的“三寓”(寓兵於團、寓將於學、寓征於募)政策。1935年4月,被授為陸軍一級上將。 1936年6月,與廣東陳濟棠等發動“兩廣事變”,反對蔣介石。7月,與蔣妥協,就任廣西綏靖公署主任。

    1937年9月,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 1月,兼安徽省政府主席。1~6月,指揮約60萬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徐州會戰,以陣地戰、運動戰、遊擊戰相結合,獲台兒莊大捷。6~10月,參與指揮武漢保衛戰。1939年起,先後指揮隨棗、棗宜、豫南等會戰,抗擊日軍。1945年2月,任軍事委員會漢中行營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北平行營主任,支持蔣介石發動全麵內戰。1948年4月,當選為副總統。1949年1月蔣介石“引退”後,任代總統。4月,派代表團到北平(今北京)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和談破裂後,於12月去美國。

    1955年8月,在美國公開提出《對台灣問題的具體建議》,反對,和主張國共兩黨再度和談,中國問題由中國人自己協商解決。1965年7月,在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親自關懷下,衝破重重險阻,毅然回歸祖國大陸。

 

徐州會戰要圖。

    徐州會戰,是1938年1月至5月,中國第五戰區部隊與日軍華北方麵軍、華中派遣軍各一部,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防禦戰役。徐州會戰1937年12月,侵略華東的日軍侵占南京後,第13師北渡長江,進至安徽池河東岸的藕塘、明光一線;侵略華北的日軍第2集團軍從山東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占領濟南後,進至濟寧、蒙陰、青島一線。日本大本營為打通津浦鐵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戰場聯成一片,先後調集8個師另3個旅、2個支隊(相當於旅)約24萬人,分別由華中派遣軍(1938年2月18日由華中方麵軍改編)司令官畑俊六和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指揮,實行南北對進,首先攻占華東戰略要地徐州,然後沿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西取鄭州,再沿平漢鐵路(北京-漢口)南奪武漢。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先後調集64個師另3個旅約60萬人,以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以確保徐州。

    徐州以南地區作戰

    徐州會戰1938年1月26日,日軍第13師向安徽鳳陽、蚌埠進攻。守軍第11集團軍第31軍在池河西岸地區逐次抵抗後,向定遠、鳳陽以西撤退。至2月3日,日軍先後攻占臨淮關、蚌埠。9~10日,日軍第13師主力分別在蚌埠、臨淮關強渡淮河,向北岸發起進攻。第51軍與日軍展開激戰,傷亡甚重,12日向澥河、澮河方向撤退。第五戰區以第59軍軍長張自忠率部馳援,進至固鎮地區,協同第51軍在淮河北岸地區頑強抗擊日軍。同時,在淮河南岸,以第21集團軍第48軍固守爐橋地區,第7軍協同第31軍迂回攻擊定遠日軍側後,迫日軍第13師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軍乘勢反攻,至3月初恢複淮河以北全部陣地。第21集團軍和第31軍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雙方隔河對峙。

中國軍隊高射機槍陣地。

    徐州以北地區作戰

    徐州會戰2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開始分路南犯。東路第5師從山東濰縣(今濰坊)南下,連陷沂水、莒縣、日照,直撲臨沂。第3軍團第40軍等部節節抵抗。第59軍奉命馳援,3月12日到達臨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協同第40軍實施反擊,激戰5晝夜,重創日軍,迫其向莒縣撤退。西路日軍第10師長瀨支隊(相當於旅)從濟寧地區西渡運河,向嘉祥進攻,遭第3集團軍頑強抵抗,進攻受挫;瀨穀支隊(相當於旅)沿津浦鐵路南進,3月14日由鄒縣(今鄒城)以南的兩下店進攻滕縣(今滕州)。守軍第22集團軍第41軍英勇抗擊,傷亡甚重,苦戰至17日,該軍守城的第122師師長王銘章殉國,滕縣失守。

    台兒莊地區作戰

    徐州會戰3月20日,日軍第10師瀨穀支隊南進連陷臨城(今薛城)、棗莊、韓莊後,不顧第5師和第10師長瀨支隊在其兩側進攻受阻,孤軍深入,向台兒莊突進,企圖一舉攻占徐州。李宗仁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率部固守台兒莊,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率部讓開津浦鐵路正麵,轉入蘭陵及其西北雲穀山區,誘敵深入,待機破敵。3月23日,日軍由棗莊南下,在台兒莊北側的康莊、泥溝地區與守軍警戒部隊接戰。24日起,日軍反複向台兒莊猛攻,多次攻入莊內。守軍第2集團軍頑強抗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爭奪戰。第五戰區以第20軍團主力向台兒莊機動,拊敵側背,與第2集團軍形成內外夾擊之勢,並令第3集團軍進至臨城、棗莊以北,斷敵後路。日軍為解台兒莊正麵之危,速以第5師阪本支隊(相當於團)從臨沂馳援,進至蘭陵北麵的秋湖地區,即被第20軍團第52軍卷擊包圍。4月3日,第五戰區發起全線反攻,激戰四天,殲滅日軍瀨穀支隊大部、阪本支隊一部共萬餘人。其餘日軍殘部於7日向嶧城、棗莊撤退。

參加徐州會戰的日軍裝甲部隊。

    徐州附近地區作戰

    徐州會戰中國最高軍事當局令第五戰區集中兵力於徐州附近,準備再次聚殲日軍。日軍改以部分兵力在正麵牽製對方,主力向西迂回,企圖從側後包圍徐州,殲滅第五戰區主力。4月18日,日軍第10、第5師分別從山東嶧城(今屬棗莊)和臨沂西北的義堂地區南進,對守軍第2集團軍和第20、第3軍團及第27軍團第59軍實施牽製性進攻。守軍頑強抗擊,至月底,將日軍阻止在韓莊、邳縣(今邳州)和郯城一線。5月5日,日軍開始從南北兩個方麵向徐州西側迂回包圍。在南麵,第9、第13師從蚌埠地區分別沿北淝河、渦河西岸北進,至13日,陷蒙城、永城(屬河南)後,向江蘇蕭縣、碭山(今均屬安徽)進攻;第3師由蚌埠進入大營集地區,向宿縣(今宿州)進攻。在北麵,第16師由山東濟寧渡運河,至14日,連陷鄆城、單縣、金鄉、魚台後,向江蘇豐縣、碭山推進;第14師從河南濮陽南渡黃河,陷山東菏澤、曹縣後,直插河南蘭封(今蘭考);同時,第10師將韓莊、台兒莊地區的作戰交由第114師接替後,在夏鎮附近渡過微山湖,向沛縣(屬江蘇)進攻。由於日軍已形成對徐州的四麵合圍態勢,5月15日,中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16日,第五戰區命令各部隊分別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19日徐州陷落。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6月6日占領開封。為阻止日軍前進,蔣介石9日下令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河水經中牟、尉氏沿賈魯河南泛。日軍被迫向黃泛區以東地區撤退。會戰結束。

     徐州會戰要圖此役,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莊會師的計劃。在台兒莊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采取積極防禦戰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禦,另一部置於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隨後,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後期陷於被動。盡管如此,這次會戰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保衛戰贏得了時間。

    戰役評論

    此戰,日軍動用8個師、5個旅約30萬人,中國參戰部隊前後有70個師約100萬人,曆時5個月,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首先在南線將日軍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與北線日軍會合的企圖;繼而在北線將東路日軍擊敗於臨沂地區,又將西路日軍之右翼阻止在嘉祥地區,粉碎日軍在台兒莊會師的計劃。在台兒莊地區作戰中,第五戰區采取積極防禦戰法,以一部擔任內線防禦,另一部置於外線作戰,攻防結合,靈活機動,獲得大捷。隨後,最高軍事當局不顧敵強我弱的總體形勢,調集大軍在徐州附近,企圖與日軍決戰,因而使會戰在後期陷於被動。盡管如此,這次會戰鉗製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戰贏得了時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