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我深海潛水器由鈦合金製造 相關技術可用於潛艇 | |
2010年09月 來源:新華軍事 |
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海洋局26日在北京聯合宣布,中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3000米級海試取得成功,並在南海海底插上中國國旗。
中國科技部和國家海洋局8月26日宣布,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完成海試,並成功地在南海海底插上中國國旗。“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創了水下和海底作業9小時零3分的紀錄。這標誌著中國成為全球第5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3000米遠非下潛極限
據新華社報道,5月31日至7月18日,“蛟龍號”潛水器在我國南海進行了3000米級海上試驗,共完成17次下潛,其中7次突破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驗證了在深海的各項性能。
潛水器總設計師、深潛技術專家徐芑南表示,3000米級並不是“蛟龍號”的極限,其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工作範圍覆蓋全球海洋區域的99.8%。“目前,‘蛟龍號’的每個部件都已通過了7000米壓力考核,並將在今後的5000米、7000米海試中加以驗證。”
中國載人深潛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引起外媒的普遍關注。美聯社、法新社、《印度斯坦時報》、新加坡《聯合早報》都進行了報道,中國在南海海底插旗的行動尤其受到重視。《印度斯坦時報》稱,“蛟龍號”成功地將中國國旗插到能源豐富的南海海床一個秘密位置,可見中國載人深潛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先進設計克服環境挑戰
神話傳說中“蛟龍入海”的壯麗場景令人神往,但一些實際的限製因素不能因此被忽略。譬如,在水下如何才能聽得清?怎樣克服巨大的水壓?這些在潛水器的設計階段都需要被考慮到,否則“蛟龍入海”就會變成“泥牛入海”。
在上天、入地、深潛3項極限探索中,深潛的難度毫不遜色於其他二者,深海壓力、海水腐蝕、海流的擾動、海洋生物的幹擾、地磁的影響等,都給深海探測帶來了極大挑戰。深潛首先要克服的是海水壓力,計算顯示,在3700米水深時,每平方米的麵積需要承受3700噸的重量。因此,潛水器必須造得非常結實。“蛟龍號”在設計時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的外殼極厚,由鈦合金製造,通過先進的焊接技術連為一體,抗壓能力很強。
深海漆黑一片,“蛟龍號”必須保持與母船通信才能安全下潛。在深海中,無線電無法使用,水聲通信是遠距離數據傳輸的惟一方法。這項技術難度巨大,比如其傳遞速度隻有每秒1500米,而陸地上的無線電通信速度是每秒30萬公裏。我國研究人員克服了重重困難才解決了聯絡問題,使“蛟龍號”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能力,可以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
軍民兩用 前景廣闊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是毛澤東主席為中華民族描繪的兩大夢想。在我國載人航天屢傳捷報的同時,載人深潛計劃也穩步推進。深海潛水器是海洋技術開發的製高點,與載人航天工程類似,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實力。此前,美、法、俄、日擁有世界上僅有的5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活動範圍遍及大陸坡、海山頂、火山口、洋脊以及洋底,在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麵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比照國外經驗,“蛟龍號”今後的使命包括運載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潛入深海,在複雜地形上開展探礦、高精度海底測量、可疑物探測和捕獲等工作。這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因為根據國際規章,先行對公海海域進行海底勘探的國家對該海域擁有優先開發權。“蛟龍號”的軍事意義也不容忽視,相關技術很容易轉到潛艇研製上,促進我國開發出下潛深度更大、性能更穩定的潛艇。
參考資料
國外深海載人潛水器概況
目前,國外共有各類深海載人潛水器13艘,性能與“蛟龍號”大體相當的有5艘,分別是:美國的“阿爾文號”(下潛深度4500米,1963年服役)、日本的“深海6500號”(下潛深度6500米,1989年服役)、俄羅斯的“和平1號”與“和平2號”(下潛深度均為6000米,1987年服役)、法國的“鸚鵡螺號”(下潛深度6000米,1984年服役)。最大下潛深度紀錄由“深海6500號”於1989年8月創造,為6527米。
來源:中青網-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