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寧M1900手槍 | |
2010年08月 來源:新華博客 |
提起勃朗寧的名字,相信連不關心軍事的人都會非常熟悉,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勃朗寧的生平,也說不出多少勃朗寧設計的武器的型號,但是對他們來說,勃朗寧的名字還是深深地和手槍聯係在了一起,在很多人腦子裏,勃朗寧就是小型手槍的代名詞。本文所要講述的,就是勃朗寧設計的第一支小型手槍——M1900半自動手槍。
研發曆程,一波三折
1855年1月23日,摩西勃朗寧出生在美國猶他州一個名為奧格登的小鎮上,他的父親就是當地一家槍鋪的老板。自小在槍鋪中長大的勃朗寧很早就表現出槍械設計方麵的天賦,在他24歲的時候,他就設計了一支用扳機護圈作為拉機柄、使用杠杆式槍機的“後裝式單發步槍”,並獲得專利。勃朗寧的才能引起了當時美國著名武器公司溫徹斯特公司的注意,這使得他有機會走出這個西部的小鎮來到了大城市,增長了見識也開闊了眼界,這為他後來成為輕武器界泰鬥級的人物奠定了基礎。
在溫徹斯特公司工作期間,勃朗寧認識到自動武器是未來的的發展方向,在進行自動武器設計的嚐試中,他注意到武器發射時,會從槍口噴出一些火藥燃氣,這些火藥燃氣隻有一部分是用來推動彈丸前進,剩下的則都浪費掉了,這引起了他的思考:如果能將這些火藥燃氣利用起來推動機件運動,那麽就能實現武器的自動裝填和發射了。根據這種原理,1890年勃朗寧申請了利用火藥燃氣來完成射擊循環的自動步槍專利,1905年,柯爾特公司根據該原理(即導氣式原理)設計定型了 M1905機槍,並裝備美軍。
在機槍設計成功後,勃朗寧開始考慮將結構小型化,應用到手槍上,設計開發一種自動裝填手槍。1894年,勃朗寧將他所設計的導氣式自動結構小型化,試圖設計一支自動手槍,但是因為結構過於複雜,最終不得不放棄。
M1900半自動手槍
在當時,自動手槍的發展也是剛剛起步,1896年,著名的M1896毛瑟半自動手槍誕生,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實用的自動裝填手槍。但是以毛瑟手槍為代表的第一代自動手槍結構複雜、體積和質量都較大,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自動手槍總體設計借鑒了步槍,供彈具設計在扳機前方,類似步槍的彈倉,全槍長度就是槍管、供彈具、槍機組件和擊發機構的簡單疊加,就算設計時再緊湊,也無法將這個長度減下來。另外,以毛瑟自動手槍為例,其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式,雖然這種自動原理有閉鎖可靠、可使用大威力槍彈的優點,但是對一支手槍來說其結構還是略顯複雜了一些。因此要設計更加緊湊的自動手槍,就必須突破這種設計的局限性。
1896年,勃朗寧終於想出了最簡單的設計方案:一是不使用導氣式、槍管短後坐式等自動原理,而是利用槍彈發射的後坐力直接推動槍機後退。槍彈發射後,槍機部分因為自身的質量,加上彈簧的壓力和機件之間的摩擦力並不會立即後坐,直到彈頭飛出槍口,膛壓降低到安全值時,槍機才開始後坐。槍機和槍管之間沒有剛性閉鎖機構,僅利用慣性、彈簧壓力和摩擦力來達到“閉而不鎖”的作用,這便是今天的自由槍機式原理。這種自動方式的結構異常簡單,但不能用在使用大威力槍彈的武器上,不過作為一支自衛手槍來說,這種自動方式完全可以勝任。二是創造性地使用了套筒的設計。在這之前,自動手槍的槍管、槍機、擊發機構都是獨立設置的,互相之間不疊加,武器的總體積就減不下來。而勃朗寧將槍機組件設計在了一個有一定質量的套筒內,套筒的後方起槍機的作用,前部空間則套在槍管上,這樣一來槍管的長度容納在了套筒內,全槍長度就能大幅度縮減,而且套筒和槍機一起後坐,增大了槍機部分的質量,保證了槍機部分有足夠的慣性使膛壓降低到安全值再開始後坐。套筒結構幾乎影響了之後所有自動手槍的設計,在這之後,套筒結構成為了自動手槍的標誌性結構。因此套筒結構可以說是勃朗寧一個劃時代的創造。
在確定了自動原理之後,就要選擇新槍需要配用的槍彈。自由槍機式結構不能使用威力過大的槍彈,但如果槍彈威力太小則直接影響到槍的性能,幾經權衡利弊,勃朗寧最終選定的槍彈是威力適中的0.32英寸ACP彈。1897年4月20日,新槍獲得了專利,該樣槍與以後正式定型的M1900手槍相比,顯得粗大一點,但是二者的基本結構幾乎一樣。一種還停留在試驗樣槍階段的武器,與最終定型的武器極其接近,說明勃朗寧的設計非常的有前瞻性和科學性。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改良,1899年3月21日,新改良的樣槍又獲得了專利,這支槍和最後定型的M1900除了彈匣卡筍位置、扳機弧圈形狀不同,以及沒有待發製式杆外,已經沒有什麽區別了。
雖然取得了專利,但沒想到的是在市場推廣方麵遇到了障礙:雖然美國有巨大的民用槍支市場,自衛手槍的需求量很大,但美國有使用轉輪手槍的傳統,大多數人偏愛轉輪手槍,當時連美國軍隊、警察等正規武裝,轉輪手槍也是毫無疑問的主力,因此盡管勃朗寧設計的這款自動手槍概念很新穎、性能也很優秀,但是始終沒有打開美國市場。眼看著新槍要被時代埋沒了,1899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勃朗寧的自動手槍在歐洲的比利時變成了現實的產品。在1897年春天,勃朗寧到柯爾特公司訪問,在那裏他偶然遇到了比利時FN公司的銷售主管伯格,伯格了解到勃朗寧設計了一支小型自動手槍後非常感興趣,當即借了一支帶回FN公司進行評估。
在手槍領域,歐洲比起當時的美國對自動手槍的熱情更高,樣槍一送到FN公司本部,就得到了高度的重視,這完全改變了勃朗寧自動手槍的命運。 1897年,FN公司同勃朗寧簽訂了一份合同,買斷了勃朗寧自動手槍在歐洲的生產權,於1899年開始批量生產,新槍最後正式定名為M1900半自動手槍。
由於M1900手槍體積小、質量輕,加上前衛的外形,投產沒多久就成為了暢銷產品風靡歐洲,而且該槍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厚度很薄,可以很服帖地藏在大衣口袋內不被發現,因此成了歐洲各國便衣警察偵探的最愛。1910年,同樣是勃朗寧設計的M1910手槍開始投產,M1900隨即停產,在十年時間內,M1900手槍共生產了724490支,可見其影響之大。
在M1900之後,比利時FN公司成了勃朗寧最主要的合作廠商,在M1900之後,勃朗寧又向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新設計,例如M1910手槍、M1935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等。這些經典的武器使比利時FN公司成為了世界知名的槍械生產企業。
結構設計 頗具創新
結構透視圖
勃朗寧M1900手槍是一支以火藥燃氣為動力、自由槍機式結構的半自動手槍。前麵已經說過,該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其套筒結構,這是世界上第一支有套筒的自動手槍。但是,該槍因為設計較早,其套筒結構和後來的自動手槍有所區別。現在的自動手槍幾乎都采用槍管在上、複進簧在下的套筒結構,而 M1900恰恰相反,采用了複進簧在上,槍管在下的結構,這在今天看來顯得有些怪異。在擊發係統上,M1900采用擊針式擊發原理,阻鐵直接卡住擊針體上的待發卡槽,扣下扳機阻鐵釋放擊針,擊針直接在彈簧作用下擊發槍彈,沒有擊錘機構,這種結構比較簡單,而且沒有外露的擊錘,出槍時不容易鉤掛衣物,適合用在小型自衛手槍上。說起這個擊針,M1900也有自己的特色,與其他擊針式手槍不同,該槍的擊針沒有擊針簧,而是通過一個杠杆利用複進簧的彈力來推動擊針,這在自動手槍的設計中非常少見,也是該槍最有特點的一個地方。射擊時,裝上實彈匣拉套筒向後,套筒上部複進簧管內的複進簧導杆一起向後運動,壓縮複進簧儲存彈力,擊針則被阻鐵卡住,釋放套筒後,槍彈上膛,因為擊針被阻鐵固定,此時複進簧導杆依舊在後方位置,複進簧保持在壓縮狀態。扣下扳機阻鐵釋放擊針,複進簧回彈,通過杠杆將擊針向前撥動打擊槍彈底火擊發。因為複進簧比較粗大,彈力較強,因此擊針的擊發力量也很足,擊發可靠性很好。在使用中,勃朗寧 M1900手槍幾乎沒有擊發無力的故障,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複進簧驅動擊針的結構。撥動擊針的杠杆除了傳遞彈簧力量外,其上方尾端突出於照門前,當手槍處於非待擊狀態時,因為擊針在前方位置,杠杆後端突出部翹起,正好遮擋在照門前麵,射手的瞄準視野被遮擋,可以知道手槍還未上膛;當拉動套筒手槍處於待擊狀態時,擊針被阻鐵掛住處在後方位置,杠杆被擊針向後拉,後端突出部向前倒,離開瞄準基線,射手即可知道手槍處在待擊位置,扣下扳機即能擊發。除了觀察照門前的杠杆後端突出部,從槍口處觀察複進簧導杆位置也能判斷手槍的狀態,在非待擊狀態下,複進簧導杆在前方位置,在套筒前方能看到導杆頭部;當手槍處在待擊位置時,複進簧導杆後縮,套筒前方看不到導杆頭部,露出複進簧管的圓孔。
M1900手槍的扳機為推式扳機,扳機後方有一個框式推杆,彈匣就從推杆的框中穿過。推杆前低後高傾斜安裝,扣下扳機,推杆向後上方推動阻鐵轉動,阻鐵卡齒從擊針待發卡槽中脫出,即能釋放擊針。推杆的後端有向上的突起,正好容納在套筒下方的凹槽內,當槍彈擊發後套筒後坐,套筒下方的凹槽與推杆上的突起錯開,推杆被向下壓,與阻鐵脫離形成單發。此外,推杆後部的突起與套筒下方的凹槽配合還起到了不到位保險的作用,如果套筒沒有複進到位,推杆後部的突起就無法進入套筒下方的凹槽,推杆就不能推動阻鐵,也就無法擊發手槍。除了不到位保險,M1900手槍還有一個手動保險,位置在套筒座的後方握把上方,當保險處於下方位置時,其上方露出“FEU”字樣,表示解除保險,此時手動保險軸的缺口讓開阻鐵,可以拉動套筒,推彈上膛並扣動扳機發射;當保險被撥向上方位置時,其下方露出“SUF”字樣,表示手槍處於保險狀態,此時阻鐵被保險軸卡住不能轉動,不能拉動套筒也扣不動扳機。
M1900手槍采用7發單排單進可卸式彈匣,彈匣的後方下部有一缺口,插入握把後握把內的彈匣卡鎖卡入該缺口,彈匣即被固定。退出彈匣時,按壓握把底部的彈匣鎖扳把,卡在彈匣缺口內的卡鎖即鬆開,彈匣就能抽出。將彈匣卡鎖設置在握把底部是當時歐洲手槍的傳統設計,這種設計結構比較簡單,但是退彈匣需雙手操作,比較不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1900手槍和勃朗寧的另外幾款小型自衛手槍M1903、M1910都使用7發彈匣,口徑也都是7.65 毫米,但M1900的彈匣不能和其他兩種手槍的通用。因為M1900的彈匣采用的是在彈匣後部設置缺口固定的方式,而另外兩種勃朗寧手槍則采用握把底部的彈簧鉤直接卡住彈匣底部的方式,如果錯用,將無法固定彈匣。
M1900手槍的擊發動作如下:裝上實彈匣拉動套筒向後,複進簧導杆與套筒一起向後壓縮複進簧儲存彈力,連接複進簧導杆和擊針的杠杆轉動,杠杆後端突出部向前倒,讓出瞄準視線,擊針隨著套筒一起後退,直到下方的待發卡槽被阻鐵掛住;釋放套筒後,套筒後方的推彈麵從彈匣中將以發槍彈推入槍膛,當套筒複進到位後,複進簧導杆仍舊在後方位置,複進簧被壓縮,擊針處在待發位置,同時扳機推杆在扳機簧作用下上抬,上方的突起進入套筒下部的缺口,扳機推杆與阻鐵接觸;扣下扳機,扳機推杆向後上方推動阻鐵轉動,阻鐵上的卡齒從擊針下方的待發卡槽內脫離釋放擊針,在複進簧的作用下複進簧杆向前回彈,帶動杠杆轉動,杠杆下部將擊針向前撥動打擊槍彈底火擊發;槍彈擊發後,在後坐力的作用下套筒
克服複進簧的力量後坐,此時扳機推杆上方的突起從套筒下方的凹槽內脫出,扳機推杆被套筒下壓,脫離阻鐵,阻鐵在阻鐵簧的作用下回轉,後退的套筒抽出空彈殼從右側的拋殼口拋出;當擊針後退到阻鐵位置時,阻鐵卡齒再次卡入擊針待發卡槽,掛住擊針,而套筒後坐到位後在複進簧的力量下複進,推下一發彈入膛,再次構成待擊狀態。
遍布各國 影響廣泛
M1900手槍一經投產投放市場,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歡迎,很多國家都引進過該手槍作為軍警用手槍使用,也有相當多數的平民購買該槍作為自衛武器,而由於該槍厚度很小,能夠隱蔽地藏在衣服內,因此在一些著名的暗殺事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支槍的身影。
1918年8月30日,位於莫斯科紮莫斯科列茨基區的米海爾鬆工廠舉行工人集會,列寧作為布爾什維克黨的領袖出席集會並發表演說。就在集會結束的時候,一名女槍手突然用手槍朝列寧連開三槍,列寧身負重傷。槍手名叫卡普蘭,在刺殺的現場當場被捕,而她朝列寧開槍射擊所用的手槍,就是一支勃朗寧M1900手槍。
另一起與M1900手槍有關的刺殺是發生在1909年的安重根刺殺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事件。1909年10月26日上午9時,時任日本駐朝鮮統監的伊藤博文在哈爾濱火車站剛剛下車,早已潛伏在人群中的朝鮮抗日誌士安重根突然衝出,朝伊藤博文連開三槍,伊藤博文重傷,當日不治身亡。而安重根用來刺殺伊藤博文的手槍,也是一支M1900手槍。
除了比利時原產的M1900手槍,還有一些國家曾經仿製生產該槍。朝鮮在建國後仿製M1900手槍,起名為64式手槍。64式手槍的外形與原產的 M1900手槍無異,內部結構也相同。在64式手槍的套筒左側,刻有“7.62”的字樣,但實際上仍然使用7.65x17ACP彈。除了標準型,還有一種微聲型64式手槍,套筒較短,槍管口部伸出套筒,並且加工有螺紋,可以旋上消聲器。由於原型M1900手槍的槍管在套筒下方,上方為複進簧,因此裝上消音器後消音器上沿並不高出瞄準基線,依舊可以用原來的準星照門瞄準。另外,根據一些資料,西班牙和印度也曾仿製過M1900手槍。
而使用M1900手槍數量最多、派生型號最多、影響最大的國家則毫無疑問是中國。在舊中國,因為長年戰亂,地方各派勢力都急需各種武器裝備自己的武裝,而因為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社會治安混亂,不少“體麵人”也有購買防身武器的需求,故軍閥混戰的舊中國成了歐美各武器生產廠商的產品傾銷地,甚至是處理品垃圾場,各式各樣外形各異、性能優劣天差地別的武器都流入了中國,其中也就有M1900勃朗寧自動手槍。在中國,M1900手槍因為性能優異可靠、外形短小精幹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最有名的就是“一槍二馬三花口”的說法。所謂“一槍”指的就是M1900手槍,因其槍身側麵有手槍圖案得名。而“二馬 ”、“三花口”指的也是勃朗寧手槍,分別是指柯爾特產M1903手槍和FN公司的M1910手槍。前者的握把上有馬的圖案,後者槍口帽上有滾花,因此得名。小巧美觀性能可靠的M1900手槍不但受到高級軍官、警察和社會上層人士的喜愛,更因為其便於隱蔽,被很多秘密工作者所使用,中共地下工作者的防身武器經常就是M1900手槍,而國民黨、日偽的便衣特務也經常攜帶該槍。因為其名氣大,M1900手槍甚至還進入了影視劇中,例如電影《小兵張嘎》,嘎子第一次和八路軍的偵察員化妝偵察,用木頭槍俘虜了日軍的胖翻譯,繳獲的那支手槍就是一支“槍牌擼子”即M1900手槍,回到駐地,嘎子還興奮地向同伴炫耀,嘎子的一句“這是擼子,一槍二馬”便體現出了當時人們對M1900手槍的喜愛。
除了原裝進口的M1900手槍,舊中國的各兵工廠還生產了不少仿製的“槍牌擼子”。1913年,金陵兵工廠首先開始生產“6吋白朗林手槍”,即 M1900手槍的仿製品,外形與原產的M1900基本一樣,但槍身左側刻有“製造局製”字樣,另外握把貼片原裝M1900刻FN廠標的位置,換成了“金陵 ”字樣。1915年,上海江南製造局兵工廠也開始生產仿製的勃朗寧M1900手槍,但江南製造局並不是原樣地仿造比利時原產的M1900,而是對其外形做了較大改動,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加長了槍管和握把,彈匣容量從原先的7發變成了10發,另外套筒下方開了兩個散熱缺口,固定式的照門改成了可調表尺,握把下方增設了槍帶掛環。此外,為了趕當時全世界的時髦,該槍的握把後方有槽,可以裝上簡易槍托抵肩射擊,隻是這種設計的實用價值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