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揭秘美國全球軍事基地:呈現'平躺S形'布局[圖]

(2010-08-17 08:50:35) 下一個

揭秘美國全球軍事基地:呈現"平躺S形"布局[圖]
2010年08月17日 09:07:27  來源:新華軍事

 

美國航母戰鬥群是美國海軍實力的象征[資料圖片]

    6月底以來,美國海軍在中國周邊拉網式操練,頻頻“展示肌肉”。在鄰近的新加坡海域,由東盟七國參加的“卡拉特2010”進程還未過半,華盛頓又在夏威夷登壇召集了亞太13個盟友和夥伴,匯聚2萬餘精兵,盛大出演“環太平洋2010”。在東北亞,原計劃由航母“華盛頓”號護駕,美韓閱兵黃海,後由於中方數次高分貝抗議,遂轉戰日本海。

    隔了一個浩瀚海洋的美國大兵,能在中國周邊頻繁亮劍,倚靠的不僅是其一流的軍事投放能力,更是其在全球各區域布下的軍事基地網絡。此番三場軍演,參演部隊主力皆非源自美國本土,而是常年部署在亞太各基地上的海軍。

    五角大樓發布的《2009年度美軍基地結構報告》顯示,美國海外軍事基地遍及六大洲(除南極洲外)、四大洋,輻射全球38個國家。基地總數716處,其中,陸軍和空軍基地較多,各有293處和261處,海軍136處,海軍陸戰隊隻有26處。

    值得注意的是,五角大樓每年發布一次的這類報告,並未將自己的家底和盤托出。比如,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開辟的數百個基地,以及在“新歐洲”國家修建的十數基地,都未被列入名錄。加上一些通過政府間秘密協議獲取的或其它不適宜公布的場地,五角大樓管控運作的軍事基地不下千處。

    這些密集分布的基地,和駐紮或部署其上的約40萬美國大兵,以及巡弋在各海域的航母戰鬥群、艦艇一起,構成了一個龐大帝國的權力版圖。正是憑借這一網絡,美利堅可端坐權力金字塔尖,一方麵迅速對其指控的任一“無賴”、“流氓”、“撒旦”國家或政權揮舞“道德”利劍,另一方麵又能深入參與世界各地區事務,將華盛頓權勢輻射到全球各角落。

    美國霸權成長圖

    從古羅馬帝國到大不列顛,利用軍事基地來控製樞紐、謀取霸權,可謂霸主通用手腕。美國在這方麵雖屬後起之秀,成就卻亙古未有。羅馬帝國地跨三大洲,影響終究隻及於其軍事控製之地域;近代以來輝煌了兩個世紀的全球霸主大不列顛,鼎盛時期也僅在30多個國家安插基地,而二戰結束後的美國卻在100個左右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00多個基地,大小軍事設施高達3萬餘,“海外軍事基地網絡僅次於核武壟斷,構成了其超級大國身份的公認標誌”。

   戰爭是獲取和拓展軍事基地的最有效手段。1898年年輕的美利堅初試牛刀,即從老大帝國西班牙身上獲取4塊戰略要地:菲律賓、古巴、波多黎各、關島。美國軍隊直到1992年才退出菲律賓,而波多黎各和關島則一步步淪為美國領地,成為五角大樓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擴展勢力的重要據點。值得一提的是,古巴的關塔那摩名為租借地,卻無租期。卡斯特羅革命後,華盛頓甚至賴著不支付租費。這塊麵積45平方英裏的天然海灣,不僅是美大西洋艦隊的主要訓練基地,還是美囚禁重犯的地方。大批“基地”和塔利班成員在阿富汗戰爭後被關押於此,並釀出虐囚醜聞。

    1938年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還隻有14個,遠少於其他列強。7年之後,五角大樓卻成了全世界最大地主,基地數目膨脹到頂峰。1941年,美國隻用了幾艘破舊驅逐艦,就換得英國在加勒比6處基地的長期租借權。同年,美國又獲得荷蘭在格陵蘭和冰島的基地。為阻止希特勒,西半球大量的軍事設施甚至在老列強的幫助下構建起來。這時,華府重點在歐洲,亞太還沒新建基地,但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又徹底改變了那裏的情勢。

    受基地所在國家的抵製和削減兵力影響,二戰後美海外基地大幅壓縮。僅1947~1949兩年間,基地數目即從1139銳減至582,撤減近半。不過,這種狀況很快逆轉,歐洲的冷戰和亞洲的兩場熱戰使數字再次急劇攀升。華盛頓不僅在東亞和西歐大肆構建同盟圈,獲取戰略要地,更在廣大未決地區大肆擴張。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後,美軍基地數目已達815處,1967年越戰擴大時,則持續增長到1014處。這一擴張態勢終被痛苦不堪的越南戰爭擊破,美國垂頭喪氣,再無力進取。中東和非洲的基地損失慘重,在革命和民族主義壓力下,伊朗、沙特、埃塞俄比亞、利比亞、蘇丹、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等地紛紛棄守。幾十年間,美國還被迫從法國、南斯拉夫、越南、印度尼西亞以及秘魯、墨西哥、委內瑞拉等國據點撤離。此後,基地數量一直維持在朝鮮戰爭時的水平。

    1991年的海灣戰爭使美勢力重返中東,沙特成了美屯兵重地,借以威懾薩達姆政權。不過,數千美國大兵在伊斯蘭聖地耀武揚威,卻種下了“文明衝突”的禍根。本?拉丹即將駐沙特美軍視為伊斯蘭的傷疤和對其文化的玷汙,不斷鼓動恐怖襲擊,最終釀出“9-11”。

    “9-11”之後,華府戰略界在預防地區性或全球性大國崛起的同時,越來越關注所謂“不穩定弧形帶”。這一地帶由加勒比海沿岸、非洲、高加索、中亞、南亞和朝鮮半島諸地區構成,能源蘊藏量豐富,但內部危機重重且不斷向外擴散,被華府看作對自身利益的重大威脅。和中俄等崛起大國以及像伊朗這樣的敵對性地區大國不同,“弧形帶”構成的主要是恐怖襲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海盜活動、毒品泛濫、難民流動之類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對付這類威脅,大型、永久基地顯得代價高昂,又不合時宜,美軍需要更加靈活機動、小型化的“靠前部署”。為此,小布什政府曾連番進行重大布局,包括在“弧形帶”周邊尋找新的基地,加強布防,以及調整駐軍方式,縮短駐軍期限,將小型基地“浮萍”化等。

    例如,在之前從未掌握過的中亞地區,美軍終於以支援阿富汗“反恐戰爭”為名,進駐中亞的幾處據點,盡管美軍在吉爾吉斯斯坦的馬納斯空軍基地處境尷尬。而在海灣地區,美軍雖從沙特撤出,卻在卡塔爾、巴林、阿曼站穩了腳跟,在科威特和阿聯酋也有數處基地。其中,巴林駐有第五艦隊,是美中央總部海軍司令部所在,地位顯赫。它與上述四國一起,共同控製著進出阿曼灣和波斯灣的要衝。即使美軍全部撤出伊拉克,這裏也能對伊朗形成鉗製。

    “平躺S形”的布局態勢

美國海軍三支航母戰鬥群參加2007年勇敢之盾軍演

    若將五角大樓2009年公布的軍事基地在地圖上標示出來,不難發現美全球基地分布呈巨大的“平躺S形”。“平躺S形”東端從拉美擺出,經過本土的加厚加重,由北部的阿拉斯加基地群轉向聯結東北亞的日本和韓國,由此一路南下,循東南亞至澳大利亞、新加坡,最後在印度洋美唯一據點迪戈加西亞處發生偏轉,向北經中東、北非,逶迤延伸至南歐、西歐、北歐。若單看歐亞大陸,這一布局則簡化為“V”字形,一條由阿拉斯加而下,一條由北歐而下,會於“V”形底端迪戈加西亞。

    在716處基地中,德國235處,日本123處,韓國87處。這三個國家加在一起,即超過總數一半。和基地分布類似,美軍除阿富汗、伊拉克兩處外,海外20餘萬軍隊也有大半駐在這三地。德國、日本駐軍屬二戰後產物,而駐韓美軍則屬朝鮮戰爭時期“聯合國軍”主力,三地采用的都是長期部署,3年一輪換。由於過分集中,三地兵力和基地在2006年以來都屬重點調整對象,五角大樓正大幅裁減。

    美在歐洲軍事基地布點最稠。以德國為中心,全歐布局呈現明顯的冷戰特色——西密東疏。單從基地數目來看,德國居首,意大利其次(83處),不過美在意駐軍並不比排在第三的英國(47處)多——意、英兩地遠離冷戰對峙線,故以空軍為主,美在英約駐軍1萬,在意則不到5000人。排在後麵的尚有葡萄牙(21處)、比利時(18處)、荷蘭(9處)、希臘(7處)。除中立的奧地利、瑞士、愛爾蘭,和將北約總部趕出境外的法國外,美軍基地覆蓋了所有冷戰對峙線以西的國家。

    美在德、韓駐軍主要是陸軍,美海外陸軍2/3雲集兩地。部署在德的是第一步兵師和第一裝甲師,5萬餘人。冷戰結束後,大批在德美軍不僅維係著北約的存續,還對周邊負有責任,曾參加波斯尼亞、科索沃、伊拉克等地的軍事行動。不過,由於屬重裝備部隊,運動起來緩慢而笨重。2003年3月,第一裝甲師費時3個月,才到達伊拉克戰區。

    駐韓的是第二步兵師,2萬餘人,分散在首爾以北的17個駐地,離南北軍事分界線僅30英裏。因被視為對朝鮮的威懾力量,基本無法從半島抽身。前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職時,一方麵將部分軍隊調回國內,一方麵著手將其駐地撤至平壤炮火難以覆蓋的漢江以南地區,並強化其機動性,使之對半島以外威脅也能做出反應。

    在歐洲,以反恐和部署導彈防禦係統為契機,華盛頓將軍事觸角逐漸伸向了冷戰時的禁地東歐。在這裏,五角大樓不僅很快獲得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等國許諾的軍事基地,還和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烏克蘭這些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眉來眼去。原屬蘇聯內海的黑海,已轉手受美控製。借此,美國已將勢力推至俄羅斯眼皮底下。

    從地域上看,美對拉美和非洲軍事投入明顯不足。兩者都缺乏戰略縱深,一旦有事,前者就需美動用本土力量護佑,後者則需從歐洲長途馳援。

    兩者相較,非洲尤其薄弱。在五角大樓的海外基地名錄上,隻能發現3個非洲國家。其中,埃及兩處,肯尼亞兩處,吉布提一處,3個沿海國家提供的也主要是海軍基地。近些年,美試圖透過“非洲之角”的反恐活動進一步向內陸滲透,並尋求在北非建立十多個“前沿作戰基地”,但進展有限。非洲人對美國的“長靴踏上陸地”,不能容忍。2008年非洲司令部成立後,除了戰亂頻仍的利比裏亞,竟無國家願意提供辦公地點,該司令部至今還被冷落在德國的斯圖加特。

    拉美地區以加勒比基地為主,由美本土延伸至巴哈馬、關塔那摩,經美領地波多黎各抵安提瓜,再折返到東太平洋沿岸三國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秘魯。基地分布稀稀拉拉,在哥倫比亞新獲6處算最大成就,不過哥卻為此遭委內瑞拉等鄰國白眼無數。自1999年萬餘軍隊撤出巴拿馬後,美在自家後院的基地部署近乎一蹶不振。

  東亞防線密集而厚重

美軍航母艦載機和遠處的艦隊

    東亞地區是大國與小島國的勢力交匯處,潛在矛盾多,又存在兩大冷戰斷裂線(三八線和台灣海峽),故而是美軍基地部署的重中之重。

    在東亞的軍力部署中,日本的地位特別突出。不僅因為第七艦隊坐鎮橫須賀,部署有西太平洋唯一核動力航母“華盛頓”號,更在於駐日美軍特別強調機動性,防守範圍也要寬泛得多,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駐韓美軍的不足。這點從其基地和軍種組成上可以明顯看出:在88個較大基地中,海軍占了35個,空軍占了20個,各有軍人6000和1.4萬;另一方麵,美國很少在海外部署的海軍陸戰隊,在日本卻有2萬人。

    駐日美軍一半以上,分布在麵積隻有日本國土0.6%的衝繩縣。陸戰隊主力駐紮於巴特勒兵營,而美在遠東最大的空軍基地嘉手納則位於衝繩島西南部。華盛頓之所以看重這裏,是因為衝繩這個狹長群島,扼守著從日本到東南亞這條遠東“第一島鏈”的中段。在美軍被趕出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後,衝繩的戰略價值進一步凸顯。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何美軍願意主動放棄日本本土基地,卻在普天間這個武裝直升機機場搬遷問題上死磨硬纏,成了令東京頭痛不已的“釘子戶”。

    在東南亞除緬甸以外的國家,華盛頓卻備受隆遇。出於大國平衡的需要,東盟諸國雖不願讓出地盤讓美軍長駐,卻也十分樂意抬著這位大款。在此地,美國的最大成果是獲得了在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的駐泊權。從此,駐防亞太的第七艦隊和駐防中東的第五艦隊就可以相互照應,無需擔心後勤補給和維修服務供應不上了。

    從目前態勢看,美遠東“第一島鏈”自衝繩以下還缺乏連貫,而且由於基地不多,顯得有些虛弱。為彌補這一劣勢,五角大樓正積極強化美最西領地關島的前沿威懾能力,並籌劃將部分駐日韓軍隊調至澳大利亞、新西蘭,用第二島鏈和以夏威夷為中心的第三島鏈力量配合補充第一島鏈的防禦能力。如此調整,東亞防線顯得密集而厚重。

    美利堅是海洋大國,由“V”形基地分布圖來看,其對歐亞大陸保持強勢的策略基礎,即在於以海權壓製陸權。憑依自己絕對優勢的海軍力量,控製世界主要海域、要道,在實現外圍包抄後,再施以“離岸平衡”,最終從三麵向內陸腹地施壓滲透,鉗製區域大國。

    在這條“S”形布局圖裏,中俄兩個崛起大國都成了重點防禦對象。不過和有著遼闊迂回空間的俄羅斯相比,中國從中感受到的壓力要大得多。美軍強化在“第一島鏈”南端及關島的防禦能力後,中國幾乎被封堵在近海範圍。這對亟需保護自己能源通道安全和日益增多的海外利益的中國來說,無疑是巨大挑戰。(作者:李因才;來源:《南風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