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專訪'昆侖山'號艦長喬智強:開啟立體登陸時代(圖)

(2010-07-29 07:57:02) 下一個

專訪"昆侖山"號艦長喬智強:開啟立體登陸時代
2010年07月    來源:新華網

 

駛向深藍的“兩棲巨鯨”昆侖。圖片由南海艦隊某登陸艦支隊提供

    新華軍事記者:第一次見到"昆侖山"號是什麽樣的感受?

    喬智強:我第一次看到"昆侖山"號是在2007年9月,總體感覺是這艘艦非常大,同時采用流線型設計很漂亮。其實我們部隊關注這條艦已經有將近10年了,單純從設計外形來看,我接觸這條新型登陸艦的時間更早,隻不過是圖紙,而見到實物是在2007年,感覺還是非常震撼的。

    新華軍事記者:您以前都在哪些型號登陸艦工作,現在的"昆侖山"號和他們相比有那些進步?

    喬智強:我曾經在4個型號五艘艦艇上擔任過艦長職務。和老登陸艦相比,"昆侖山"號在操縱和建造工藝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條艦大量采用了國產技術和先進裝備,國產化率非常高。作為排水量近兩萬噸的艦艇,"昆侖山"號應該和以往的艦艇在操控上有很大的區別。由於"昆侖山"號動力非常充沛,采用了流線型設計和艏側推等技術,操控性上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遠強於一些萬噸級的補給艦。

    此外,"昆侖山"號的"壓浪"性能非常出色。衡量艦艇外形設計,有一個很直觀的指標就是艦艇的"壓浪"性。艦艇在航行中,產生的浪花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小越好。產生的浪花越大,就說明艦艇設計有問題,很多能量都損失到"興波阻力"之中了。

    新華軍事記者:您有沒有接觸過國外的軍艦,相比國產軍艦有那些特點?

    喬智強:接觸過一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美軍"藍嶺"號。當然從使命任務上,"藍嶺"號和"昆侖山"號不一樣,"藍嶺"號是艦隊旗艦。但是"藍嶺"號的前身是船塢登陸艦,和我們艦有些近似。"藍嶺"號從艦齡上來說,當然要比我們大,要顯得陳舊一些。但是美國軍艦不注意外表,但是非常注重細節。我參觀時就發現"藍嶺"號各種物品擺放極為整齊,通道幹幹淨淨,所有的"銅件"都鋥光瓦亮。是為了參觀突擊出來的,還是平時保養維護的結果,我們這些專業人士還是一眼能夠看出來的。明顯美國軍艦的平時保養維護工作非常到位。而且美國軍艦對外交往多,有專門的參觀線路,外來參觀根本不影響艦內官兵的任何工作和生活。

    當然,這是一個體係上的問題,還真不是簡單"保養"工作幾句話就能闡述清楚。比如,美國軍艦上的所有設備,都有嚴格的使用期限。在到期後,美軍不管能否使用一律換掉,而不是修修補補。因此我們在參觀時經常發現美艦很多小的零部件完全是新的。還有,美艦通道上隨處可見螺絲刀、鉗子等小工具,就是放置在牆上,而且相應的損管器材配置很到位也很全麵。這都體現出美艦針對實戰的管理理念。

    新華軍事記者:船塢登陸艦相比普通登陸艦有哪些優勢,能否取代傳統登陸艦?

    喬智強:船塢登陸艦的優勢,顧名思義,主要體現在塢艙中。他可以承載氣墊艇和登陸艇,來運載不能夠進行兩棲泛水登陸的作戰裝備。此外,船塢登陸艦還可以使用大型艦載直升機,來把作戰部隊遠距離垂直投送過去。總結起來就是投送速度快,可以攜帶大量兵力在遠洋掌握戰鬥發起的主動權。而傳統的坦克登陸艦,航速慢,隻能抵達灘頭才能把裝備卸下來,致使整個作戰編隊都處於敵人火力的打擊範圍之內,絲毫達不到任務的突然性。船塢登陸艦所帶來的"立體登陸"作戰樣式也是美軍兩棲作戰的主要形式。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所有常規登陸艦就要淘汰呢?美軍常規登陸艦已經全部取消,完全由兩棲攻擊艦和船塢運輸艦代替。但對於我軍來說並不是這樣。船塢登陸艦是均衡搭載各種裝備的,包括坦克、步戰車、作業車、破障車等各種車輛。船塢登陸艦一般需要三艘才能達到一定規模的兵力。這種規模的兵力,隻能作為首波突擊力量占領敵軍防守的狹小地段,後續大規模部隊的進入還是要靠常規登陸艦的輸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