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萬裏天疆繪出'中國彈道' 二炮裝備研究院原研究員邱成龍(圖)

(2010-05-17 15:08:37) 下一個

萬裏天疆繪出"中國彈道"
--第二炮兵
裝備研究院原研究員邱成龍人生禮讚
2010年05月        來源:新華網

 

    邱成龍榮立一次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但他留給大家更多的是他讓功的故事。何鍾 攝

    生平簡介:邱成龍,吉林九台人,1940年8月出生,1961年7月入伍,1962年5月入黨,1966年7月畢業於西安炮兵技術學院導彈彈道與射擊諸元專業,曆任排長、指導員、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等職,專業技術三級、文職一級。曾任第二炮兵黨委委員。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第二炮兵導彈專家。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三等獎11項,出版專著5部,榮獲第四屆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

    在中國戰略導彈"絕密檔案"中,簽署他名字的"作戰運用方案"數以千計。

    在第二炮兵演習發射的"中軍帳"裏,由他擬定的"作戰輔助決策報告"在信息化指揮平台上無聲運轉。

    在青燈古卷的科研單位和鐵馬金戈的導彈陣地上,他培養的導彈精英揮戈礪劍,追隨他的腳步。

    胸懷使命編織"中國彈道",滿腔赤誠演繹"中國劍法",2009年10月29日,著名戰略導彈作戰運用專業帶頭人、常規導彈作戰運用研究奠基人、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原研究員邱成龍,走完了69歲的馭劍人生。

    登頂學科高地 探求"大國劍道"

    2009年仲夏,北京西郊,靜謐的病房內,身患肺癌晚期的邱成龍,難得愜意地享受著弟子們送來的祝賀:由他擔綱研發的新一代某作戰運用係統,全票通過了專家組評審驗收。

    邱成龍笑了,很開心。這個成果,把我軍戰略導彈作戰運用信息化推進了一大步。從事導彈科研事業35年,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病榻上接受成功的祝賀。

    隨著戰略導彈研製的成功,戰略導彈作戰運用信息化便進入了國家戰略的議事日程。1975年,處在"十年浩劫"尾聲的中國,掌握導彈專業知識的人才鳳毛麟角。作為其中一員,邱正龍被選調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進入這一研究領域的核心。擺在他麵前的,是一片還未開墾的土地。

    北京,邱成龍正發動著一場"長征"路上的攻堅戰役。這一次,中央軍委將"戰略導彈作戰運用研究"列為重大科研工程,組織全國近千名科研人員展開聯合攻關,由邱成龍擔任技術牽頭人。一路風雨,他帶領團隊連克8道核心技術難關,斬獲40餘項關鍵成果,編寫出我國第一部《戰略導彈作戰運用手冊》。在塵封的檔案裏,記載著當時權威專家組的鑒定:"戰略導彈作戰運用研究是一項世界性難題,該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出於保密考慮,上級領導決定這一成果不參加任何評獎。但總部有關部門破例為這一成果召開了一次秘而不宣的慶功會。

    隨著計算機時代的來臨,邱成龍又把目光投向計算機數據處理。在兩年多的時間裏,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基於計算機平台的"導彈作戰運用係統"研發,實現了全要素快速優化運籌,作業速度提高數十倍。從辦公桌上的草稿盈尺,到微機室的鍵盤操作,近在咫尺的一小步,卻是軍事運籌跨入計算機時代的一大步。

    對於真正的科學家而言,勝利往往不是凱歌,而是下一場戰役的集結號。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型導彈增多,作戰運用更加複雜。邱成龍把眼光瞄準了建立新型導彈作戰模型體係上。這一課題的核心在於把數十個作戰要素編成作戰模型,把首長的作戰意圖進行量化分析。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當年的科研日誌,清晰記載著課題組40餘次下部隊、進工廠、赴靶場調研求證的足跡。日誌背後,是高高疊起的第一手技術資料。這個資料堆,支撐起了新型導彈作戰運用模型的方法體係。借用一句專業術語,這一體係為"我軍新型導彈作戰力量優化提供了核心技術基礎",作為領軍人物,邱成龍也成為公認的"常規導彈作戰運用奠基人"。

    登頂學科高地,探求"大國劍道"。邱成龍填補著國內一項又一項的空白。在這次史無前例的"長征"中,戰略導彈部隊作戰運用的"第一學科"由此開創;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導彈作戰運用理論體係由此奠基,涵蓋了戰略與常規兩大作戰運用宏大架構和科學體係,堪稱一套出神入化的"東風劍法"。

    擔綱首席專家 演繹"馭劍之術"

    1995年7月1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公告:7月21日至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向東海公海上進行導彈發射訓練。寥寥數語,卻迅速觸動了全球軍事戰略神經。

    在導彈呼嘯升天的背後,是運籌務必縝密、毀傷務必精確的導彈作戰運用方案。給這個方案提供決策谘詢的,就是邱成龍和他的戰友們。中軍帳裏,他擔任導彈作戰運用專家組組長。

    "邱成龍是一位舉足輕重的'大參謀',隻要有他在,重大發射演習就有底氣。"二炮首長這樣評價這位"智囊"。作為導彈作戰運用的首席專家,他數十次為全軍、第二炮兵組織的重大演習及戰備任務,提供重大決策谘詢和技術保障數百次。創造了我軍及第二炮兵史上諸多第一:第一個輔助決策中心技術負責人,第一個作戰運用中心技術負責人……

    一次,一場大型演習拉開帷幕。由於導彈型號、打擊頻度、作戰要素空前複雜,第二炮兵首次成立演習輔助決策中心,邱成龍擔綱技術負責人。而他根據毀傷模型計算和作戰仿真推演提出的谘詢意見,大膽提出:某突擊頻度可以減少某型導彈數枚。

    語出驚四座。這是個前所未有的想法。但首長們相信了他的判斷。演習的結果證明,這個方案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

    在另一次全軍組織大型戰役聯合演習中。邱成龍擔任第二炮兵作戰運用中心技術負責人。在三軍聯合作戰平台上,邱成龍把導彈作戰運用演繹得出神入化。軍委、總部和第二炮兵首長盛讚邱成龍計算精準、方案務實,一起參加演習的軍兵種同行紛紛流露出欽佩之情。

    對這樣的讚美,邱成龍淡然一笑。身經百戰,讓他深感傳統作戰輔助決策方式,已不能滿足信息化條件下導彈作戰集團的需求。他的目光投向了研製基於信息化平台的"戰役演習輔助決策係統"。

    這是一個極富挑戰的艱巨任務,涉及到係統學、運籌學、工程學,以及光電、機械、網絡等10多個學科。邱成龍帶領的課題組為各作戰要素逐一建立作戰模型,開發作戰軟件,嵌入決策係統。兩年後,這套係統開始投入使用,演習輔助決策完成了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跨越發展。這也是我軍第一個戰役級的演習輔助決策係統。

    陋室靜觀寰宇 堪為"人師世範"

    邱正龍常說,嚴謹求實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生命,要甘於板凳一坐十年冷。

    "導彈作戰運用計算表",是一項需要艱深繁瑣的理論計算類研究課題,當時國際上也屬難題。邱成龍選擇了迎難而上。

    一千多個日夜,他埋首在彈道作戰的數據中,草稿裝了4麻袋。3年後,他把數百萬組原來隻有小數點後4位數的數據推算到6位,使計算精度提高了兩個數量級。這厚厚一本"數字海洋",被稱為我國戰略導彈作戰運用計算領域的"新華字典"。

    不為榮譽名利而誘惑,不為一已私利而分心,是邱成龍一輩子用生命堅守的職業情操。他曾2次入圍中國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選人卻落選,隻因課題大多是輔佐高層決策的"國家機密",導致評選委員會對他的核心價值和重要意義知之甚少。

    每一次落選,邱成龍都坦然一笑,轉身專注於下一個課題。這一笑,是對名利的淡泊,是無欲則剛的豁達。

    邱成龍的"人師世範",更體現在他的甘為人梯。在他培養的弟子中,不論是已成中流砥柱的潘曉山,還是躍上潮頭的新一代帶頭人常存,或是嶄露頭角的女弟子肖榮,都完成了"站在邱成龍肩膀"的起躍。

    記者在裝備研究院提供的一份材料中看到,浸透他心血的學科人才方陣中,已有9人擔任第二炮兵導彈專家,8人成長為學科帶頭人,35人次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項,形成了為人矚目的導彈作戰專家群。

    2009年2月,積勞成疾的邱成龍病倒了,深感餘日無多的他,把病房變成了辦公室,指導有關科研人員整理完成並移交了上百份重要科研資料,完成了《第二炮兵導彈作戰運用》教材的最後修訂,指導所帶博士生完成了論文答辯。

    2009年深秋十月,邱成龍走近了生命的終點。他把老伴趙青雲叫到床前,留下最後的遺言:"我一生都是幸福的。舊社會上不起學,建國後幸運地成為家鄉第一批小學生;高中畢業讀不起大學,我幸運地被保送到軍校學習;導彈武器研製成功後,我和戰友幸運地創建了導彈作戰運用專業。經曆了這麽多,我幸運地走到今天,我知足了……" (第二炮兵政治部宣傳部供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