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軍在南海建立探測網絡追蹤中國潛艇

(2010-05-14 11:16:44) 下一個

美軍在南海建立探測網絡追蹤中國潛艇
2010年05月       來源:新華網

據《參考消息》報道【香港亞洲時報在線網站5月13日報道】題:美國衛星追蹤中國潛艇(記者 彼得·J·布朗)

    欲建立體反潛網絡

    中國海軍的潛艇離開位於海南島三亞、山東青島和浙江寧波的基地前往更深的海域時,它們發現不了高高在上的美國衛星。

    南海有許多非常深的水域,尤其是南威以北、西沙群島以東、呂宋海峽以南的區域。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副教授彼得·達頓說:“對潛艇而言,更具挑戰性的是,在東中國海行動而不被發現。從中國海岸線一直到衝繩海槽,海水相當淺,大部分水域隻有30至60英尋(1英尋=1.8米)深。”

    達頓說:“(南海)大部分水域的水深都超過2000英尋。”

    利用衛星偵察潛艇是非聲波反潛戰的一種形式。激光、紅外線和其他探測器,以及太空中的合成孔徑雷達,都可能會作為非聲波反潛戰的一部分而派上用場。衛星或許可以發覺潛艇導致的輕微海底幹擾,觀測海平麵上下的波浪模式,或者探測海水溫度的略微變化。

    在未來18個月裏,掌管美國間諜衛星的美國國家偵察局計劃發射多顆衛星,而中國一定會認為,美國新發射的這些偵察衛星中的一顆或多顆,將有助於美國海軍定位並探測中國海軍潛艇。

    衛星連同海底傳感器、固定在海床上或漂浮在公海上的探測器,以及安置在其他潛艇、船隻、無人潛航器、飛機、直升機和無人飛機上的裝置,構成了一個網絡。

    實際效果眾說紛紜

    許多人懷疑,衛星是否可以有效地、可靠地並且以合理的成本執行非聲波反潛戰任務。

    美國海軍一名前聲呐專家說:“在我看來,風和潮汐對海平麵形成的自然幹擾,非常有可能掩蓋潛艇通過所導致的任何幹擾。即使這是一種可行的偵察技術,在我看來,用處也非常有限,不值得投資。”

    今年4月,一名消息人士對俄羅斯新聞社的記者說,俄羅斯已經研製出一種新型衛星模塊,“軍民兩用,尤其是可以提供氣象數據”,並且能夠“進行海洋遙感並偵察下潛潛艇”。這種衛星模塊最早可能在明年進行太空測試。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副教授安德魯·埃裏克森說:“據說,中國專家在蘇聯解體後的幾年裏得到了俄羅斯衛星專家的技術協助。中國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專家對利用合成孔徑雷達探測船進行了研究。”

    中國啟動所謂的“863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時,海事偵察就成了國家級別的首要課題。今年晚些時候,中國將發射“海洋”2號衛星,屆時,中國海洋探測衛星的數量將增加至3顆。

    海軍分析人士諾曼·波爾馬稱,某些衛星可以追蹤到潛艇的尾流,但無法連續或全天候地追蹤,而且受到水下環境的限製。這其中尤其受到潛艇所處的深度、航行速度以及海洋底部特征和海水清澈度的影響。

    波爾馬說:“潛艇本身是一個體積相對有限、較小的目標,但潛艇的尾流是持續的,長達數英裏。”

    衛星作用日益重要

    盡管中國海軍潛艇艦隊在亞洲是規模最大、種類最多的,而且很快將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但偵察到中國海軍的核動力潛艇是比較容易的。對柴電潛艇的偵察難度則要大得多,尤其是那些裝配了所謂“不依賴空氣推進係統”的潛艇。

    埃裏克森說:“美國海軍部情報局解密的2009年7月的一份關於中國海軍的報告顯示,中國海軍的部分柴電潛艇已經達到極度安靜的水平,但其核潛艇的噪音相對較大。”

    美國衛星在反潛戰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通信作用,並且對美國近海水下持續監視網、力量網絡化以及“海上盾牌”等項目而言至關重要。此外,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正在投資建設戰術中繼信息網絡,利用激光裝置把重要信息隨時傳送給航行中、或許正在偵察其他潛艇的美國下潛潛艇。

    而真正的優勢在於基於衛星的一整套基礎設施,即由係統組成的係統。該係統把強大的太空傳感器和探測器,同安置在船隻、潛艇、飛機上的傳感器和探測器聯係起來,匯集偵察數據,構成一幅“共同的海底景象”,發送給反潛戰各單位。

    例如,美國海軍對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的一個項目頗感興趣,該項目其實是一個一體化的平流層飛艇或雷達,偵察半徑達到600公裏。事實上,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在去年的一次情況匯報會上播放了一段幻燈片,說明了部署在呂宋海峽上空的一艘飛艇如何能夠對整個海峽進行偵察,偵察範圍從台灣到菲律賓北部,最西可以達到中國海岸線。

    世界上的廣闊海洋仍然沒有被描繪成完全透明的,但30年來,衛星一直在改變我們觀察海洋的方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