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在解放前曾獲蘇聯大量飛機援助

(2010-05-12 08:40:18) 下一個

中國在解放前曾獲蘇聯大量飛機援助
2010年05月   來源:東方網

據俄羅斯《真理報》5月10日報道,俄羅斯軍工產品的出口起源於1921年,最先出口的是航空裝備,首個對象國是阿富汗。上世紀20-40年代初,中國同樣成為蘇聯飛機的主要受益國之一,基本上都是在無償援助基礎上提供的。

    蘇聯武器裝備的出口最初不是通過空中或海上運輸,而是由陸地用騾馬、駱駝甚至大象馱運。1921年蘇聯向阿富汗供應了20多架飛機,主要是R-1偵察機,和英國的DH-9一起構成了當時阿富汗空軍裝備的基礎。上世紀20年代阿富汗共從蘇聯得到大約30架飛機,而且在蘇聯飛行員的幫助下建成第一所飛行學校。

    1924年5月蘇聯向波斯(今日的伊朗)出口了2架R-1飛機,當年年底前又供應了6架,1927-1928年又出口了6架。截止到1929-1930年,波斯共從蘇聯購買了大約20架飛機,其中有8架I-2殲擊機、5架U-1教練機、12架R-1殲擊機、12架R-1偵察機。

    蘇聯航空裝備也正是在波斯首次獲得國際競爭經驗,1930年9月4日蘇聯新型R-5偵察機中隊由3架飛機組成,完成了莫斯科→塞瓦斯托波爾→第比利斯→德黑蘭→鐵爾梅茲→喀布爾→塔什幹→奧倫堡→莫斯科的全程10500公裏的環球飛行,檢驗飛機性能,吸引潛在買主的關注,隨後和英國、法國飛機一起參與波斯空軍輕型轟炸機和偵察機的招標競爭,並於1931年5月憑借飛行性能優勢勝出,但是由於在政治上失去倒向西方的巴列維國王的支持,最終沒能順利促成R-5飛機對波斯的出口。

    不過蘇聯隨後還是找到了R-5的買主,那就是中國。1933年,新疆軍閥盛世才投靠蘇俄,得到了斯大林的大力支持。1933年11月蘇聯派兵進入新疆,幫助盛世才攻打張培元,蘇聯飛行員駕駛的10架R-5飛機在數十輛裝甲車的配合下,向張培元的部隊發起猛攻,利用“鐵鳥”在頭頂上盤旋轟炸產生的強烈震撼的心理效果取得了勝利。此後蘇聯不但供應飛機,還幫助新疆成立了飛行學校,隨後還在烏魯木齊建成一個航空製造廠,1938-1941年間曾在此組裝I-16飛機。

    當然,R-5並不是蘇聯在上世紀20年代供應給中國的唯一機型。20年代中期孫中山領導的國民政權在廣東上台執政,蔣介石隨後繼承了最高權力,莫斯科一度向廣東國民革命政府及其後的國民黨政府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其中包括大約30架R-1飛機,而且還在蘇聯境內培訓國民黨飛行員。另外,一直在中國北方活動的馮玉祥的軍隊也在1925年從蘇聯得到了大約30架R-1飛機。

    蘇聯向中國大量供應R-1飛機是在1925-1931年,主要對象是國民黨中央政府和國民革命軍,總共30多架。1925年2-6月首次東征時,國民革命軍使用3架由蘇聯飛行員駕駛的R-1飛機進行偵察和通信保障。當年第二次東征時僅有1架飛機參戰,在攻打惠州時投擲炸彈和傳單,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由於使用條件惡劣,維修保養不好,零配件供應不足,到1926年6月國民革命軍僅剩6架飛機,在7-11月北伐時僅有3架R-1,其中2架發生故障,隻有1架參戰,由蘇聯飛行員克拉夫佐夫駕駛,10天後第二架飛機才在維修完畢後投入戰鬥。這兩架飛機在武漢前線向北洋軍閥武裝投擲了3200公斤炸彈,攻占武漢後隨即轉戰南昌,最後消耗了蘇聯供應的所有炸彈儲備。

    北伐勝利後,蔣介石的空軍隊伍不斷壯大,建立了4個主要由R-1戰機組成的飛行大隊,開始改用由蘇聯培訓的中國飛行員。1924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蘇聯隨即停止了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

    1937年7月日本侵略中國的全麵戰爭爆發後,蔣介石盡可能地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蘇聯從自身戰略安全利益出發給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包括T-26坦克、輕武器、重炮、SB轟炸機、I-153、I-16殲擊機及其他大量武器裝備。中國人當時特別喜歡I-16殲擊機,蘇聯共向中國供應了142架該型飛機,飛行員不僅來自中國、蘇聯,還有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

    當時中國並不滿足於蘇聯的供應,積極利用蘇聯零部件組裝、仿製I-16,最後研發出的的飛機改名為“忠28甲下”驅逐機,原計劃生產300架,最後隻出廠了30架。(編譯:書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