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2010年04月 來源:科技日報
吳勳,二炮裝備研究院某室主任。近年來,他帶領全室創造性完成重點課題500餘項,該室榮立集體三等功,被評為二炮新武器建設先進單位,他個人也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二、三等獎六項,多次立功受獎。
破解難題節省巨額經費
隨著一聲聲清脆口令,一場大規模導彈檢測拉開帷幕。突然,號手報告:某指標超標。
巨龍“微恙”,為武器使用蒙上一層陰影。技術會診時,多數同誌主張更換部件。但吳勳認為:要更換整個係統,代價太大,可以對故障做深入檢查,如對整個係統沒有影響,就不必大動幹戈。他的主張得到上級支持。
吳勳首次係統融合彈性力學、蠕變鬆弛等新技術,采用理論計算與地麵仿真相結合,解決了大係統免分解檢測難題,得出了“瑕不掩玉”的結論,為國家節省巨額裝備維修經費。
吳勳總是善於發現問題,破解難題。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髒”,質量直接關係發射成敗,準確掌握性能,是提高二炮作戰能力的重要環節。在驗收新武器時,吳勳發現某新型發動機缺乏準確質量評判標準,這為正確使用和貯存帶來難度。他把觸角伸向評判標準研究,對研製生產和使用的各種質量信息進行收集、過濾、實驗和分析,形成了工程判據,並首次在國內創建了評判準則,為發動機貯存、維護、使用,提供了現代化監控手段,大幅提升了二炮部隊裝備管理水平。最終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當一枚枚飛標利劍,穿越千裏長空,精準擊毀目標時,首長高興地對吳勳說:“你們整修的老導彈煥發了青春,打出了曆史最好水平。”
超越自我突破技術極限
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試驗:首次特殊方式和作戰檢驗發射,首次自我技術保障發射。吳勳作為武器總體專業負責人,不免有些顧慮。以前新型導彈發射,工業部門都來人把關,離開“拐杖”,出問題能解決好嗎?但他意識到,要自主發射,必須增強自信心。
他帶領大家,以技術改造、發射安全、自身保障為突破口,認真檢索每一個發射環節,提出了導彈可靠性、安全性及命中精度等17項技術改進建議,全部在發射中得到應用。他還現場解決數十個技術難題,為成功發射構築了堅實的技術骨架。
吳勳在靶場日記中寫到:突破技術極限,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
任務剛剛完成,吳勳就接到緊急命令,讓他馳騁千裏之外,參加聯合作戰演習。他再度出發,倒三次中巴車,曆經兩天兩夜,在戈壁大漠顛簸行進1000多公裏才到達目的地,筋疲力盡的他,顧不上歇息,馬上投入戰鬥。
個別環節問題使發射準備時間延長。為優化流程,吳勳提出模塊化程序設計方案,對陣地配套、裝備保障和技術規範進行調整,方便部隊操作,大幅縮短了發射準備時間,被稱為提高導彈快反能力的一次突破。
向國防科研彼岸急速劃行
寬闊的場坪上,機槍嗒、嗒、嗒,猛烈射擊!但打的不是靶標,而是一種新型導彈推進劑。這是吳勳帶隊進行的武器試驗。
那年冬月,某部迎來新型導彈,這種新武器采用強力推進劑。但安全區間較小,部隊首次接觸,對穩定性有些擔憂。
吳勳就愛刨根問底。他深入剖析可能遇到的不安全因素,對影響機理、易損條件和破壞效應深入探討,構建了理論模型。他冒著生命危險,展開火箭撬、靜電、殉爆、槍擊等試驗,淘出比黃金還珍貴的燃料指標,擴展了安全使用空間,使部隊操作更有底了,具有重大的軍事、經濟價值。
吳勳在學術交流時說:“國防科研如同奧林匹克競賽,一旦進入,就會感到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無形壓力,使命與責任,催促你向目不可及的彼岸急速劃行。”
2003年底,吳勳擔任室主任。當時,研究室剛剛組建,人員來自多個單位,全室隻有12項科研課題。吳勳知道,自己領導的是全院最大的研究室,責任重大。他麵向未來,打造複合型團隊。多次到機關介紹本室的打算和實力,當年就上了45項課題。目前,該室已有20餘項成果獲國家和軍隊科技獎,10餘人榮立二、三等功,多人被評為全國、全軍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