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俄海軍將用米格29K取代蘇33作為航母艦載機 | |
2010年04月 來源:新民晚報 |
蘇-33是俄軍現役主力艦載機。
蘇-33與米格-29K都采用滑越的方式起飛。
作為俄羅斯海軍唯一的航母,“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已服役20年。下一步,俄海軍已計劃對“庫”艦進行多次改裝與維修,將其延壽至2025年。然而,“庫”艦搭載的蘇-33固定翼戰鬥機卻“前景不妙”,最初生產的26架基本型,目前隻剩下了19架,僅能保證最基本的需要。
為此,俄海軍高層決定采取兩條腿走路策略:一是暫時建造一批替代機種,以解“燃眉之急”;二是加速研製可供未來航母使用的第四代艦載機。
新型米格戰機作為替代機種
基於這樣的背景,俄海軍果斷選擇了新米格-29K作為“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艦載機的替代機種。
說起米格-29K,人們自然會想起,當年該機與蘇-33競爭航母艦載機訂單的情景:米格-29K作為兩種候選機種之一,的確具備了許多獨特的優勢:
首先,它以與蘇-33艦載機“重中搭配”的中型機種麵目出現(蘇-33為重型機),有噸位較小、成本較低的優點,也比蘇-33更適合航母搭載。其次,米格-29K戰機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強於蘇-33,而後者側重於對空作戰;兩者可謂各有所長,更適合配合使用。
1984年,蘇聯官方正式立項:在米格-29殲擊機的基礎上發展米格-29K艦載殲擊機。5年之後的1989年11月,米格-29K便順利地完成了在“庫”艦上的滑躍起飛和攔阻降落試驗;到1992年中期,兩架米格-29K原型機先後完成了420次起飛試驗和80次降落試驗,為該機“落戶”航母奠定了堅實基礎。可惜,後來因軍費嚴重短缺,導致俄軍再也無法同時支撐米格-29K和蘇-27K兩型艦載機的研製與采購。俄海軍高層隻好放棄了作戰半徑、載彈量等都要小得多的米格-29K,僅采用蘇-27K(即現在的蘇-33)。
時過境遷。隨著蘇-33作戰技術性能的日益落伍,及其數量的不斷銳減,俄羅斯海軍要求尋找或發展艦載機替代機種的呼聲持續增高。於是,新米格-29K恰逢其時,被俄海軍高層“相中”。
米格-29K戰機在展示可掛載的各型武器。
提升作戰效能 節省研製經費
當然,這種新米格-29K無論是作戰性能,還是生產周期與建造成本都比早年的米格-29K更有優勢,也遠遠強於現役蘇-33艦載殲擊機。
首先,新米格-29K的作戰效能強於現役蘇-33艦載殲擊機。
新的米格-29K比老米格-29的載油量增加了14.9%,同時換裝了兩台油耗較低的RD-33MK渦扇發動機,使其最大作戰半徑達到1000千米,已接近蘇-33的最大作戰半徑。最關鍵的是,新米格-29K可掛載和使用包括PBB-AE主動中程導彈在內的各種先進製導武器,擁有蘇-33戰機所不具備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
實際上,現役蘇-33艦載機已呈現出機載設備老舊,無法使用主動雷達製導的中程空空導彈,更無法使用空地(海)精確製導武器攻擊海麵或陸地目標,作戰使用有很大的局限。
其次,新米格-29K依然具有噸位小、尺寸短的特點,有利於甲板與機庫停放。
新米格-29K艦載機的機長不超過17米、翼展11米多;而蘇-33機長超過21米,翼展也超過14米。由此可見,新米格-29K無論是停放在甲板上還是停放在機庫裏,甚至以升降機搬運,都大大強於蘇-33艦載機。因此,對於“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來說,搭載或停放新米格-29K的數量可以遠多於蘇-33。
不僅如此,新米格-29K的維修與保養也比蘇-33方便和便宜得多,也更有利於艦載機的出動和靈活地作戰使用。
不過,新米格-29K能在“庫”艦上“東山再起”的最直接原因還在於印度的大量采購。
印度海軍購買俄羅斯“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母並委托俄羅斯進行改裝後,同時迅速相中了米格-29K艦載機,但也對該機型提出了多方麵的改進要求。為此,印度先後付出了包括研製與采購費在內的7.4億美元(包括最終可以拿到12架單座機和4架雙座機)。由於印度的催促,俄羅斯已於去年12月向印度交付了首批4架新米格-29K。印度海軍還將購買29架新米格-29K,作為其國產航母“藍天衛士”號的部分艦載機。
俄羅斯海軍正是看中了這個大好時機,搭了一個順風車,從而省去一大筆研製新型艦載機的費用;而且還可以利用為印度航母建造艦載機的生產線,為自己批量生產新米格-29K,達到進一步降低成本的目的。
發展四代戰機 仍舊力不從心
逐漸複蘇的俄羅斯海軍雖然心氣漸漲,但由於囊中仍不寬裕,依舊無法全麵鋪開,與美國海軍在各個領域展開競爭。眼看美國海軍第四代艦載機——F-35C和F-35B的陸續亮相,俄海軍自然著急。但是,俄羅斯隻有1艘勉強稱得上大型的航母,而美國海軍卻有11艘大型航母,美國未來裝備的第四代戰機總數將超過2400架。巨大的產量往往意味著較低的價格,F-35可能是一種性能先進,成本較低的高性能戰機。
盡管俄羅斯前不久宣布將要建造6艘大型核動力航母,不過航母畢竟不是用泥捏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設計建造出來。俄羅斯海軍還曾設想選擇蘇-33改進型和蘇-33УБ,作為理想的航母艦載機替代機種,但在資金投入和發展周期上,代價相對新米格-29K要大不少。因為如果要改進蘇-33,必然要利用正處於試飛階段的蘇-35БM殲擊機的技術成果,而這將需要投入大筆研製經費,並花費一定的研製時間和試飛時間,而且還需要花費資金和時間重啟關閉多年的生產線。此外,作為一種重型殲擊機,蘇-33改進型的生產成本也比米格-29K中型戰機高。蘇-33УБ同樣麵臨類似情況。
不僅是需求過少,設計與生產部門不可能為其研製和建造四代戰鬥機。其實,俄羅斯還有一個難言之隱:與美國相比,俄羅斯現今的四代戰鬥機在研發進度和技術先進性方麵都有一定差距。綜上所述,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艦載機的最恰當選擇就是新米格-29K。好歹它勉強可躋身“準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