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
在晚清有一赫赫有名的蒙古王爺,名叫僧格林沁,這位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26世孫,科爾沁左翼後旗第10代劄薩克,曾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打敗過英法聯軍的大清將領,和他的騎兵部隊被清朝統治者倚為“長城”。
僧格林沁是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人,自幼出身貧寒,他出生時,母親還在地裏幹活,以致於將他生在大地裏。這一年是1811年。僧格林沁是雙胞胎的弟弟,名字的蒙古語意思是寶獅。
1825年,科爾沁左翼後旗第9代劄薩克索特納木多布齋病故。因為索王無子,僧格林沁到京城參加從近支家族中選嗣。1825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僧格林沁被選定為索特納木多布齋嗣子,承襲了科爾沁左翼後旗劄薩克多羅郡王。
僧格林沁自1825年承襲王位至1865年4月陣亡,整整40年的人生旅途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率軍出征,是位久曆戎行者。他嶄露頭臉的一仗是1853年與太平軍的作戰。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一直惦記著他那個“經河南,取北京”的計劃,派太平軍名將林鳳祥和李開芳殺到了河南省。鹹豐皇帝大驚失色,認為“京都根本重地,防範稽查均關重要”,命僧格林沁協調左都禦史花沙那專辦各旗營防事宜。
僧格林沁奉旨後,知道八旗兵已是樣子貨了,根本不能依靠。於是,一邊急調察哈爾蒙古騎兵4000人來京駐紮,一邊又從哲裏木、昭烏達、卓索圖三盟各調1000馬隊,開赴熱河圍場聽候命令。
這一年8月,太平天國北伐軍攻入河北正定地區。鹹豐帝授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讚大臣,並在乾清宮向僧格林沁授刀,擁有代帝行事的專權。
授命後,僧格林沁立即統領他的騎兵部隊和八旗禁軍出征,駐紮涿州。10月,北伐軍由滄州進入天津靜海縣獨流鎮,直逼天津。僧格林沁率清軍急速進入天津,大戰太平軍,阻止了其北進。1854年5月,僧格林沁在天津靜海縣的子牙鎮,大敗太平軍。鹹豐帝親聞僧格林沁驍勇善戰,賜“湍多羅巴圖魯”稱號,滿語為急流一樣不可阻擋的英雄。同年6月,僧格林沁趁大雨季節,“挖壕築圍堤,以水為兵”,引水浸灌北伐軍營連鎮,用計大敗北伐軍。北伐軍首領林鳳祥被俘。至是年末,萬餘人全軍覆沒。僧格林沁因此被加封為親王。
僧格林沁繼續率他的騎兵部隊追殲太平軍。這個人打仗極有心計。在高唐州,他見城牆堅固,太平軍防禦嚴密,遂采取調虎離山之計,命令攻城部隊在北、東、西三麵嚴陣以待,而讓南麵攻城官兵解甲拋戈,睡臥在地。
北伐軍誤認為僧格林沁軍懈怠,深夜突圍南撤,遂失高唐州。僧格林沁率清軍急追猛打,追至任平縣馮官屯實行包圍。因屯內糧草充足,北伐軍堅守強勁,清軍急攻難下。清軍不時用大炮轟擊,效果不好。後來,僧格林沁仔細查看馮官屯地形,發現它地勢低窪,於是,他用三國關羽水淹七軍戰龐德的計策,率軍決開運河,水灌北伐軍軍營。馮官屯內大水漫流,淤泥沒腳,北伐軍城牆工事塌陷。清軍騎兵攻入後,火燒北伐軍營壘。經過激烈的戰鬥,俘獲北伐軍首領李開芳,太平天國北伐軍完全失敗。
鹹豐帝聞報後,在勤政殿設宴款待,把前一年賞的親王,再加上個“世襲罔替”——祖祖輩輩繼承吧,工資年俸增加到了2500兩,俸緞40匹(普通親王年俸銀2000兩、俸緞25匹)。
然而,僧格林沁的騎兵很快遇上了他的勁敵,這就是英法入侵者。1858年5月,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軍第一次在大沽口作戰失敗。大清起初打算派代表求和。僧格林沁聞知後,奏請鹹豐皇帝,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之兵員,傾全國之糧食,整頓部隊,把外國侵略者趕出去。1859年4月,鹹豐帝派僧格林沁至天津,督辦大沽口和京東防務。僧格林沁到天津後,積極籌建大沽海口防禦工事,整肅軍隊,加強防禦。
不過,僧格林沁與英法入侵者的第一次作戰的勝利,是憑借人類固有的本能“小計謀”取勝的。
1859年6月,英法艦隊由上海北上。這支艦隊,由一艘大戰艦和13隻炮艇組成。20日,英法艦隊到達白河口外,無視中國軍隊的勸阻,明目張膽地闖入中國軍隊設防的大沽口防區。僧格林沁本來就是一個勇敢無畏的將領,對英法入侵者早就恨之入骨,遂下達了堅決反擊侵略者的戰鬥命令。不過,他這次耍了一回小聰明。當時,英法聯軍的先遣隊在大沽登岸,見清軍正修築工事,問:“你們是何許人也?”告曰:“民兵團練也。”聯軍再問:“咱們要開練嗎?”答曰:“民團隻用來防火防盜,不欲與貴軍戰。”又問:“聽說僧王被貴國皇帝派來布防,人呢?”答曰:“不曉得。”
這一套回答正是僧格林沁預先安排好的。目的就是為了騙過對方,認為此地並沒有多少清軍駐防。
入侵者果然上當。他們立即大規模地登陸,沒有想到,剛上岸,僧格林沁即令放炮,取得了擊沉敵艇3艘,重創3艘,斃傷敵448人的偉大戰果。這就是抗登陸作戰中最好的時機“背水擊”。
這一仗可以說是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軍隊取得的反侵略戰爭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僧格林沁靠虎氣與智謀打贏了這一仗,一朝文武深受鼓舞,以為洗雪國恥的日子即將來到,下定決心不再遵守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不過,這種虎氣很快就不靈了。
初戰的僥幸取勝,迷障了構建在農耕社會上的封建統治者的思想,原有的夜郎自大的思維又一次發作了,出現了“大禮儀”之爭。也就是英法談判代表要到北京見鹹豐帝,大清國堅持必須向皇帝行跪拜禮。這種禮儀是中國式的,英法代表拒絕也並不過分。然而,經過一次小仗勝利的大清國上下,卻底氣十足起來,堅持不跪拜,就談判破裂。僧格林沁甚至直接將人家的39人談判使節給扣留,痛罵一頓人家根本聽不懂的話,送進了刑部大獄。他要讓不懂規矩的洋人嚐嚐大清天牢的滋味。當時,僧格林沁罵一句,侍衛親兵就重重敲一次英方代表巴夏禮的腦袋以示強調;另一個代表洛基幹脆被清兵抓著頭發和胡須在僧格林沁的馬肚子下和中國大地零距離接觸。在押運途中,這些洋鬼子身上的金紐扣、金筆、懷表之類的危險品也被清兵們管製沒收。事後僧王的搭檔載垣就扣留洋人使節一事上奏折說:“該夷巴夏禮能善用兵,各夷均聽其指使,現已就擒,該夷兵心必亂,乘此剿辦,諒可必操勝算。”
這就過分了!
這種脾氣如果用於自己人,倒也罷了。但用在外交場合,肯定要招來麻煩。僧格林沁對英法使節這一通待遇,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遭到更大的報複。1860年,英法聯軍向北京進犯。鹹豐帝下令與入侵者決戰。僧格林沁的防地在北京通州張家灣至八裏橋一線,大約有23000人的兵力,其中騎兵部隊有三分之一。
9月18日中午,聯軍向張家灣陣地發起攻擊。僧格林沁調派馬隊抄襲敵人。然而,戰馬遭遇敵軍炮火後,回頭奔馳,馬步兵亂作一團,紛紛潰退。僧格林沁率部退守八裏橋,駐守通州的綠營兵也隨撤。八裏橋位於北京城東20餘裏,是由通州入京的咽喉之地。僧格林沁十分清楚八裏橋的防守對京師意味著什麽。
僧格林沁率部撤退到八裏橋後,利用八裏橋周圍的灌木叢林,臨時構築了戰壕和土壘,並作出如下戰鬥部署:馬隊首先出擊,爾後由勝保部迎擊南路聯軍,瑞麟部迎擊東路聯軍,僧格林沁部迎擊西路聯軍。所有步兵均隱蔽在灌木林中和戰壕裏,待機殺敵;馬隊則向聯軍的寬大正麵實施反衝鋒。
9月21日上午,英法聯軍分東、西、南三路對八裏橋守軍發起攻擊。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騎兵奮勇衝殺,用長矛、馬刀和弓箭等冷兵器對抗敵人猛烈的炮火。一部分騎兵一度衝到敵軍指揮部附近,與敵人短兵相接,英勇殺敵,斃傷敵軍千餘人。隨後,由於南路法軍第2旅用猛烈的炮火襲擊八裏橋,清軍遭到重大傷亡。但守軍與法軍在橋邊進行肉搏戰。僧格林沁親臨前線,指揮蒙古馬隊穿插於敵人的南路與西路之間,試圖分割敵軍陣勢。但由於南路勝保部敗退,僧格林沁的計劃未能實現。清軍最終失敗。
騎兵是戰爭的驕子,這是個曆史的概念。但當長弓或射擊武器問世後,騎兵戰術就遇到了克星。因為長弓手或步槍手可以輕易地打擊麵積遠遠大於步兵的騎兵,將騎兵射落馬下。僧格林沁的騎兵麵對的就是已經近代化了的西方軍隊,自然不是他們的對手。盡管僧格林沁的騎兵非常英勇。當時,西方記者記載了這次作戰的片斷:“八裏橋之役,中國軍隊以少有之勇敢迎頭痛擊聯軍。他們頂住了使他慘遭傷亡的強壓火力,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
“橋口站著一個身材極為高大的韃靼人,他看起來像是總司令的旗手。他手執一麵寫有黑字的大黃旗,並且把這麵旗幟不時指向所有的方向。此乃僧王之旗,所有官長的眼睛都注視著它,因為它正向全體中國軍隊下達著命令……子彈、炮彈在他的周圍呼呼作響,飛嘯而過,而他卻依然鎮靜不動。”最終“霰彈把他擊倒在地,於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隨著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隻緊緊抓住它的痙攣的手……”
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不隻是勇氣,還必須有實力。而實力強的戰勝實力弱的,是曆史的必然。因此,僧格林沁騎兵的失敗不僅是蒙古騎兵稱雄天下的結束,而且宣告了建立在冷兵器基礎之上的大清國舊軍隊走到了盡頭。
八裏橋作戰之後不久,鹹豐攜皇太子、兩宮皇後、肅順等大臣從圓明園啟鑾到熱河作“木蘭秋狩”,逃跑了。把一個爛攤子交給了他的六弟恭親王奕訢。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10月,簽訂了《北京條約》。
1865年5月18日,僧格林沁率11000餘兵力追擊東路撚軍賴文光、張崇禹部,追至山東曹洲菏澤縣高樓寨,陷入撚軍伏擊圈,清軍全軍覆沒,曾格林沁被殺,終年55歲,一代蒙古將星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