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曾曰過:“古之伐國,不殺黃口(兒童),不獲二毛(老人),於古為義,於今為笑,古之所以為榮者,今之所以為辱也”。(題圖為電視劇照)
中國曆史上有個著名的人物叫宋襄公,據說他在“泓水之戰”中,因為恪守教條,非要等楚軍渡了河才發起攻擊,結果導致了失敗。宋襄公成了迂腐的典型。但也有人說宋襄公的故事體現了春秋時代的貴族精神——“講規則,重風度”。今天我們該如何來理解這樣一種行為呢?“文化中國”節目主持人今波與渤海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張宏傑一起,為我們解讀春秋時期的貴族精神。
主持人:宋襄公的故事在中學課本中出現過,那時給我們留下的評語記得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那麽現在我們該如何來解讀宋襄公這個人物呢?
嘉賓:宋襄公的故事最早記載在《左傳》中,說的是宋國跟楚國要打仗,他們選擇在泓水的一邊作為陣地。宋國軍隊很早就開到陣地,排好了隊列,楚國是從另一邊渡過泓水來進行交戰。就在楚國渡河的過程中,宋國有一個中級軍官,相當於今天的團長,就跑到宋襄公麵前獻計獻策,說咱們給他來一個突然襲擊,您看怎樣?
主持人:這個建議在今天看來很合理,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是戰爭原則。
嘉賓:沒想到宋襄公卻把臉一拉說,這怎麽能行呢!君子在戰爭中是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人、頭發已經斑白的人,敵人處於險境的時候,不能落井下石,現在敵人沒有做好準備,我們絕對不能突然襲擊。於是就消消停停地等著楚軍全部過了河之後,宋軍才展開攻擊。結果由於寡不敵眾,宋軍大敗,宋襄公在戰爭中也受了傷,回去後不久就死了。
主持人:用今天的眼光看來,宋襄公這人太蠢了,迂腐啊。你說,“兵者詭道也”,本來就應該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可你非要講個規則,結果慘敗了。這個故事能反映宋襄公身上有貴族精神,但很多觀眾沒法理解,您倒說說。
類似西方的“騎士精神”,在中國最終未能流傳下來,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資料圖)
重風度守規矩
嘉賓:確實,讓我們今天的觀眾,從宋襄公的身上解讀出貴族精神來是一個比較難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一下。今天我們對祖上的這種貴族精神可能都不太理解,但是我們對西方的騎士精神多多少少都有耳聞。那麽西方的騎士精神包括什麽內容呢?第一點,到戰場上要勇敢,不能貪生怕死;第二點,到戰場上要講風度,要守規則,不能攻擊沒有穿好盔甲的武士,不能攻擊非戰鬥人員,如果對方失敗了,對失敗者要寬宏大量。這些話聽起來跟宋襄公的精神是不是有點相似呢?
主持人:您這麽一說,倒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照。那麽宋襄公的這種貴族精神和西方騎士精神究竟相同在哪裏,為什麽那個時候打仗還要講究這種貴族精神?
嘉賓:如果咱們對宋襄公所處的時代背景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理解宋襄公的這種選擇。春秋以前的戰爭觀點、戰爭方式,和春秋以後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春秋的時候,因為雙方主體都是貴族,那時候連當兵的都是貴族,所以大家打仗的原則是點到為止,給足對方麵子,並不以把對方趕盡殺絕為目的,一旦分出勝負馬上鳴金收兵。那麽兩支由貴族構成的軍隊打仗,就有點像後來的紳士決鬥。
主持人:西方貴族之間的決鬥有一套非常嚴正的程序,中國春秋時期的戰爭也是這樣的嗎?
嘉賓:是的。春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使用的是戰車,那麽用戰車打仗,就要求尋找一塊比較平坦,比較寬闊的土地作為戰場,所以在打仗之前,雙方必須選擇一處對兩國都比較適中的平原地區,然後約好時間,兩國就千裏迢迢趕到這個地點來打仗。
主持人:前期的準備細致而漫長。
嘉賓:到了戰場之後,要遵循一係列比較嚴格的規定。雙方先排成隊列,然後擊鼓,雙方戰車相向而行,到達交匯點後同時向左轉,叫左旋。這時兩隊戰車的距離最近,站在戰車上的武士揮起長矛,相互攻擊,如果一下子把對方挑下戰車,就勝了;如果雙方誰也沒打著誰,那麽在左旋之後,回到原點,等待下輪擊鼓,再次發起衝鋒。所以這個方式跟決鬥非常相似。
主持人:春秋時期是非常注重禮儀的一個曆史階段。
嘉賓:對。我們了解了宋襄公所處的時代背景,就會明白他的這個選擇是由文化觀念所決定的。宋襄公本人是殷朝的貴族後代,從小受到嚴格的貴族教育,所以對他來講,在戰爭中取勝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勝得合理,勝得光明正大。
主持人:有時想想很感慨,中國人現在很讚賞西方人的騎士精神、紳士風度,做事有原則講誠信。可是今天我們才發現,讓我們嘲笑了那麽多年的宋襄公,恰恰是和西方的騎士精神一脈相承的。
春秋戰國是中國兩個曆史階段的重要過渡期,貴族和平民的界限已經變得並非不可逾越。(資料圖)
有榮譽感具備責任心
主持人:宋襄公的故事主要體現了貴族精神中的那種規則意識,那是不是還應該有勇敢啊?
嘉賓:對。尚武精神是貴族精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這和西方貴族社會是相通的。在先秦的時候,每個貴族生下來就是武士,都有當兵打仗的義務,“執幹戈以為社稷”,是貴族的權利,普通老百姓想當兵還不讓你當。所以那個時候當兵,為國家犧牲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主持人:比如儒家推崇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中,就有射箭和駕車。孔子是這方麵的高手,他曾經給學生做示範。
嘉賓:真實的孔子和咱們後世理解的孔子是不一樣的。那個時候尚武是從上層到底層共有的一個精神係統。
主持人:那麽貴族精神除了勇敢之外,還有別的什麽信條?
嘉賓:榮譽。貴族是一個視榮譽重於生命的階層,這也是他們勇敢精神的源泉。他們認為自己的血液是高貴的,絕不能用下三濫的行為來玷汙自己的血液。因為重視榮譽,所以貴族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往往敢於承擔,他們身上有一股非常強烈的承擔精神。
主持人:承擔和貴族精神掛鉤,對今天的國人似乎難以理解。因為現在中國人認為貴族隻意味著特權。但其實真正的貴族精神是權力越大,責任越大。
嘉賓:對。貴族是社會的上流,這一方麵讓他們產生了榮譽感,另一方麵也產生了非常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比如西方的航海業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當一艘船遇到危險要沉沒的時候,船長肯定是最後一個離開的,或有的船長幹脆選擇和船一起沉沒,這就是從貴族精神延續下來的一種承擔精神。
主持人:在享受種種特權的同時,也意味著能夠挺身而出,為國家或者是為自己的君主,不惜獻出生命。
嘉賓:在春秋的時候,鄭國虢地曾召開過一“弭兵大會”,就是停戰大會,各國都派了代表來參加。開會過程中,有消息傳來說魯國出兵攻打莒國,這讓與會代表非常生氣,決定要殺掉魯國派駐大會的代表叔孫豹來發泄大夥心中的怒火。其中有一個晉國的代表樂桓子與叔孫豹是朋友,想救他。但叔孫豹說,我們魯國派我來參加大會,就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現在大家對魯國有怨氣,想通過殺掉我的方式來發泄怨氣,那麽我可以接受這樣的結果。
主持人:晉國國君聽到這件事以後,說道:“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
嘉賓:所以晉國國君就向楚國國王求情,咱們兩個商量商量就饒他一死吧,因為他是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人,咱們如果饒他一死,也可以勸勉那些忠心為國的人。所以這個故事,很鮮明地體現出先秦貴族身上的那種勇於承擔的精神。
春秋戰國時代的史官精神,以司馬遷的《史記》為最後絕響。後世的史書基本都屈服於強權,局限於“成王敗寇”的論調。(資料圖)
遇事執著講信譽
主持人:當時人們崇尚方剛,鄙視機巧,身上充滿那種剛烈的氣質。有這麽一個故事,在春秋時期有個一直想獨攬朝政的人叫崔杼,他殺害了齊莊公,然後立莊公的弟弟為國君。國事安排已畢,他就找來太史伯,幹嘛的?記錄曆史的。他對太史伯說,前幾天,主公調戲我的夫人,結果被人殺了,為了照顧主公的麵子,所以你在記錄曆史時要這樣寫,“先君害病身亡”。結果這太史伯聽完崔杼的話,冷冷地說,按照事實來寫曆史,這是太史的職責,至於主公怎麽死的,你心裏明白,我心裏也明白,朝廷內外,上上下下的人心裏都明白,讓我說假話,辦不到。一個史官,本身也沒有什麽權勢。崔杼說,好,那你準備怎麽寫?你讓我看看。結果這個史官當場就給他寫了,崔杼一看,上麵寫著“夏五月,崔杼弑君莊公”。崔杼大怒,把這個太史官殺了。然後繼任者再上來,結果拿來一看,還是這樣寫“崔杼弑君莊公”,又殺,連殺好幾個,最後崔杼沒有辦法,長歎了一口氣說,我現在才知道,曆史和史官的可怕,他就把最後的那個史官給放了。
嘉賓:這個故事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尾聲,說是在齊國的南部還有一個史官,他聽說齊國的史官都被殺光了,很著急,怕這個曆史沒人寫了,抱著竹簡,執簡以往,要到朝中繼續去書寫曆史,走到半道上,聽說最後一個史官被放了,這才折返回來。
主持人: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忠義耿直的故事特別多。也正因為有這樣能夠直筆寫史之人,所以才使得我們現在研究曆史,不至於走很多的冤枉路。
嘉賓:春秋時候的故事,實際上也不完全是一種慷慨激烈、充滿血腥,也有一些聽起來非常溫暖的故事,比如說有一個叫“季劄掛劍”的故事,聽起來非常富於詩意。說的是吳國有一個公子叫季劄,這個人修養非常好,國王就派他出使晉國。在出使晉國的路上要路過徐國,於是他就去拜訪徐國國君,沒想到兩個人談得非常投緣,成了好朋友,他在徐國一連呆了好幾天。在聊天過程中,季劄注意到,那徐國的國君一直在看他腰間掛的這把寶劍。我們知道吳國是產名劍的地方,而且季劄對劍很有研究,是一個劍的大收藏家,他身上帶的是他最好的一把寶劍。那麽他看到這位國君不斷地看他的劍,就知道他喜歡上這把劍了。但是,因為君子不奪人之美,所以沒好意思直接開口要。季劄讀懂了他的心思,想把這把劍贈送給這位徐國國君,但是,當時國際上有一個規定,就是作為外交使者,身上必須佩劍。他想,等我出使完了之後,回國途經徐國時,再把劍送給徐國君,這樣不就兩全其美了。於是在徐國呆了幾天,就繼續出發去到晉國。等他在晉國完成了外交使命,回國的路上又一次經過徐國時,他興衝衝地想把寶劍送給徐國君,卻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說徐國君在這幾天當中得了急病死了。這個季劄非常悲痛,就找到了國君的繼任者,他說這個先君活著的時候跟我非常好,我曾經想把這個寶劍送給他,但是他不幸去世了,現在我把這個寶劍送給您,以表達我的心意吧。但是這位繼任者也非常講究原則,他說,我們的國君活著的時候沒跟我交代過這件事情,所以您這麽貴重的禮物,我不能夠收下。季劄一聽,說那這麽著吧,我去祭拜一下您的先君。於是就帶著各種祭品來到徐國君的墓前,恭恭敬敬地給徐國君行禮默哀,完事之後,季劄從腰間解下寶劍掛在了徐國君墓邊的樹上,然後揚長離去。
主持人:這是一個多麽優美的故事,那時候貴族的氣質,雍容、高貴、高雅、從容。可是讓人遺憾的是,到了後來,先秦時代的這種貴族精神,隨著後來皇權勢力的不斷膨脹而日漸衰減。
項羽,被認為是中國最後一個繼承“貴族精神”的人。此後,中國再無所謂的“貴族精神”。(資料圖)
平民皇帝讓貴族精神退位
烏江之戰,項羽本有機會逃亡,卻選擇以烏江自刎的方式,維護了他最後的尊嚴。楚漢之爭的結果,是以項羽為代表的貴族文化完全被以劉邦為代表的平民文化所擊敗。那麽,中國的貴族文化為什麽會那麽早消失呢?
項羽以死保持貴族精神
嘉賓:項羽是貴族後代,他祖父項燕是楚國一員名將,在戰國後期非常有名;劉邦則出生在社會底層,是一個平民,沒讀過書。項羽身上不光有英雄氣概,他的貴族血統也使他具備了貴族精神,在楚漢戰爭當中,他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建議。因為戰爭打了很長時間,雙方都精疲力竭,都非常痛苦,而且老百姓也流離失所。所以項羽就跟劉邦提議,說幹脆咱們倆來一場決鬥,通過這個決鬥來一決雌雄,你看怎麽樣?
主持人:這有點像西方貴族之間的決鬥。
嘉賓:是的,完全是西方貴族式的思維方式。
主持人:我覺得另外一件事兒更能說明問題,就是“自刎烏江”。其實項羽到了生命最後一刻,這種貴族精神似乎體現得更加充分。
嘉賓:烏江之戰我覺得非常典型地說明了項羽本身的價值取向。項羽來到烏江邊上的時候,實際上他是可以逃走的,因為那時烏江上停著一艘小船,烏江亭長正在等他。c烏江亭長見到項羽就說了,大王您趕緊上船,我帶您過江,現在整個烏江之上隻有我這一條小船,漢軍肯定追不上您,咱們過去之後,再想辦法東山再起。但是項羽謝絕了他的好意,僅僅是請他把自己寶貴的戰馬渡過了江,自己則帶領身邊的十幾名親兵,重新殺回漢軍陣營。項羽實際上是選擇戰死這種方式,來維護自己最後的尊嚴。所以這場寡不敵眾的戰爭最後就打得風雲變色,氣壯山河,項羽一個人徒手殺死了數百名漢軍,最後因為身受重傷,幹脆自刎而死。
主持人:後世經常有人為之扼腕歎息,為什麽就不能選擇坐船先逃,然後再卷土重來,東山再起呢?
嘉賓:要那樣做就不是項羽了,項羽是個真男子,偉丈夫。他所習慣的是那種貴族式的、風度翩翩的競爭,他不習慣於劉邦的這種靠陰謀詭計來進行的這場競爭。可以說,他是主動選擇用死這種方式來為貴族精神做一個殉葬。李清照可以說是項羽的知音,她充分解讀了項羽的精神,所以寫下了那首詞:“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貴族精神實質上是和中央集權思想背離的,貴族精神和騎士精神的消亡,東西方都發生過同樣的故事。由於技術進步,貴族所壟斷的軍事優勢被長弓、火槍等打破,貴族的獨立性最終被中央集權所壓倒。隻是這些變化,中國比歐洲發生的更早。(資料圖)
秦始皇滅了一代貴族
主持人:如果說,項羽之死代表著中國古代貴族精神的一種失落的話,那麽我們再看看西方,西方的貴族精神實際上延續了很長時間,為什麽中國貴族的這種精神,失落得會這麽早呢?
嘉賓:這是因為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當中,把原來國家的貴族基本上都給殺掉了,那些沒有被殺的,或者遷徙,或者流放,所以等他統一完六國之後,別的國家的貴族階層基本上就消失了。那麽秦國本身的貴族階層呢?因為秦國的專製製度發展得特別早,所以貴族的特權早已被取消,與平民一樣,都是皇帝的奴仆。因此,自秦始皇建立皇帝製度之後,中國的貴族階層,作為一個階級,基本上消亡了。之後雖然曆朝曆代都會分封一些王、公、侯、伯,但是他們的貴族身份和秦始皇之前的貴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之前的這些貴族有封地,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之內像土皇帝一樣自己說了算,有相對的獨立性,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但是之後曆朝曆代的這些貴族,隻享受高爵重祿,沒有實際統治老百姓的權利,不允許過多地幹涉政治。所以說,貴族階級到秦始皇就基本告一段落。那麽,既然沒有了貴族這個階級,貴族文化也就漸漸消亡。
主持人:文化是需要培養的。在過去的貴族中,教育是非常良好的。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君子六藝”,即“禮、樂、射、禦、書、數”,那是一種高質量的貴族教育方式。“禮、樂”,是教修養的,“射、禦”是教軍事技能的,“書、數”是教人生活以及其它方麵技能的。你看,這裏麵既有外在的技能,又有內在的精神情操。
嘉賓:所以,這種貴族教育一代一代地延續下來,就使這個貴族精神日益精致化,豐富化。一般來講,第一代貴族都是起身草莽,他身上的草莽味、江湖味很難隨著時間的消失徹底清除;第二代就有所不同,因為有第一代創造的條件,所以他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也和第一代有很大的不同;到了第三代,他的環境優裕起來,教育完善起來,他的精力不再放到開疆拓土、為家族打拚,而是放在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完善自己的風度和教養,貴族精神融入到了骨子裏。所以我們說,培養一個貴族需要三代的時間。
春秋戰國的曆史,證明仁義道德難以戰勝陰謀詭計,所謂的“貴族精神”在戰場上反成為羈絆,夫差和勾踐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圖為電視劇宣傳海報)
強硬帝王視懦弱為可恥
主持人:那麽這種貴族精神的失落,會給社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呢?
嘉賓:貴族精神的消失,有它的兩麵性。一方麵是等級森嚴的製度也隨之消失,天生的世襲思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民的進取精神,競爭意識。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社會進步,是一種思想解放。另一方麵,貴族階層畢竟是培養貴族文化的最好的土壤,平民階層無法提供這樣一個生長環境,所以,貴族文化的那種超越性,那種優雅和精致,自然就喪失了光彩。
主持人:我覺得平民這種精神表現,和貴族精神似乎是一個此消彼長的一種態勢。你看隨著貴族精神在沒落,平民意識當中會出現很多的精神因素。有人就說了,就從劉邦開始,中國社會這才算步入了真正的平民社會。
嘉賓:劉邦是一個非常鮮明的分水嶺。在劉邦之前所有國王和皇帝都出身於貴族,那麽劉邦之後呢,所有的皇帝都出身於平民,甚至大部分是出身於平民中的那種流民,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非常有特色的現象。有學者研究過,說中國曆代開國皇帝,除了北魏、隋唐這些身上有少數民族血統的皇帝之外,其他漢族的開國皇帝都出身於社會最底層。咱們可以從頭數一下。蜀漢的開國皇帝劉備,他的職業是織席的小販。
主持人:那麽在劉備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開國皇帝又是怎麽樣的呢?
嘉賓:南朝的第一個開國皇帝叫劉裕,史書上這麽說他:“家本寒微,住在京口,一直以賣鞋為業。為人剽悍,僅識文字,因好賭而破家,落魄至極。”就是說他是一個鞋販子,大字不識一筐,平時特別喜歡賭博,因此破產,才走上這種反抗之路,最後居然就成了南朝的開國皇帝。
即使到了現代,歐洲仍保持著那種遵守規則、公平競爭的“騎士精神”,但這些在當代中國卻很難立足。圖為一戰時的空戰場景,當時的雙方飛行員均保持著很傳統的“騎士精神”。(資料圖)
主持人:往後就是大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史書上記載,趙匡胤出身還可以,最起碼他是個軍人出身啊。
嘉賓:實際上這是正史對趙匡胤出身的一種美化,你如果仔細讀一下的話,會發現,趙匡胤的父親出身很低賤,年輕時無家可歸,流浪於杜家莊,在杜家莊做了倒插門女婿。我們知道,在過去一個倒插門女婿的身份是非常低的。趙匡胤在年輕的時候,也有過一段流浪生涯,窮困潦倒,後來從軍之後才慢慢發跡。
主持人:元朝皇帝咱們不說,明朝的朱元璋最典型。
嘉賓:對。朱元璋的出身確實可以用“赤貧”兩個字來形容。他在江湖中流浪了好幾年,練得膽大心黑,後來成了開國皇帝。
主持人:之前我們說過,在貴族社會中,權力鬥爭、政治鬥爭,甚至是軍事戰爭中,彼此都會留有餘地,行事相對比較溫和。但是從秦始皇以後,各種鬥爭就變得血腥和殘酷下來了。
嘉賓:確實,在秦始皇之後,中國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所有的政治家都相信,在政治鬥爭中一定要心狠手辣,斬盡殺絕,不能給對方留一點翻盤的機會。所以你看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之後,一方麵趕緊跑到李淵麵前,向他承認錯誤,說我把我的兄弟殺了,我罪大惡極;另一方麵卻偷偷地派自己的手下,到他哥哥和弟弟的府中,把他哥哥和弟弟的所有的孩子,包括繈褓中的嬰兒,全都殺光。
主持人:因此,後來中國的曆代皇帝,在他們的精神層麵上,不要說離貴族精神遙不可及,連基本的人性都達不到,以至於後來有了這樣一個標準:誰在政治鬥爭中心慈手軟,誰就是懦弱,懦弱是可恥的。當然沒有人會去懦弱,於是繼續秉持那種沒有人性的政治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