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華沙起義(Warsaw Uprising) 版本一:
簡介
1944年6月蘇聯紅軍發動夏季反攻,7月30日蘇軍打到離華沙市中心僅6公裏的維斯瓦河東岸。蘇軍在此廣播號召波蘭人民起義,並答應給予支援。於是“國家軍”揭竿而起。當時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發動起義主要是相信蘇聯人會支援。不料此時斯大林卻借口華沙起義是“冒險行動”,拒絕支援,反而在河對岸停止了攻勢,隻有一支由蘇軍中波蘭人組成的小部隊實在看不下去,擅自渡河去支援同胞,結果幾乎全部犧牲。蘇軍不僅不支援起義,盟軍從英國給起義軍空投補給希望使用蘇占區機場,也被斷然拒絕,致使盟軍隻能從西線橫穿整個德國遠距離空投,代價慘重而且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其實,斯大林是暗中敵視親西方的波蘭流亡政府。戰前波蘇有宿怨,盡管這時雙方已成為反法西斯盟友,但是當波蘭即將成為囊中之物時,斯大林是不允許流亡政府東山再起的。借德國人之手消滅流亡政府的地下力量以便扶植新的共產黨政府是他的如意算盤。
到最後,起義堅持了63天,終於彈盡糧絕傷亡殆盡。當時華沙城內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犧牲者。起義失敗以後,有35萬人被送到德國做苦工,1.2萬人在奧斯威辛被處死。華沙起義的幸存者後來在蘇聯控製時期還受到迫害,因為蘇聯人說起義是“資產階級流亡政府”的陰謀,他們想搶奪蘇軍的勝利果實,但就連波蘭統一工人黨政府中的很多人對這種說法也極為不滿。到1960年代以後,華沙起義才逐漸得到肯定。
華沙起義並未搶奪“蘇聯的勝利果實”,但蘇軍為等待德軍消滅波蘭人而停止進攻達兩個多月,卻為西線盟軍的進展贏得了時間。如果蘇聯人當時一直進攻,蘇軍最後與英美盟軍會師可能就不是在易北河,而是在更西邊的萊茵河,整個德國將成為蘇占區,也不會有後來的西德了。所以後來波蘭人說,西德總理勃蘭特1970年代在華沙那著名的下跪,固然是為納粹暴行表示德國人的懺悔,但也何嚐不是為西德人對波蘭人的感謝呢!
經過
1944年8月至10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人為驅逐德軍而在華沙舉行起義,曆史上稱之為華沙起義。1944年7月末,蘇聯紅軍逼近華沙。蘇聯政府答應提供援助,要求華沙的地下組織舉行反德暴動。波蘭“國家軍”企圖在蘇聯紅軍解放華沙之前控製該城,因而采納了蘇聯政府的建議。在科莫羅夫斯基將軍指揮下,由5萬名華沙抵抗運動成員、軍人和居民組成的起義大軍於8月1日向占領華沙的德軍發起進攻,3天內就控製了華沙的大部地區。德軍隨即增援,從空中和地麵進行連續63天的狂轟濫炸。10月2日,“國家軍”因彈盡糧絕被迫投降。在起義過程中,約有1.8萬名戰士犧牲,另有18萬華沙市民喪生,大批華沙市民被投進集中營。
1999年8月1日下午5時,華沙市內汽笛齊鳴,行人止步,車輛停駛,全城默哀1分鍾,以紀念華沙起義55周年。波蘭總統克瓦希涅夫斯基、總理布澤克以及華沙市民分別向華沙起義紀念碑、華沙公墓、無名烈士紀念碑獻上花圈和花束。華沙無名烈士墓前舉行了隆重的換崗儀式和閱兵式。華沙市還舉辦了展覽,以大量珍貴的圖片、史料和實物展示了華沙軍民與德國法西斯浴血奮戰的大無畏精神。
版本二
上文宣稱“蘇軍在此廣播號召波蘭人民起義,並答應給予支援。於是‘國家軍’揭竿而起,當時雙方力量對比十分懸殊。發動起義主要是相信蘇聯人會支援”,把波蘭起義的策劃者說成是蘇聯,下麵又補充說什麽“華沙起義並未搶奪‘蘇聯的勝利果實’”,然而事實又是如何呢?
當蘇軍開始進入波蘭,波蘭流亡政府領導的國家軍就認定“蘇聯一方麵是我們在與德國戰鬥中強大的盟友,而另一方麵是壓製我們獨立的凶惡敵人”。直到7月31日,即華沙起義的前夜,訪問莫斯科的波蘭領導人米科拉伊奇克才在與莫洛托夫的會談中第一次隱約提到了“波蘭人的行動計劃”,而且沒有說明是“華沙起義”。到了8月2日,華沙起義已經爆發了,蘇聯方麵才從英國得到了波蘭流亡政府轉來的兩封電報,除了報告起義爆發,主要是請求支援武器裝備,請求盟國在意大利的基地向華沙空投軍用物資和反坦克武器,並提出:“由於我們已經開始奪取華沙的公開戰鬥,我們請求俄國人用毫不拖延的行動從外部幫助我們。”而在要求援助的同時,華沙的國家軍竟然公開地在華沙散布有以下內容的傳單:
波蘭同胞們,在我們英勇鬥爭的緊要關頭,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擁有對勝利堅定不移的信念,服從領導,準備為民族做出犧牲。
我發布以下命令:
布爾什維克兵臨華沙,他們宣稱自己是波蘭人的朋友,這是陰險的謊言。我們的邊境地區,維爾紐斯和盧布林都在呼喚複仇……有利於俄國的行為是對祖國的背叛。波蘭起義的時刻還未到來。我廢除蘇聯走狗的命令。國家軍司令有權鎮壓一切支持蘇維埃的企圖。德國人正在倉皇逃竄。起來同蘇維埃鬥爭。自由波蘭萬歲。
國內武裝力量總司令布爾
能寫出這樣的傳單的人,很難相信會在“蘇軍的廣播號召下舉行人民起義”,同樣也很難他們憑什麽向蘇聯尋求援助。9月21日,隸屬於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司令部的偵察員“奧列格”(真名是伊萬.安德烈耶維奇·科洛斯中尉)被空投到華沙市內,然後跟起義者建立起聯係。10月1日開始,真正詳細的材料才源源不斷地報回莫斯科,其中包括了許多詳細而真實的有關起義國家軍領導人和軍官的政治態度乃至市民的態度等等,以及很多重要的情況,蘇聯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才真正掌握比較多的華沙起義的政治和軍事情況。奧列格看到了什麽?他看到了國家軍領導人對蘇聯的極端仇視,他們說“我們不需要俄國人,我們自己可以打敗德國人”,親蘇的波蘭軍人被逮捕和處決,甚至國家軍在和德國人作戰同時不忘槍殺全城的烏克蘭人和幸存的猶太人。
上文又稱“盟軍從英國給起義軍空投補給希望使用蘇占區機場,也被斷然拒絕。致使盟軍隻能從西線橫穿整個德國遠距離空投,代價慘重而且杯水車薪,無濟於事”,而事實上確卻是蘇聯不計前嫌,在9月的一周內向華沙城內空投了“四十五毫米炮一門,五十毫米迫擊炮一百五十六門,四十五毫米炮彈三百枚,五十毫米迫擊炮架三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個,五十毫米迫擊炮彈一萬一千六百五十八個,反坦克槍五百零五支,衝鋒槍一千三百七十八支,步槍一百七十支,卡賓槍五百二十二支,德製步槍三百五十支,反坦克槍彈五萬七千六百四十發,步槍子彈一百三十一萬二千六百發,圖卡列夫式手槍子彈一百三十六萬零九百八十四發,七點七毫米子彈七萬五千發,駁殼槍子彈二百六十萬零六千發,巴拉貝倫自動手槍子彈三十一萬二千七百六十發,蘇製手榴彈一萬八千四百二十八枚,德製手榴彈一萬八千二百七十枚,電話機十部,電話線纜九千六百米,電話交換機一部,電話電池十箱,巴斯-80型電池二十二組,藥品五百一十五公斤,食品十二萬六千六百八十一公斤。”這種空投的危險程度被生還的英國飛行員稱作“與自殺無異”。更為荒謬的是9月18日15時20分-25分,一百架美軍“空中堡壘”飛機,在華沙上空四千米高度空投了一千個攜帶物資的降落傘,但其中落入到起義者占領區的隻有二十一個,落入蘇軍占領區的有十九個,另外九百六十個降落傘全部落入德國人手中,最遠的降落傘落到了距離華沙四十公裏處。當然蘇軍采取的是戰術空軍低空飛行,他們空投的物資是沒有使用降落傘的,其中也摔壞了不少。然而華沙的波蘭國民軍電台仍然在這一問題上展開反蘇宣傳,一方麵對外宣傳時縮小他們得到物資的數量,另一方麵也宣傳完好的物資都是英美空投的,壞的物資是蘇聯來的。
按上文所言,“蘇軍為等待德軍消滅波蘭人而停止進攻達兩個多月,卻為西線盟軍的進展贏得了時間。如果蘇聯人當時一直進攻,蘇軍最後與英美盟軍會師可能就不是在易北河,而是在更西邊的萊茵河,整個德國將成為蘇占區,也不會有後來的西德了”,這似乎給人以一種印象,好像蘇軍本來可以占領華沙,隻是因為華沙發生了流亡政府領導的起義,蘇軍才停止了進攻,坐視起義的失敗。然而事實是如何呢?蘇軍推進到維斯瓦河還要從1944年6月說起。1944年6月23日蘇軍發動了著名的白俄羅斯戰役,在兩個月內全殲德軍十七個師又三個旅,使其五十個師損失過半,共殲滅德軍五十四萬人,擊落德機約兩千架。蘇軍前進五百五十公裏至六百公裏,擴大進攻正麵一千多公裏,解放了白俄羅斯全部、立陶宛大部、拉脫維亞一部以及波蘭東部,挺進到維斯瓦河東岸。但是蘇軍此次戰役也損失了七十六萬五千八百一十五人(陣亡和失蹤十七萬八千五百零七人,受傷五十八萬七千三百零八人),更重要的是維斯瓦河東岸的鐵路、公路全部遭到破壞,蘇軍的後勤補給被迫中斷。此時的蘇軍可以說已成強弩之末,不得不在維斯瓦河東岸轉入防禦狀態。一般來說蘇軍想要再恢複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需要兩到三個月的時間修整,而對於撤退中的德軍來說他們已經無路可退,因為維斯瓦河以西不遠就是奧德河,而奧德河西邊就是第三帝國的首都柏林。德軍必須堅守維斯瓦河一段時間,在河西岸組織防禦以爭取時間。所以,所謂“德軍當時想放棄華沙”是不可能的,否則德軍也不會花費如此大的力量來鎮壓華沙起義。正如德國人自己所承認的:“要知道,如果布爾什維克在華沙區渡過維斯瓦河和按照他們的計劃得以成功的從這裏越過華沙的話,那麽東普魯士戰線就會處於十分嚴峻的形勢下。”因此華沙起義時蘇軍是很難占領華沙的。現在西方出版的二戰書籍也承認了這一點,《贏者之師》中寫到:“無論那是否是一種因素,很明顯蘇軍已超出了它的後勤極限。停止進軍恰恰發生在美國部隊開始在阿夫朗什實現諾曼底突破時。在華沙東北,缺少燃料和彈藥的第三蘇聯坦克兵團停在一個暴露的陣地上,在那裏,黨衛隊維京師、赫爾曼·戈林師和第十九師發起一次反攻,摧毀了這個蘇聯兵團。德軍的攻擊還沉重打擊了第八近衛坦克兵團,它沒有得到其他軍隊的支援。”從德國方麵來說,古德裏安在他的書中寫道:維斯瓦河一線的戰鬥是激烈的,而“我們德國人的印象是,擋住敵軍使之無法前進的是我們的防禦,而不是俄國要破壞華沙起義的願望”。
事實上蘇軍也嚐試過突破維斯瓦河。1944年8月3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所屬第二坦克集團軍報告,德軍八十五輛坦克以及步兵從華沙東北向華沙東麵的沃沃明地區發動猛攻,突破了蘇軍防線。另一支由近四十輛坦克組成的德軍部隊也從華沙近郊傑隆卡發動反攻,第二坦克集團軍被迫轉為戰略防禦。而這時,作為先頭部隊渡過了維斯瓦河並且建立起登陸場的波蘭第一集團軍(隸屬於蘇軍)陷入了德軍的火力網,已經被完全擊潰了,犧牲二百九十人,負傷六百八十四人,逃跑五百六十五人,餘部撤退回維斯瓦河東岸。以上都從側麵證明華沙地區德軍力量非同一般,並非如波蘭方麵所提供的情報那樣簡單。8月5日,蘇聯第二坦克集團軍作出了準確的報告,參加8月3日華沙反攻的德軍部隊是黨衛軍骷髏師、黨衛軍維京師、空軍赫爾曼·戈林師,投入坦克和自動火炮約一百七十輛。至8月7日,更準確的數字出來了,僅在第二坦克集團軍的進攻地域內,德軍集中了四個坦克師(坦克四師、坦克十九師、黨衛軍骷髏師、空軍赫爾曼·戈林傘兵師),還有黨衛軍維京摩托化師,總兵力大約為五萬一千五百人,一千一百五十八門迫擊炮和火炮,六百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熟悉二戰曆史的人應該知道,以上的骷髏師、維京師、赫爾曼·戈林師都是二戰中德軍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事實證明當時強渡維斯瓦河確實超出了蘇軍的實際能力。不過,為了支援華沙,蘇軍強渡維斯瓦河的作戰計劃還是比原定計劃提前四天開始了。8月21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命令所屬第四十八師,第六十五、第二十八、第七十集團軍渡過維斯瓦河,占領對岸的登陸場。但是,從現有保存的文件上可以看出,蘇軍的戰鬥進展非常不順利,他們受到了德軍的頑強抵抗。第四十八師的報告指出:“敵人用自行火炮和坦克的行動掩護自己的撤退。這種情況極大地增加了與敵人步兵戰鬥的困難,並不能像預計的那麽快攻下他們占據的陣地……為我們提供自行火炮和坦克是必需的,這是由集團軍每天遭到的巨大損失提出的,僅今天一天(1944年8月24日),就死亡了二百二十四人,傷七百一十七人。”而第四十七集團軍在整個八月都在與德軍進行拉鋸戰,人員傷亡慘重,部隊急劇減員——第一百二十九步兵師不足三千五百人,第七十七步兵師剩下四千人,下屬的步兵團每團隻有三百人,每連剩下二十來人。整個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8月份因為傷亡和各種原因所造成的人員損失為十一萬四千人,而從後方得到的新兵補充,不僅數量太少不足以補充損失,而且軍事素質也很差。前線部隊指揮員對此怨聲載道。這一切都嚴重製約了部隊的作戰和推進。8月29日,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左翼部隊轉入戰略防禦,右翼部隊則繼續進攻。同時轉入戰略防禦的還有烏克蘭第四方麵軍一部以及白俄羅斯第二方麵軍。
到1943年底為止,蘇聯在戰爭中已經死了超過兩千萬人,其中軍人六百萬。到1944年初戰爭的結局已經很清楚,對於蘇聯軍人來說最重要的已經不是如何打敗敵人,而是如何從這場慘絕人寰的戰爭中幸存下來。蘇軍的將領們,即使是斯大林也必須盡可能減少在戰爭剩餘階段中生命的損失。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忍受如此大的生命損失,而且每一條生命的損失同時也意味著一個家庭的毀滅。的確,在剩下的戰鬥中(例如柯寧斯堡、布達佩斯、柏林)還會有人犧牲,但對於華沙,為了拯救這些仇恨自己的人,蘇聯軍人付出大量的生命和鮮血是否是值得的?(可以比較的是在1944年11月到1945年2月的解放布達佩斯戰役蘇軍陣亡了八萬零二十六人,二十四萬零五十六人負傷,三萬二千人失蹤)。正如艾森豪威爾為了挽救十萬美國士兵的生命而沒有搶先進攻柏林,斯大林至少在1944年沒有強攻華沙是正確的。
在蘇德戰爭中華沙起義也許是最有爭議的一點。事情是這樣的。
1944年8月2日,在紅軍白俄羅斯戰役收尾階段,蘇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前鋒突入波蘭,到達華沙遠接近地。在原波蘭流亡政府指揮下,華沙波「國民軍」發起起義。華沙市民紛紛響應。德軍迅速調重兵鎮壓。盟軍與波蘭流亡政府要求紅軍支援。紅軍雖以國民軍起義未與紅軍聯係,時機不當為名,表示不讚成華沙起義,但還是製定了華沙戰役計劃。並空投支援起義,但不允許盟軍利用紅軍機場為華沙空投。
9月15日,蘇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攻至華沙近郊普加拉,但德軍炸毀了維斯瓦河大橋,並以數個精銳坦克師嚴守河防。此時,國民軍仍不同紅軍聯係,紅軍空投的聯絡員因無人接應被德軍捕獲。紅軍派波蘭第一集團軍(左翼〕一個師強渡維斯瓦河,在華沙河岸街登陸,建立登陸場。國民軍不予配合。幾天激戰之後,在德軍坦克部隊突擊下,波軍隻得撤回東岸。
10月中,華沙起義失敗。紅軍表示接納華沙起義人員,但國民軍領導不允許起義者,向紅軍陣地突圍。起義軍全軍覆沒,僅有少數人民近衛軍(左翼〕,撤到維斯瓦河東岸。
1945年初,紅軍發起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1月17日,華沙解放。
蘇聯為什麽不給華沙起義大力支持 華沙起義的悲劇,東西方有截然不同的說法。蘇聯認為是波蘭地主政府為了爭奪戰後波蘭的領導權,要搶在紅軍前麵占領華沙,不顧一切的進行冒險,才導致了失敗。西方則認為是斯大林為了控製波蘭,故意不支援華沙起義者,才有悲劇產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真相是什麽呢?從各種史料來看,有幾點事實是可以肯定的。
a。國民軍發起華沙起義是為了跟蘇聯爭地盤。
從華沙起義中國民軍堅決不與紅軍合作,華沙起義的時機,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b。蘇聯對援助華沙起義缺乏積極性。
紅軍雖然進行了一些支援華沙起義的嚐試,但明顯可以看出這是不大情願的。從紅軍不斷批駁華沙起義的別有用心和不允許盟軍使用紅軍機場為華沙空投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c。紅軍是進行了對華沙起義的支援的。
雖然很不情願,但紅軍還是進行了一些支援起義的嚐試的。由於德軍的堅強防禦才沒有奏效。當然,如果領導華沙起義的是波蘭左翼,紅軍也許會更不惜代價一些,但支援還是有的。這並不像西方所說的那樣。
事實就是這3條,誰對誰錯呢?
應該說,這是政治的,意識形態的鬥爭,沒有一個對錯的問題。
波蘭原政府是以反蘇GCD著稱的,十月革命時,它曾是最積極的幹涉者之一,迫使蘇聯割讓了大片領土。二戰前,寧可被德國占領,也決不讓紅軍通過領土去與德軍戰鬥這時它當然害怕紅軍單獨解放波蘭,讓它回不去了。所以一定要在紅軍到達之前占領華沙,至於時機合不合適,力量夠不夠都不顧了。
而蘇聯早受「波蘭地主政府」之苦。十月革命最困難的時候,波蘭從紅色政權背後插了一刀,甚至占領了基輔。紅軍好不容易才扭轉戰局,在華沙戰役中又遭慘敗。
被迫割讓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給波蘭,這可是蘇聯乃至整個俄羅斯曆史上最大的恥辱。二戰紅軍諸將都是國內戰爭時期參軍的,許多曾參加蘇波戰爭對這段曆史想必記憶猶新。1939年,紅軍出兵波蘭,占據西白俄羅斯與西烏克蘭,就是這段曆史的繼續。而我們在研究二戰中蘇波關係時也切不可忘記這段曆史。否則是得不出正確的結論的。
而且,波蘭的戰略位置對蘇聯極度重要。不論是拿破侖還是希特勒都是以波蘭為跳板進攻俄羅斯的。
試想,紅軍將領們怎麼會願意讓紅軍付出了60萬人的犧牲才解放的波蘭落入那樣一個政府手中呢?正好,你起義根本不和我配合。德軍防禦又那麼牢固,我攻了幾次都沒攻下來。我為什麼要不顧犧牲,為你火中取栗?
在雙方這種心理的共同作用下,華沙的悲劇發生了。我們很難說蘇波誰對誰錯,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華沙的悲劇中最大的贏家是德國,最大的輸家是華沙市民。
波蘭與俄羅斯(蘇俄)曆史的恩怨 俄羅斯(蘇俄)與波蘭是宿敵,恩怨太深。波蘭原本是東歐最強大的國家,稱霸東歐數百年;神聖羅馬帝國的奧地利王國、普魯士公國也慘遭波蘭屈辱,東部烏克蘭由於不想被波蘭殖民控製而與沙俄合並;之後由於波蘭內部不斷內耗而逐漸衰落,沙俄進而不斷西進,吞並(解放)了整個白俄羅斯、烏克蘭大部;在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強大的沙俄與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了波蘭,波蘭自此從地球上消失了10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波蘭從這三國中獨立複國,當時正值俄國十月革命,波蘭從後麵刺了一刀,一度占領基輔;蘇俄在華沙戰役中慘敗,波蘭發起反攻,深入蘇俄,蘇俄唯有割讓西部烏克蘭與西部白俄羅斯給波蘭求和。
注釋:
〔1〕《路德維希·希舍爾給漢費·費蘭克德報告》(前者係當時德國的華沙區總督,後者係德國的波蘭總督),《蘇聯曆史檔案選編》第二十一卷,社科文獻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349、333頁。
〔2〕(美)威廉森·默裏阿倫·R.米利特:《贏者之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末》,昆侖出版社2001年版,第442~443頁。
〔3〕《蘇聯駐波蘭部隊代表關於國家軍發出反蘇文件給朱可夫的報告》(1944年9月19日),《蘇聯曆史檔案選編》第二十一卷,第261頁。
〔4〕見《蘇軍情報員奧列格關於華沙局勢的報告》,《蘇聯曆史檔案選編》第二十一卷,第284~286頁。
〔5〕《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作戰處關於華沙形勢的情報》(1944年9月30日),《蘇聯曆史檔案選編》第二十一卷,第279頁。
〔6〕《白俄羅斯第一方麵軍關於華沙起義戰況給總政治部的電話報告(節錄)》,《蘇聯曆史檔案選編》第二十一卷,第2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