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蘇芬戰爭(組圖)

(2010-04-13 13:49:59) 下一個

摘要

蘇芬戰爭,是蘇聯與芬蘭於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在芬蘭進行的一場戰爭。戰爭爆發的1939年11月30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三個月。蘇聯對芬蘭的軍事行動被國際普遍認為是侵略行徑,由於芬蘭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簽署停戰協定,芬蘭將10%的國土劃給蘇聯。

蘇芬戰爭-簡介

蘇芬戰爭蘇芬戰爭


蘇芬戰爭(也稱為冬季戰爭,芬蘭文:Talvisota, 俄語:Зимняя война, 瑞典文:Vinterkriget ),是蘇聯與芬蘭於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在芬蘭進行的一場戰爭。戰爭爆發的1939年11月30日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三個月。蘇聯對芬蘭的軍事行動被國際普遍認為是侵略行徑,國聯亦於1939年12月14日應芬蘭要求將蘇聯開除。斯大林希望在1939年結束戰鬥,但由於芬蘭的抵抗,直到1940年3月才簽署停戰協定,芬蘭將10%的國土劃給蘇聯。

蘇芬戰爭-戰爭背景

芬蘭在1808年被沙皇俄國征服,成為俄國的屬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作為俄國的對立麵一直鼓勵芬蘭要求獨立的鬥爭,俄國十月革命後,芬蘭政府立即於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但由於德國戰敗,德國扶持的黑森親王弗裏德裏希·卡爾沒有能成為芬蘭國王,但德國和芬蘭的關係一直很緊密。但在爭取芬蘭獨立的過程中,芬蘭和俄國以及其後蘇聯的關係一直很冷淡,蘇聯支持的芬蘭社會主義者起義已經失敗,斯大林當時非常擔心納粹德國會進攻蘇聯,因為蘇芬邊界距離列寧格勒隻有32公裏,他擔心芬蘭會成為德國進攻的根據地。1932年蘇聯和芬蘭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1934年又進一步確定此協定為十年有效。

1938年4月,蘇聯和芬蘭進行外交談判,希望和芬蘭聯合抵抗德國,並希望芬蘭將列寧格勒外圍領土和蘇聯北方領土交換,以達到保護列寧格勒的目的。但談判延續長達一年也沒有實質性結果,這時歐洲的形勢已經開始惡化。當年秋季,蘇聯要求芬蘭將邊界從列寧格勒後退25公裏,並租借漢科半島30年,以建設海軍基地,蘇聯割讓麵積為兩倍,但在產業與國防重要性均遠遠不如所要求領土的卡累利阿領土給芬蘭作為交換。針對蘇聯為保護列寧格勒提出的領土要求,1963年芬蘭總統曾經說:“20年後的現在,如果我們站在蘇聯的立場,處於1941年希特勒侵略的危險中,1930年代末蘇聯一定會為自己的安全著想,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由於蘇聯已於同年9、10月間以幹涉內政與威脅的手法先後吞並了波羅的海三小國,芬蘭對蘇聯以此談判為出發點蠶食芬蘭的可能威脅感到戒慎恐懼,隨以警戒且相對強硬的立場回應,11月初,芬蘭提出相對讓步較少的解決方案,遭到蘇聯的拒絕。

蘇芬戰爭-戰爭經過

導火線
1939年秋蘇聯製造的“曼尼拉事件”,宣稱芬蘭軍隊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裏,但被芬蘭政府拒絕。蘇聯以此為借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諾海姆防線。

經過

蘇芬戰爭蘇芬戰爭

1939年12月1日,蘇聯扶持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叫做芬蘭民主共和國,希望借此煽動芬蘭軍隊中的社會主義者反叛─這一動作被後世的西方史學家視為斯大林確實是有計劃的欲並吞芬蘭的證明;然而此一傀儡政權所引起的政治影響微不足道,隻存在到1940年3月12日,後來並入到蘇聯卡累利阿加盟共和國中去了。芬蘭的部隊當時隻有18萬人,其中常備兵力隻有三萬人,再加上後備(役)軍人十萬,以及婦女輔助隊等等才湊出大約這個數字。在不對稱的情形下,芬蘭軍普遍利用芬蘇交壤地帶的特性,包括森林多、丘陵多、湖泊多、以及沼澤多的特性,實行打進拉出的戰術。芬蘭軍同時也創下“柴堆”(Motti)戰術,所謂“柴堆”就是芬蘭人伐木時,有習慣先將木堆集中再後留待日後處理。芬蘭軍利用蘇聯軍隊離不開道路的缺點,不斷地進行火力偵查,先確定交火的蘇聯軍單位大小,隨後依照該部隊的行進方向不斷製造路障,很快地就將蘇聯軍從師孤立到營,甚至連級單位。由於戰況不明因此蘇聯部隊首尾難以相救,因此蘇聯軍的連級單位就會被芬蘭軍兩個連,甚至營級部隊殲滅;蘇聯軍營級部隊就會再次被騷擾、突穿、被孤立、以及被殲滅。由於蘇聯決策人員的傲慢無知,沒能在戰爭開始時就投入決定性力量:芬蘭在主要戰場上集中了13萬人和500門炮,而蘇聯雖然投入了54萬人和2000門炮,以及2560輛坦克(分為第七,第八,第九,以及第十四軍),但沒有好好運用,反而損失慘重。因為芬蘭的裝備不足,在開始時隻有受到最基本的訓練的士兵有軍服和槍支,其他參戰人員隻能自己在衣服上佩帶標誌,所以盡量使用俘獲的武器。由於蘇聯軍隊一開始領導不力,訓練不足,加上芬蘭軍有時假扮蘇軍士兵指揮交通,把整支蘇軍補給車隊誘導指引到芬蘭軍的防線去, 因此大量蘇聯武器落入芬蘭人手中。

停戰

到了冬季快結束時,德國敦促芬蘭盡快和蘇聯談判,蘇聯也損失慘重,又在國際社會中受到孤立。2月11日,在曆經蘇聯空軍從一月的大轟炸(估計出動七千架次)後,蘇聯軍再一次以人海戰術衝向曼諾海姆防線,往往芬蘭軍陣地前堆棧三四層屍體後也遭到被攻陷的結局;2月12日芬蘭收到和平協議草案,不僅德國,瑞典也希望戰爭盡早結束以免受到波及,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公開宣稱不再給予芬蘭以軍事援助。

到了2月底,芬蘭的軍事物資幾乎消耗殆盡,蘇聯也已經攻破曼諾海姆防線。2月29日,芬蘭政府同意談判,3月5日,蘇聯軍隊又挺進10-15千米,逼近維堡郊區,芬蘭政府要求停戰,但蘇聯軍隊一直到3月12日協定簽字才停止軍隊進攻。不過就停戰的事後背景來看,蘇聯在這場戰役的結果算是險勝,隨著三月即將到來的融雪所造成的泥濘,會進一步造成蘇聯部隊機動力與後勤作業能力的下降。另外就是蘇聯入侵芬蘭已經導致蘇聯被國聯褫奪會籍並且驅逐出會,可見西方國家對這場戰爭的觀感與立場,如果再持續下去,英法等國就有理由與借口出兵芬蘭助戰。這次戰爭中蘇聯紅軍損失慘重,48,000人陣亡,27萬人失蹤。芬蘭方麵22,830人陣亡。芬蘭老兵經常誇口說一名芬蘭士兵倒下去,要換取10名蘇聯士兵的生命。此外蘇聯還喪失了2千輛坦克。紅軍的將軍說在這次戰爭中“我們僅僅獲得了足夠埋葬陣亡將士們的土地”。

蘇芬戰爭-最終協定

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堡,芬蘭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22萬2千居民,占芬蘭總人口12%的人喪失了家園被遣送,隻有極少量人口選擇留下加入蘇聯籍。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裏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這個協議對於芬蘭來說是非常嚴酷的,僅僅過了一年,就又在德國支持下和蘇聯爆發了持續戰爭。


互動百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