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軍銜肩章(圖)

(2010-03-08 12:46:10) 下一個


軍銜,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根據軍人的職務、軍事政治和專業素質、資曆貢獻以及軍兵種或勤務區分授予每個軍人的銜稱。

  軍銜製源於按功取仕

  在十五六世紀以前的世界各國軍隊中,隻有按門第確立的官銜,而無軍銜。隨著常備雇傭軍成為西歐各國的主要軍事力量,構成軍隊主要成分的農民、自由民、市民與破產騎士等,均要求打破出身門第限製,實行按功取仕。因此,軍銜製度應運而生。由於它的標準是戰功,而不是門第,故有利於提高軍人的榮譽感和責任心;同時,軍銜又有利於明確軍人相互間的關係、方便軍隊指揮管理,在進行聯盟作戰和軍隊間交往等方麵也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軍銜製三大類型

  當今世界上影響較大的軍銜製,大致有“西方型”、“東方型”和“東亞型”3種。

  西歐式軍銜製使用範圍最廣,它有“西方型”的別稱,主要是相對前蘇東國家實行的“東方型”軍銜而言。目前實行“西方型”軍銜製的,占世界各國總數的80%以上,美國的軍銜製也源自西歐。“西方型”軍銜製軍官等級一般設元帥、將官、校官、尉官4等11級。一些較大的國家大都設有元帥(美國設立等同於元帥的五星上將銜);將官一般設4級(上將、中將、少將、準將),設準將是“西方型”軍銜的一個特點。校官、尉官均設3級,即:上校、中校、少校和上尉、中尉、少尉。

  “東方型”軍銜製源自前蘇聯。目前,俄羅斯、東歐各國和朝鮮、越南、蒙古、古巴等國,仍繼續采用。它設元帥、將官、校官、尉官4等。將官軍銜設4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一般設3級(上校、中校、少校),對應團、營級軍官。尉官設四級(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對應連、排級軍官。

  日本、韓國等國家則實行一種不同的“東亞型”軍銜製。其特點是不設元帥,軍官分將、校(佐)、尉3等9級,上將為最高軍銜。日本將官分將一、將二、將補;佐官分一佐、二佐、三佐;尉官分一尉、二尉、三尉。將官對應旅以上軍官,佐官對應團、營軍官,尉官對應連、排軍官。

  中國軍銜製獨樹一幟

  軍銜於20世紀初傳入中國,北洋軍和國民黨軍隊都設有軍銜。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於1955年至1965年曾實行“東方型”軍銜製,後又於1988年開始實行新的軍銜製。解放軍軍官銜級的設置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共設3等10級。其中將官3級(上將、中將、少將)、校官4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級(上尉、中尉、少尉)。

  與其他幾種軍銜類型相比,比“東方型”少元帥、大將、大尉銜,多大校;比“西方型”少元帥、準將,多大校;比“東亞型”多大校一級。應該說,我軍新軍銜製在軍銜設置上更接近傳統的“西方型”軍銜。在解放軍序列中,尉官對應連、排軍官;而將官對應軍以上軍官,校官對應師、團、營軍官。

  軍銜識別看肩章

  軍銜這種標明軍人社會地位和軍事級別的稱號,最直觀的表現形式就是綴在肩章或領章等處的等級符號。解放軍的軍銜區分主要是從肩章來辨別。

  目前解放軍軍官的軍銜等級和肩章標誌的對應關係為:尉官為一杠,上綴一星為少尉,兩星為中尉,三星為上尉;校官為兩杠,上綴一星是少校,兩星是中校,三星是上校,四星是大校。將軍的標誌是金色的鬆葉綴上金星,一星為少將,兩星為中將,三星為上將。在解放軍序列中,還有文職幹部,其職務級別從相當於排級的辦事員直到正局級工程師等技術人員。但在肩章上沒有區別,隻是軍種不同在肩章底色有差異,具體標誌都是由內嵌“八一”的五星加金盾構成。


新浪軍事,東莞陽光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