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56)
2009 (2525)
2010 (1684)
2011 (517)
2012 (336)
2014 (4)
解放軍報:我國應重視引導“大眾戰爭觀” | |
2010年03月 來源:解放軍報 |
同時也應看到,在權威戰爭觀之外,還存在著一種“大眾戰爭觀”,即普通民眾頭腦中的戰爭觀。權威性的戰爭觀,是軍事家深入研究和論述的一種理性的科學的認識,必須經過較為係統的學習和思索才能獲得。而“大眾戰爭觀”則既可能是通過學習得來的,也可能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既可能通過閱讀或教育活動得來,也可能通過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等其他種途徑得來;既可能是係統深入的,也可能是零散或淺層次的。尤其應當重視的是,“大眾戰爭觀”是一種群體性的認識,能夠廣泛影響群眾對戰爭的總體認識和基本態度。
我們國家有長期的革命戰爭實踐,有優良的國防建設特別是國防教育傳統。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大眾戰爭觀”與馬克思主義戰爭觀保持了較高的一致性,對人們在新的形勢下認識軍事問題起到有益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長期相對和平的環境下,群眾對戰爭和軍事活動較為陌生,其戰爭觀既有科學的成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偏差。例如,相當一部分幹部群眾,認為現在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經濟,過上越來越富裕的日子,戰爭和軍事活動則可能影響和平的寧靜生活。還有人接受泛人性認識,認為戰爭是“萬惡之源”,不論非正義戰爭或正義戰爭,都是人類無能的表現;有人認為戰爭是一種荒唐的社會行為,是一種被“政治家”所操控的好人與好人互相廝殺,是雙方愛國者(軍人)的拚死之戰;甚至有人認為,世界上之所以發生諸多非正義的、破壞和平的戰爭,總根源都是人性中的惡造成的。在一些影視作品中,激勵人們為正義而英勇奮戰的精神被嚴重淡化,而更多關注所謂的“反思人性”,強調“普世價值”,“另類英雄”受到追捧。更有人接受西方“文明衝突論”、“民主和平論”等論點,認為戰爭是由不同文明、不同體製間的衝突引起的,隻有消除文明差別才能避免戰爭。
東西方的無數軍事家早就深刻指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一定階段國家和政治集團之間的鬥爭;戰爭的性質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既有消極作用,也有積極作用;我們應當支持正義戰爭、反對非正義戰爭……相比之下便不難看出,上列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戰爭觀之所以能夠流行於一時,甚至還有蔓延之勢,原因就在於這些人或者是受到資產階級戰爭觀的影響,或者隻是個人的主觀感受或直覺印象,並沒有從人類軍事科學的殿堂中汲取多少有益的營養。
我們國家曆來強調,人民戰爭是克敵製勝的法寶,取得勝利必須實現黨、軍隊和人民群眾的高度統一與有機結合。毛澤東同誌曾科學論斷:“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不管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要遏製和打贏戰爭,都必須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而調動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首先就必須保證人民群眾與黨和軍隊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戰爭觀作為軍事思想的基礎,是認識一切軍事問題的出發點,具有定位和導向作用。沒有正確、統一的關於戰爭觀的認識,就不可能形成統一思想,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的力量以實現戰爭勝利。因此,我們在努力學習、樹立和完善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的同時,也應當高度重視對“大眾戰爭觀”的梳理和引導,總結其中的有益成分並加以創新發展,同時剖析不正確觀點,校正其謬誤之處。特別是在國防教育活動中,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當作一項重要內容,全麵係統而又生動活潑地進行解釋和傳播,促使人們形成更加科學的關於戰爭活動的認識和態度,從而為提高國防建設質量、遏製和打贏未來戰爭奠定堅實基礎。(杜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