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細品國產新戰艦——武器篇(圖)

(2010-03-03 07:35:10) 下一個

細品國產新戰艦——武器篇
2010年02月    來源:新華網

 ·本文原題《細品國產新戰艦——武器篇》,原載於《世界軍事》雜誌2009年第8期,作者塵夫,編輯王立鵬。

這是航拍的中國海軍首批第21批次護航編隊的壯觀場麵(2月17日攝)。新華社發 李唐 攝

    概括而言,辨析陌生武器的方法無外乎四個字——求同尋異。所謂“求同”就是玩一把誰像誰的遊戲,在一堆的同類武器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用熟識的型號推知不熟的型號。在上一期的《雷達篇》中,我們主要使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在本篇當中,我們將偏重使用另一種方法:尋異法。也就是尋找發現武器型號中不同尋常或不合邏輯的地方,以此為線索層層剖析。一般來說,求同法屬於入門級的方法,而尋異法則可算是升級版,比求同法更具挑戰性。不過,對於大多數兵器愛好者來說,對艦載武器的熟識程度要遠高於雷達,因此在本篇中使用尋異法,對於大家來說相信不會有更多的理解困難。

    防空係統的突破

    防空曆來是國產戰艦的弱項,新一代國產戰艦最引人注目的,則是在艦載防空係統上的突破。從168、169艦,到115、116艦,直至170、171艦和529、530艦,四型國產新戰艦上全部配備了完善的艦空導彈係統。使用求同法,從168、169艦導彈發射架的外型便可判斷出,使用的是俄製SA-N-7“施基利”導彈。同樣,通過115、116艦上的垂發係統外形和配用的“頂蓋”(又名“墓碑”)雷達,可以判定使用的是俄製“裏夫”區域防空遠程導彈武器係統。

    在529、530艦的照片上,我們尋找到了第一個“異點”。因為這型戰艦裝備的是一種首次看到的新型垂發係統,它與采用圓形布局的俄係艦空導彈垂發係統完全不同,布局形式更像美國“宙斯盾”戰艦上的MK41係統。這種新型發射係統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懸念——它的內部裝填的到底是那一型艦空導彈呢?細看兩艦的大幅照片,可以發現艦上配備了四部艦空導彈製導雷達,通過求同法可以判定,製導雷達就是“施基利”導彈使用的“前罩”連續波照射雷達。由此估計,529、530艦使用的艦空導彈最大的可能就是垂直發射的“施基利”導彈。然而,從俄羅斯現有戰艦上,我們看到的垂發係統全部都是采用圓形布局。既然同樣采用“施基利”導彈,為什麽要用不同的發射係統呢?一種可能是,新型的國產發射係統更加緊湊,裝艦適用性更好,畢竟529、530艦的排水量較小,使用俄製垂發係統在空間上可能存在困難;另一種可能是,529、530艦上的艦空導彈根本就不是“施基利”,而是在“施基利”的基礎上研發的新型導彈,隻不過新型導彈沿用了“施基利”的製導係統。

    “板磚”的奧秘

    在辨析國產新戰艦的防空係統時,我們在170、171艦上很容易發現第二個更加驚人的“異點”——在這一型戰艦上竟然找不到艦空導彈製導雷達!

    通常,像170、171艦這樣配備了大型相控陣對空雷達的驅逐艦,肯定是艦隊防空型驅逐艦,那麽,它的艦空導彈一定是遠程區域型防空導彈。現代艦隊防空型戰艦的典型型號就是美國的“宙斯盾”戰艦,包括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韓國的KDXⅢ型驅逐艦、西班牙的F-100型護衛艦、挪威的南森級護衛艦。上述戰艦使用的都是美國的“宙斯盾”係統,艦上除了AN/SPY-1相控陣雷達外,都配備有多部AN/SPG-62火控雷達,用於完成“標準”半主動製導防空導彈的攻擊末端目標照射任務。由此給人的印象是,艦隊防空型戰艦上一定會找到照射雷達。

    其實,這不過是印象太深所造成的誤區。事實上,歐洲的新一代防空戰艦上就沒有像AN/SPG-62那樣的照射雷達,原因是它們配備了法國“紫菀”防空導彈。“紫菀”與美國“標準”導彈的不同是,采用主動製導技術,導彈攻擊末端完全依靠彈上的主動雷達跟蹤目標,不像使用半主動製導的“標準”導彈那樣,依賴火控雷達照射目標完成製導。從技術角度講,主動製導比半主動製導更複雜、更先進;從戰術角度講,主動製導應對多目標的能力強於半主動製導。然而,雖說主動製導導彈不再需要照射雷達,但也並非不需要製導雷達。因為這類導彈在飛行中段同樣需要製導信號,而且中段製導的精度要求比半主動製導更高,所以使用“紫菀”導彈的戰艦都配有高精度的相控陣跟蹤火控雷達。在法國和意大利的地平線級護衛艦上,采用的是EM-PAR相控陣雷達;在英國的42型驅逐艦上,采用的是“桑普森”相控陣雷達;在德國的薩克森級護衛艦上,則采用了APAR相控陣雷達。不同的是,英、法的雷達是單麵陣天線,與俄羅斯的“頂蓋”相似,隻能應對來自一個方向的威脅。而德國的雷達更高一籌,是四麵陣天線,可以同時應對來自360度方向的威脅。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發現,艦載四麵陣相控陣對空雷達發展至今,從用途上可以分為兩類,即警戒搜索型和跟蹤製導型。美國的AN/SPY-1屬於前者,德國的APAR則屬於後者。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選用的工作波段不同:前者波長較長,所以作用距離遠、跟蹤精度低、同時天線尺寸大。像AN/SPY-1,天線尺寸重量驚人,作用距離高達460多公裏。後者波長較短,所以作用距離近、跟蹤精度高、天線尺寸相對較小。像德國的APAR雷達,外型精巧,可以配置在主桅頂部的最佳位置,不像AN/SPY-1隻能配置到位置較低的艦橋四周;但它的作用距離不到200公裏,對於防空型戰艦而言,這個距離太短,所以隻好多配備一部專用的對空警戒雷達。不過,APAR的精度是驚人的,據說已經接近到可以成像的程度,所以薩克森級不僅沒有傳統的對空導彈照射雷達,甚至沒有配備主炮的炮瞄雷達,就連導航雷達據說也隻是為了增加備份才配備的。當然,類似AN/SPY-1的相控陣雷達在完成對空警戒搜索的同時,也可以擔負防空導彈的中段製導任務,隻是到了攻擊段,才必須使用精度更高的照射製導雷達(前提是防空導彈采用了半主動雷達製導頭)。說到這裏,有人可能要問,能不能在一艘戰艦上同時配備上述兩類相控陣雷達呢?沒錯,美國的下一代戰艦就有這樣的設計,不過這樣的戰艦肯定是天價。

    說了一大堆話,我們的“板磚”到底是屬於那一類的相控陣雷達呢?170、171艦沒有專用的導彈照射雷達,卻多了一部采用八木天線的大型對空雷達。由此分析,幾乎可以肯定,170、171艦上的防空導彈采用了主動製導技術,夠牛!“板磚”則像是跟蹤製導型的。但“板磚”的個頭可不小,配置位置也和AN/SPY-1相同,再加上主炮依然配備炮瞄雷達,這又像是警戒搜索型。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板磚”作為警戒搜索型雷達的同時,有足夠的精度,完成導彈的跟蹤製導任務;或者是我們的防空導彈技術先進,對於中段製導的精度要求較低。果真如此,這個雷達和導彈可就牛大了。再有一種可能是,“板磚”的弧狀天線罩下,隱藏著組合在一個平麵上的兩種相控陣天線,分別完成警戒搜索和跟蹤製導任務。這也夠牛的了!

 

    8月21日上午,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護航的第二批護航編隊返回湛江某軍港。這是167艦準備靠港。新華軍事記者 徐壯誌 攝

    誰是航母殺手

    時下,航母的話題熱度極高。以至於大家看到那艘新艦上裝備了先進的反艦導彈,便會稱其為“航母殺手”。幾年前,現代級136、137艦剛剛進入中國海軍時,便有媒體因為它裝備了超音速反艦導彈,將其捧為“航母殺手”。後來,許多發燒級的兵器愛好者指出,現代級的“馬斯基特”反艦導彈射程不足,根本無法承擔反航母作戰任務。那麽,在新一代國產戰艦中,是否隱藏著真正的“航母殺手”呢?

    對比四型國產新艦的反艦導彈,我們很快就會找到又一個“異點”——170、171艦的反艦導彈采用了筒型發射裝置,與其它三型戰艦的箱型發射裝置大相徑庭!

    看到熟識的箱型發射裝置,大多數人都能猜到,其中裝填的是國產“鷹擊”係列反艦導彈。但那個巨大的筒型發射裝置中,又是什麽樣的新型導彈呢?2009年第5期《世界軍事》刊發的一幅照片讓我們找到了答案。在那張名為“國產新型岸艦導彈”的中插上,我們看到的是與170、171艦上一模一樣的筒型發射裝置,從那個發射筒中飛出的,是一枚與美國“戰斧”導彈極其相似的反艦導彈。無獨有偶,“戰斧”確實也有反艦型,它的射程高達463公裏,戰鬥部重量454公斤。

    反航母作戰對於飛航式反艦導彈來說,最關鍵的指標就是射程和威力。具體來說就是,射程必須超過或接近艦載機攻擊半徑,威力必須達到單發命中重創萬噸以上大型戰艦。在反航母作戰的鼻祖俄羅斯海軍中,用於反航母作戰的SS-N-19“花崗岩”導彈,射程為550公裏,戰鬥部重量750公斤。不過,“花崗岩”的彈重高達7噸,彈長10米,彈徑850毫米,裝艦適應性極差,隻裝備了“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排水量超過20000噸的基洛夫級巡洋艦。如果按照“戰斧”反艦型導彈的指標計算,170、171艦上的新型反艦導彈確實已經接近可以實施反航母作戰的水平。當然,僅僅達到這樣的指標,真要與美國航母戰鬥群作戰,差距還是相當巨大。因為美國航母艦載機的攻擊半徑最遠可以達到1000公裏,即使按照E-2C預警機的有效控製能力,對水麵目標的預警半徑也在500公裏以上。但是,如果針對裝載“海鷂”垂直起降艦載機或直升機的小型航母而言,新型反艦導彈的射程和威力還是足以構成巨大的威脅。

    既然有了這樣好的導彈,為什麽其它三型戰艦沒有裝備?原因可能很多,在此我們隻講一點。俗話說:要想打別人,先要學挨打。想要反航母,首先必須能夠抗禦航母的攻擊。168、169艦和529、530艦兩型戰艦隻裝備有中近程防空導彈,不足以抗禦航母艦載機的攻擊。115、116艦雖然裝備有遠程區域防空導彈,但受單麵陣製導雷達的製約,無法同時抗禦360度方向的飽和攻擊,也不適於執行反航母作戰。隻有170、171艦同時裝備了遠程防空導彈和四麵陣相控陣雷達,具有抗禦360度飽和攻擊的能力,再加上射程遠、威力大的新型反艦導彈,這才能夠擔負“航母殺手”的角色。

    炮瞄雷達哪裏去了

    說完了導彈,我們再把目光轉到艦炮上來。在國產新型戰艦的艦炮上,我們至少也可以找到兩個“異點”。一是115、116艦上的主炮居然沒有炮瞄雷達!二是529、530艦沒有沿用此前的100毫米主炮,改用了76毫米艦炮。

    一型新艦沒有主炮炮瞄雷達,可能的原因不外乎三個:一是缺裝;二是相克;三是沒用。缺裝一般是因為研製生產拖期造成,但115、116艦使用的100毫米主炮炮瞄雷達早已出現在其它艦艇上了,因此這種可能可以排除。相克是因為電磁兼容的問題,炮瞄雷達與其它重要電子裝備互相幹擾,故取消裝備。在四型國產新戰艦上,有三型戰艦裝備了100毫米主炮,其中的兩型都有炮瞄雷達。而這三型戰艦裝備的雷達中,隻有“頂蓋”導彈跟蹤製導雷達是115、116艦獨有。也就是說,如果出現相克問題,最大的可能就是出現在“頂蓋”與炮瞄雷達之間。不過,單純的相克也不會導致雷達缺裝,因為如果雷達缺裝造成主炮效能大幅下降,完全可以換用其他的主炮和炮瞄雷達。這樣一來就帶出了第三種可能——沒用,也就是說炮瞄雷達的功能可以被其它設備所替代。特別是當相克與沒用兩種情況同時出現的話,缺裝雷達就成為了合乎邏輯的選擇。

    在四型國產新艦上,主炮除了炮瞄雷達外,都裝備有含遠紅外通道的光電瞄準裝置。一般來說,光電瞄準裝置的精度比雷達更高,而遠紅外通道不僅可以在夜間使用,也適用於惡劣天候。隻有在濃霧、大雨的極端惡劣天候下,遠紅外的效能才會大幅下降。也就是說,炮瞄雷達不可替代的作用隻是出現在少數極端惡劣天候下。炮瞄雷達的工作原理是,雷達跟蹤目標的同時,火炮隨動係統保持與雷達的指向同步,從而使火炮準確射擊;或者由雷達跟蹤炮彈的飛行彈道,通過火控計算機推算出彈著點,與目標位置比照,對火炮射擊諸元進行修正;也可以用雷達直接測定火炮彈著點,進行修正。第一種方式主要用於對空射擊,也可用於對海射擊;第二種方式可用於對空、海、陸目標射擊;第三種方式主要用於對海射擊。在一些情況下,主炮炮瞄雷達的功能也可由其他雷達替代。如艦載導航雷達精度較高,可以發現並測定炮彈落水激起的水柱,所以能夠用第三種方式控製主炮對海射擊。而115、116艦上的“頂蓋”雷達本身就是對空跟蹤製導雷達,理論上也可以第一種方式或第二種方式控製主炮對空射擊。由於“頂蓋”采用相控陣體製,具備較強的多目標跟蹤能力,控製火炮射擊時,應該不會影響導彈製導。

    529、530艦配備76毫米主炮,使中國海軍在同一代中型艦艇上出現了兩種口徑的中口徑艦炮,這在世界主要海軍中是不多見的。100毫米艦炮來自法國,而從76毫米艦炮的外觀上可以確定是俄羅斯的AK-176M。從國外資料看,兩型艦炮的戰術指標相近,俄76炮的可靠性較好,且初速較高彈道性能良好。相比之下,法100炮工藝先進,結構緊湊、自動化程度高,但法國海軍自己至今未曾裝備,說明某些方麵可能存在缺陷。從國產艦艇裝備時間看,100炮列裝較早,而76炮在近年設計建造的新艦中使用越來越多,就連排水量在萬噸以上的“昆侖山”號船塢登陸艦,也采用了該型艦炮。未來國產戰艦采用統一的中口徑艦炮,應該是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果。兩種艦炮誰能勝出,隻能等待一段時間後,才會看出最終結果。

    資料鏈接

    SA-N-6“裏夫”艦載防空係統

    上世紀70年代初研製,80年代服役,由陸基的S-300導彈係統發展而來,主要用於抗擊低空來襲的艦載攻擊機。火控雷達最初采用“頂罩”雷達,現使用30N6E1“頂蓋”相控陣雷達。服役初使用5B55導彈,最大射程90公裏;後使用48H6E導彈,最大射程可達150公裏,並提高了攔截戰術彈道導彈的能力。實際打靶中,一般選用超音速靶機或亞音速超低空靶彈。該係統射程遠、作戰空域大;可在90度方位角範圍內同時發射12枚導彈,攔截6個目標;采用TVM製導體製和相控陣雷達技術,抗幹擾能力強;導彈的儲存、運輸、發射都用同一個筒,使用維護方便,筒內導彈可10年不用檢測,可靠性好;但係統體積、重量較大,適裝性差。

    SA-N-7“施基利”艦載防空係統

    上世紀80年代研製成功,采用的導彈與陸基SA-11相同,係統配有兩座發射架和兩個彈庫,每個彈庫儲存24枚導彈。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對“施基利”進行改進,采用9M38M2型導彈,射程增至38公裏,攔截低空掠海導彈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西方稱之為SA-N-12。該係統突破了傳統的搜索、跟蹤、照射均需專用雷達的導彈作戰模式,直接利用MP-710三坐標搜索雷達的目標信息,形成了新的搜索、照射的導彈作戰模式,既簡化了係統結構又增加了攔截目標的火力通道數;導彈采用弧形彈道攔截超低空目標,可有效消除海雜波等對導彈的影響,具備反掠海導彈的能力;采用模塊化設計,有較靈活的適裝性。

    AK-176M型單管76毫米艦炮

    1978年開始服役,火炮身管長59倍徑,初速980米/秒,最大射程15.7公裏,最大射高13公裏,射速120-131發/分。可以在不補彈的情況下自動射擊152發彈。該炮環境適應性強,可靠性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MK2型100毫米緊湊型多用途艦炮

    由法國地麵武器製造集團工業公司研製,火炮身管長55倍徑,初速870米/秒,最高射速90發/分,對海上目標,最大射程17500米,有效射程12000米;對空目標,最大射程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重17000公斤。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射速高、反應時間短等優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