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共產黨成立於1930年4月30日。二戰期間,馬共建立人民抗日軍,進行抗日遊擊戰,成為抗戰的主力。
1945年8、9月間,英國重占馬來亞,於1948年6月20日頒布了“特別緊急條例”,其核心是瘋狂鎮壓馬共前抗日人員及其他進步人士。對此,馬共決定進行武裝鬥爭,並於1949年2月1日建立了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當時的馬共總書記是陳平(華裔,廣東潮汕人)。
1960年,馬共的主力部隊共約3000人撤至馬泰邊境泰方一側的亞拉、陶公、宋卡、北大年四個府(省)的叢林中,以求休養生息。這裏山多林密,重巒疊嶂,便於隱蔽;又有鐵路直通馬來西亞、新加坡,有海港可達香港,是國際犯罪集團毒品走私的必經之地,部隊易獲經濟來源;此外,這裏政治力量交織,民族矛盾複雜,既有泰共的遊擊隊,又有依靠國外背景、想脫離泰國成立的“北大年共和國”的國土分裂集團。
馬共巧妙地迂回於這些矛盾之間,在夾縫中求生存。他們盡量避免與馬、泰兩國地方軍政的正麵衝突,而且協助泰政府打擊國土分裂集團,並在當地開展群眾工作,如開辦夜校,組織醫療隊,為窮苦百姓送醫送藥,鼓勵控製區居民向泰政府納稅,以改善關係,等等。這就使當時頗得泰邊境民心的馬共得以在泰國的領土上生存20多年。
1982年,東盟第15屆外長會議強調東盟國家須加強團結,並各自清除國內的不安定因素。
泰國陸軍第四軍製訂出“征剿”馬共的“泰南安寧第11號計劃”。“11號計劃”分三階段各個擊破泰共、馬共和國土分裂集團。消滅馬共是其計劃的第二階段,時間定在1982年的7月3-27日,計劃24天完成。
據泰軍方介紹,駐紮在泰馬邊界泰方一側的馬共軍隊有3個團,共1200名官兵。第10團駐陶公府,第12團駐亞拉府,第8團在宋卡府。餘部分布在北大年府、沙敦府。在這幾個府的叢林中,還疏落散布著彼此有聯係的幾十個營地,控製著有5萬居民的鄉村。馬共能控製的地區,在亞拉府約500平方公裏,在陶公府約100平方公裏。
最初,馬共對於泰軍的猛攻是估計不足的。當他們摸清泰國官方的意圖後,才開始分兵抵抗,轉移軍火。當泰軍占領大據點時,他們已分成小股隱蔽於叢林中,開始遊擊戰或越界入馬了。
泰軍“11號計劃”的“圍剿”戰績是:攻陷了馬共3個團的團部,占領了17個連、營級營地及生產基地。使他們喪失了經營多年的藏身之所,丟失了後勤基地、情報文件站及幹部訓練中心。然而馬共最大的損失是在戰役結束之後。
不久,一些馬共高級領導人紛紛響應泰國官方提出的3項政策投降了。(三項政策即:一、凡投降者,不必寫“悔過書”或“脫黨聲明”;二、投降後,不受監視或坐牢,免除判罪,就業自由,保證人身安全;三、其子女可以出國,可以自由上學、就業和結婚,不加限製。)最後投降的是馬共總書記陳平。時間是80年代末。陳平是第一代領導,1982年當權的已是第二、三代領導人了,派係矛盾惡化導致遇到重大軍事行動時不能互相配合和支持,無法統一行動。領導人投降後,部隊潰散,終於導致馬共軍隊徹底瓦解。
馬共,這個作為與中共關係最為緊密的共產黨,在堅持了四十多年森林遊擊戰、創下世界最長久森林遊擊戰爭記錄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終於結束了她的生命,永遠的成為了一個曆史名詞。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關資料陸續解密,使得我們能比較完整的回顧馬共的一生,那段充滿悲劇色彩的曆史。
從1927年底到1928年初,隨著海陸豐起義和廣州起義的相繼失敗,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的追捕,大批中共黨員不得不轉移到時為英屬殖民地的南洋(即今天的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在這裏他們與組織上重新取得了聯係,建立了中共南洋臨時黨支部,後改名為中共南洋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共南洋臨委。為團結當地各族人民開展革命鬥爭,中共南洋臨委後又改名為南洋共產黨臨時委員會,1930年4月30日在現馬來西亞森美蘭州瓜拉庇勞附近的一個橡膠園裏,馬來亞共產黨正式宣布成立,胡誌明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分出席了馬共的成立大會。
馬共成立之後就迅速滲透到個礦山、橡膠園,大力領導工人活動,開展反帝反殖運動,因此深受英殖民主義者的仇視。為此,英殖民當局在1933年成立政治部以對付馬共。在1931-1935期間,僅新加坡一地,英警總共對馬共采取了432次突襲行動,拘留了226名被嫌疑為馬共成員者。這些被拘留者由於大部分都是中國籍,過後多數被遣送回中國。
就在馬共日益受到打壓,生存空間日漸惡劣之時,國際政治局勢卻在這個時候起了根本的變化。1941年12月8日,日軍在泰國及馬來亞登陸。超過10萬英軍,在3萬日軍的進攻下,竟然在未經大規模的抵抗和戰鬥的情況下,節節敗退,並在九個星期之後,即1942年2月15日向日軍投降。
此時,由於中國的抗日戰爭早已全麵爆發,大部分由華人組成的馬共隨即組織了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展開了抗日遊擊鬥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馬共遊擊隊的大部分武器,竟然是從英軍在戰敗逃亡時,所遺棄的武器中拾來的!遊擊隊活動迅速蔓延到馬來亞各地。
在日本統治三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內,雖然馬共中央屢遭破壞,大批高級幹部被捕遇害,但仍與敵人進行過345次戰鬥,其中主動進攻敵人240餘次,共斃傷敵人5500餘人。到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時,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已發展成為一支擁有上萬人的隊伍。在馬來亞四分之三的地區建立了人民政權。
然而,就在1945年8月日軍投降、到英軍9月底重新登陸這一政權真空時期,馬共中央總書記張紅(即萊特)不但不去建立全國政權,反而以共產國際的命令為由,將已經到手的革命果實拱手相讓,宣布解散將人民抗日軍,並將已經建立的各級人民政權全部移交給重新登陸的英軍。
1946年底,共產國際代表來到新、馬地區。而一直聲稱自己是共產國際派來馬來亞的代表的張紅在這時攜款潛逃。原來這位總書記居然是法國、英國、日本的三重間諜!1947年3月馬共召開中委會議,委任陳平接任總書記。
張紅後來在1947年8、9月間在曼穀街頭被幾位原為中共南洋黨支部的華僑黨員偶遇,隨即他們試圖抓住張紅,在搏鬥中,張紅被掐死。可是損失卻是無法挽回了。英殖當局此時已經控製住了局勢。為了打擊馬共,英殖當局於1948年6月20日頒布了“特別緊急條例”,瘋狂鎮壓馬共前抗日人員及其他左派進步人士。由於之前馬共還處於合法狀態,因此大批公開身份的馬共成員來不及轉移而被逮捕。對此,馬共中央決定轉入地下,重新進行武裝鬥爭,並於1949年2月1日建立了馬來亞人民解放軍。
當時的馬共在華人社會及工人中仍然享有極高的威望。馬共不斷組織工人罷工,並破壞橡膠種植園和礦山,同時,遊擊隊員不斷發動零星攻擊,甚至在1951年10月5日,在福隆港那場擊斃了英國駐馬最高專員葛尼。可是馬共始終沒能建立起自己的解放區。一度被宣布為第一個,也是馬共曆史中唯一的解放區——話望生(Gua Musang),僅僅在五天後,就重新落入英軍的手中。葛尼被擊斃後,鄧普勒中將被任命為英國駐馬最高專員,他上任之後,加大對馬共武裝的打擊力度,同時實行畢禮斯計劃以截斷馬共同其群眾基礎的聯係。
在當時,馬來亞的總人口中,馬來人占43.3%,華人占44.9%,印度人占10.4%,華人儼然成為馬來亞最大族群。而馬共在華人社團中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為了打擊馬共的群眾基礎,英殖當局搗毀約五、六十萬村民的家園和農作物,用武力把他們強行移殖到數百個四周圍著重重鐵刺網並日夜受到軍警監視的“集中營”(後來發展為目前的新村)裏,目的就是為了斷絕馬共和墾耕者的聯係。英軍還在森林上空撒化學藥劑以破壞解放軍在森林中的糧食種植基地。甚至雇用264名婆羅洲達克族人,以獵人頭的原始辦法,狩獵解放軍人頭。同時,馬共在鬥爭也不斷犯下策略錯誤,馬共號召工人砍倒橡膠樹,破壞礦山,使得馬共失去了中產階級的支持,而沒收身份證,焚燒巴士和攻擊公共火車更是讓普通老百姓覺得恐懼。
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地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此時的馬來亞民族獨立呼聲也日趨強烈。麵對馬共高舉反對殖民統治的大旗,為了防止馬來亞落入馬共的手中,英殖當局也不得不同意允許馬來亞獨立。代表馬來人利益的政黨——巫統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在於英殖當局進行獨立的談判中,巫統為了撈取政治籌碼,假意與馬共進行和平談判,即華玲和談。
在談判中,馬共要求承認馬共為一個合法的政黨。與此同時,在放下武器之後,應確保他們的自由,包括不被拘留和審訊。要求遭到了拒絕,接著馬共又認為如果馬共無法被承認為一個合法政黨,那麽,他們應該被允許參加現有的政黨,或成立新的政黨(非共產黨);在放下武器之後,應確保他們的自由,包括不被拘留和審訊。可是,回應卻是“如果馬共要談判,他們首先必須投降!”
馬共拒絕了投降的要求,華玲和談宣告破裂。
此時作為馬共群眾基礎的馬來亞華人卻不幸成為英軍與馬共戰爭的“夾心人”,受盡苦難,許多華人被英軍拘禁,或被逐出境,甚至被搶殺,幾十萬鄉區華人被趕出他們生活了幾代人的村子,他們的屋子連同財物很多就這樣被英軍一把火燒掉。英政府還準備把這些已經兩手空空的鄉區華人集體遣返中國。在此環境下,馬華公會宣告成立,馬華公會宣稱代表馬來亞華人的利益,與馬共斷絕任何聯係,並建立反共自衛團,同時與巫統建立政黨聯盟共同參與馬來亞大選。
馬華公會使得馬共喪失了大部分群眾基礎。馬共的處境日漸艱難,直到60年,馬共遊擊隊完成戰略轉移,北撤到馬泰邊境的叢林之後,馬共遊擊隊才算站穩陣腳。
馬泰邊境的叢林山多林密,重巒疊嶂,便於隱蔽;又有鐵路直通馬來西亞、新加坡,有海港可達香港,是國際犯罪集團毒品走私的必經之地,部隊易獲經濟來源;此外,這裏政治力量交織,民族矛盾複雜,既有泰共的遊擊隊,又有依靠國外背景、想脫離泰國成立的“北大年共和國”的國土分裂集團。
馬共巧妙地迂回於這些矛盾之間,在夾縫中求生存。他們盡量避免與馬、泰兩國地方軍政的正麵衝突,而且協助泰政府打擊國土分裂集團,並在當地開展群眾工作,如開辦夜校,組織文工團,為居民進行文藝演出,組織醫療隊,為窮苦百姓送醫送藥,鼓勵控製區居民向泰政府納稅,以改善關係,等等。這就使當時頗得泰邊境民心的馬共得以在泰國的領土上生存20多年。
60年代的東南亞正是共產主義革命最澎湃的年代,越共、老共、緬共、柬共都由於和中國或互相接壤而能接受到中國革命輸出的大量援助而最終取得政權,可馬共同中共的關係最緊密,卻由於地理位置不能獲得大量的經濟、軍事援助。基本上處於自力更生的狀態。中共能給予的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持。
事實上中共對馬共的形勢也非常關心,從60年代末,馬共中央總書記陳平就一直呆在中國,學習中共的革命經驗,並不時將中共的最新指示傳達給叢林中的馬共指戰員。
就在馬共站穩腳跟之時,中國國內開展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深受中共影響的馬共也不能避免,從1969年開始,也開展了大規模的肅反運動。當時由於馬共中央的幾名主要領導人如陳平,拉昔邁汀及阿都拉西迪都在中國,馬共中央的權利由實際上由馬共北方局領導。當時馬共北方局的領導人錯誤的認為黨內混入大量的敵人奸細,很多被懷疑的黨員不經審問就被處死和清算。一時之間,馬共內部內部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雖然很多高級幹部對肅反持懷疑態度,並趕赴北京同中央領導商議,但是,馬共的中央領導們似乎對此不置可否。
在此情況下,中央的權威遭到挑戰,馬共開始分裂。1970年2月15日馬共革命派從馬共中分離出來,到1974年8月1日,又分離出馬共馬列派。雖然中共中聯部幾次調和,但馬共分裂已成事實。馬共的分裂無疑給了本來就日漸西幕的馬共再一次沉重打擊。
1983年12月馬列派與革命派宣布合並,組成馬來西亞共產黨,由張忠民及一江分別擔任正副主席,正式與陳平領導的馬來亞共產黨分庭抗禮。
進入八十年代,泰國國內局勢逐漸平穩,政府對自己境內存在在一支龐大的共產黨軍隊越來越無法容忍。1982年,東盟第15屆外長會議強調東盟國家須加強團結,並各自清除國內的不安定因素。在此情況下,泰國陸軍開始製訂“征剿”馬共的“泰南安寧第11號計劃”。
在“軍事圍剿”前,泰國就派宣傳隊進入馬共半控製區向群眾反複宣傳政府的政策,派醫療隊給人治病,出錢出人在當地修橋造路;並不失時機地開辦反共的“基礎課訓練班”,瓦解馬共及泰共的群眾基礎。與此同時,他們還對馬共誘降,提出了3項“優待”政策:一、凡投降者,不必寫“悔過書”或“脫黨聲明”;二、投降後,不受監視或坐牢,免除判罪,就業自由,保證人身安全;三、其子女可以出國,可以自由上學、就業和結婚,不加限製。這些“攻心為上”的政策確實產生了效果。
1982年7月,泰軍對馬共基地發起了猛攻。最初,馬共對於泰軍的猛攻是估計不足的。當他們摸清泰國官方的意圖後,才開始分兵抵抗,轉移軍火。當泰軍占領大據點時,他們已分成小股隱蔽於叢林中,開始遊擊戰或越界入馬了。此次圍剿馬共並沒有喪失多少人員,但是,幾個經營了多年的主要基地都被泰軍所占領。而且這幾個主要基地剛好都是分裂出來的馬共馬列派和革命派的基地,所以即便不久以後兩派合並組建了馬來西亞共產黨,但仍然已不能改變其勢單力薄的事實。
因此,在1987年3月,泰國政府與馬來西亞共產黨談判後,馬來西亞共產黨決定停止武裝活動,向泰國政府投降。
隨著馬來西亞共產黨的投降,馬共中央派也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由於當時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國政府已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聲明,中國政府和黨同東南亞共產黨隻有道義聯係,鄧小平在訪問馬來西亞時,也發表聲明說從那時開始,中國視它與馬共的關係為必須加以遺忘的曆史。
終於在1989年末,在中方、泰方和馬來西亞三方的推動下,馬共開始了於泰國和馬來西亞的談判。談判最後同意接受馬共“體麵的投降”。至此,這個在叢林裏戰鬥了四十多年的政黨走到了她生命的尾聲。
如今,當年的那些華人馬共戰士們仍然生活在邊境叢林中,他們仍然都說漢語,他們的孩子也都接受華文教育,他們仍然對自己當年的追求的執著理念不後悔。或許在他們的最心底,他們還是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或許這也是為什麽他們的革命失敗的原因,畢竟,那裏是馬來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