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第一人 --- 克倫威爾(圖)

(2010-02-02 12:41:19) 下一個


克倫威爾-基本資料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 1599-1658,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主要軍事、政治領導人。
 

克倫威爾-個人概述

克倫威爾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新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獨立派的首領。在1642年一1648年兩次內戰中,先後統率“鐵騎軍”和新模範軍,戰勝了王黨的軍隊。1648年,清洗了國會中長者派的勢力。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農壓力下,處死國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他殘酷地鎮壓了平均派和掘地派的民主運動和愛爾蘭的民族起義。1653年,建立軍事獨裁統治,自任“護國主”。為了向外擴張和爭奪殖民地,曾對荷蘭、西班牙和葡萄牙作戰,取得了勝利。恩格斯曾說他在資產階級革命中“兼羅伯斯比爾和拿破侖於一身”。    【www.mrzl.com上有更多資料】

克倫威爾-成長經曆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主要軍事、政治領導人。獨立派領袖。克倫威爾出身於亨廷登郡的一個中等貴族家庭。青年時期就學於劍橋一個著名清教學院,受到清教思想的薰陶。1628年被選入議會。30年代遷居劍橋郡。曾幫助當地農民反對貴族地主排幹沼澤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因而在東部各郡中頗孚眾望。1640年作為劍橋郡的代表先後被選入“短期議會”和“長期議會”。在長期議會中,與堅決反對王黨的議員站在一起。參加製定《大抗議書》等文件。內戰開始後,克倫威爾籌建一支60人的騎兵隊。1644年受命指揮整個東部聯盟的騎兵。他從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的普通農民中召募士兵,這使他的軍隊在作戰時既勇敢而又有紀律。他指揮的騎兵在馬斯頓荒原戰役(1644年7月2日)中取得勝利後,被譽為“鐵騎軍”。 議會軍在內戰初期節節失利。1644年12月克倫威爾提出改組軍隊的建議。1645年初議會正式通過“自抑法”,組成了由t.費爾法克斯和克倫威爾指揮的“新模範軍”。 1645年6月在納斯比戰役中取得對王黨的決定性勝利。  1647年3月,議會中掌權的長老派下令解散軍隊,士兵憤然反對。克倫威爾一度猶豫之後,與士兵站在一起。 同年8月6日率軍進入倫敦,驅散議會裏的長老派議員。隨後,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高級軍官與平等派士兵的矛盾日趨尖銳。在魏爾檢閱軍隊時克倫威爾鎮壓了平等派士兵的反抗。  同年底,各地王黨蠢蠢欲動。克倫威爾不得不重新與平等派聯合。1648年春第二次內戰爆發,重新聯合起來的議會軍,很快擊敗王黨。在國內革命熱情高漲的氣氛中,克倫威爾放棄同國王妥協的主張,轉而讚成成立審訊國王的最高法庭,判處國王死刑。1649年成立的共和國,以克倫威爾為首的獨立派高級軍官掌握政權。克倫威爾沒有實現中、下層人民的改革要求,引起普遍不滿。克倫威爾鎮壓平等派起義,後又驅散掘土派運動。隨後,克倫威爾率軍征討愛爾蘭和蘇格蘭。 1653年12月克倫威爾就任護國公(見護國公製),進一步加強軍事專政。但國內經濟狀況不斷惡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克倫威爾始終未能穩定局勢。   【
ww.mrzl.com上有更多資料】

1658年9月3日在白廳逝世。

克倫威爾-個人榮譽

 

克倫威爾1599年生於英國亨廷頓。他年輕時期,英格蘭處於宗教分裂狀態,統治它的國王希望實行絕對的君主製。克倫威爾原是一名農夫、虔誠的清教徒。1628年,他當選為國會議員,但為期很短,因為翌年,國王查理一世宣布解散國會。由於與蘇格蘭交戰需要資金,1640年,國王再次召集國會,克倫威爾又任議員。新的國會激烈抨擊宗教迫害、濫征稅收等暴政,國王無意服從國會,於是,效忠國王的軍隊與效忠國會的軍隊之間的戰爭,在1642年爆發。

克倫威爾站在國會一邊。他回到亨廷頓,招募了一支騎兵,參加反對國王的戰鬥。在曆時4年的戰爭中,他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現。他是指揮馬其頓荒原戰役和內斯比戰役的重要將領,而前者是戰爭的轉折點。1646年,戰爭結束,查理一世被捕,克倫威爾成了國會軍中最有威望的將領。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

但是和平並沒有到來,因為國會這邊分成許多派別,目標各不相同。國王得以拒絕談判。一年後,第二次內戰爆發。查理一世乘機逃跑,並試圖重組軍隊進行反撲。戰爭的結果是國王戰敗被擒。克倫威爾清除國會中謀求妥協的人士,並於1649年1月處死國王。

英倫三島建立了共和國(又稱英聯邦),國家行政大權臨時由克倫威爾任主席的國務會議掌握。但是,效忠國王的勢力卷土重來,分別占領了愛爾蘭和蘇格蘭,並得到查理一世之子——坦理二世的支持。這股盤踞在愛爾蘭和蘇格蘭的勢力被克倫威爾的軍隊擊潰,1653年,內戰以保皇派被徹底粉碎而告終。

戰爭結束,該是建立新政府的時候了。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這個政府應當采用何種憲法形式。這個問題在克倫威爾有生之年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按理說這個清教徒有能力粉碎任何一種反對他建立獨裁統治的勢力,但是無論他的權力還是他的聲望,都沒能使他消除他與支持者之間的分歧,說服他們讚同新憲法。原因在於錯綜複雜的教派爭端,使新教如同當年羅馬天主教一樣四分五裂。

1640年克倫威爾掌握政權以後,國會始終處於一種規模小、不具有代表性的非主流地位,史稱“殘闕國會”。起初,克倫威爾試圖與之達成協議,舉行新的選舉。協議未成,克倫威爾於1658年4月20日宣布解散國會。在克倫威爾去世前,國會曾幾度組成,又幾度被解散。曾有兩種不同的憲法被采用,但執行得都秒成功。在任期間,克倫威爾依靠軍隊進行統治。實際上,他是一個軍事獨裁者。但是,他曾幾次進行民主實踐,甚至拒絕加冕。這表明,實行軍事獨裁並不是他的初衷,其實他是想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政府。

從1653年到1658年,克倫威爾作為“護國公”統治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在這5年間,總體說來,克倫威爾的政府是賢能的。他修改嚴厲的刑法,支持教育。他主張宗教寬容,允許猶太人教重返英國,並進行傳播(大約3個世紀以前,猶太教被愛德華一世逐出英國)。克倫威爾的外交政策也很成功。

克倫威爾-個人影響

 

在公元17世紀,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在朝著君權更加神聖的方向發展。而黽主製在英國的勝利,打亂了這一進程。它成為法國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發生,以及民主製在歐洲最終得以確立的重要因素。它同樣為美國以及一些英聯邦國家,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建立民主製樹立了榜樣。雖然英國在世界上所占領土很小,但民主所傳播的範圍卻極為廣大。

如同美利堅的形成歸功於哲學家洛克一樣,克倫威爾是英國民主製的奠基人。但相對而言,評價克倫威爾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克倫威爾是實幹家,而洛克是思想家。如果沒有洛克,類似的民主思想在那時候依然會很快出現;但是如果不有克倫威爾,國會軍在英國內戰中就不可能取得勝利。

克倫威爾-人物評價

 

克倫威爾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資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國成立前的克倫威爾應基本肯定,後期應基本否定。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第一階段,克倫威爾可以算是資產階級革命家,他貢獻空出,用武力擊潰了王軍主力,鎮壓王黨叛亂,處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製;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逐漸走向反動,遠征愛爾蘭,並對愛爾蘭進行大肆掠奪,在遠征愛爾蘭的問題上不存有兩重性的問題。克倫威爾的護國政治是走向複辟的過渡形式,因此談不上是新製度的探索者。他鎮壓民主派運動,發動一係列的商業戰爭,激化了社會矛盾。他在當時新舊交替的政治激蕩中,對過去是激進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權論者;對未來則是保守的,主張王權,不是激進的共和主義者,是一個矛盾的曆史人物。

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

我們如何來評價克倫威爾在曆史中的作用呢?當然,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在英國內戰中擊潰保皇黨人的力量。在戰爭初期,國會軍節節敗退,是克倫威爾領導的騎兵隊,在馬其頓荒原戰役中取得大捷,從而扭轉了戰爭局麵。如果沒有克倫威爾,國會軍最終的勝利就不可能到來。這一勝利的結果是民主政府在英國的確立和加強。


互動百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