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新中國“國防部長”的曆史軌跡

(2010-02-02 09:31:14) 下一個

“國防部長”的曆史軌跡
2010年02月   來源:人民網

國防部長的關鍵時刻——“國防部長”的曆史軌跡

    在首都北京西長安街軍事博物館的東側,有一幢莊嚴肅穆的灰白色仿古建築,建築的正麵高懸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這裏就是解放軍舉辦軍事外交會議、歡迎外國軍方領導人、舉辦高級將領晉升授銜儀式等活動的“八一大樓”,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國防部大樓”。

    可以說,國防部是我國最重要的軍事行政機關之一。它對內號令百萬雄兵,對外則代表了整個國家的軍事形象。國防部的政策、行為和對外形象,又主要集中在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國防部長身上。

    隨著時代的變遷,國防部的命運也幾經波折。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國防部長所肩負的使命各有不同。如今的國防部,是國務院係統的軍事工作機關,負責中國的各項國防事務和軍事外交等事務。建國以來,先後擔任過我國國防部長的有彭德懷、林彪、葉劍英、徐向前、耿飆、張愛萍、秦基偉、遲浩田和曹剛川,現任國防部長為梁光烈。作為國家防衛力量的重要象征,國防部長們都經曆了哪些令人難忘的關鍵時刻?他們演繹過哪些精彩動人的國防故事?

    “國防部長”的曆史軌跡

    《環球人物》雜誌特約撰稿 李大光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中央政府,都設有軍事行政領導機關,多數國家稱之為“國防部”,少數國家稱之為“人民武裝力量部”或“軍事部”等。多數國家的國防部全麵負責國防事務,以及各種武裝組織的建設和作戰指揮;少數國家隻負責指揮和管理軍隊,或隻負責軍隊的行政事務;還有些國家僅僅負責外交事務。目前,我國的國防部隸屬於國務院,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國防部的誕生和發展,經曆了曲折的過程;國防部長職能、責任的變遷,相應地也走過了一條特殊的曆史軌跡。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防部”並未進入政務院計劃設立的“25個部委”的名單。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決定,在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中增設國防部,作為國務院的軍事職能部門。與此同時,黨中央改組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軍委),毛澤東任主席。這一時期的國防部,基本上就是中央軍委的執行機構,雖然權力很大,但履行的都是中央軍委的決議。

    1958年7月,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改變組織體製的決議》,規定中央軍委是中共中央的軍事工作部門,是統一領導全軍的統率機關,中央軍委主席是全軍統帥;國防部是中央軍委對外的名稱,中央軍委決定的事項,凡需經國務院批準或需用行政名義下達的,均由國防部長簽署。

    20世紀60年代,國防部經曆了一個先“急速膨脹”、後“名存實亡”的階段。其源頭是1959年9月的“廬山會議”。那次會議後,林彪開始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和國防部長。這一時期,除了兼任南京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和兼任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的廖漢生外,其他8名國防部主要成員,都是中央軍委委員,國防部因而幾乎成了中央軍委的“翻版”,其權力隨之急劇“膨脹”。1966年5月,“文革”開始後,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先後由中央軍委辦公會議和中央軍委辦事組接管,對外直接使用“中央軍委”的名義,不再出現“國防部長”的字眼,國防部的職權隨之消失。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防部逐漸恢複職能,我國也開始在軍事外交活動中重新使用“國防部長”一詞。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確定了新的國防領導體製——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中央軍委”),領導全國的武裝力量。與此同時,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繼續存在,其職能和國家中央軍委的完全相同,實際上是“一套人馬、兩個牌子”。

    在這一新的國防領導體製下,國防部不再是“中央軍委對外的名稱”,而是國務院負責軍事事務的組成機構,承擔軍事外交、兵役、國防教育等工作。

    目前,我國國防部的主要職能是,對外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肩負國防動員、軍事外交、兵役征集、對外軍事宣示、國防教育等任務的命令發布;國防部長則成為代表中國軍事形象、防衛力量的重要象征。

    我國現任國防部長是梁光烈。2008年3月,他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

    2009年,是中國彰顯軍事外交大國姿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梁光烈等中國軍方高層頻頻出訪,到訪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並與美國、德國、越南等國開展了10餘場防務磋商;中外軍隊聯演聯訓的組織方式,在這一年也有了創新;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裏海域護航,拓展了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軍事合作。

    作為國家總體外交的一部分,軍事外交已經成為預報國家間關係的晴雨表。國防部長作為國家軍事行政機關的第一負責人,成為外交行為中最敏感和最具指向性的“風向標”。在中國綜合實力與軍事實力全速發展的今天,國防部長通過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締造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軍事外交新格局。 人民網《環球人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