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禦敵國外 --- 明朝萬曆年間露梁海戰(組圖)

(2010-01-06 08:48:56) 下一個


    明朝萬曆年間,日本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進而妄圖侵占朝鮮,征服中國。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為“壬辰戰爭”,日本侵略軍乘大小艦船700餘艘,由對馬島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陸,分北、南、中三路發起進攻。隻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就占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麵臨著亡國的危險。朝鮮遣使向中國求援。

    萬曆二十年(1592年)12月23日,明軍入朝參戰。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複漢城。

    萬曆二十五年(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軍由陳璘任水師提督,副將鄧子龍、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布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朝鮮名將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梁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島津義弘、立花宗茂、小早川秀包、高橋統增、宗義智、寺澤廣高等部。 

    朝鮮水師兵力約為8萬多人(占朝鮮總兵力的四分之一),擁有船舶488艘,包括戰船80艘(每船80人),輔助戰船192艘(每船30-60人),勤務船26艘。

    其中,李舜臣創造的“龜船”很有特色。這是一種大型戰船,上覆蓋板,板上有十字小槽,小槽以外的地方,追插利刃及錐尖。前為龍頭,龍口是銃穴;後為龜尾,尾下亦有銃穴。兩舷各有6個銃穴,銃穴下有櫓8―10支。龜船甲板堅固,機動靈活,攻擊和防護能力均較好。日軍曾說:“朝鮮人水戰大異陸戰,且戰船大而行速,樓牌堅厚,銃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盡被撞破。”

露梁海戰態勢圖。   日軍水師在開戰時,擁有1000餘艘船船,到戰爭末期已發展到3000艘左右。數量雖然可觀,但構造簡單,性能較差。裝備的武器為銃(即原始的滑膛槍炮)、槍、弓矢、倭刀等。

    明朝投入朝鮮戰場的兵力約10萬人(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八分之一),後來逐漸增加到14萬人。其中水師1.3萬人,戰船500餘艘。戰船的種類繁多,有福船、樓船、百槽、沙船、蒼船、銅絞艄、海舫、八喇虎等,戰船的武器精良,除弓、弩、刀槍、矛等冷兵器外,還有大量火器,如佛郎機、虎蹲炮等。據史料記載,明軍火炮的射程最遠可達3000米,而日軍的隻有100、200米。

 

    駐朝鮮西部日軍接到撤退命今後,擬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12月11日起開始撤退。駐順天之第二軍先撤,接著,駐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依次到巨濟島集結,候船回國。

    11日晨,第二軍部隊登船待發。其先遣部隊駛至光陽灣口的貓島附近海麵時,受到中朝聯軍水師的攔擊,退路被截斷。為了突破重圍;第二軍編組了一支衝鋒艦隊,連日向聯軍水師發起攻擊,均未能奏效,隻得向駐泗川、南海之日軍求援。

    此時,駐泗川、新城之日軍第五軍主力,在島津義弘率領下,已經登船,隻待漲潮出發,駛往巨濟島,島津義弘接到小西行長的求援信後,當即率領這支龐大的船隊,於18日夜乘月色向露梁海峽疾駛,企圖突入光陽灣,解小西行長之圍。中途與從南海開來之宗智義部船隊會合。兩支船隊會合後,共有兵力萬餘人,艦船500餘艘,於午夜開始通過露梁海峽。

    陳璘、李舜臣獲悉日援軍西進的情報後,立即著手調整部署,決心在露梁以西海域,包圍和殲滅救援之敵。以鄧子龍率兵1000人,駕3艘巨艦為前鋒,待日船隊通過海峽後,迂回到側後發起攻擊,切斷其歸路;以陳璘率明朝水師為左軍,泊昆陽之竹島與水門洞港灣內,待機出擊;以李舜臣率朝鮮水師為右軍,進泊南海之觀音浦,待機與明軍夾擊日軍。

藝術作品中的露梁海戰。

    12月19日醜時(淩晨1時至3時左右),島津義弘船隊主力大部已駛出海峽,進至露梁以西海麵。此時,“月掛西山,山影倒海,半邊微明,我船無數,從陰影中來,將近賊船,前鋒放火炮,呐喊直駛向賊,諸船皆應之。賊知我來,一時鳥銃齊發,聲震海中,飛丸落於水中者如雨。”(《柳成龍懲毖錄》)

    由於眾寡懸殊,鄧子龍部旋即被日船包圍,“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明史·鄧子龍傳》)陳璘即派副將陳蠶率艦前往支援。

    與此同時,中朝聯軍水師左右兩路分別從南北兩個方向,向大島以東海麵之日船隊主力,展開了猛烈的攻擊。《朝鮮李忠武公行述》對這戰鬥作了生動的描述:“兩軍突發,左右掩擊,炮鼓齊鳴、矢石交下,柴火亂投,殺喊之聲,山海同撼。許多倭船,大半延燃,賊兵殊死血戰,勢不能支,乃進入觀音浦,日已明矣。”

    李舜臣率朝鮮水師跟蹤追擊,進入觀音浦,再度與日軍血戰。陳璘也率中國水師前來支援,用虎蹲炮連續轟擊,日船紛紛起火。在―片混亂之中,日軍仍垂死掙紮,拚命反擊。李舜臣領先督戰,中彈犧牲。其侄秘不發喪,鳴鼓揮旗,代為指揮,繼續同中國水師並肩戰鬥。到中午時,日軍已停止抵抗,大部分艦船或焚毀沉沒,或被聯軍俘獲。棄船上岸的日軍。也為陸上聯軍殲滅。

李舜臣戰死殉國。

    露梁一戰,日軍損失戰船約400艘,陣亡人數超過一萬,露梁津一帶海域盡是日軍船隻留下的殘骸,島津義弘所率的第五軍主力幾乎完全被消滅,在海上激戰的同時,小西行長趁己方壓力減輕的機會,率領第二軍的殘餘部隊逃脫,但其精銳部隊消耗殆盡。露梁海戰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麵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朝聯軍水師在這次海戰中,密切配合,善於準確判斷情況,並根據敵情變化,及時調整部署,迅速轉移兵力,依托島岸、隱蔽待機,適時出擊。先對一部從海上撤退的敵軍實施嚴密封鎖,迫其求援;在另一部敵軍來援時。又迅速斷其退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實施夾擊,達到了全殲敵軍的目的。

    中朝兩國水師在統一指揮下,密切協同,英勇奮戰,是露梁海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朝鮮水帥統帥李舜臣身先士卒,中國老將鄧子龍奮不顧身,都在激戰中英勇犧牲,李舜臣犧牲後,其侄仍“麾旗督戰,向前不已”,表現了中朝兩國軍隊勇敢善戰,前仆後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


    福船 是誕生於福建沿海的一種船型的統稱,共有六號。一號和二號為海戰用福船。一號稱大福船,“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二號稱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武備誌》)

    福船的缺點是機動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順風順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闊大洋,在裏海則易膠淺,須跟哨船接濟”。(《續文獻通考》)

    虎蹲炮 是明代中期的“將軍炮”之一,創製於嘉靖年間。這種炮身長2尺,重36斤,上加鐵箍,並配備鐵爪、鐵絆。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好。每發裝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麵用1個重30兩的大石子或大鉛子壓住。

    佛郎機 是明正德年間(16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一種新式火炮。正德末年,中國官員在來華的西班牙船上看到了西洋火炮,其性能優於當時中國的火炮,於是便動員船上中國籍的槍炮匠上岸,為我國仿造了第一批西洋火飽,名之曰佛郎機

    龜船 是15至18世紀間朝鮮的大型戰船。在1592到1598年壬辰衛國戰爭期間,龜船幫助朝鮮對抗日軍船艦贏得數場海戰,從而威名遠播。然而,與一般流行的信念相反,在戰爭中朝鮮海軍的主流仍然是板屋船。李舜臣的龜船號稱具有鐵甲船的特色,然而這種主張是有爭議性的,他建造了3至5艘龜船。 

    日軍主力戰船是安宅船(左)和關船。兩種船在結構上類似,隻是規模上有差別。安宅船大約20米長,關船更小,而日軍更多的是比關船還小的小早船。

 

    鄧子龍(1531-1598年),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中國明朝名將。萬曆二十六年,鄧子龍率二百壯士奉命援朝,為水師副總兵。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11月19日在露梁海戰中力戰而死。鄧子龍遺體歸葬豐城,朝鮮為他立廟祭祀。 

 

    李舜臣(1545-1598),字汝諧,號德水,諡號忠武。李舜臣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英雄。壬辰衛國戰爭前夕,李舜臣任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多次統帥朝鮮水師重創日軍。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11月19日在露梁海戰中力戰殉國。

 

    島津義弘(1535—1619年)是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島津家大名。在壬辰戰爭後期,島津義弘為救援小西行長軍團冒險北上,被中朝聯軍設伏於露梁海域,日軍大敗,最終不得不放棄救援計劃,帶殘兵回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