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統治世界 from BBC

(2010-01-04 12:51:50) 下一個


《中國統治世界之時》引起極大爭議。
英國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馬丁·傑克斯(Martin Jacques)2009年出版的《中國統治世界之時:中央王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終結》(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激起很大反響。

書的標題回答了許多人從來不認為是個問題的問題:西方(先是歐洲,然後是美國)占據了很久的世界主導地位是否終於行將結束,人類進入中國主導世界的時代?傑克斯看來答案很清楚。

經濟實力是政治、軍事和文化實力的基礎,而根據投資銀行高盛的預計,再過十多年中國就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到2050年中國經濟的規模將擴大到美國的兩倍。

傑克斯認為,假以時日,中國不會變得更西方化;世界將變得更中國化。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civilisation state),它主宰下的世界會是什麽樣呢?到目前為止沒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世界並沒有對此作好準備。

不過,《中國統治世界之時》的觀點中爭議最大的是它對西方文明至上、民主與法製是西方經濟強大的先決條件的西方主流觀點的挑戰。

書出版後不久,他跟同為英國資深媒體業者的《衛報》專欄作家威爾·赫頓展開了針鋒相對的筆墨戰。赫頓認為民主沒有東、西方之分;民主政體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崛起不可或缺;中國缺了民主政體,它的崛起就不可能持續,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主導世界的可能性很小。

馬丁·傑克斯曾經是英國一份已經停刊的雜誌《今日馬克思主義》的主編。

BBC中文網記者王榮通過電話跟正在亞洲作新書推銷之旅的傑克斯作了以下訪談:

問:您在書中直接挑戰了一個很普遍的觀點,認為西方文明代表了社會進化、文明發展的巔峰,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就看它在多大程度上靠近西方文明,而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可能代表了一種不同於西方文明的另類發展模式,主導世界的可能將是這種模式。是不是可以解釋一下?

答:我是這麽想的:雖然西方很長時間以來主導西方的觀點是發展中國家在走向發達的過程中會不斷獲得並具備越來越多的西方特色,它們的最終目標是變成西方樣式的社會。我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無論在什麽地方,現代化都是市場和科技與曆史和文化兩相結合的產物。所以,每個國家都是由各自特定的環境和條件塑造的。即使工業化最早的非西方國家,日本,也是這樣。日本顯然不是個西化的國家,跟西方社會很不同。我認為中國更是如此,因為中國的曆史和文化跟西方截然不同。

我們是否希望一件事發生和這件事是否需要發生,這是兩個概念,必須區分。

問:你說的中國所代表的"另類模式"跟許多人所理解的經濟放開、政治上嚴控的"中國模式"有什麽區別?

答:那些隻不過是陳詞濫調,需要擯棄。先說自由經濟。自從鄧小平開始改革,顯然是在開放市場,推行私有化,經濟也確實在向資本主義方向前進。但是,政府在這整個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依然是經濟活動的主角。國有企業隻不過是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一種方式。把中國經濟稱作自由經濟,已經跟英、美經濟融合了,那是胡說。中國經濟仍然是個異端。至於政治嚴控,的確,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西式民主,政治和文化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顯然還受當局操控。但我認為那是中國傳統的一部分。

問:這基本上也是您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解,對嗎?

答:對。我認為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資本主義經濟製度日趨重要、成為國家核心製度;二是這個過程中,政府不但在政治和文化領域保持高度控製,在經濟範疇也占據重要地位。

問:您提出中國將可能主導世界。此岸到彼岸過程中,會不會發生東、西文明的衝撞呢?

答: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確實非常不同。我在書裏談了幾個問題。首先我提出,不能把中國看作一個主權-國家(nation state),而應該把它看作文明-國家(civilisation state)。這是個巨大的差別。100多年前東亞是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附庸體係。我推想,中國假如再度成為東亞地區主宰,而其時歐洲已經從畫麵上消失,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減弱,日本的地位顯著降低,如果到了那一天,我們是否會看到曆史上的附庸體係的影子再現呢?我認為,基於中國的崛起,我們會在東亞地區看到一個圍繞中國組建的政權架構和經濟格局的重新調整。

然後,我在書裏還討論了種族的問題。中國人對種族問題的看法是很獨特的。中國人口的92%是漢族,具有排他性。這跟世界上其他人口大國的情況不同。而這一點對中國人如何對待文化差異有深刻的影響。還有,曆史上中國的政權組成形式跟西方也不通。許多問題都跟文明-國家有關。


中國不可避免地將給世界帶來一些西方200多年曆史中不可能產生的主題、概念、理念和觀點。這會導致文明衝撞嗎?

我不喜歡文明衝撞這種說法。或許會導致某種摩擦、衝突。今後數十年位於世界舞台中心的劇目是中國的崛起和美國衰退。一個新興國家的崛起和一個現有強國的衰退總是意味著時局不穩,雖未必一定以眼淚收場,但全球事務中必然因此增加很多新的競爭,新的對手。

問:這個文明-國家的概念,您是不是把它作為預計中國將成為世界主導的主要原因呢?

答:不是最關鍵的原因。關於文明-國家的論述是這樣的:我們需要考慮的是中國曆史上跟西方有什麽不同,它作為一個文明-國家所具有哪些重要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什麽,那些特征是如何作用於中國的現代化,從而使它跟其他國家形成哪些不同。因為這決定了中國是如何運作,如何看待整個世界的。


問:除了中國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文明-國家呢?

答:或許可以說印度也是一個。至少它具備文明-國家的一些特征。非常粗略地說,如果文明-國家有兩個關鍵的特征,一個是曆史極其悠長且連續不斷,一個是幅員極其遼闊。中國自秦以來2千年的曆史加上它遼闊的疆域,就使得它跟其他國家相比顯得特別多元。關於中國,說來說去主要就是一點,就是決定中華特性的那些關鍵因素不是來自上個世紀的政權國家時期,而是來自幾千年的曆史,而這就決定了中國特色的獨特性。

問:文化在您關於現代化的考察、分析和論述中占較重的分量。從廣義的角度,粗線條地說,您認為中國文化在過去60年裏發生了什麽變化?


答: 我認為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過視野必須超出過去60年這個範圍。從曆史上看,清朝末年時中國的文化未能對國家民族麵臨的危機和歐洲的崛起作出有效回應,最終衰落;1911年中國革命後到1949年,一直沒有出現穩定的執政體製。國民黨政權在應對歐美和日本勢力在中國各大城市切割飛地方麵是個失敗。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隱藏著深深的危機。到了毛澤東時代,開始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運動,它的形式非常獨特,承繼了部分馬克思主義傳統。從某種意義上講,文革是極度瘋狂之舉,客觀上進一步削弱了傳統文化。最近一輪對傳統文化的衝擊就是經濟高速增長和城市化迅猛擴展。

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從長遠的角度看。現在正在發生的是一個過程,一個重新提取傳統文化中一些深層次的、重要的元素,使它跟目前的現實環境和條件融合的過程。

問:有觀點認為1966-76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國文化的斷層。而您看到的更多是文化的延續。

答:對。文化需要不斷創新,尤其是長時間占優勢地位之後由於各種原因而失敗的中國文化,更需要自我複興,需要變革。目前共產黨統治時期的一些元素將成為中華文化複興中的一部分。孔夫子儒家學說中一些最根本的元素很可能被重新提取。不過,我雖然用了重新提取這個說法,但你看看中國的國和家,都帶有濃厚的儒學色彩。這些傳統元素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傳統文化隻不過是受到經濟迅速發展的挑戰,需要做出回應。我相信它會做出回應。

問:您跟《觀察家報》專欄作家赫敦數月前圍繞中國的未來有一次激烈的書麵辯論。赫敦提到您始終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核心問題,即中國是否需要民主體製來支持其下一階段的發展。

答:我們是否希望一件事發生和這件事是否需要發生,這是兩個概念,必須區分。就事論事,單純回答這個問題而不帶任何價值判斷,那麽我的答案是,不需要。中國現在處於什麽位置?中國現在是在經濟起飛過程的半道上,一半的人口還在農村種地。我們不能在這個問題上雙重標準。到這個起飛過程結束的時候,大部分人口都脫離農耕的時候,中國才大致處於韓國或者台灣在類似的曆史階段所處的位置,開始民主化進程。

所以,我們或許希望中國民主化,但我不認為它是中國下一步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也很懷疑中國會民主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