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內蒙古八千裏邊防發生曆史性巨變

(2010-01-21 13:54:19) 下一個

內蒙古八千裏邊防發生曆史性巨變
2010年01月   來源:新華網

內蒙古軍區騎兵第二營的戰士正在牧馬。新華社記者 馮印澄 攝

    新華網呼和浩特1月21日電(記者陳輝)新中國成立60年來,內蒙古八千裏邊防發生了曆史性巨變,舊中國“有邊無防”的曆史一去不返。

   內蒙古自治區與俄羅斯和蒙古國接壤,擁有綿延8000裏的邊防線。記者最近走訪了內蒙古邊防,親身感受了這裏發生的曆史巨變。

    在邊防線上記者還能看到當年清朝哨所遺址,這些哨所非常簡陋,有的是用幹打壘築成的,而我軍現在的哨所則是“人間天堂,草原明珠”。

   據內蒙古軍區領導介紹,1947年,解放軍在狼熊出沒、荒無人煙、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的邊防線上,安營紮寨建哨所,開始了“三頂帳篷一口鍋,融冰化雪就幹饃;風裏雨裏護國門,駱駝飛馬去巡邏”的艱苦戍邊生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邊防設施和條件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十分艱苦,當年邊防連戰士為此編了順口溜:“白天兵看兵,晚上兵看星,電報變月報,日報變期刊,去年家書今年到。”

   改革開放後,在黨中央和軍委、總部的關懷下,如今的內蒙古邊防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邊防連全部安裝了衛星電視接受係統,配備了電視機、錄像機、卡拉OK、VCD、計算機;連隊官兵住上了有暖氣設備的小樓,哨所都是保溫哨樓;室外冰天雪地,塑料大棚裏的蔬菜卻鬱鬱蔥蔥,官兵每天都能保證吃上肉、蛋和新鮮蔬菜,夥食由“溫飽型”轉變為“營養型”;大漠中邊防連隊吃苦水的曆史已經結束,深井甜水引入了一線連隊。

   目前,8000裏邊防線所有一線連隊,全部實現了一個好宿舍、一個好食堂、一個好浴室、一個好文化場所、一個好溫室大棚、一個好供電取暖設施,確保了戍邊官兵物質生活豐衣足食,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通信設施鳥槍換炮。地麵衛星接收站使邊防哨所徹底結束了與世隔絕的曆史,鋪天蓋地的通訊網絡在草原、林海和戈壁之間穿梭,程控電話網遍布北疆各個哨所,實現了總部機關到邊防哨所的直撥、直通。通信電纜入邊防,在哨所裏就可以上網,輕點鼠標便知天下事,當天報紙盡收眼底。

   巡邏手段也發生了巨變。新中國成立初期,邊防官兵是徒步和騎馬巡邏。如今,乘車巡邏已成為邊境巡邏的主要手段。此外,直升機、巡邏艇等也運用於邊境巡邏。視頻監控、雷達監控、電子報警、多維觀察等手段,廣泛地運用於邊境管理,使邊境管理初步實現了現代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