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歐美\'文明\'在南美誕生的第一個結晶 --- 海地曆史

(2010-01-14 07:39:55) 下一個


【曆史】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C.哥倫布首航美洲時發現海地島。1502年該島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將該島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東部仍屬西班牙。1790年海地爆發反抗法國和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黑人大起義(見海地革命)180411日海地獨立,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19151934年美國武裝占領海地。19579月~19862月杜瓦利埃家族對海地實行長達29年的獨裁統治。19901216日,阿裏斯蒂德當選總統,成為海地自1804年獨立以後第一任民選總統。阿裏斯蒂德就任後宣布對包括軍隊、法院和政府部門在內的腐敗機構進行整頓,引起軍人和上層社會的不滿。19919月,武裝部隊總司令L.塞德拉斯發動政變,推翻阿裏斯蒂德政府並驅逐總統出境。阿裏斯蒂德流亡美國。19937月,阿裏斯蒂德與塞德拉斯在紐約達成協議,但軍方無意執行。199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直接出兵幹涉的決議,美國軍隊登陸海地,阿裏斯蒂德又回海地。

 

  19873月通過的憲法規定行政權由總統、總理和兩院製議會分享。議會分參、眾兩院。199012月組成的議會有參議員27人,眾議員83人。199110月推翻民選總統J.-B.阿裏斯蒂德後,J.內雷泰出任臨時總統。19942月,馬爾瓦任內閣總理。在19951217日舉行的大選中,普雷瓦爾當選總統。19868月,海地全國執政委員會頒布法令,承認創建者不少於20人,支持者不少於2000人的政黨為合法政黨。從此,許多政黨和政治聯盟相繼成立,主要政黨有:全國進步民主聯盟、國民大會黨、民主團結聯盟、爭取改革和民主全國陣線、全國協商陣線、民主運動大會國民委員會等。

  

曆史年表

 

1492年哥倫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時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即今日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

 

1502年該島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

 

1698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把該島東部的西班牙屬地被稱為聖多明各,而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

 

1790年至1803年法屬聖多明各黑人爆發大起義,於180411日起義成功,正式宣告獨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共和國,成為拉美大陸最先獲得獨立的國家。獨立後不久,海地因內戰出現南北分治的局麵,

 

1820年重歸統一。

 

1822年海地統治者布瓦耶東征聖多明各成功,將伊斯帕尼奧拉島東西兩部合而治之。

 

1844年聖多明各脫離海地,成為獨立的國家——多米尼加共和國。

 

1844年至1915年為海地內亂時期,先後更換了22位統治者。

 

1915年至1934年被美國占領。美結束占領狀態後,海地先後由樊尚和萊斯科任總統。

 

1946年海地發生軍事政變,迪馬瑟·埃斯蒂梅為總統。

 

1950年保羅·馬格盧瓦爾上校出任總統。

 

1957年至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實行獨裁統治,198627日,在人民反暴政鬥爭浪潮的衝擊下,杜瓦利埃逃往法國。以原軍隊參謀長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接管政權。1019日舉行第一次全國立憲議會選舉。

 

19873月通過新憲法。

 

1988117日馬尼加當選為總統,組成文官政府。

 

1990年底阿裏斯蒂德當選總統,9個月後被軍事政變推翻;

 

1997年至1999年,海地總理空缺,政府陷入危機。

 

2010年海地當地時間112日下午發生7.0級強烈地震,位於首都太子港的總統府及多座其他政府建築被震塌,包括外交部在內的多處通訊和電力供應中斷。而且,地震發生時在太子港工作的當地人士稱地震可能“造成數千人死亡”。

 

  海地當地時間12日下午發生地震,此次地震震級為7.3級,震中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約15公裏處,震源深度約為8公裏。這是當地錄得發生的最強地震。在1984年,該地區曾發生6.7級地震。 美國地震勘探局的科學家估計,此次地震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數量將相當慘重。 美聯社報道稱,地震後當地醫院倒塌,一名援助官員表示當地陷入“災難和混亂”之中。部分地區電力中斷,通訊線路也受到嚴重影響。 一名援助機構的發言人在美國馬裏蘭州表示,一名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工作的天主救濟服務人員在通訊線路中斷前對其同事在電話中表示,“肯定有幾千人死亡”。該名天主救濟服務人員表示,當地就是一片混亂,被震起的塵埃覆蓋了太子港。 一名美聯社攝影師親眼目睹了一個山坡上一間醫院的倒塌。而這一地區多為當地富人居住,也有不少外交機構駐紮在此。一名美國政府官員據信看見房屋倒塌,滾落山穀。

  

殖民地時期

 

  

1790年的伊斯帕尼奧拉島被發現時,島上居住著約100萬印第安人,主要為泰諾人,島的西北部居住著少許西沃內人。當時島上已經有五個印第安土著政權,他們居住在人口稠密的大村莊裏,捕捉鳥類、魚類、齧齒類動物,並耕種土地。伊斯帕尼奧拉島印第安人用石斧開墾,用木鏟耕種。主要的作物是木薯和甘薯。

 

1492年,在哥倫布的首次航行中,因為其旗艦擱淺,不能把其他兩艘船上的船員帶回西班牙,因此在今天的海地角(Cap-Haitien)附近建立了納維達德城堡。1493年哥倫布返回這裏時,發現堡內無一人存活。他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北海岸建立了伊莎貝拉殖民地,該島的殖民統治就此開始。

 

1502年,伊斯帕尼奧拉島正式淪為西班牙殖民地,島上印第安人的軍事反抗被粉碎。至16世紀,西班牙人已經在島上建立了15座城市。此外,西班牙官兵們都分得了島上的土地,並且把居住在這些土地上的印第安人變成了奴隸,用於采掘黃金、種植甘蔗和養牛。由於天花的影響,阿拉瓦克人於1544年在島上絕跡。

 

土著絕跡以後,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種植園和牧場紛紛被西班牙地主拋棄,該島西部遂成為荒蕪的無人區,並逐漸變成英國、法國、荷蘭等國海盜的據點。到16世紀末,這些海盜已經嚴重地威脅西班牙的海上航線。一些來自英法荷等國的獵人逐漸來到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狩獵野牛和野豬,做成醃肉出售給海盜,還有一些農民種植煙草和一些基本的糧食作物。

 

在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的歐洲移民中,法國人占數量上的優勢。1640年,法國將伊斯帕尼奧拉島西北的托爾提島據為己有。1665年,法國政府聲稱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是法國的殖民地,稱為“聖多明克”(Saint-Domingue)。1679年,根據勒斯維克條約,聖多明克被西班牙正式割讓給法國。

 

法國政府考慮到在該地建立殖民地,因此不僅很注意製止海盜活動,而且勸說獵人移居到殖民區,成為定居農民。到17世紀末,隨著法國殖民者的不斷遷入,聖多明克已經成為美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之一。

 

聖多明克的行政中心和最大港口是法蘭西角(Cap Français,即今天的海地角),1790年時人口為1.5萬,擁有許多繁華的公共建築和寬闊的街道、廣場。第二大城市是太子港,1790年時人口為6000。其他城鎮也大多位於沿海,起到港口和貿易中心的作用。在內地密布種植園,在種植園和港口之間修建了鋪砌石塊的全天候道路,以及橫跨河流的石橋。

 

聖多明克的主要作物最初是煙草和靛藍,後來是棉花、甘蔗和咖啡。所有能被利用的土地都進行耕種,甘蔗種植在濕潤平原上,山地種植咖啡,幹燥丘陵地種植靛藍,棉花地則分布在幹燥的平原上。偏僻的、不能種植的地方,也被用來養牛和養豬。甘蔗是聖多明克最主要的經濟作物,1767年,這裏向歐洲出口了7200萬磅粗糖和5200萬磅白糖。到1780年代,聖多明克提供了歐洲市場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當地所需的食糧一部分依靠自種,大部分需要進口。

 

1790年黑人起義前夕,聖多明克島上的白人有3.2萬,大多數是法國移民。他們分為兩個階層,第一個階層包括大種植園主、高級官員和大商人,及其眷屬;第二個階層包括小土地占有者、小店主、工匠、港口工人等下層白人。黑白混血人的人數大約有3.5萬到5.6萬之間。此外還有大約3萬名自由黑人(affranchise)。黑人奴隸們可以通過被主人釋放而得到自由,也有種植園主在奴隸老得不能勞動時將其釋放,以免負擔其衣食供養。與主人發生關係的黑人侍女及其混血子女也常常會獲得自由。不過,自由黑人不能從事法官和軍官的職業,被禁止使用火槍,禁止佩劍,衣服的式樣和質料也有規定。

 

在海地革命前夕,聖多明克的各種植園中約有50萬黑人奴隸。從1783年到1791年,聖多明克的奴隸進口量占西半球奴隸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些奴隸大多來自西非的達荷美、剛果和幾內亞,他們將西非的伏都教帶入了聖多明克。盡管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在1681年發布了“黑人法令”(code noir),規定種植園主要為奴隸提供足夠的衣食和住宿,但是也允許他們對黑人奴隸施加各種殘酷的肉刑。曾經是黑人奴隸、後來成為海地皇帝的亨利·克裏斯托夫在其回憶錄中記錄了白人種植園主的種種酷刑:“(白人)將黑人倒掛起來,將他們釘死在木板上,將他們活埋,將他們裝入麻袋扔到河裏,強迫他們吃屎,用鞭子抽掉他們的皮,將他們綁起來讓螞蟻和蚊子吃他們,將他們活活扔到沸水中,將他們綁到大炮前轟碎,讓狗吃他們……”在白人種植園主的虐待下,許多黑人奴隸選擇逃亡。他們在中科迪勒拉山中定居下來,組成被稱為“馬龍”(Maroon)的社區,不時下山襲擊孤立的種植園。這些逃亡奴隸被稱為“馬龍人”。

 

  

海地革命

 

  

杜桑·盧維圖爾(Toussaint L'Ouverture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西半球的法國殖民地帶來了極大的衝擊。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要求製訂有關有色人種自由民權利的立法,遭到來自馬提尼克的殖民地代表莫羅·德聖梅裏的反對,他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國民議會竟不幸製定關於黑白混血人種地位的立法,那就一切全完了。殖民者將認為自己是被出賣了;而黑白混血人,受他們朋友(按:指法國的“黑人之友”(Amis des Noirs)等主張廢奴的自由主義組織)的慫恿,將會采取最極端的手段。然後,奴隸們——他們也有同樣的朋友和同樣的行動手段——將會力圖達到同樣的目的。殖民地不久就會成為一片廣袤的屠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莫羅的預言在聖多明克逐漸成為現實。當地殖民當局拒絕履行法國國民議會提出的自由民有權參加省議會和殖民地議會選舉的法令;當地的混血人則拿起武器,要求獲得他們應有的權利。白人與混血人之間的爭論吸引了殖民當局的全部注意力,因此沒有注意到黑人即將造反的信號。

 

早在1790年,聖多明克的黑人奴隸就通過夜間的伏都教秘密集會互相傳播準備起義的消息。1791822日,海地北方平原的20萬黑人奴隸以擊鼓為號,紛紛起來造反了。白人種植園主及其妻子子女在午夜遭到突然襲擊。奴隸們放火焚燒甘蔗田和房屋,屠殺白種居民。當地的一萬名白人居民和一小股正規部隊根本無法將起義鎮壓下來,幾個星期內,海地北方已經成為廢墟。大約有兩千名白人被殺,180個甘蔗種植園和900個咖啡與靛藍種植園被毀壞,1萬多名奴隸在戰鬥、饑餓或白人鎮壓中死亡[1]。兩個月後,海地北方已經全部落入奴隸手中,隻有法蘭西角與西部山區一帶有防禦工事的營地還在白人手中。在海地西部沒有發生奴隸叛亂,不過卻發生了白人與要求分權的混血人種的戰爭,除了太子港(當地貧窮白人組成了自發武裝,反抗白人上等階級和混血人)外,混血人種軍隊在交戰中占上風。在海地南部,白人種植園主將黑人奴隸武裝起來,反對混血人種。

 

179110月,聖多明克的黑人起義已經演變為白人上等階級與貧窮白人、白人保王黨與革命派、混血人與白人、混血人與黑人、南部武裝奴隸與北部起義奴隸之間的交迭混戰[2]。唯一恢複秩序的希望在於從法國派遣軍隊,然而國民議會中的雅各賓派反對任何支持聖多明克殖民者與王家總督的動議。直到17929月雅各賓派控製國民議會後,才向聖多明克派去“革命軍隊”,宣傳“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但是,自法國派去的革命軍隊麵臨聖多明克保王黨的抵抗,隻好與叛亂的努力聯合起來。17936月,黑人攻陷法蘭西角,並洗劫了這個城市。

 

17938月,法國頒布法令,解放聖多明克的奴隸。當地幸存的白人為了躲避黑人報複,紛紛逃往美國、古巴、牙買加和波多黎各(在波多黎各的西海岸,來自聖多明克的法國難民建起了富於法國特色的馬亞圭斯城)。

 

聖多明克的黑人起義及隨後的戰爭引起西屬聖多明各(多米尼加)和英屬牙買加當局的嚴重恐慌,他們懼怕本地的黑人也起而效仿。兩國都向聖多明克派遣了遠征軍。一支英國軍隊在17943月攻占太子港,受到法國殖民者的歡迎。但是1795年牙買加爆發馬龍人起義(這次起義是法國人在幕後操縱的)後英國撤回了軍隊。

 

黑人領袖杜桑·盧維圖爾(Toussaint L'Ouverture)領導了反抗英國人的戰爭。他原為種植園的奴隸,1791年黑人起義後在聖多明克北方流浪擄掠。西班牙與法蘭西共和國爆發戰爭後,他加入西班牙軍隊,成為保王黨的雇傭兵。1794年,由於英國軍隊的入侵,他帶領部隊從西班牙軍隊中嘩變,並轉而參加法蘭西共和國的軍隊。杜桑·盧維圖爾得到了美國的支援,從美國得到船隻和物資供應。1798年,英國幹涉軍統帥梅特蘭與杜桑·盧維圖爾簽訂了和約,撤回軍隊。

 

英國撤軍後,杜桑·盧維圖爾轉而攻打南部和西部的混血人地盤,屠殺了1萬多名混血人婦女和兒童,聖多明克全境至此已都在他的控製之下。盧維圖爾成為聖多明克實際上的統治者(他在1799年被法國執政內閣任命為總督),隨後命令那些被釋放的奴隸結束遊蕩,回到土地上去勞動。1800年到1802年間,幾乎被完全毀滅的聖多明克經濟又逐漸複蘇過來。

 

1802年的Ravine-à-Couleuvres戰役1801年,杜桑·盧維圖爾起草了一份憲法,宣布聖多明克是“一個唯一的成為法蘭西帝國一部分的殖民地,這個殖民地隻服從它特有的法律”。這份文件被法國政府批準。盧維圖爾還宣布自己是終身統治者。

 

1795年,西班牙與法國簽訂巴塞爾和約,將伊斯帕尼奧拉島東部——聖多明各割讓給法國。但是法國並未采取行動來控製這塊殖民地。直至拿破侖即位之後,該地仍為西班牙人占有。盧維圖爾在1801年抗拒拿破侖的命令,進軍並征服了聖多明各。盧維圖爾的行為令拿破侖感到惱怒,同時拿破侖也打算在伊斯帕尼奧拉島恢複奴隸製度。這些因素導致1802年拿破侖軍隊對聖多明克的遠征。經過一係列消耗巨大的叢林戰役,由拿破侖妹夫夏爾·勒克萊爾將軍指揮的軍隊擊垮了盧維圖爾的軍隊,盧維圖爾的大部分支持者向法軍投降,他本人則被誘捕,送到法國,死在監獄裏。

 

但是,法國在聖多明克的統治隻持續了兩年。1803年,法國在瓜德羅普島恢複奴隸製度和奴隸貿易,聖多明克的黑人聞訊後擔心法國在伊斯帕尼奧拉島也恢複奴隸製,於是再度揭竿而起。當年勒克萊爾將軍死於黃熱病,同時拿破侖在歐洲發動了新的戰爭,因此完全拋棄了對聖多明克事務的過問。1803年,聖多明克的殘存法軍向牙買加的英軍投降。聖多明克的剩餘白人大多隨法軍一同撤退,很多人前往路易斯安那定居。

 

180411日,杜桑·盧維圖爾的屬下讓-雅克·德薩林將軍(Jean-Jacques Dessalines)宣布成立海地國,並於當年9月封自己為海地皇帝“雅克一世”。

 

“海地”一詞來自泰諾語,意為“多山的”。德薩林發動了滅絕全部幸存白人的戰役,在法蘭西角,2000名白人被海地軍隊屠殺;在太子港屠殺了800人,熱雷姆屠殺了400人。隻有拿破侖軍隊中的波蘭人得到了赦免,因為他們當初拒絕參加鎮壓黑人的戰鬥。有400多名波蘭人選擇留在海地,他們的後裔至今仍操波蘭語。

  

獨立後的海地

 

  

-雅克·德薩林,海地的第一位統治者和第一位皇帝海地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獨立後,海地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體製,政局動蕩,獨裁者不斷被推翻。據統計,從海地獨立到1915年這一百年間,共有近90位統治者相繼上台。

 

-雅克·德薩林為海地製訂了一部高度中央集權的憲法,在海地北部確立了土地私有製,把被驅逐的法國人的產業分配給黑人和黑白混血人。他依靠軍事手段實施管理,恢複農業,並把農業收成平均地分配給農民和工人。但是當他試圖把在北方行之有效的這套製度用在南方時,卻遭到了反抗。德薩林采取強硬手段來推行改革,這些措施反過來又造成政變。1806年,德薩林被暗殺。當年在太子港製訂了新憲法,規定海地為共和國,並限製總統的權力。當上總統的亨利·克裏斯多夫對此感到憤恨,試圖用武力征服太子港,但是在黑白混血人亞曆山大·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的手下遭到了失敗。海地隨即被分為兩部分:亨利·克裏斯多夫以海地角為首都統治北部,佩蒂翁以太子港為首都統治南部。

 

在北方,亨利·克裏斯多夫自稱“海地總統”,在1811年自立為王,稱亨利一世。他驅使黑人為自己修建了6座宮堡、8座宮殿,並驅使20萬民工為自己修建了規模巨大的拉費裏埃爾堡。亨利·克裏斯多夫還創建了貴族等級製度,冊封了4個親王、8個公爵、22個伯爵、37個男爵和14個騎士。他對人民的壓榨激起了反抗,1820年,克裏斯多夫在一次政變中吞槍自盡。

 

在海地南方,佩蒂翁將大地產劃分為小塊的農耕地,此舉雖然得人心,但在經濟上卻是災難性的。蔗糖的出口從1791年的1.63億磅跌至1825年的2020磅。佩蒂翁在1818年去世,他的繼任者讓-皮埃爾·布瓦耶(Jean Pierre Boyer)統一了海地,並一直統治到1843年。1822年,他出兵奪占了聖多明各(在1809年重歸西班牙統治,1821年宣告獨立)。

 

波旁王朝在法國複辟後,對海地提出了索賠要求,要求其賠償獨立戰爭期間沒收的白人種植園。這一要求在1825年遭到拒絕,法國於是派遣了一支艦隊來封鎖伊斯帕尼奧拉島,強索3000萬美元的賠償。布瓦耶最後同意支付1800萬美元,但是海地無力支付,於是同法國展開談判。談判的最終結果是把賠款減為1200萬美元,在30年內支付,每年支付40萬美元。為了應付賠款,布瓦耶減少了政府開支,並在農村采取軍事管理政策,以期維持農業生產。

 

福斯坦一世皇帝1843年,一場地震毀滅了海地首都海地角,太子港則毀於大火。在混亂中,一名黑白混血人夏爾·埃拉爾發動了政變,迫使布瓦耶逃往牙買加。此後四年中,海地先後出了四位黑人總統,並在1844年喪失了聖多明各。1847年,海地參議院將不識字的黑人衛隊長福斯坦·蘇路克(Faustin Soulouque)選為總統,福斯坦上台後即將那些試圖操縱他的參議員放逐,並在1849年廢除了共和國。福斯坦自稱為福斯坦一世皇帝,於18524月在太子港舉行了豪華隆重、耗資巨大的加冕典禮。

 

福斯坦上台後即試圖重新征服聖多明各,但是吃了敗仗。到1858年,隨著戰爭帶來的開支增大、以及維持皇室排場所需的費用,已經使海地國庫極度空虛。18591月,身為參謀長的塔巴拉公爵熱夫拉爾將軍(Fabre Geffrard)發動政變,迫使福斯坦退位,自任總統。

 

熱夫拉爾被視為海地最好的總統之一,他支持教育,建立了醫藥、航海、藝術諸學院,鼓勵在城市中建立工業技術學校,還派遣學生去歐洲留學。熱夫拉爾下令修建了主要城市的蓄水設施,扶助農業和小型工業,並聘用外國人協助開發國家。他在對外政策上支持多米尼加複國派(該國在1844年獨立,1861年因擔心被海地吞並而重歸西班牙統治),並幫助多米尼加流亡者發起反西班牙人的戰爭,為此招來西班牙的報複,威望降低。1867年,熱夫拉爾在國內政治騷亂中被迫辭職。

 

熱夫拉爾下台後,海地即陷入內戰狀態中,並最終招來外國幹涉。在獨立後的海地保留了壁壘森嚴的種姓製度,在所謂“高貴人”(elite)種姓中,黑白混血人居多,此外也有富有的、血統比較純粹的黑人,他們居住在城市中,在鄉下擁有地產,壟斷了文武官員、法官、律師、醫生等職業;全國另外97%的人口(幾乎全部是黑人)則地位低下。1867年,南方黑人發動起義,總統從北方農民中征召部隊來鎮壓,從而引起海地北方與南方之間的長久敵意。

 

【政治】

 

海地是拉丁美洲最早擺脫殖民統治、取得政治獨立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共和國。1987年通過的新憲法規定,總統由民主選舉產生,任期5年。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擁有行政權。議會為國家立法機構。內閣是政府行政機構,由總理和內閣成員協助總統工作。

 

【經濟】

 

  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農業人口占全國就業人口的80%。主要礦藏有鋁礬土、金、銀、銅、鐵等。其中鋁礬土儲量較大,約1200萬噸。也有一些林業資源。海地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貧狀態下,全國隻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來水,文盲率高達80%。

  

【工業】

 

  

  基礎十分薄弱。近幾年來,盡管政府大力鼓勵外國和私人投資,但國內治安混亂,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嚴重滯後使投資者望而卻步。2000年工業產值增長率為1.74%,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36%。其中製造業占7.5%,建築業占13.9%。加工工業和房屋及公共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但水電工業由於投資不足和油價上漲等原因而有所下降。

  

【農業】

 

  

  盡管海地農村以山地為主,耕地缺乏,產量很低,但農業仍為海地主要經濟部門,全國近2/3人口從事農業生產。由於基礎設施薄弱,耕作技術落後,糧食不能自給,每年耗費2億多美元外匯進口糧食。可耕地麵積55.5萬公頃,其中12.5萬公頃為可灌溉地,但隻有半數有灌溉係統,因此,近年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擴展可灌溉地麵積。此外,有少許種植園,約占可耕地麵積10%,多由美國公司經營咖啡和波羅麻。由於人口壓力,造成了由傳統經濟作物的生產,如咖啡、波羅麻、糖、可可等逐漸轉向農作物的生產,如大米、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

 

  2000年,由於長期大麵積幹旱和病蟲害,農業出現負增長,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2.48%

  

【第三產業】

 

  

  包括服務業、商業、餐飲業、旅遊業和交通電訊業。2000年增長率為1.4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4%。

  

【旅  業】

 

  旅遊業收入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自1991年海地政變後,旅遊人數大降,19881989年每年近15萬人次,19921993年僅4萬人次。近年來政府在旅遊業領域進行了改革,統計,9900財政年度遊客已超過15萬人。1996年有標準客房843間,1999年減至493間。

  

貨幣

 

  

  貨幣為古德。匯率為39.75古德兌1美元(2009年)。

  

貿易

 

  

  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其次是加拿大、歐洲共同體國家和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國家。主要進口食品、石油、油脂、化工產品、機械、車輛等;主要出口咖啡、可可、香精油、食糖、劍麻等。1990年海地獲雙邊援助1.173億美元(其中美國提供0.5億),獲多邊經濟援助0.719億美元(其中國際開發協會提供0.13億)。

  

交通運輸

 

  以公路運輸為主。

 

  公路:總長4300公裏,其中國家級瀝青、水泥鋪麵公路600公裏,碎石路1500公裏。2000年每1000人擁有汽車海地觀光巴士36輛。

 

  鐵路:總長240公裏。隻用於運輸甘蔗。

 

  空運:主要由外國航空公司控製客貨運市場。海地航空公司成立於1969年,有飛機35架,首都有國際機場一座,承擔全國94%的客運量。1999年民航客運量781684人次,70%為本國乘客。

 

  海運:首都太子港是全國最大的港口,Miragoane是最主要的外貿港口,海地角港是全國第三大港口。

 

  電信: 2000年有電話10萬門,其中四分之一屬於公共部門。

 

【文化教育】

 

  法律規定713歲的兒童享受免費義務教育,64%的學齡兒童可獲得小學教育。1999年中學畢業會考參加人數達10.2海地男孩萬。城市成人文盲率為57%,農村則高達85%。全國中小學校近9千所,其中私立學校占85%以上。有海地大學等7所高等學校。

  

宗教文化

 

  

   伏都教(Voodoo)是海地一種為傳教士所詬病的古老信仰。這種信仰起源自古代非洲的傳統多神崇拜,同時融入了一些天主教中魔鬼崇拜的元素。前總統老杜瓦利埃就曾利用這一崇拜,建立名叫“通頓馬庫特”(吃人魔王)的私人武裝,對其人民施以嚴格的控製。但另一方麵,海地也有不少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而國內亦有不少殖民時期建立的天主教堂。

  

新聞出版

 

   主要報紙有《消息報》(NOUVELLISTE)和《晨報》(LE MATIN),均為私營,日發行量分別為5萬份和6000份。官方通訊社為海地通訊社,1981年成立。全國現有37家電視台,188家廣播電台。

 

【外交】

 

  主張民族自決和不幹涉原則的外交政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暫無外交關係。 

 

  199410月阿裏斯蒂德總統複職後逐步恢複與發展同各國的關係。普雷瓦爾執政期間,通過多邊和雙邊渠道大力爭取國際社會的援助,以維持社會穩定和恢複國民經濟。近年來政府明確外交工作為捍衛國家主權和經濟發展服務。由於美歐等西方國家對海地舉行的選舉不滿,對海施加強大壓力。海政府在批評西方國家幹涉海內政、減少同其交往的同時,積極拓展外交生存空間,加強同加勒比和中美洲國家的關係。總統和外長先後出訪古巴、墨西哥、洪都拉斯等國,謀求擴大地區性合作。同時還積極發展與非洲國家的關係,希望能以觀察員身份加入非統組織。阿裏斯蒂德政府提出,外交政策應服務於國家發展,以開放精神和實用原則來處理海對外關係。

 

  2001年,海外交重點仍是修複和改善同美歐等西方國家的關係,但由於國內政治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美國、歐盟等國家對海的經濟援助仍未解凍。

 

外國幹涉

 

  從1908年到1915年,海地發生了6次政變,更換了8位總統,陷入長期的內亂和內戰中。雖然海地憲法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但法國和德國的商行通過當地代理人在海地獲得了許多土地所有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在海地的利益集團受到了美國的猜忌。此時美國已經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引申”而擴大了門羅主義的範圍,獲得了波多黎各和古巴,為美國在加勒比海國家發生內亂或“歐洲人占領”時實行幹涉作了辯護。191411月政變時,美國海軍就派了一艘巡洋艦到太子港,將海地國家銀行的50萬美元保證金運到紐約(1919年歸還),以免被叛軍攫取。

 

  19155月,海地爆發了另一次政變,為了撲滅政變,統治者紀堯姆·桑(Guillaume Sam)下令殺死監獄中的所有政治犯,他本人則在不久之後被衝入法國公使館的暴亂民眾殺死並被肢解。海地陷入無政府狀態,最終招致使美國的入侵。19157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子港登陸,控製了局麵,並遴選出一個美國認為合適的總統。海地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海關被置於美國監管之下。美國監督海地參議院製訂了新憲法,以美國憲法為藍本,規定總統任期四年,參眾兩院議員任期為六年和二年,賦予年滿21歲的公民選舉權。

 

  此後8年中,海地的經濟獲得改善,國債從2400萬美元減至1200萬美元,出口額從1916年的893萬美元升至1928年的2200萬美元。海地的本國工業獲得扶植,此外美國還建設了公共衛生機構、公路、給水係統和汙水處理係統,以及公立學校。此外美國還建立了一支訓練有素的地方警察部隊,以代替不可靠的總統衛隊。但是美國的占領也招致海地人的反抗,在1918年到1920年的一次起義中,有2000名海地人、7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和27名海地警察被打死。1930年代之後,美國在拉丁美洲的門羅主義外交政策被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睦鄰政策(Good Neighbor policy)取代。1934年,美國軍隊撤出海地。

  

1935年到1955

 

  

  1934年,最後一批占領海地的美國海軍陸戰隊撤出海地。美國撤軍後,斯泰尼奧·樊尚總統(Sténio Vincent)統治海地直至1941年。他在任內修改了海地憲法,將總統任期改為5年。當多米尼加獨裁者特魯希略下令屠殺和驅逐多米尼加的海地僑民時,樊尚采取了克製措施,通過其他美洲國家向多米尼加施壓,獲得了75萬美元的賠償。

 

  1941128日,海地向日本宣戰,之後不久向德國和意大利宣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地總統萊斯科(Élie Lescot)同美國密切合作。在美國的請求下,海地在戰爭期間加強了橡膠、植物纖維和植物油的生產。美國則製訂衛生援助方案,協助海地建立公共衛生係統。海地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

 

  但是,由於美國的戰時援助物資和款項大量湧入,導致海地黑市交易和賄賂活動增加,此外橡膠增產方案也將數萬名海地農民從其小農場上驅逐走,這些情況導致不滿,觸發了19461月的政變。接管政權的軍事委員會舉行了議會選舉,議會則在19465月選舉迪馬瑟·埃斯蒂梅(Dumarsais Estimé)為總統。埃斯蒂梅謀求修改憲法以連選連任,從而導致1950年的又一次政變。軍事委員會的馬格盧瓦爾上校(Paul Magloire)成為總統。在他的任期內,世界衛生組織協助海地建立公共衛生係統,並推行廣泛的疫苗接種計劃,以消滅島上的瘧疾、黃熱病、天花和梅毒。馬格盧瓦爾政府製訂了新憲法,鼓勵外國投資,並得到美國的貸款,修建了阿蒂博尼特河上的水電站,疏浚海地角的港口,並開始大規模開采銅、褐煤和礬土資源。1951年的農業五年計劃則擴大了甘蔗、咖啡和可可的種植,並獎勵糧食生產。

  

杜瓦利埃獨裁和軍人統治

 

  1956年,親美的馬格盧瓦爾總統被推翻。1957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被軍事委員會選為海地總統,從而開始了杜瓦利埃家族對海地29年的統治。

 

  1986年,弗朗索瓦·杜瓦利埃之子讓-克洛德·杜瓦利埃下台,以亨利·南菲將軍為首的“全國執政委員會”實行軍事統治。

 

  1990年,讓-貝特朗·阿裏斯蒂德被選舉為總統,但他的任期被軍事政變破壞。1994年,在聯合國授權的國際幹預下,阿裏斯蒂德重返總統職位。1996年,勒內·普雷瓦爾當選總統。2000年,阿裏斯蒂德再度當選為總統。

 

  20042月,海地發生軍事叛亂,叛軍迫使阿裏斯蒂德逃離該國。之後最高法院大法官博尼費斯·亞曆山大根據憲法成為臨時總統。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以監督海地選舉。200627日,海地的總統和議會選舉舉行,33名候選人競選總統,另有1300名候選人角逐議會129個席位。[4]216日,臨時選舉委員會主席宣布,希望黨總統候選人普雷瓦爾在總統選舉中獲得51.15%的選票,成為獲勝者。


百度百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