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Vakhan Corridor阿富汗東北部一條多山的狹長地區。1895∼1896年畫定邊界後,該地成為俄國突厥斯坦、英屬印度和中國之間的政治緩衝地帶。
瓦罕走廊,也稱阿富汗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東西走向,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與塔吉克斯坦相鄰),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最險峻高聳的東段(與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遊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我國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整個走廊東西長約300公裏,南北最窄處僅15公裏,最寬處約75公裏。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隻有92公裏。
瓦罕走廊其實被牢牢夾在帕米爾高原與高聳險峻的興都庫什山之間,其東、南兩麵地勢較高,西、北較低。若將走廊一分為二,其東部地區主要生活著在阿富汗人數很少的吉爾吉斯人(瓦罕走廊是其主要棲息地),西部地區主要生活著塔吉克人(是阿富汗第二大民族,占阿人口30%左右)。上述兩大民族基本都信奉伊斯蘭教,屬遊牧部落。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區都是幹旱缺水的沙漠,僅有極少量的耕地,那裏的居民基本上靠天吃飯;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帶零星分布著一些高山牧場,雨季時易遭山洪襲擊。實際上,整個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為貧瘠的地區。
曆史上曾是中國屬地
曆史上,瓦罕走廊曾屬中國管轄。19世紀末,由於沙俄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發生爭端。與此同時,俄英兩大帝國由於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發生衝突。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拋開了兩個最重要的當事國中國與阿富汗,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隔離帶”,即“緩衝地帶”。1963年11月,中阿兩國通過簽訂《邊界條約》,正式將兩國在瓦罕走廊的邊界線法律化、明確化。依照該協議,兩國邊界線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
名副其實的“隔離帶”
由於地處僻遠,生存環境惡劣,因此盡管阿富汗長期動蕩不寧,瓦罕走廊卻一直保持著相對的平靜。90年代中期以來,雖然塔利班控製著阿90%以上的國土,但瓦罕走廊一直由北方聯盟(主要是實力最強的塔吉克族武裝)控製,它遠離阿富汗戰火,因此不存在難民問題。
瓦罕走廊與中國新疆的塔什庫爾幹基本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交通聯係與人員往來,屬於名副其實的“隔離帶”。中阿邊境兩側生活著不同的民族,中方為塔吉克族,阿方主要為吉爾吉斯族,雙方居民語言習俗都有差異。兩國邊界線基本沿穆斯塔格山脈分水嶺蜿蜒而行,各大山口通道海拔較高,幾乎均為四五千米左右,而且每年除6、7、8三個月外,均為大雪封山期。另外,中阿接壤的邊境地區基本上都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勢複雜,氣候惡劣,不宜人類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