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整個地球已經被冷戰的氣氛完全籠罩;兩大陣營之間,也早已是虎視眈眈。其中,導致冷戰出現所謂“恐怖平衡”現象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別的,正是核威懾。十多年前,全世界已經領略過核武器的“風采”;一座廣島,一座長崎,成為人類原子能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受此刺激,有能力的國家都在研製核武器;而在北約和華約對峙,並“有能力保證互相摧毀”的大背景下,這柄利劍卻再也沒有出鞘。到了五十年代末期,中國正處在一個內外交困的時代。國內的問題先不提,隻說國際上,也是問題多多:幾年前的抗美援朝,已經清楚地界定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人;而隨著不斷進展的中蘇爭論,中國與傳統的社會主義陣營又麵臨著徹底決裂的局麵。
一轉眼來到六十年代,“大躍進”之後的中國,正在迅速地恢複元氣。可是當時的國際處境,卻並未好轉——如果不說是更糟的話:這時候,中蘇聯盟已經完全破裂,中蘇邊境已經是重兵雲集。蘇軍的演習和中國軍隊的推演,都已經證明了一個問題:蘇聯的機械化集團軍和坦克集團軍,隻要幾個小時,就可以取道張家口,進逼北京!為此,蘇軍的可能進攻路線上,中國軍隊都在層層設防。但是,如果蘇軍不采用常規進攻,而改用新型的核襲擊,又怎麽辦?
蘇聯如果選擇核襲擊,恐怕未必會隻象美國轟炸廣島、長崎時那樣,隻采用轟炸機投彈的方式來進行了——世界上,已經出現了新的投送平台,那就是裝備著核彈頭的遠程彈道導彈、中程彈道導彈。所謂“洲際彈道導彈”的遠程彈道導彈,全程飛行時間,不過三十到四十分鍾。從蒙古發射的中程彈道導彈,打到中國境內,整個時間甚至不到十分鍾。而且,多彈頭分導、誘餌欺騙、彈頭機動等等方式,也出現了——在這種情況下,還沒有核武器的中國,能不能抵擋來自西方或北方的核襲擊?
事實上,這是一個沒有懸念的問題;能或者不能,都必須進行抵禦——難道因為防禦起來“很難”,就不去防禦麽?斷然沒有這個道理!
(二)、揭幕
1963年12月,聽取了戰略武器問題匯報之後,毛澤東主席指示:原子彈、導彈,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得多。同時,我們又是防禦戰略方針。因此,除搞進攻性武器外,還要搞些防禦武器。兩個月後的1964年2月 6日,這個問題再次被毛澤東提出;當天,他在會見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時,專門談到了反導彈研究問題:“有矛就有盾,搞少數人有飯吃,專門研究這個問題,5年不行,10年,10年不行,15年,總要搞出來!”。當時毛主席所指的正是我國的“反彈道導彈工程”,代號640。
雄才大略的毛澤東提出中國的NMD(國家導彈防禦),還說了由於研製核潛艇而令人熟悉的“一萬年”。顯示出中國領導人在這件事情上的巨大決心。
一九六四年年初的這個指示,從此被稱為640指示——相應的,反導相關的研究計劃工作,項目代號便是640工程。
為了落實640指示,一個月後的3月23日,國防科委召開了彈道導彈防禦科學討論會。參加討論會的,一共有三十多位專家和領導,分別來自四機部、國防部五院、國防部十院、中國科學院、解放軍炮兵等單位。這個討論會明確了反導的三個可能途徑,並就此做了初步分工:國防部五院負責導彈反導彈,炮兵科學研究院負責超炮反導彈,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負責激光反導彈。其中的超炮反導彈,其實就是超級大炮反導彈的略稱——但是這個項目,最終還是花落別家;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後麵慢慢看吧。
1964年8月1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七機部二院為“反導、反衛星總體研究院”。二院已於1964年初開始著手組織前期準備工作,並於1970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計劃論證。
一年後的1965年5月10日,中央專委辦公室發出《關於防禦敵導彈的研究工作問題的通知》,要求四機部、五機部、六機部、七機部、中國科學院、炮兵、XX基地(注:本文略),必須把防禦敵導彈的研究,納入本單位的年度和長遠規劃。兩個月後的7月8日,國防科委向中央專委呈交《關於反導彈防禦體係的研製規劃報告》,計劃在1973-1975年間研製出攔截係統,並進行攔截試驗。8月27日,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批準了該報告。
1966年2月23日,國防科委召開640工程匯報會。1967年1月,中國在軍方和科研係統內部召開“640工程”會議,確定了五個分係統代號、各研究單位的分工、係統的研製規劃等,並決定加快反導靶場與反導核彈頭的研製。會上提出計劃在73年到75年左右開始。具體內容至今沒有解密。有人猜測五大工程係統為:反擊一號低層高超音速攔截彈係統[“橡皮套鞋”技術概念];反擊二號低層攔截彈係統[用於實戰];反擊三號高層攔截彈係統[雙層攔截係統概念];反衛一號係統[反衛星激光係統];戰略預警係統[如探測距離2000-3000公裏的7010相控雷達係統、110單脈衝跟蹤雷達係統,衛星測控網,180單脈衝精確測量雷達及“遠望”船等跟蹤製導係統,108乙型計算機及指控中心(C3I),地麵設施等等]),提出計劃在 1973-1975年間研製出攔截係統,並進行攔截試驗,同時會議決定加快反導靶場與反導核彈頭的研製。
(三)、先鋒號超級大炮
接受毛主席640指示的錢學森,時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而隨著640工程的逐漸成型,整個國防部五院已經演變成了七機部(航空航天工業部);順理成章地,它的二分院也就成為了七機部二院。而本文的主角640-2工程,也就是超級大炮項目,正落在了二院的肩上;具體說,是落在了二院二一○所的肩上。
這個二一○所,就是原來的解放軍總後勤部第一一○一研究所;而它之所以被國防科委指名劃到二院,正是為了640-2工程。有了任務劃分,當然很好;可是,究竟該怎麽用超級大炮來反導彈,卻成了實實在在的技術難題。來襲核彈頭速度太快,高度又太高,這就決定了大炮射出的攔截彈頭,其飛行速度必須足夠的快,而射高也必須足夠的高。
針對這個問題,二一○所進行了第一階段的探索,最終提出了“炮射次口徑攔截彈”的方案。在接獲640指示的第二年,二一○所就在85毫米口徑滑膛炮上進行了試驗。采取了相應措施以後,重達4公斤的彈丸,其初速已經達到了1200米/秒;而這個速度,比改裝以前要高50%。但用於反導,還是不夠快。
在滑膛炮發射次口徑彈試驗的同時,還研究了火箭加力彈、固體衝壓加力彈的試驗。後兩種試驗,現在材料太少,這裏就無法介紹了。研究仍然在繼續。 1966年到1968年間,在文化大革命的陰影下(七機部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在此略過不提),640-2工程又向前進展著:140毫米口徑的滑膛炮,發射 18公斤重的彈頭,結果初速達到了1600米/秒,射高達到了74公裏。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不僅如此,在140炮進行的11次48發試驗證明:次口徑炮彈彈體結構可靠,飛行穩定。
中國的超級大炮夢想,也漸漸清晰了……
先鋒號超級大炮
1967年1月,“640-2”工程方案論證會召開;就在這個會上,中國超級大炮方案得到了確定。按照方案,超級大炮的設計參數如下:
炮長 26米
炮重 155噸
口徑 不詳
炮彈 次口徑火箭彈
彈重 160公斤
初速 900米/秒
射高 不詳
設計目標很明確:力爭在1969年,參加攔截“東風三號”彈頭的試驗。這門在中國曆史上絕無先例的超級大炮,被賦予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先鋒號。
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先鋒號是固定在地麵的超級大炮。此外,先鋒號長長的身管下,是三個很有特色的支架——如此巨炮,身管的實際重量必然非常驚人;為了防止身管下垂,德國克虜伯往往是在牽拉上做文章,而先鋒號,則使用了技術上似乎更容易實現的支撐方式。
對於一門超級大炮來說,底盤固定、相對較低的初速、支撐式身管,從戰術上說,並不能說是非常理想的;不過考慮到先鋒號隻用於要地防空,敵方彈頭必然是從天而降,這個方案確實也有其合理之處。畢竟,先鋒號和從前的超級大炮使命不同,單純從火炮技術性能的指標來比較,容易失之偏頗。
總之,如果能夠完成“把彈頭打到高空”的任務,它就是成功的——從這個角度講,先鋒號的設計思路並沒有太大問題;至於在本土上空攔截核彈頭是不是合適,具體又怎麽操作,那就跟先鋒號本身沒有關係了。
為了攔截來襲核彈頭,一炮一彈的方式顯然不妥——萬一打不著,恐怕就沒有第二次擊發的機會了。而為了有效攔截,就必須在20公裏以上高空進行——否則,核彈頭低空爆炸,就完全失去了攔截的意義——此時,單發無控火箭彈的“準頭”已經大成問題,攔截概率無法保證。為此,必須構成密集炮群,同時射擊。這就意味著,為了實現有效攔截,這155噸的先鋒號,必須要製作很多門才有可能達到設計目標。
炮彈彈丸一離開炮膛,就再沒人能幹涉它的行蹤了。因此,對於需要不斷修正截擊彈道的超級大炮而言,配備無控火箭彈是極不合適的。而如果在炮彈上安裝導引係統,整個炮彈也就變成了導彈——雖然還是炮射的。如此一來,大規模齊射的撒網式攔截變成了小規模的精確打擊,其效果當然要好的多。經過大量研究以後,順理成章地,二一○所終於改換了研究方向,從炮射火箭彈,改為炮射導彈。與此同時,上麵又提出研究能夠用於實戰的低空攔截係統,目的大約是為了對付常規彈頭。而炮射導彈既有炮彈的高速度,又有導彈的高精度,無論高低攔截都能使用。
從此,中國超級大炮研製的第二階段,也就從1970年正式開始了。
新的技術攔路虎隨之產生;仔細數數,大概有兩隻。第一隻,是尺寸問題。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國,導彈已經有了很多種,但是要“細”到能夠塞進炮膛,合適的品種可就難找了。
第二隻,是過載問題。人從樓上摔下來,過載是1個G;戰鬥機做戰術動作,瞬間過載可以達到7到8個G;宇宙飛船起飛和回歸,最大瞬間過載可以到10個G左右。而火炮“哐當”那一下,彈頭要承受多大過載?
按超級大炮的參數計算,大概要承受5000到10000個G!如此惡劣的工作環境,對彈體結構、發動機、電子設備乃至陀螺的研製,都提出了苛刻得令人生畏、近乎嚴酷的要求——而當時的中國,根本沒有這方麵的經驗積累。一切,隻能從頭開始摸索。而摸索,就得一個一個部件來。從陀螺開始,加速度表、伺服係統、放大器、變流機、天線、調速管、彈上遙測係統……都得進行測試。
在這裏也多說一句:在當年的環境下,依然能夠堅持工作的中國科研人員,真是可敬!經過不懈努力,和從1000到5000個G的炮射試驗,二一○所的科研人員最終得出結論:一些部件經過加固後,可以耐受3000到5000個G的超高過載——而加固的辦法說穿了並不神秘,就是用本身絕緣的石蠟或者環氧樹脂灌封。
但是陀螺,還是不行。陀螺,那是整個導彈確定自己姿態的核心元件,要是陀螺不行,還怎麽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二一○所和電子工業部一四一○所合作,開始預研振梁速率陀螺。結果是令人振奮的,試製出的振梁速率陀螺經過多次試驗,成功地挺過了3000到5000個G的多次試驗,工作完全正常,現在已經定型裝備到其它的導彈工程上。
就這一項,已經榮獲國家發明獎。
彈變了,炮自然也要變。這一次,火炮設計方麵的思路也大為改觀:為了適應低空攔截的要求,攔截彈不需要那麽高的速度了;為此,科研人員選定了無坐力炮。無坐力炮,就是那種有點象火箭筒似的,發射時後部噴出長長火焰的火炮。因為發射藥燃燒後,大量氣體有個出口,不象在其它火炮裏那樣走投無路,隻能推著彈丸玩命跑;因此,它射出的彈丸,速度也就相應降下來了。50公斤的彈丸,裝進200毫米口徑的無坐力炮裏,發射後速度為820米/秒——這個結果的取得,直接證明了低膛壓、低初速的無坐力炮常規設計是可行的。
在此基礎上,中國口徑最大的火炮被設計出來了——它的口徑赫然竟是420毫米,絲毫不遜色於一些著名的超級大炮!
但是,資料裏對這門堪稱“中國之最”的固定式彈道炮的介紹,僅此一句。
同時,對回收彈丸也做了相應研究:
——140毫米口徑炮射高過載開傘回收彈試驗,成功;
——從3000到15000個G的高過載環境裏開傘回收,成功率100%;
——彈丸速度達到2-3倍音速時開傘,成功。
以上幾項研究,直接推動了我國空間飛行器再入開傘回收技術的進展——換言之,如今神六的成功,其中也有超級大炮工程的功勞啊!而在科研人員不斷進行研究的同時,世界的局勢正在悄然變化著。
1972年,美國和蘇聯簽訂了限製反彈道導彈導彈條約。這就意味著,通過互相限製“盾牌”的數量和範圍,來確保“矛”的鋒利,進而保證“恐怖平衡”。繼而,1975年,美國又把剛剛建成的反導防區關閉了。如此等等,不能不影響到640工程的決策者和參與者。
3個月後的1978年2月,二院向七機部呈交《關於二一○所任務方向問題的報告》,提出終止反導超級大炮的預研工作。又過去了兩個月,在1978年4 月26日,七機部部長宋任窮向二院傳達了國防科委的意見:組成一支精幹隊伍,繼續進行反導多途徑探索;所需經費專款專用;其它力量承擔進攻性武器的研製任務。
這麽三句話,已經將640-2工程的參戰隊伍的規模大大縮小了。
兩個月後的1978年6月29日,鄧小平副主席在中央專委會議上指示:研究還是要研究,可留些人繼續搞。這個會議明確規定了航天部二院的工作方向:把力量放到進攻性武器研製上;反導任務由型號研製,調整為途徑探索和單項預研。1980年3月19日,根據國防科委和七機部的決定,640-2工程即“超炮反導工程”,最終停止了研製試驗。
中國超級大炮的研製,到此告一段落。
(四)、反擊係列導彈
反擊一號導彈是當年七機部二院(現在叫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二院,又叫長峰機電技術研究設計院)未完成的低層高速反導試驗項目。
圖解:反擊一號、反擊三號導彈在發射台上昂首向天,防衛著祖國的天空。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充滿著光榮和夢想。反擊一號至反擊三號是我國“640”工程的反彈道導彈係統的導彈反導彈部分。
二院自1964年開始組織隊伍,1969年8月改成反導彈、反衛星總體研究院,十幾年時間內分別開展了反彈道導彈低攔試驗係統擊一號全係統配套設備研製。1979年8月至9月經過生產、總裝、測試,成功地進行了2發模型遙測彈的飛行試驗。
與此同時,由於1969年中蘇珍寶島衝突,中國開始全民進入準戰爭狀態。除了挖洞之外,反彈道導彈計劃變得急迫了。為了盡快投入使用,中國首先進行 “反擊二號”反導彈係統的低層攔截試驗。71年10月到72年4月,中國先後進行了六次1:5模型彈的試驗,其中五次成功。1973年因任務調整停止了研製;
1974年5~6月,七機部和二院共同組織召開了反擊三號高攔反導武器係統方案討論會和技術協調會,並開展了配套設備研製和關鍵技術攻關。1977年反擊三號也停止了研製,其中已研製成功的S-7大型車載計算機成為“東風五號”戰略導彈和其他型號的配套設備。同時,還完成了實踐二號乙衛星設計、反衛一號(以衛星反衛星)武器係統總體設計和部分設備研製試驗,這些試驗均獲得了成功;我國60年代建設的0.5米高超音速常規風洞就有為了“反擊”號導彈試驗的目的。75年建成以後,分別為“東風”、“反擊”、“巨浪”、“曙光”、“尖兵”、“東升”、“紅旗”的各種項目進行風洞試驗(來自95年出版的《洞天風雷》一書)。現在隻有“東升”這個陌生代號不知道派什麽用場,當時需要高超音速吹風的東西真的不多,東升位列曙光、尖兵航天器與紅旗防空導彈之中,又是 “東”字頭的武器,從戰略重要性排序中看,也許是軌道轟炸器這一類的係統。 解放軍軍方根據反導彈工程的進展情況向中央提出了“北京防區方案設想”。
(五)、戰略預警係統
同反擊係列的反導彈攔截彈相比,640工程的戰略預警雷達係統發展比較順利。該雷達係統包括兩部堪稱中國之最的雷達:7010相控雷達和110單脈衝跟蹤雷達。二者都是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的產品。其中,7010雷達於70年5月開始研製,72年部分實驗安裝,74年投入使用,76年開始全麵安裝,77年全部完成。該雷達可以連續跟蹤十批以上目標。110雷達於66年開始研製,77交付使用。
7010相控陣預警雷達是我國“640工程”的戰略預警係統的組成部分之一。該雷達1970年5月批準研製。7010雷達的發射機采用4隻大功率多腔速調管,總峰值功率為10 兆瓦,平均功率為200千瓦,電掃描天線陣麵為寬40米,高20米,饋電單元8976個,探測距離3000公裏。在方位 120度和仰角2-80度空域內進行邊搜索邊跟蹤,可連續跟蹤多批目標,配備了大中小型計算機對全站實時控製,處理和計算。采用了脈衝壓縮,反副瓣,變極化等反幹擾措施,對一`些關鍵器件,分機采用雙工冗餘技術,配有全機工作狀態監測係統和故障顯示係統。1972 年開始小麵陣天線設備的安裝架設和聯調。雷達設置在海拔1600多米的山坡上,經過幾年 的努力在國慶25周年前夕,觀察到外空目標。 1976年進行全麵陣天線的安裝,調試,並投入運轉。
此為建在塞北高原黃陽山山崖上的麵向西北的7010雷達
7010雷達地下指揮中心
此為被廢棄的7010雷達。慘不忍睹
110單脈衝跟蹤雷達是我國“640工程”的戰略預警係統的組成部分之一,探測距離大於2000公裏。1965年至1970年,我國在1959年研製的110模擬試驗雷達基礎上,開展了卡塞格倫式單脈衝天線、脈衝壓縮、脈衝多卜勒測速、參量放大器、先進計算機應用、大型天線結構及轉台研究,獲技術突破並進入雷達工程實施階段。1977年,我國第一部110超遠程跟蹤雷達裝備部隊,可在2000多公裏以外跟蹤非合作的外空目標,在我國發射洲際火箭、衛星等工程中多次執行了跟蹤測量國外外空目標的任務。
110單脈衝遠程跟蹤雷達
110雷達、7010雷達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超遠程跟蹤大型雷達的國家。
640工程包括戰略預警係統建設,其中,觀測站南至海南島,西至新疆喀什,東至山東膠東。指揮中心是位於渭南的 “28號”基地。28基地既是整個地麵觀測係統的指揮中樞,也是配備最完整的觀測站,原為導彈試驗基地,其設施包括前置遙測站、回收站、活動觀測站。
一期工程建成的6個觀測站有喀什天山站、南寧桂江站、昆明滇池站、海南南島站、膠東渤海站、湖南湘西站,後又增設代號“秦嶺”的控製計算站、代號“長江”的回收測量站、代號“前哨”的第一活動站、代號“黃河”的第二活動站和代號“長城”的長春站。導彈跟蹤和發射需要若幹個觀測站協同測控,這就需要極其精密的時統係統來統一時間基準。當時為把這種代號“930”的時統設備安全運回基地,成都軍區派了一個連的解放軍沿途壓運,持有國防部特殊通行證,任何人滋事滯阻,格殺勿論。
當時,這些預警雷達部隊都處於高度機密的狀態。當地的老百姓知道這裏有一支解放軍駐軍,卻從來不和地方上的人來往,也不像其它解放軍部隊那樣喜歡搞 “軍民共建”之類的活動,甚至連這支部隊是哪個軍種的也鬧不清楚,隻看見基地內的那座巨大無比的球形雷達天線罩,於是當地人就把這支神秘的部隊稱為“大球部隊”。
1977 年以後這兩部巨型雷達多次完成我國導彈、衛星觀測任務;在反擊一號反彈道導彈試驗中,彈體離架僅10秒鍾就被它緊緊抓住,並穩定跟蹤,迅速預報落點,為火箭、反導試驗作出了重要貢獻;1979年準確預報了美國“天空實驗室”隕落;1980年5月,它在兩發東風五型洲際導彈全程試驗中,分別獲得了X16秒和 X96秒的跟蹤測量數據,最遠跟蹤距離達3000公裏;1981 年7月18日,7010雷達站接到當時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敏參謀長的電話,要求對19日蘇聯向太平洋發射的運載火箭進行跟蹤。7010連續開機11天,於 19日和28日兩次觀測到兩枚運載火箭,及時預報了發射點和落點經緯度、預警時間和射程。從測量數據分析,這兩枚導彈是蘇聯未公布的多彈頭試驗項目,采用低彈道形式發射,目的顯然是為了測試分導彈頭的導引精度。從事後其它管道獲得的信息證明,7010的觀測是正確的。
1983年1月12日接獲上級指示,要求觀測並攔截正危險地向地球墜落的蘇聯1402號核動力衛星。然而,由於蘇方不公布衛星的軌道參數,110雷達轉動巨大天線,連續工作4個半小時,仍如大海撈針,一無所獲。直到第3天,昆明站才跟蹤上了目標,並向沾益站進行了及時通報。根據通報中的軌道參數,18 日和19日沾益兩次開機連續捕捉到了目標,並判明是三個目標,列為 1402A,1402B,1402C。
1983年1月22日,張敏參謀長致電該站詢問該枚蘇聯偵察衛星的隕落時間和地點。中央當時已電令全國X個攔截陣地,萬一這枚衛星落入我人口稠密地區,務必在其隕落前將其攔截、擊毀,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當天正午,沾益站通過BX-10微機的解算,得出了1402A的隕落時間為1月24日4 時至8時之間,並將這一預測上報了科工委。 1月24日5時,沾益站又報出該星體再入大氣層的準確時間為24日6時30分,地點為東經67.9度,北緯1.1度,不會落入中國境內!這下軍委領導才放了心。1402號衛星實際隕落的時間比沾益站的預報提前了僅9分鍾,位移誤差為3400公裏。
美國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預報時間較準,比實際時間僅差1分,但位移誤差上萬公裏,比中國的預報範圍大了3倍!這說明中國雷達預警能力在當時就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由該監測網負責的我國返回式衛星,也取得了15次發射14次成功回收的佳績。
(六)、綜合性航天遠洋測量船
4:“遠望一號”、“遠望二號”船是我國第一代綜合性航天遠洋測量船,主要承擔航天飛行器的測量、控製、通信和打撈回收任務,是我國航天測控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艘姊妹船1965年經國防科委批準,1967開始由上海708研究所論證設計,1976年9月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1977年8、10月建成下水,以毛主席手書的葉劍英詩詞《遠望》命名——“遠望1”號、“遠望2”號。船總長191米,船寬22.6米,船高38米,平均吃水7.5米,滿載排水量 21157噸。“遠望一號”船在近30年蹈海測天、追星攬箭的曆程中,41次遠涉重洋,海上作業近1500天,累計航程27萬多海裏,先後38次圓滿地完成了衛星、飛船等國家級重大科研試驗任務。“遠望二號” 船先後28次遠涉重洋,安全航行近40萬海裏(相當於繞地球20圈),20次停靠國外港口,圓滿完成了31次重大科研試驗任務,創下了我國航天遠洋測控史上“六個之最”、“四個首次”(執行任務型號最全、出海頻率最高、海上連續測控時間最長、任務轉換時間最短、停靠外港次數最多、總航程最遠,首次承擔國外衛星發射的海上測量任務、首次對衛星進行海上控製、首次成功使用姿章聯控技術對衛星進行大調姿、首次停靠外港)等紀錄。
遠望一號
遠望二號
“遠望四號”船是1998年8月由原“向陽紅10號”改建而成的航天遠洋測量船,主要擔負衛星和飛船海上跟蹤、遙測、通信和控製任務。而“向陽紅10號”船是我國為遠程運載火箭全程飛行試驗(代號718工程)首次研製的大型綜合性海洋科學考察兼遠洋通信船,由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和江南造船廠於1971年2月開始研究設計,1975年7月開工建造,1979年10月交付使用,先後完成我國首次向太平洋海域發射運載火箭試驗,首次南極科考及南極長城站的建站任務,首次南太洋科學考察等任務,取得豐碩的成果。該船有10層甲板,用了近7000噸鋼材,安裝了近9000台儀器設備,鋪設管路近29公裏,敷設電纜約190多公裏,其施工量相當於3艘萬噸級貨船。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萬噸級大型遠洋科學綜合考察船
在船上除設有一般海洋綜合調查船所有的各種儀器設備和實驗工作室外,還設有:大型艦載直升機係統,可滿足一架“超黃蜂”型直升機長期在海上使用的要求;氣象中心係統,可承擔中短期天氣預報和危險天氣警報;全天候遠洋通信係統,可保障多網絡大容量全天侯數據通信和中繼專信;大功率海洋水聲係統,可長時間連續進行海洋水聲測試和聲納設備試驗;深潛工作艇係統。該船榮獲國防科委1979年度重大科技成果總體設計一等獎,1985年榮獲我國首屆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特等獎。
(七)、640工程主要事件年表
1963年12月:毛澤東倡議展開防禦戰略。
1964年2月6日:明確提出防禦戰略設想。
1964年:二院組織研製隊伍。
1964-1966年:國防科委等設想在1973~1975年研製出試驗係統。
1967年10月:“640”工程會議召開,提出“5個係統的工程代號,及加速反導彈試驗靶場的建設和開展反導彈用核彈頭研製工作的建議。”
1969年8月14日:周恩來批示七機部二院承擔反導彈研製。
1969年8月:二院成為反導彈、反衛星總體研究院,展開反擊一號全係統研製。
1970年:二院低空攔截武器係統反擊二號的方案論證和研製工作。
1971年10月-1972年4月:反擊二號進行6次1∶5模型彈彈射試驗,5次成功。
1973年:反擊二號停止研製。
1974年5-6月:七機部和二院召開反擊三號高攔反導武器係統方案討論會和技術協調會,並開展了配套設備研製和關鍵技術攻關。
1977年:反擊三號停止研製。
1977年:完成實踐二號乙衛星設計、反衛一號武器係統總體設計和部分設備研製試驗,均獲得了成功。
1977年:提出了建設北京防區的方案設想和開展天津大會戰等等。
1979年8月-9月:反擊一號成功進行2發模型遙測彈的飛行試驗。
1980年3月9日:反衛一號停止。“640”工程暫時停止。
(八)、不是結局的結局
1980年3月,“反衛一號”停止研製,不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下令中止了整個640計劃。 在1999年曇花一現的局部解密640計劃以後,中國繼續保持了沉默。
近30年後的2010年1月11日,中國在境內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中國外交部表示,這一試驗是防禦性的,不針對任何國家。
人民網強國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