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從53式到03式:網友看新中國班用槍械(組圖)

(2009-12-14 18:52:48) 下一個

從53式到03式:網友看新中國班用槍械(上)
2009年12月  來源:新華博客


感謝新華博友“
貝爾巴托夫”提供本文

    班用槍械是軍隊裝備最為廣泛、也是最為基礎的武器裝備。新中國成立之初,我軍裝備的班用槍械均係繳獲,型號繁雜,口徑不一,新舊混用,給部隊作戰、訓練、後勤保障帶來巨大的困擾。

    第一代班用槍械:完成製式化

    我軍原有的萬國牌槍械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為此,我國不得已花費寶貴的外匯向蘇聯購買武器裝備以應戰場急需。但是,我國有限的財力並不足以滿足全軍換裝的要求,而且象我們這樣的大國全部依賴進口武器也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們在引進蘇聯武器成品的同時,也引進了相關的技術、圖紙,模具由國內軍工企業自行仿製。

    到1953年前後,我國先後仿製成功了蘇聯莫辛納幹M1944式的1953年式7.62MM步騎槍,仿製於PPSH-41的1950年式7.62MM衝鋒槍,仿製於PPS-43的1954年式7.62MM衝鋒槍,仿製於DP輕機槍的1953年式7.62MM輕機槍。這四種槍械構成了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第一代班用槍械。

PPS-43衝鋒槍

    從技術水平看,這四種槍械都是二戰蘇軍主力槍械,在二戰中大規模使用,其設計成熟可靠。但當我們仿製成功並大規模換裝時,其技術水平與當時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已經有了一定的差距。

    53式步騎槍外觀相對於同時期的其他經典步槍來說顯得粗糙,但遠距離射擊精度卻很好。該槍全重3.92千克,彈匣容彈量5發,故障少而很可靠,射程遠而殺傷力強。由於是手動直拉式槍機設計,其射速很慢,近戰時易貽誤戰機,因此在朝鮮戰場進入陣地戰階段後,53式步騎槍的蘇聯原型莫辛納幹M1944式並不太受誌願軍戰士們的歡迎。50式和54式衝鋒槍分別重3.63千克和3.3千克,彈匣容量35發,近距離火力較猛且使用可靠,缺點是百米外精度很差。53式輕機槍火力猛烈,但是其尺寸、重量偏大,尤其是其采用47發彈盤供彈,其橫向尺寸過大,攜行不便。

    我軍換裝後,在步兵班中配備一挺53式輕機槍,正、副班長配備50式或54式衝鋒槍,其餘步兵配備53式步騎槍,才能在作戰中取長補短。54式衝鋒槍因為工藝性能更好一些,人機工效更強一些,因此是作為50式衝鋒槍的替代品。但是由於新中國軍費有限,因此50式和54式衝鋒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同時在軍中服役。

    在決定仿製第一代班用槍械的時候,蘇聯已經列裝了更為先進的AK47,以及戰後短暫列裝過CKC。我們之所以選擇蘇聯上一代主力槍械作為仿製對象,主要原因在於為了朝鮮戰場的急需,我國引進了幾十個師的莫辛納幹M1944、PPSH-41、PPS-43、DP,我們的仿製工作實際上最早是從修理這些槍械起步的。仿製這一代槍械可以在軍費緊張的情況下盡快形成全軍標準化、製式化,並能充分保障幾十個師進口槍械的配件供應及修理需要。且這一代槍械工藝相對簡單,加工要求相對不高,比較適於建國初期我國軍工企業技術薄弱的現實情況,滿足了我軍全麵換裝的急迫要求。

    第一代國產班用槍械裝備時間並不很長,隻是一個過渡產品,其主要意義並不在於槍械的技術水平先進與否,而在於徹底改變了以往我軍班用槍械型號繁雜的窘境,形成了全軍槍械的標準化,製式化,有利於組織火力和統一後勤。

    第二代班用槍械:全麵提高,追趕世界先進水平

    1956年,我國軍工界開始仿製蘇聯CKC7.62MM半自動步槍、AK-47 7.62MM突擊步槍、傑格佳廖夫 7.62MM輕機槍的相關資料,仿製定型後分別命名為56式7.62MM半自動步槍、56式7.62MM衝鋒槍和56式7.62MM輕機槍。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軍開始大規模換裝第二代56式班用槍械。。

    56式半自動步槍相對於53式步騎槍而言,半自動射擊操作方便,增強了火力。但因使用中間型槍彈,威力有所減小。該槍射擊精度良好,質量輕,後坐力小,機構動作可靠,外型流暢美觀,結構簡單緊湊,便於大量生產。特別是半自動射擊方式,槍管較長,帶有刺刀,在中遠距離上可有效命中目標,近距離上可拚刺格鬥,具有傳統步槍的特點。56式衝鋒槍實際上是突擊步槍,由於裝備之初是取代原有的50式、54式衝鋒槍,因此部隊習慣上也稱其為衝鋒槍。因為采用的是中間威力槍彈,56式衝鋒槍的威力、有效射程,射擊精度均遠強於采用手槍彈的50式、54式衝鋒槍。其最大特點是火力猛烈,動作可靠,能適應惡劣的戰場環境。56式輕機槍的尺寸、重量明顯小於53式,攜行性能優於53式,采用100發彈鏈供彈,火力持續性明顯強於53式。

    56式槍械不僅在戰鬥技術性能上全麵超越53式,而且將第一代班用槍械使用的兩種槍彈統一為一種中間威力槍彈,極大地簡化了後勤。

 

奧運禮賓槍亮相 由56式半自動步槍改製而來

    56式班用槍械采用一一對應的方式取代了53式,使我軍步兵班的火力大大增強。

    但是,在裝備思想上,當時的我軍已經與世界拉開了一定距離。

    蘇軍強調火力壓製,步兵班大量裝備AK47。而長期以來,我軍處以於弱敵強,無軍工補充體係,以繳獲補充消耗的作戰環境中。具體戰術指導思想是“全民皆兵”,強調傳統步槍的作用,即能在中遠距離上瞄準射擊,在接近距離上要刺刀見紅,可以大量裝備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製彈藥消耗,所以對單發步槍情有獨鍾。因此,56式衝鋒槍每個步兵班僅裝備兩支。而56式半自動步槍的原型是CKC7.62MM半自動步槍,該槍1946年設計定型,在蘇軍中僅僅裝備了很短一個時期,就迅速被AK47所取代,是一個生不逢時的過渡產品。但是該槍的仿製品卻成了當時我軍的骨幹裝備。

    56式槍械如此裝備,深刻地反映出當時我軍受曆史經驗的影響之深。許多戰爭年代功勳卓著的將帥們覺得56式衝鋒槍戰鬥射速太高,彈藥消耗量大,戰士攜帶的彈藥數量有限,經不起消耗,無力補充。同時又覺得當時我國軍工生產能力無法滿足如此大規模彈藥消耗的要求,因此對精度好,故障率低,耗彈少的56式半自動步槍格外偏愛,將其作為班組主力槍械,少量的56式衝鋒槍隻用於彌補56式半自動步槍火力密度不足的缺陷。  

    第三代班用槍械:未跟上時代步伐

    其實我軍已經逐漸認識到這種兩種槍械混編,各自取長補短的裝備思想的局限性,部隊希望將56式半自動和56式衝鋒槍的優點合二為一。

    我國軍工部門根據軍方的需求,很快就設計出了63式自動步槍,計劃用其取代56式班用槍械,簡化班用槍械品種,全麵提高步兵班的火力密度的同時,力求良好的連發精度。

    設計定型時,63式的各項技術性能滿足了軍方提出的要求。然而由於其生產裝備的高峰期正處於“十年動亂”中,一切正常生產秩序均被打亂,為了片麵追求生產速度,短時間內更改產品設計圖達700多處,更改審批製度形同虛設,一切經過試驗的規定也未能遵守。經過一係列大修大改以後生產的63式自動步槍已經麵目全非了。該槍裝備到部隊後,部隊反映強烈,最主要的問題是射擊精度太差,校槍以後常發生變化,不得不經常校槍。槍校好後放一段時間,或打靶坐車等外部震動都會變化,說明了槍的不穩定性。另外也反映槍托頸部及兩側麵容易斷裂,射擊時從導氣箍向後冒火星,甚至傷及射手等重大質量問題,並普遍反映外形粗笨,沒有半自動步槍美觀。1978年,上級根據部隊意見,作出了撤裝63式自動步槍的決定。部隊不得不重新換上56式半自動步槍,工廠又恢複了半自動步槍生產。

中國63式自動步槍 [資料圖片]

    63式自動步槍是新中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班用槍械。其設計的出發點是將56式半自動的精度和56式衝鋒槍的火力揉合到一起,實質上仍是以56式半自動步槍的技術性能為主,在半自動的基礎上為其增加了連發功能以增強火力密度。在戰鬥勤務性能方麵,保持了步槍的一切特點,如突出刺刀的作用,加強刺刀的剛度、長度,改善拚刺時持槍方便有力;槍管較長,保證有效射程上的威力,有空倉掛機機構,上方壓彈機構為戰場上及時和隨時補彈帶來很大方便。

    在63式自動步槍設計之初,是作為單件武器來考慮,而沒有將班用槍械作為一個係統來統籌。突出表現在設計時未能考慮班用輕機槍的配套,後來姍姍來遲的74式輕機槍因為技術原因又未能列裝部隊。因此63式自動步槍的質量問題掩蓋了其在係統設計上存在的先天不足。

    導致63式撤裝的直接原因是質量太差,但更層次的原因是其設計思想已經不能滿足發展變化了的戰術技術要求。該槍的設計思想仍停留在抗日戰爭經驗的基礎之上,著眼點仍是立足於打一場抗日戰爭式的全民戰爭。在一支六十年代設計的自動步槍上仍然要強調精度勝於火力,強調拚刺刀的功能,為在白刃戰中取得優勢,63式不僅采用了落後於時代的全木托,而且設計了一把過長的不可拆卸刺刀。當時部隊中相當一部分戰鬥骨幹是抗戰中的中下級官兵,他們對八年抗戰的經驗印象過於深刻。

    63式設計定型後,除了大批量裝備我軍外,還批量軍援越南。雖然說軍援越南的63式自動步槍屬於早期生產型,其產品質量比後期型強上許多。然而在越南戰場上,與63式設計特點頗有類似的美軍M14自動步槍已經被戰爭實踐證明與現代戰爭的需求相差甚遠。雖然美澳軍在越南戰場上繳獲此槍後對其進行靶場試驗後,評價並不低。但是靶場表現和戰場表現有時候並不是一回事。63式的基本設計特點決定了它在越南戰場上雖然援助的數量眾多,但因不能適應戰場實際需求而淪為配角。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雖然我軍已經認識到56式槍械存在的不足,但是在發展方向上過於沉迷於過去的經驗,在改進方向上出現了較大偏差,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作者:忘情)


四、實現槍族化的第四代班用槍械

經過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雖然我軍最終勝利,但這場局部戰爭卻充分暴露出我軍班用槍械存在的問題:56式半自動火力不足,56式衝鋒槍連發精度差,班組裝備三種槍械給戰時勤務帶來許多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於1981年設計定型了81式7.62MM班用槍族。它包括81式7.62MM步槍(木托)、81-1式7.62MM步槍(折疊槍托)、81式7.62MM輕機槍。其中81式木托步槍雖然精度更高一些,但裝備數量較少,部隊主要是以裝備81-1式折疊托步槍為主。

81式槍族自裝備部隊以來,以其射擊精度好,動作可靠,質量輕,槍身短,結構簡單緊湊,操槍、攜行方便,機動性好,火力猛,壽命長,一槍多用,以及彈鼓、彈匣等多數零部件都可以在槍族各槍之間互換通用,全槍外形美觀大方等優點深受部隊歡迎,並經過了兩山輪戰的實戰考驗。從1983年起全軍裝備,81式槍族全麵替代了56式武器,成為我軍主力裝備,並大批量進入國際市場。

與56式槍械相比,81式槍族的進步是全麵的。槍族化大大提高了戰時勤務性能,連發射擊精度大大提高。但由此付出的代價是與56式衝鋒槍相比,81式步槍結構不夠緊湊,全槍長度偏長。這一點缺點通過采用折疊槍托得到部分彌補。

81式自動步槍雖然在設計有22毫米外徑的槍榴彈發射接口,但配套的槍榴彈卻遲遲未能大批量裝備部隊,隻是少量列裝軍校供教學使用,這使得該槍族新增加的麵殺傷能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僅僅停留在紙麵上。

值得注意的是,從53式、56式一直延續到63式步槍上的那種不可折卸刺刀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可拆卸的匕首型刺刀。雖然此款刺刀的功能十分有限,並未真正實現多功能化,但由此反映出我軍班用槍械的設計思想中終於開始放棄重視白刃格鬥了。81式步槍僅僅保持了基本的白刃格鬥能力,而不再一味地強調此種能力。

進入80年代後,外軍普遍完成了班用槍械的小口徑化。小口徑化帶來的槍械戰術技能性能優勢通過越南和阿富汗兩場戰爭的實戰檢驗,其優越性已經得到了充分證明。相比之下,我們在80年代列裝的81式槍械雖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由於仍然采用中間口徑,同時由於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限製,其夜戰能力、麵殺傷能力亦有不足,因此這一代槍械與世界同期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五、未能大量列裝的87式小口徑槍械

自美國率先裝備小口徑步槍以後,步槍小口徑化成為了一種新的浪潮。我國早在1971年就開始了小口徑槍/彈藥全係統研究。當時國外小口徑槍族已經出現並裝備部隊,我國沒有走仿製的老路,而是堅持了高起點、高水平、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研製方向。為慎重起見,僅論證、試驗並選定口徑曆時七、八年,直到1987年小口徑槍彈才設計定型,命名為87式5.8MM槍彈。

繼81式槍族之後,我國於1987年設計定型了87式5.8MM槍族,初步實現了班用槍械的小口徑化和。

5.8MM槍族包括5.8MM步槍和5.8MM機槍。87式5.8MM槍族結構與81式7.62MM槍族基本相同,可以說是81式槍族的小口徑化,外觀上並不容易區分二者。隻是為適應發射5.8MM槍彈改變了某些結構設計和尺寸。87式彈鼓與81式彈鼓相比體積小,剛度、可靠性好。從整體上來說,87式槍族缺少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的創新及應用。

我們這個國家太過重視麵子工程。為了閱兵的需要,87式槍族在在設計定型後沒有針對其存在的不足進行技術改進,卻專門進行了一次外觀改型設計,業內稱為“穿衣工程”。其主要變化是槍托為“L”型,撐杆用鋁合金管,外麵包塑料,形狀特別,也很好用。上、下護蓋,握把,握把座都采用塑料件,彈匣為整體塑料結構,全槍為黑灰色,整槍外觀變化很大,獨具特色、美觀大方。而與之配套的班用輕機槍則沒有任何變化。

作為大量使用的槍械來說,改變口徑是一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87式槍族首開了中國槍械的小口徑先河,為一係列設計、生產以及戰術、技術論證工作起到了一個實物論證的作用。但由於其基本上由81式槍族直接改口徑而來,因此81式槍族存在的不足在87式槍族身上並未得到改觀,其技術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有相當差距,尤其是夜戰能力和麵殺傷能力依舊不足。

基於這些因素,以及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並沒有大規模換裝的急迫需求,所以87式槍械僅在少數部隊中試用,並未大規模列裝,它實際上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六、褒貶不一的新一代小口徑槍械

從90年代開始,獨立研製小口徑槍族已是兵工戰線和部隊的強烈願望。

在香港回歸前夕,95式5.8MM槍族正式公開亮相並首先裝備駐港部隊。隨後幾年,新一代小口徑槍械陸續亮相,其成員包括:自動步槍、班用機槍、狙擊步槍、通用機槍、短突擊步槍、折疊槍托步槍及4個配屬產品——白光瞄準鏡、微光瞄準鏡、多功能刺刀及下掛榴彈發射器。這個係列終於使我軍班用槍械擁有了可靠的麵殺傷能力和夜戰能力。

關於新一代小口徑槍械的爭論一直非常激烈,各方褒貶不一。細細分析,這裏麵既有設計上的問題,技術水平、材料水平、工藝水平上的問題,也有使用習慣的問題,當然也有戰術思想上的問題。

關於以95式自動步槍為代表的新一代小口徑槍械的諸多優點在這裏就不再重複了,各種宣傳資料輔天蓋地。但需要說明的是,其諸多優點中有許多是源自於5.8MM小口徑槍彈自身的優越性,而並不是95式自動步槍在設計上有多優越。

對於95式的諸多批評中,有一些是由於95式的無托結構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問題,比如瞄準基線高,頭部暴露麵積大,射手貼腮部位過於靠近拋殼窗,彈匣裝填空間有限造成換彈匣不便等,這些都是無托結構的固有缺陷,在世界各國的無托步槍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有一些則是使用習慣的問題,比如說覘孔式瞄準具係國產槍械中首次采用,用慣了缺口準星式的我軍官兵一時不大適應。比如說95式無托槍下發部隊後,部隊在訓練中仍按81式有托槍的訓練習慣繼續訓練,由此產生一些適應性的問題。再比如左撇子不方便操作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在我軍建國後曆代班用槍械中都存在(建國前裝備的萬國牌雜械中又有哪一款在設計時就考慮了左右手操作問題呢?)。因為左撇子數量僅占10%左右,而且中國的父母一般都有矯正孩子左撇子的習慣,因此這個問題其實並不突出。為了為數極少的使用者的習慣而更改槍械設計,增加槍械複雜程度的方法是得不償失的。

關於設計上存在的問題,有許多是受材料和加工水平的限製,比如說無法實現空倉掛機;無法批量生產透明的塑料彈匣;由於材料原因導致塑料彈匣過厚,其重量輕的優勢幾乎微乎其微;注塑成形的槍身表麵質量不高;加裝夜視儀後瞄準基線更高等等。

作為無托槍和折疊托步槍相比較,無托槍更適用於乘車作戰的機械化步兵,但恰恰是機械化步兵因為乘載工具的原因所以對槍重並不敏感。而相對來說對槍長和槍重較為在意的空降兵卻最終選擇了03式有托步槍,個中緣由耐人尋味。

設計時過於追求輕、薄、短,為了縮短幾十毫米長度,為了減輕幾十克重量,為了奪取世界上“最輕、最短”的桂冠,為了以此證明該槍族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而犧牲戰術技術性能絕對是得不償失的。

圍繞著有托還是無托的爭論,中國輕武器界在沒有就此做充分的前期戰術技術論證的情況下,為了97年香港回歸,倉促決定在短時期內定型95式無托槍,以配合駐港部隊進駐。這種浮燥的心態其實在其他武器係統中也存在。某高級將領的回憶中,因為八十年代駐港英軍裝備了孔雀級巡邏艇,所以我們就暗暗下決心要搞出一款性能超越它的艇型,在防務交接的時候壓過它,以顯泱泱中華國威。紅箭級導彈艇就是這種思想的產物。但是這級導彈艇雖然相比021、024級導彈艇性能有飛躍,但造價昂貴,總體性價比並不高。所以紅箭級隻裝備駐港部隊並兼作試驗,90年代真正批量裝備部隊的還是性能稍低,但性價比高的紅星級。在95槍族的研製過程中,中國輕武器界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因為英軍裝備了SA80無托槍族,所以我們一定要壓過它。據朵院士披露,上級隻給了他兩年時間完成這個武器係統。

在這種要求趕在特定時間節點前完成,並壓過對方同類裝備的思想下,95槍族作為一個大規模裝備的武器係統,許多地方考慮不周。在無托結構早已出現且有大量試驗槍型的情況下,美蘇兩個大國為什麽一直不用無托結構?為什麽隻是象英、法、奧地利、南非、以色列、新加坡、克羅地亞這樣的小國研製並裝備無托槍?對於我軍未來的作戰環境和作戰樣式來說,無托結構是否真正有利?很明顯,這些問題相關部門並未真正意義上嚴格論證,一切為了追求個別指標的先進,一切都要作為政治任務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前完成。這種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95式槍族的先天不足。

事實證明,95槍族那個碩大的提把在部隊訓練中並無多大用處,由此產生的嚴重後果之一就是全槍的瞄準基線進一步提高。後果之二就是光學觀瞄係統隻能簡單地架在大提把上,這就造成了裝光學瞄具,尤其是裝夜視瞄具後槍手的暴露麵積進一步增大。而且由於這種結構所限,很難再加裝其他的戰術附件,無法象外軍一些先進槍械那樣拓展和完善槍械功效。95式輕機槍因為無托結構而迫不得已采用了偏置彈鼓,不僅非常別扭,而且持續射擊時重心的變化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射彈散布。

無托結構的天然優勢就是全槍長度減小,其長度和有托結構的短突擊型相比並不遜色。在此基礎上研製的短突擊型無托槍長度的進一步縮短幅度非常有限,但由此卻帶來外彈道性能急劇降低,似乎有得不償失之嫌。

小口徑彈帶來的優點是很多的,但它也並不能滿足所有槍種的戰術技術需求。在新一代小口徑槍械的研製過程中,我們的前期論證工作做的並不充分,步子邁得過大了一些,不僅步槍、班用機構實現了小口徑化,而且把狙擊步槍和通用機槍也統一到5.8MM這個口徑上。名義上口徑是統一了,但實際上為了滿足具體需求,5.8MM口徑仍分為輕彈和重彈兩個彈種,雖然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互相代用,但付出的代價較大。尤其是狙擊步槍小口徑化帶來的有效射程和殺傷威力的不足,通用機槍小口徑化帶來壓製能力不足的問題,並不是槍械比別人輕幾十克,百餘克的優點所能彌補的。

我軍在大量裝備95式無托槍後,針對部隊的強烈反應,有關方麵一麵持續改進,並且朵院士今年上半年公開聲稱95改進型已經全部消除了95式的缺陷,即將在國慶閱兵時亮相,但另一方麵卻另起爐灶,推出了03式折疊托步槍,但與87式相比,其進步程度有限。尤其是在03式上仍沒有配套解決班用機槍的問題。據朵院士聲稱,03式並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因為時間緊,因此隻能先完成無托型再繼續研製有托型。但時至今日,在近期我軍新式武器集中曝光的大背景下,作為普及裝備的95改進型卻仍然難覓芳蹤。再聯想到當年95式剛出來時,朵院士認為空倉掛機沒有必要,今年又改口承認當年是因為材料不過關而無法實現空倉掛機,前後對比,讓人不禁對中國輕武器界的虛浮大搖其頭,也對官方宣傳中的95改型不敢抱以太大的期望。

這一切導致了目前我軍新一代小口徑槍械成員眾多,但僅僅是步槍、短突擊步槍和班用機槍通用程度高一些,而通用機槍、狙擊步槍和有托步槍則空有槍族之名,難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槍族。

   槍械研製前的戰術技術論證工作極為重要,前期工作如果做得不紮實,後期發現問題再采取補救措施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所有問題。在和平時期,論證不夠充分也許付出的隻是經濟代價,但如果在戰時,則還要額外付出許多人的鮮血和生命作代價。作為班用槍械來說,其裝備量大,使用環境千差萬別,在技術指標、戰術思想、勤務保障性能、材料、工藝、可靠性、價格等方麵都要進行通盤考慮,不求單項指標世界第一,但求綜合性能最好,最適宜自己的需求及立足於自己的生產力水平。片麵追求單項指標或者刻意追求與眾不同皆是不可取的。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