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軍力發展如何走出“盆地”

(2009-11-05 08:02:59) 下一個

中國軍力發展如何走出“盆地”
2009年11月   來源:新華網

參加國慶閱兵的紅-9地空導彈

    據《環球》雜誌報道:新中國60周年國慶大閱兵中所展示的武器裝備絕大部分都已成係列化,這是曆次閱兵中從來沒有過的一個新現象。它背後的推動力,融合了內外諸多因素。  

    自美國前國防部長威廉·佩裏首次提出“軍事革命”的概念後,全球紛紛展開了相關研究。有國防工業實力的國家自己下力氣研製新型武器裝備,沒有實力的國家則不斷投入大筆資金來購買引進。但無論哪種做法,其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提高軍隊的武器裝備水平。

    每個時代都會產生新武器。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與“戰術”之間的關係卻發生了變化。如今,已是國內國際多種因素催生了具有跨越性的新式武器裝備的誕生。中國若不能適應這種新形勢,那麽可能會陷入軍力發展的“盆地”。

    軍事環境的壓力

    美國的武器裝備發展之快自不待言,僅從周邊國家俄羅斯與印度的軍力發展情況就可窺見中國麵臨的軍事環境。

    5月23日,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弗拉基米爾·波波夫金大將對外宣布,俄羅斯在2009年的國防采購總額將超過1.5萬億盧布(1美元約合36盧布)。

    其中,俄羅斯今年將投入3750億盧布用於訂購“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升級戰略核力量作戰指揮係統、購買升級型戰略轟炸機圖-160以及研製海基洲際彈道導彈等。在常規武器方麵,俄羅斯將采購包括“伊斯坎德爾”戰役戰術導彈在內的高精度武器等。俄陸軍的大部分投入將用於購置新武器裝備;空軍將加速第五代戰鬥機的研製,以大幅提升空戰能力。

    印度也沒有“閑著”。據報道,印度已經計劃未來5年內斥資1500億美元升級其現有的軍事能力,對其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

    在購買與改裝維護費用已從當初的3億美元抬高到20多億美元的情況下,印度仍不惜花重金堅持購買俄羅斯的“戈爾斯尼科夫”號航空母艦。今年,印度還開始建造自行研製的航母,欲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時擁有三艘航母的國家。

    自2000年以來,印度進口的軍事裝備價值已高達280億美元。未來幾年內,印度計劃進一步簽署價值估計達300億美元的合同。這將使印度成為新興經濟體當中購買武器裝備最多的國家。2007年,《印度戰略》雜誌估計,“印度在接下來的20年裏將花費350億美元用於軍事航空業的發展。這個計劃包括130億美元用於新式攻擊性戰鬥機和多功能戰鬥機的購買,以及新式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和運輸機的購買等”。而印度在2007財年的國防預算僅僅約為218億美元。這表明,印度每年將從國防預算中拿出很大比例的費用用於從國外購買武器裝備。

    在這種軍事環境下,中國急需提高武器裝備的整體水平。

    軍事思想的拉動

    係列化的各種地麵作戰車輛、係列化的各種型號的導彈、係列化的各型飛機、甚至係列化的後勤保障的車輛……

    新中國60周年華誕大閱兵中,所展示的武器裝備絕大部分都已成係列化,這是新中國曆次閱兵中從來沒有過的一個新現象。透過這種係列化的“迷霧”,可以發現,軍事思想已經成為武器裝備發展的重要牽引力。

    一個多世紀以前,恩格斯說過,“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能用於軍事目的並且已經用於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製地,而且往往是違反指揮官意誌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後來,這句話被概括為“技術決定戰術”。它也成了對工業化及其以前時代武器裝備與軍事思想之間關係的精辟概括。在新中國成立前的戰爭年代,解放軍的鬥爭現實也印證了這一點。

    那一時期,解放軍基本上沒有軍事工業的支撐,武器裝備主要來自前線,因此出現了“蔣介石是我們的運輸大隊長”之說。那時的作戰思想,按照朱德司令的說法,是“有什麽槍打什麽仗”。那一時期的現實是:軍事思想還不能推動武器裝備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國防工業不斷發展,作戰思想基本上還是圍繞著武器轉——軍事工業能生產什麽武器就打什麽仗。但是,這一階段,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軍事思想的不斷進步,武器裝備與軍事思想之間的關係悄悄地發生著互動——相互影響,相互推進。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中國軍事領域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尤其是,技術的進步已經達到了這樣一個程度,軍事思想對武器裝備提出的要求在技術上基本可以實現。這樣的現實使技術與軍事思想或作戰思想之間的關係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軍事思想成了牽引武器裝備發展的巨大動力,軍事思想指引著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

    隨著中國對信息化戰爭的認識不斷深入,武器裝備正在走向無縫化鏈接,這帶來了武器裝備的係列化。陸戰武器裝備有了主戰坦克、履帶式步戰車、輪式步戰車、兩棲步戰車、傘兵步戰車等係列化車輛,有了各型口徑的履帶自行加榴炮、輕式迫擊炮、輕式突擊炮、遠程火箭炮、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彈炮合一的自行防空係統等係列化火力打擊力量。甚至,後勤保障的車輛也達到了係列化,比如,後勤裝備方隊有了野戰手術車、主食加工車、淨水車、加油車、重型站台車等。這是大聯勤思想催生了後勤保障係列化車輛體係的出現。

    安全威脅的逼迫

    近年來,美國對華施加的核威脅不斷升級。2001年,美國在關島部署了攜帶空射巡航導彈的B-52戰略轟炸機。這種飛機可以在12小時內出動,火力能夠覆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2004年,美國三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進駐關島。2007年,美國向關島部署了新型的“俄亥俄”級巡航導彈核潛艇。該型潛艇每艘可裝載154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可對1000公裏以外的目標進行打擊。2008年,美國“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接替結束任務返回國內的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使日本開始有了第一艘駐防的核動力航母……

    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頻頻出手,嚴重威脅著中國的軍事安全。這種威脅,不僅來自於其空中力量,也來自於其海上力量,甚至來自於其由海向陸的力量。

    在國際軍事舞台上,中國堅持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與其他國家搞軍備競賽,但是,針對這樣的威脅,中國也在有步驟地發展戰略能力。

    在力量體係上,中國加大了各種不接觸作戰武器裝備的構建。海軍近年來積極推進新型作戰能力建設,一大批新型潛艇、巡護艦和飛機等主戰武器裝備部隊,新型的艦空導彈、反艦導彈和岸艦導彈等在未來戰爭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空軍的地空導彈基本形成了以新型導彈為骨幹的作戰力量體係,具備遠、中、近相銜接,高、中、低相結合,防空反導兼備的防空作戰能力,裝備由單一型號向多種型號發展。陸上,中國發展了巡航導彈,它們航程遠、精度高,能夠低空飛行、隱蔽空防、連續突擊。陸基巡航導彈填補了解放軍導彈作戰體係中的一項空白,使導彈作戰體係基本上實現了“無縫”鏈接。(韓旭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