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讀史筆記:阿富汗號稱帝國墳場 美國難題還在後麵

(2009-11-30 12:51:06) 下一個


2009年11月       東方早報


【前世】

“喀布爾的每條街道都令人神往,

埃及來的客商穿過座座市場,

數不清她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牆壁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她早上的笑聲快樂得如鮮花一般蕩漾,

她的夜晚閃爍著絲發的光亮……”

關於胡塞尼小說《燦爛千陽》,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誤解。很多人都將小說中引用的不朽詩篇《喀布爾》的作者賽義伯當作是阿富汗人,其實他是波斯人,被稱為“塔布利茲的賽義伯”,或是“伊斯法罕的賽義伯”,因為他是在這座波斯名城受的教育。

完成學業後不久,年輕的賽義伯啟程前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遊曆。賽義伯這一段機緣使阿富汗婦女從此獲得了“燦爛千陽”的美譽——顯然,那個時候喀布爾女性的麵紗在詩人看來全無宗教的森嚴,反而意味著幽遠別致的嫵媚。

後來這位被自己的君主波斯沙王阿巴斯譽為“詩王”的浪漫騎士曾在印度莫臥兒帝國中興雄主沙·賈汗的宮廷中受到盛情款待。這位乳名胡拉姆(意為快樂)的君主的興趣不僅僅局限於款待從西邊來的詩人,更有興趣將自己的大軍派遣至坎大哈,窺探喀布爾“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賽義伯和沙·賈汗都不會想到,短短200年後,烜赫一時的莫臥兒帝國萬劫不複,沙賈·汗留下了一座美輪美奐的泰姬陵供人憑吊;而喀布爾——那座讓阿富汗的一代梟雄查曼沙客死異鄉前悲痛地喊叫“同喀布爾相比,克什米爾算什麽!”的城市,連同她上空的燦爛千陽,會陷入一段長達數個世紀的黑暗。

英俄陷落之地

1839年,英軍1.7萬人侵入並占領坎大哈,第一次英國侵阿戰爭爆發。當年8月初,喀布爾淪陷。3年零8個月以後,損兵折將3萬餘眾的英印軍隊自阿富汗全部撤退。盡管此後80年,英國人又嚐試了兩次,試圖將喀布爾也變成英女皇皇冠上的一顆明珠,然而最終不得不在1919年8月8日以一紙合約永遠承認了阿富汗的獨立。

又過了一個甲子,第三次英阿戰爭期間阿富汗人的盟友蘇聯人在一個冬夜突襲達拉蒙宮,殺死阿富汗領導人阿明。此後10年,90萬蘇軍先後進入阿富汗,用200億美元和4萬多人傷亡的代價換得了1989年2月15日格羅莫夫將軍在阿姆河大橋上的轉身最後一瞥。如果說英國人在阿富汗破碎的隻是帝國的一個夢想,蘇聯人支付的卻是帝國本身,兩年以後蘇聯解體,即使是最沒有聯想能力的曆史學家也不會否認格羅莫夫的最後一步與葉利欽的第一步之間的聯係。

就力量對比而言,毫無疑問,英國和蘇聯要比阿富汗強大許多倍,卻沒有一個能在喀布爾心平氣和地欣賞那一千個太陽,阿富汗由此成為一個專門埋葬帝國夢想的墳場。為什麽幅員遼闊人口稠密的印度會在英國人的統治下大體相安無事——1857年反英大起義失敗後,數百個土邦王公彈冠相慶以至於給英國軍隊統帥上表謝恩?為什麽和阿富汗人一樣性格強悍宗教保守的中亞各民族會在蘇聯解體時對帝國充滿懷念——烏克蘭、白俄羅斯和葉利欽決定讓蘇聯店鋪關張大吉之時,中亞各國可是心懷委屈憤憤不平?

帝國戰壕的不幸

就曆史的邏輯而言,或許可以說沒有任何兩件事情發生的原因是相同的。然而,英國和蘇聯在阿富汗遭遇挫折的原因卻非常相似——倫敦和莫斯科誰都沒有認真對待過這片土地。它們要的東西是一樣的:一條用來向其他帝國發起攻擊或者防止自己帝國遭到攻擊的戰壕。阿富汗沒有值得旁人高看一眼的資源,不會有帝國因為垂涎其地上地下的寶藏而鋌而走險。其地理位置固然號稱重要,其實不過是因為穿越阿富汗可以方便地抵達另一個帝國。

對於英國人來說,阿富汗不過是遏製俄羅斯人南侵的防線,打得下來就打,打不下來,隻要能防止喀布爾倒向莫斯科,也就行了,不值得像征服印度一樣大費周章。當然,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為了準備發起對印度洋暖水的進攻,還是為了防止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威脅中亞各加盟共和國,各有各的說法,然而無論是進攻還是防禦,有一點是共同的,即蘇聯人和英國人一樣對阿富汗本身其實興味索然。他們隻是要把阿富汗變成全球爭霸的戰場而已。

帝國的“戰壕”目標深刻地影響到了阿富汗曆史的塑造過程——英國人給印度人留下了文官製度和代議製民主,俄羅斯人給中亞留下了礦業基礎和斯拉夫文化精神,但他們誰都不會有興趣給阿富汗人留下任何東西,誰會在戰場上蓋房子呢?阿富汗能夠享有帝國墳場的“榮耀”不過是因為它處在帝國的邊界之上而已。

美國自掘墳墓?

2001年美國人踏著英國人和俄羅斯人的腳步,來到了喀布爾。照理說,以民主衛士自居的美國人行事略微不同於隻關注帝國利益的前兩位。布什總統雄心壯誌的阿富汗計劃很有一改帝國不關心“戰場環境保護”習慣的架勢。然而,或許是阿富汗重建進程太乏味——砸東西總比修東西更過癮,這是人之常情;或許是石油遍地的伊拉克太有滋味——和巴士拉連片的油井比起來,喀布爾的燦爛千陽算什麽?

總之,美國也在品嚐過太容易到手的勝利美酒後把阿富汗忘到了腦後。要不是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可能到現在還想不起來這個地方呢。證據是美帝國在一片60多萬平方公裏(比伊拉克大20萬平方公裏)、人口4000多萬(比伊拉克多1000多萬)的國家隻派駐了2萬多名駐軍(比駐伊美軍少10萬人)。就數字而言,很難說,美國不是在重複昔日帝國的錯誤,在阿富汗製造災難的同時,自掘墳墓。

這當然不是說隻要侵入阿富汗的諸帝國負起責任來,阿富汗的一千個太陽就會噴薄而出燦爛四射。而且,美國在政府更迭後也表現出了對阿富汗的某種重視,隻是這種重視還遠遠不夠,而且重視的原因到底是為了找到個台階然後抽身逃跑,像1988年8月之後蘇軍突然對阿富汗遊擊隊發動大規模進攻隻是為了準備撤退一樣,還是真要在阿富汗植入一個現代化進程讓這個古老國家從此擺脫曆史的惡性循環?至少到現在,美國人還沒能說服阿富汗和阿富汗的鄰居相信哪怕是其中的任何一種。

【今生】

雖然大選後阿富汗將有一個新總統和新政府,但實際上恐怕是新壺裝舊酒,阿富汗政治生態不會根本改變,這預示著美國對阿新戰略更困難的事情還在後麵。

阿富汗總統大選在8月20日進行,如果不出意外,卡爾紮伊將很可能連任阿富汗總統。世界上很少見到這麽危險的選舉。不過,盡管困難重重,盡管險象環生,盡管伴隨著爆炸聲和依靠槍炮的護衛,但隻要選舉得以完成並順利選出總統,那已是不錯的結果。

總統大選是阿富汗國內政治的事,但美國對它的關注甚至超過阿富汗自己,因為它與美國新阿富汗戰略密切相關,甚至關係到新戰略的成敗。

奧巴馬上台後,在2個月時間裏就推出了對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戰略,意欲重點解決阿富汗問題。在這個新戰略中,阿富汗政府有重要角色。為此,首先要保證總統大選能夠按程序進行。

與美國合作的阿富汗政府是美國在阿富汗的政治基礎,如果阿富汗政府垮台,或是出現一個抵製美國的政府,那美國在阿富汗連政治上的立足之地都沒有了,遑論推行新戰略。因此,美國對這次阿富汗大選既十分重視又非常緊張,誓言要“要盡一切可能”保證這次選舉的進行,並要求國際部隊為選舉提供全程安全保障。

假使選舉結果如願,美國有理由鬆一口氣。不過,對實施阿富汗新戰略來說,這僅僅是開始,而且它並沒有預示一個歡欣的未來。

卡爾紮伊政府的口碑不佳,它因能力低、效率差、且有貪腐問題而頗受詬病,就連美國人也對它嘖有煩言。新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提高阿富汗政府的良治,希望它成為一個更有能力、更有威望、更負責任的政府。這次大選正好為政府的更新提供了契機。

但是,雖然大選後阿富汗將有一個新總統和新政府,但實際上恐怕是新壺裝舊酒,阿富汗政治生態不會根本改變,官員們也將依然故我,指望選舉使新政府脫胎換骨和煥然一新不太現實。

新政府擁有合法性和民意的新資本,但是,新政府將同上屆政府一樣,它仍是一個“有限”政府,而不是真正意義上全國承認的政府。形成一個全民團結政府是多方所願。卡爾紮伊政府呼籲塔利班參加選舉,美國支持與塔利班對話,甚至聯合國也建議與塔利班接觸,但塔利班不為所動,它不僅不參加選舉,而且展開了最大限度的暴力破壞,使這次總統大選籠罩在腥風血雨中。自然,塔利班不會承認新政府的合法性。新政府還是一個“跛腳”政府,阿富汗的政治狀況沒有好轉,國家在政治上依然處於四分五裂和對立狀態。

對美國的新戰略來說,還有一個沮喪的信息。按照新戰略的估計,大部分人參加塔利班都是為了生計或受到脅迫,隻有少數人是狂熱的極端分子。新戰略設想要與塔利班溫和派談判,進而或許能找到政治解決塔利班的辦法。

但從總統大選的過程來看,與塔利班談判談何容易,政治解決塔利班問題更是難上加難。即使美國伸出橄欖枝,塔利班也未必肯接,說不定還會拿過來打在美國的臉上。這雖然還不能說關上了與塔利班談判的大門,但至少是給新戰略這一政策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盡管在政治上這是正確的政策。

至於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毒品問題等等,每一樣都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壓在新政府的肩上。它的困難之多,解決難度之大令任何政府都望而生畏。所有這些並沒有因大選有所改變,新政府也不會有靈丹妙藥,能迅速解決問題。這既是對新政府的挑戰,也是新戰略的難題。

簡而言之,卡爾紮伊連任可以了卻美國新戰略最迫切的當務之急,新戰略可以按部就班地進行下去。對新戰略來說,這是一個還算順利的開端,雖然踉踉蹌蹌,但還差強人意。但大選沒有改變阿富汗的基本形勢和狀況,它預示著更困難的事情還在後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