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高性能電磁屏蔽布定型 可抵禦電磁炸彈攻擊(組圖)

(2009-11-19 14:09:34) 下一個



2009年11月      科技日報

把野營裝備拉到生疏地域進行實戰測試。魏勵攝

為戰而研 鑄就現代化移動營盤——對話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所長張茂功、政委郭治中

歲月飛逝,從巍巍燕山起步,到渭水河畔立業。50年來,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始終堅持“一切為了戰場、一切為了部隊、一切為了事業”,把一項項後勤裝備和技術源源不斷地輸送給部隊。

作為全軍唯一承擔野營裝備、倉庫裝備、搶修搶建裝備和工程偽裝技術研究的科研單位,自建所以來,該所共完成重大科研項目400多項,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191項。其中,國家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5項、二等獎59項;獲國家專利25項,70多項成果填補我軍後勤裝備空白,88項定型列裝;裝備部隊近50萬台套。

尤其是,僅有100多人的建築工程研究所2次被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二等功,130多名個人受到國家、軍委、總部表彰獎勵。這樣的榮譽著實來之不易!

“人員少,成果多。單位小,貢獻大。”幾乎所有到過建工所的人都這麽說。這其實是對建工所50年輝煌業績的由衷讚譽,也是對建工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落實全麵建設現代後勤戰略思想的褒獎。

2009年11月上旬,我們采訪了建工所所長張茂功、政委郭治中。在與他們的對話中,找到了建工所成功與輝煌背後的答案。

讓科研與戰場完美結合

問:50年生生不息,50年薪火傳承,50年發展壯大。請問建工所是如何走到今天,走向輝煌?

答:1959年,建工所的前身——後勤技術裝備研究院後方工程研究所在北京房山組建。後因任務轉換,改稱倉庫研究所、物資貯存技術研究所,1970年遷至西安,1981年正式定名為總後建築工程研究所。

50年來,黨委班子曆經7屆,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科研隊伍交替一代又一代,任務一年比一年更繁重,但建工所為戰而研、為兵服務、為民奉獻的方向沒有變,矢誌科研、創新攻關、拚搏奉獻的作風沒有丟,全所上下堅守事業重於家庭、責任重於泰山、使命高於一切的信念,弘揚一切為了戰場、一切為了部隊、一切為了事業的建工精神,把心思鉚在國防科研事業上,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黨和軍隊。

科研人員對野營電站性能進行評估。謝繼祥攝

問:“人員少,成果多。單位小,貢獻大。”這句話是對建工所的高度評價。請問建工所是按照什麽思路開展科研工作的?

答:麵對高科技條件下的戰場,軍隊科研單位的目光應聚焦在哪裏?科研的主攻方向應定位在哪裏?我們的回答是:必須瞄準戰場,瞄準保障打贏,瞄準世界軍事前沿,在研為用上下工夫,在研為戰上有作為,推出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戰場需要什麽,我們就研究什麽。我們的科研就是要緊盯戰場,以軍事鬥爭準備為牽引,以保障“打贏”為目標,圍繞上級賦予建築工程研究所的職能任務,開展了大量工作。

隨著電磁武器的應用,電磁防護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研究的熱門課題。為了給我軍野戰機動指揮所撐起一把信息防護傘,我們抽調精兵強將,展開技術攻關。當時,國外對我實施技術封鎖,沒有任何經驗可供借鑒。我們在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的協助下,經過多年的反複研究試驗,成功地研製了高性能電磁屏蔽布。在東南大學國家重點試驗室檢測時,著名電磁防護專家蔣全興教授激動地說:“我還從沒有測試過性能這麽好的屏蔽布。”目前,該成果已定型列裝。

一線部隊的需求就是我們的科研號令,哪裏有急難險重任務,我們就堅決保障到哪裏。

一次邊境封控行動中,3000多名官兵迅速集結。隆冬將至,在海拔4000米以上、攝氏零下30度的惡劣環境下,官兵的生存受到很大威脅。當時,距大雪封山隻有一個多月,而我們研製的高原暖風機還沒有定型。但是,使命感告訴我們,如果不解決取暖問題,後果不堪設想。我們毅然接下了這個緊急任務。於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會戰開始了。相關科研人員全部深入到一線安排部署、組織生產,他們24小時跟班作業,嚴把質量關,有些同誌連續幾天幾夜都沒有休息,眼睛都熬紅了。10天之後,第一批為封控部隊趕製的網架帳篷、高原暖風機、發電機組、儲水罐、淨水裝置和野戰淋浴車就空運到部隊。一個月後,400多台(套)裝備按計劃全部運到部隊。為確保裝備萬無一失,我們先後派出20多人次進行技術服務,曆時4個多月,行程8000多公裏,走遍了封控部隊的每一個點位。室外是攝氏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而寬敞明亮的帳篷裏卻春意盎然,溫度達到攝氏18度。部隊官兵拉著我們的手說:“我們在這裏過著溫暖如春的生活,多虧了你們,請軍委和總部首長放心,我們一定守好邊關。”整個冬天裏,封控部隊3000多名官兵沒有一人凍傷,這在世界軍事史上也是個奇跡。

伸縮臂叉車裝船作業。謝繼祥攝

問:作為一個僅有100多人的研究所,科研任務、保障任務如此繁重,建工所是如何做到讓部隊滿意、讓官兵滿意的?全所科研人員肯定付出不少吧?

答:這要歸功於建工所全體科研人員的艱辛付出。自建所以來,建工所就以刻苦攻關為榮,以吃苦奉獻為樂,把保“打贏”作為全所同誌的共同追求。

近些年來,我們每年都要承擔70多項科研項目和科技任務。這些項目標準高、難度大、時間緊,科研人員長期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但是,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全所人員緊緊地團結在一起,培養了任務重壓不倒,困難多難不倒,危險大嚇不倒的頑強作風。眾多科研成果的背後,凝結著全所同誌的辛勞和汗水啊!

2005年11月,為適應戰場油料保障的一致性,上級指示我們緊急研製小型柴油發電機,替代汽油發電機,要求在2006年6月份定型。我們把這項重擔交給了所裏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曹世宏。實驗室裏發電機排出的廢氣嗆得人喘不過氣,熏得人睜不開眼,但他全然不顧。由於長時間超負荷工作,30歲剛出頭的曹世宏就患上了高血壓、心髒間歇性停跳等疾病,醫生反複叮囑他要注意休息,但看到科研任務這麽重,他向領導和同誌們隱瞞了自己的病情,依舊忘我地工作。所領導得知他的病情後,命令他去療養,可他在療養院僅呆了一天,就扔下同行的妻子和女兒偷偷跑回來,一頭紮進了實驗室。經過他和同誌們的努力,新型發電機各項性能指標全部達到設計要求,與同功率等級機組相比重量減輕50%以上。

當年老一輩的默默奉獻、身先士卒,今天新一代的兢兢業業、奮力拚搏,那種不講條件、不找借口、不計代價,攻不下難題、完不成任務誓不罷休的鋼鐵般的意誌和決心,已融進建工人的血液裏。

認清優勢謀定而後動

問:在建工所采訪,最大的感受是你們擁有很強的優勢。能否談談建工所的具體優勢到底在哪裏?

答:總體來說,建工所有6大優勢:

一是組織優勢。建所至今,曆任總後部長和政委都蒞臨建工所視察指導過工作,總後首長和各二級部領導對我所建設很重視、很關心,在科研生產、經費保障、幹部調配等方麵給予了很多政策傾斜和有力指導,這些都為建工所的建設創造了難得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

二是班子優勢。建工所曆屆黨委班子秉承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把忠誠、創造、和諧、示範作為一班人的核心價值觀,帶領全所官兵團結拚搏、創造佳績,是一個讓上級黨委放心、群眾認可,有凝聚力、戰鬥力、公信力的好班子。

叉車箱內作業。 謝繼祥攝

簡要介紹一下建工所現任班子成員的情況。

所長張茂功,從事科研工作30多年,1998年被評為總後科技“新星”,去年又被評為“銀星”,現在是長安大學兼職教授。張所長為人正派,作風務實,心胸寬廣,科研人員都說他是複合型領導。作為所長,他不僅有著豐富的科研和管理工作經驗,更有著敏銳的科研目光、工作經驗和寬闊的科研思路,他是建工所科研工作全麵建設的領路人。

政委郭治中,長期從事政治工作。先後在青藏高原和總部機關工作30年,政治工作經驗豐富。郭政委為人坦誠正派,思路開闊,有開拓精神。他帶領黨委班子主動作為,解放思想,把政治工作和科研工作完美的結合到一起,堅持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科研工作的每個環節,為科研人員創造了和諧的科研環境。他是建工所“全麵建設、全麵發展、全麵過硬”的推動者和領航人。

副所長程誌軍,總後科技銀星。作為分管科研的副所長,他助手意識強,工作有思路,有辦法,有魄力,科研管理經驗豐富,組織協調能力強,是科研工作的行家裏手。他為人厚道,作風務實,群眾基礎好,是軍政主官的好助手。

副所長張繼平,長期從事行政後勤管理工作。他抓管理思路清,辦法多,原則性強,敢抓敢管敢負責;抓保障想得周到,抓得到位,服務意識、管家意識強。我們這個所連續22年安全無事故,在行政後勤管理上,張副所長功不可沒。

總工程師陳宏書,是我們班子裏年齡最大的。他做人做事都很嚴謹,有著很強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他思想觀念新,科研能力強,在建工所這些年的重大科研攻關中,陳總工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技處處長鍾鼎華,作風紮實,幹事認真。麵對複雜形勢,能夠準確判斷情況,果斷正確地處置,有很好的合作精神與大局觀念。去年抗震救災期間,作為野營裝備維修保障分隊的負責人,他在一線連續工作近80天,很好地完成了保障任務,榮立二等功。

應用飛艇對科研成果進行檢測。魏勵攝

政治部主任史海潮,來所前一直在青藏高原任職。他為人正直,作風務實,有很強的事業心。作為黨委的“秘書長”,他帶領政治部主動作為,堅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結合科研單位特點,有針對性探索工作新方法,充分發揮了政治工作的服務保證作用。

管理處長王忙秋,做人真誠,幹事潑辣,是個好“管家”。他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善於溝通協調,不僅做好所內管理保障工作,還積極與友鄰單位、地方政府機關加強聯係,為研究所營造了良好的內外環境,是領導的好助手。

三是人才優勢。我們擁有一支以科技幹部為主體,特別能攻關、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人才隊伍和科研團隊。過去,我們靠這支團隊創造了輝煌,現在和將來,要謀求我所更大的發展,仍然要緊緊依靠這支團隊。

四是成果優勢。我們已經出了一批戰場急需、部隊歡迎、國內一流、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具備了在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麵實現突破的潛力。

五是環境優勢。良好的環境,是成就事業的平台、拴心留人的保障、升華境界的沃土。這些年來,我們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標準,營造了舒適健康、和諧融洽的工作、生活和人際環境。

六是傳統優勢。50年來,我們總結形成了有時代特征、軍隊特色、科研特點的建工傳統、建工作風、建工精神、建工文化。這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彌足珍貴的“傳家寶”,是科研事業得以延續的血脈和靈魂,是推進建設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我們的“軟實力”。

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這“六大優勢”。如果看不到這些優勢,就會失去信心,無所作為;滿足這些優勢,就會盲目樂觀,固步自封。我們認清優勢的目的,就在於發揮優勢,變優勢為強勢,變優勢為勝勢。

問:你們在一次講話裏提到,“推進研究所全麵建設又好又快發展是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建工所的全麵建設已經走在了前列,為什麽還要用“刻不容緩”這樣的詞匯來定調子?

答:這個講話是建工所黨委全麵分析形勢後作出的,反映了全所廣大官兵、職工的心聲。

首先,從軍事科技角度來看,作為全軍唯一承擔野營、倉庫、搶修搶建裝備和工程偽裝技術研究的科研單位,要走出一條自主創新之路。目前,我們在前沿技術開發、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基礎理論研究等方麵,還麵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其次,從“全麵建設現代後勤”要求看,“保障體製一體化、保障方式社會化、保障手段信息化、後勤管理科學化”,是全軍後勤工作的總目標。我們必須圍繞“四化”要求,抓好落實。但在機製、科研、手段和管理創新等方麵,我們仍有較大差距。

再次,從建設創新型研究所要求看,我們曾有過輝煌曆史,創造過輝煌業績。但我們還沒有“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沒有“總後科技金星”、沒有院士候選人,名所還不夠響、名牌還不夠硬、名家還不夠多。建工所必須充分認清建設創新型研究所,推進全麵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必須以軍事鬥爭準備為牽引,把為戰而研、為兵服務、為民奉獻作為科研工作的最高追求;必須樹立科學發展理念,求真務實,埋頭苦幹,共謀發展。

放眼未來目光在遠方

問:建設全軍一流、國內知名創新型研究所是建工所的奮鬥目標。能否談一下建工所是怎樣界定創新型研究所的?

答:這是建工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並初步總結出了衡量創新型研究所的7條具體標準。即鼓勵成才冒尖的創新環境;極富活力的創新機製;基礎理論、應用技術、成果轉化相銜接的創新體係;以領軍人才為中堅的創新團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競爭力;支撐創新實踐的基礎設施;創新意識、前瞻意識、全球意識很強的領導群體。按照這個標準,建工所今後要做的工作是大量而繁重的。

問:打造一流人才隊伍,建工所有什麽樣的舉措和目標?

答:從建工所的現實情況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解決“山多峰少”問題,比任何時候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建工所的舉措和目標是,按照建設領軍型、專家型、拔尖型人才隊伍要求,采取超常舉措,到2013年,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新增科技“金星”1到2名,銀星2到3名,新星3到4名;幹部學曆結構整體躍升,科技幹部博士達30%,碩士達60%,機關幹部碩士達30%,力爭推出1到2個科研創新團隊,多出一流科研成果。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加強“推”的工作。給年輕科技幹部多壓擔子、提供平台,盡快成長為中堅力量,成為擔當重任的拔尖人才;抓好總後“三星”人才、政府特貼和崗位津貼等優秀人才推薦,積極運籌院士候選人推舉工作,形成素質優良、梯次合理、潛力較大的人才方陣。

二是加強“選”的工作。提高人才選用門檻,立足全軍、麵向全國,從一流科研院所中選,從獲獎知名專家中選。科技幹部選用,除特別優秀的碩士研究生,一律從博士研究生中挑選;機關幹部選調,原則上要有碩士學位,還要有部隊和機關任職經曆。

三是加強“訓”的工作。力爭讓科研骨幹出國學習、考察一遍;每年由所領導帶隊,組織有關人員到革命老區、經濟特區、部隊戰區見學考察;邀請知名專家,定期開展學術講座和報告會;開展優秀科技幹部、機關幹部和創新團隊評選活動;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實行重獎;積極創造條件,建立總後優秀人才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四是加強“管”的工作。按照選準配強的要求,重點抓好團以上幹部的調整使用;抓好研究室主任任期製和科技幹部任期考核;對素質優秀、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幹部,適時選拔、推薦到領導崗位,形成靠素質立身、憑實績進步的用人導向;實施“暖心工程”、“健康工程”,落實幹部休假和健康體檢製度,選點辦好幹部休養基地。

問: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目標。建工所要如何去實現?

答:建工所的目標是:到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0項,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30項。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篇以上,被SCI、EI、ISTP檢索10篇以上,力爭野營、倉庫裝備方向有學術專著,科研環境更加優化,學術氛圍更加濃厚。

實現上述目標,一是抓好科研建設。注重關鍵技術創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成果。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轉化平台。

二是抓好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野營住房、野營供電、野戰供水、高原取暖、工程偽裝、工程搶修搶建、野戰裝卸、軍事物流與自動化識別、營區節能節水、軍事環境保護等具有軍內重要影響力的優勢學科建設,鞏固現有陣地。力爭在野營防護、軍事特種汙染源治理、裝備防腐等新領域取得突破。

三是抓好科研條件體係建設。構建建工所科研條件體係,完成幾個實驗室和評估中心的建設任務,力爭實現手段先進、設施配套,基本滿足試驗評估和特色研究的需要。

四是抓好科研成果轉化。鞏固現有陣地,擴大合作對象,不斷增強自身造血機能。把中試基地建成集檢測試驗、生產物流、培訓授課於一體的工業園區,製定配套管理製度;積極探索成果轉化新路子,做好知識產權的確認、保護、評估,實現成果轉化由生產型向知識型過渡,全麵提升我所裝備生產的質量、規模、效益和裝備檢測水平。

問:科研成果是建工所的硬實力,構建一流和諧環境是提升“軟實力”的重點。軟實力更多的是在構建一種文化,營造一種特色文化,建工所是怎麽做的?

答:建工所總的目標是營造一種內部風清氣正,外部關係順暢,辦公條件優越,生活環境優美,文化活動豐富,官兵昂揚向上的優良氛圍,讓科研人員對單位發展充滿責任感,對美好生活充滿幸福感。

實現這些目標,建工所最主要是做好兩個方麵的工作:一是著力抓好“硬環境”建設。完善中試基地建設,製定配套管理製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綜合科研大廈的報批工作;進一步提升博愛雅苑小區住用品質,完善文化活動室、籃球場等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官兵醫療條件,選點辦好幹部休養基地,抓好幹部休假和健康體檢製度落實;實施“暖心工程”,著力解決幹部家屬就業、子女入學問題,積極做好老幹部服務工作;不斷提升招待所、機關食堂和北京科技服務部管理水平,發揮好“窗口”作用。

二是著力抓好“軟環境”建設。實施“建工係列文化工程”。即總結宣傳“三個一切”建工精神,建好科研成果展室和所史館,廣泛深入地開展具有我所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問:建工所已經走過了50年的光輝曆程,能否對建工所的未來前景作個簡單描繪。

答:建工所已經走過50年的風雨曆程,過去的成就已經屬於曆史,新的目標在召喚我們。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履行我軍曆史使命,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忠實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落實全麵建設現代後勤戰略,為建設全軍一流、國內知名的創新型研究所而不懈奮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