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現代軍事工程史上著名的四大築壘配係(4) - 以色列巴列夫防線(圖)

(2009-11-13 13:41:23) 下一個



巴列夫防線

  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為了長期占據埃及的西奈半島,於1969~1971年春沿蘇伊士運河東岸構築的築壘配係。以當時以色列軍隊總參謀長H.巴列夫的姓氏命名。按照巴列夫的作戰指導思想,防線在埃及軍隊強渡運河時應起到阻滯作用,為以色列的裝甲機動部隊反擊爭取時間,同時也可作為向運河西岸進攻的出發基地。



  防線自富阿德港以南的沼澤地至運河的蘇伊士灣出口,全長約160公裏,縱深約10公裏。由主陣地和縱深陣地組成:①主陣地直接配置在運河東岸的沙堤上,築有30餘個支撐點。支撐點之間的間隔多為3~5公裏。支撐點的正麵和縱深各約為200~300米。每個支撐點內包括有3~4個以交通壕相連通的地堡,以及指揮觀察所、地下掩蔽部、坦克掩體和火炮掩體等,由1個加強步兵排駐守。抗力最大的工事能承受1000磅(約 454千克)航空炸彈的直接命中。支撐點周圍設置有防步兵和防坦克地雷場及鐵絲網。各支撐點之間有道路相連,路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構築有坦克預備發射陣地。②縱深陣地僅在交通要道上構築了少量的支撐點、營連指揮所和炮兵陣地。運河東岸的沙堤,經改造後平均高達20米,在45°~65°的向河斜麵上設置了多道蛇腹形鐵絲網和地雷場,形成防線前沿的障礙地帶。在希紮揚和馬茲麥德兩個支撐點附近的沙堤內,用混凝土構築有燃料油庫,並以管道通至運河,可在運河水麵上構成火障礙物。

  由於以色列軍方對巴列夫防線作用的看法上存在分歧,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時,防線配置的守備兵力仍很薄弱,主陣地實際上隻有16個支撐點投入戰鬥,而且支撐點之間的間隙有的達10公裏,火力不能相互支援。埃及軍隊戰前對強渡蘇伊士運河和突破巴列夫防線作了周密準備,不到一晝夜時間,即完全突破了防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