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我軍新型測量船穿越熱帶風暴摸清遠洋環境(組圖)

(2009-11-02 11:07:59) 下一個

我軍新型測量船穿越熱帶風暴摸清遠洋環境
2009年11月   來源:解放軍報

 

“竺可楨”號綜合遠洋測量船。 [圖片來源:解放軍報]

    大洋深處,神秘莫測,遍布暗礁、渦流、磁場。未來海戰,兩軍對壘,誰掌握的海洋戰場環境更準確,誰將贏得取勝的先機。打造出一個日益透明的海戰場,是我軍海洋測繪部隊新時期肩負的重大使命任務。

    東海艦隊某偵測船大隊“竺可楨”號綜合遠洋測量船是一艘代表海軍測量先進水平的綜合遠洋調查測量船,是一個多專業、多學科、高新技術密集的海上綜合測量平台,以數字化測量為主體、以計算機技術為支撐的現代海洋測繪手段能夠為海上作戰、訓練提供快速、準確、有效的戰場環境信息保障。

    前不久,記者跟隨“竺可楨”號執行應急遠洋測量任務,目睹了“竺可楨”號探測大洋的神奇本領。

    戰鬥警報拉響,30餘套先進測量儀器相繼開機,一場跨海區長途奔襲測量調查任務拉開序幕。然而,海麵風大浪急,熱帶風暴“巨爵”正一步步逼近……

    子夜,東海某軍港,“竺可楨”號靜靜靠泊在港灣。

    突然,值班電話鈴聲響起:“接上級通報,×型潛艇將於×日後通過某陌生海域執行訓練任務,命令你船立即趕赴指定海區進行海洋多要素測量,確保潛艇在該海域安全潛航。”

    “是!”船長呂界棟放下電話,迅速拉響了戰鬥警報。

    聞令而動,“竺可楨”號瞬間燈火通明。記者在現場看到:甲板上,槍帆部門正快速收纜;機艙裏主機“隆隆”響起;調測作業室內,30多套先進的調查測量儀器相繼開機……

    ××分鍾後,“竺可楨”號駛離碼頭,消失在茫茫夜海中。

    一路疾馳,不知不覺,海水已從深黃變為深藍。“竺可楨”號作戰指揮室裏,此時氣氛異常緊張。氣象部門提供的衛星雲圖顯示:距離150海裏以外,熱帶風暴“巨爵”已經形成,正以每小時20公裏的速度向“竺可楨”號襲來。

    如果改變航向,“竺可楨”號雖可以避開“巨爵”,但測量任務肯定無法按時完成。

    思索片刻,指揮員、偵測船大隊長餘如鬆冷靜下令:按照預先製訂的機動防台方案航行,一定能夠安全闖過風暴。

    浪花飛濺,“竺可楨”號一路劈波斬浪,全速前進。

    經過×小時奔襲,“竺可楨”號抵近了“巨爵”。此時,氣象工程師王自豪發現,海上實際風力大大超過了氣象預報數據。如墨的海水沸騰起來,不停地翻滾,狂風掀起巨浪,像小山一般砸向船體,浪花打到了15米高的駕駛室。偌大的測量船仿佛成了一葉扁舟,一會兒紮進浪穀,一會兒又躍上波峰。

    危急關頭,船長呂界棟從容不迫,冷靜地下達指令,不停變換著航向和船速,與“巨爵”周旋。船上官兵大多數都暈船嘔吐,但他們仍像鉚釘一樣堅守在戰位上。有的官兵幹脆用繩索把自己綁在站位上……

    與“巨爵”周旋了×個小時,“竺可楨”號衝出了風暴中心!清點物品時,官兵們發現,俱樂部裏重300多公斤的多功能健身器械,竟被移動了2米多。

    測量拖魚紮入海底,濺起一片白色浪花。一組組從水下拖魚傳回的數據,開始在各種儀器的顯示屏上跳躍……

    台風過後,一輪紅日在海天間緩緩浮出。

    正享受這難得美景時,“竺可楨”號船用擴大器打斷了記者雅致:“30分鍾後到達任務海區,調測部門做好調查測量準備。”

    走進調測部門測量作業室,官兵正在對測量儀器進行最後調試,每個人都神情專注地盯著電腦屏幕。

    工程師郭長綏在電子海圖上的測量海區密密麻麻標出了幾十道排列均衡的對角長線。記者好奇地問:“這些線條是幹什麽用的?”郭工程師回答:“這是測量時的計劃測線,根據測量海區的水深和最佳航行路線而製定,確保在最短時間高效完成測量任務。”

    “準備投放拖魚!”船長呂界棟一聲令下,甲板上頓時人聲鼎沸。指揮員的哨子聲、調測兵的號子聲交織在一起。

    透過舷窗,記者看到,4名調測兵憋紅了脖子,將一個長約150公分,重達100多公斤桔黃色的測量拖魚搬到了吊車上。幾名技術人員迅速將信號傳輸電纜與拖魚連接。經過一番調試後,拖魚被吊到了滑行軌道上。

    ××分鍾後,“竺可楨”號進入測量海區。“投放測量拖魚,按計劃測線航行”。話音一落,測量拖魚一頭紮進了海裏,濺起了一片白色浪花。

    “竺可楨”號保持平穩速度,按照預定的測量航線穩定航行,一組組從水下拖魚傳回的數據,開始在各種儀器的顯示屏上跳躍。

    某型測深儀前,2名技術人員快速操作,發出的“滴滴”聲響個不停,通過海底收集到的回波信號、多波束等數據盡收眼底。

    某型探測儀前,技術員聞其林正根據水深變化情況、回波信號質量,不斷調整數據采集速率,顯示屏上一排排波段有規則的閃動。溫度、鹽度、深度等一係列數據每隔一段時間就被傳送到數據采集中心……

    工程師陸坎的介紹,更令記者興奮不已: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竺可楨”號將各種測量設備連接成一個相互連通的局域網絡,建立起高速信息通道,從測量到分析處理、繪製成圖,實現了“一站式”流水作業。

    ××小時後,所得測量數據全部通過內部局域網傳輸到資料處理中心。記者在資料處理中心看到,自動識別剔除係統自動對采集到的各種數據識別、處理,剔除不需要的無用數據。

    接著,技術人員對所有數據重新進行細致核對,再轉入“某海洋調查資料預處理係統”分析該海域的密度、溫度、鹽度等海洋環境要素特征,而後匯編成密度躍層、溫度剖麵圖等可視化圖冊。很快,一張該海域的海底多要素海圖從打印機中緩緩吐出。

    返航途中,又一個緊急任務讓官兵始料未及。頂甲板上,伴隨著“砰”的一聲巨響,一枚低空探空火箭帶著一團火焰急速駛向雲端……

    曆時9天9夜,“竺可楨”號成功穿越“巨爵”進行跨晝夜連續測量,×萬組測量數據全部合格。

    準備返航時,一紙電報再次繃緊了官兵們剛剛鬆弛下來的神經:×型潛艇在通過某海域後將進行導彈實射,你船迅速趕赴該海域,測量大氣波導數據。

    戰鬥警報聲再次響起,“竺可楨”號立刻改變航向,調測部門迅速為大氣波導測量做準備。

    指揮員餘如鬆介紹,大氣波導測量雖鮮為人知,卻幹係重大,對海軍艦艇作戰和生存具有重要影響。利用海洋大氣波導現象,可以使電磁波實現超視距傳播,也可引發電磁盲區等。因此,掌握作戰海區大氣波導的規律是提高海軍作戰能力的重要技術保障。

    此時,水文氣象班官兵攜帶一枚60公分長的低空探測火箭彈,登上了測量船的頂甲板。技師穆振初動作嫻熟地支起了約1米高的火箭彈發射架。記者心中納悶:就這麽個玩意,能有多大作用?

    “你別小看它,火箭彈發射出去之後,在垂直降落時,彈體會自動收集大氣層內不同高度的風速、風向、氣壓、氣溫等數據,並通過傳感器實時向母船發回信號。”技師穆振初對記者介紹。

    氣象探測火箭檢查完畢!內置傳感器正常!發射架無故障!可以正常發射!

    “距離發射點還有5鏈、4鏈、3鏈……”發射指揮員王自豪按下了點火按鈕。“砰”的一聲,氣象探測火箭拖著桔紅色的尾焰直插雲端,××秒後,飛抵高空的火箭彈體自動分離,開始勻速下降,攜帶內置傳感器的彈頭開始對海平麵以上××米範圍內的空氣溫度、壓力、濕度等數據進行收集。同時,大氣波導室內,各種測量儀器開始同步接收。各項傳回的數據迅速轉化成一道道波形,不停地跳躍。

    探測火箭彈一落水,大氣波導的數據接收過程即結束。技術人員開始對各種數據進行分發、比對、整理,並用最快速度將各種數據繪製成二維平麵圖。

    返航途中,記者在駕駛室看到了岸基指揮所發來的電報:“×型潛艇於今日順利通過預定海域,並完成了導彈實射任務,你船提供的各項數據準確無誤。”

 

投放測量拖魚。 [圖片來源:解放軍報]

發射低空探測火箭。 [圖片來源:解放軍報]

吊放某型水文調查裝置。 [圖片來源:解放軍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