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軍報:我軍應著力構建立體化預置保障體係

(2009-10-06 13:28:47) 下一個

軍報:我軍應著力構建立體化預置保障體係
2009年09月        來源:解放軍報

 

■集火攻擊

 

■應急作戰

    在新軍事變革加速演進的今天,陸、海、空、天、電、網等諸領域以信息高科技支撐為重要時代特征勾勒出多維立體、縱橫交錯的新型作戰平台,同時它們與信息化戰爭“保障鏈”相映生輝,全力驅動核心軍事能力產生著巨大的飛躍。

    ■“大聯動”實現高效能運轉

    聯動的核心是運轉,運轉中催生高效能聯動鏈。

    人類戰爭總是伴隨著時間、地點、環境、條件等因素變化而變化,隻有充分地把握各方麵的內在聯係,迅速達成相互間的聯動,才能夠適應時代的變革需求。綜觀當今信息化作戰保障態勢,呈現出“變革—反應—調整—變革”的高效能鏈式運動。戰爭中,各平台之間不再是各個單元間的獨立作戰保障,而是建立在各種作戰單元、保障係統綜合集成基礎上的平台和平台的相互協同與聯動,台台聯動、鏈鏈高效運轉,已成為軍隊提升核心軍事能力、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重要形式。

    信息化戰爭實踐表明,有了整體的“聯”,才有整體的“動”。具體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各個係統層次的“聯動”,就無法實現戰術、戰役和戰略上整個係統層次的 “聯動”。因此,從平台到保障鏈的全過程,要求必須做到:在軍事決策上能夠將物理域與信息域實現全程運用;在指揮作戰上,實現決策與行動全程聯動;在保障形式上,實現體係與力量全程融合;在戰鬥力提升上,實現人員全程訓,平台全程建,課題全程練。目前,一些軍事發達國家都積極在運用科技力量推進“大聯動” 上做文章,欲將聯動作為推進軍事變革的“核心軸”加速發展。

    ■讓“結構鏈”環環閃光

    在中外戰爭史長河中,無不表現出前頂後接、首尾蟬聯的作戰特點。如《孫子兵法》所述“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僅僅用十五個字就把戰場地理、戰爭地幅、戰役容量、兵力數量、力量強弱等之間的內在連鎖關係條理分明地闡釋出來。

    然而,在當今核心軍事能力生成中如何讓係統迸發出1+1>2的能量?這就要求必須努力構建適應信息化戰爭和軍事變革需求的高效能“結構鏈”,並使之環環相扣,環環閃光,從而形成核心軍事能力與戰鬥力持續生成的良性循環。 

 ■沒有“共振”就沒有戰鬥力

    今天,實現軍事變革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綜合集成,而其中平台與平台、環與環之間相互作用產生強烈“共振”,對持續生成戰鬥力無疑具有重要作用。

    現代軍事科學研究表明,戰鬥力生成的重要“基因”,仍是人員與裝備的協同共振。尤其在全麵加強核心軍事能力建設、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推進軍事鬥爭準備中,這種協同共振作用更是顯得十分重要。它要求必須把從平台到保障鏈上的各個人員與裝備有機地鏈接起來,形成最佳融合,並綜合集成平台與平台之間的各相關要素,實現軍種與軍種、係統與係統、體係與體係乃至軍與民、國與國等高度融合,達成整體共振,從而確保戰鬥力提升走向新的綜合與高度統一。

    ■加強綜合係統“對抗性”建設

    今天,戰爭已不僅僅是軍事實力的直接較量,同時也是軍民融合保障力的全麵對抗。

    在信息化戰爭中,多維立體的保障對抗已成為戰爭的重要形式。無論作戰裝備與保障裝備、作戰手段與保障方式等如何變化,在其發展的背後必然會隱藏著交戰雙方各種保障因素的激烈對抗與較量。目前,一些發達國家軍隊在加速推進各種作戰保障平台全維一體、融合發展的轉型中,十分重視把各種作戰保障平台的對抗性建設與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從而使現代戰爭既表現為武器對武器的對抗、也更加凸顯出平台對平台、體係對體係的整體對抗。

    外軍研究認為,在當今條件下欲促使核心戰鬥力快速增長,必須努力加速現代作戰保障模式建設。同時,信息化網絡保障平台必須消除“遊擊”式傳統方式影響,並加速實現向“網狀結構”保障模式轉變;信息化保障還應結束“獨立作戰”傳統方式,並向“全維共享”的保障模式轉變;武器保障平台應結束“矩陣式作戰”保障方式,實現向“精確”保障模式轉變;指揮控製平台則應結束“局部作戰”保障方式,向“全麵縱深”保障模式轉變;後勤供給平台則應向“精益保障”的模式轉變等,切實全麵加強信息化作戰保障鏈綜合係統“對抗性”建設。

  ■訓戰融合拒絕唱“獨角戲”

    如今,訓練變重了,戰爭變輕了。

    訓練是不流血的戰爭,把訓練場當作第一戰場已成鐵律。目前,一些軍事強國以訓練引領作戰,正成為其軍事變革實踐中的一個顯著標誌。

    長期以來,按照傳統模式,一些軍隊軍種與軍種、係統與係統、平台與平台之間始終存在“你訓你的”或“我練我的”趨向,追求“各自為陣”,唱“獨角戲”等現象。不可否認,軍事訓練或軍事演習中為達到一定效果,追求一些“單項突出”甚至是“特色成果”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實戰不是約定,會遇到更多意外情況。伊拉克戰爭中,盡管美軍運用了多種信息化保障手段,使戰時總帶寬大大增加,卻仍然存在通信障礙和信息迷霧等難題。據外電評論,在今年3月美韓兩國“關鍵決斷”/“鷂鷹”聯合軍演中參演兵力達7.6萬人,創造了演習史上的新紀錄,但同時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你演你的”、“我演我的”成分。

    因此,外軍認為,欲贏得現代戰爭的勝利,盡管因素是多方麵的,但必須克服和擺脫訓練中的“獨角戲”。切實按照“仗怎麽打,兵就怎麽練”的原則,展開訓戰融合訓練,力求最大限度地縮小平台與平台之間的訓戰差距,促使核心戰鬥力的快速增長。

    ■著力構建立體化預置保障體係

    在20世紀80年代,美軍就明確提出了“適應保障”、“精確保障”等理論,並在部隊訓練、演習中全麵實踐。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對各種裝備保障平台進行了周密組合,將海上預置船隊、運輸直升機、裝備維修與工程建築等鏈接起來,建立起龐大的陸海空一體的立體保障體係;此外,如伊朗“神聖先知”多軍兵種聯合、泰美“金色眼鏡蛇·2009”多邊聯合軍事演習,都分別在地麵、海上和空中進行了保障平台預置,旨在全方位提高平台與平台之間的“互保”能力,著力加強保障平台建設。在方式上實現由應付一般機械化戰爭向打贏信息化戰爭轉變,由相對分散功能單一的保障平台向集約合成的保障平台轉變,由數量規模型的保障隊伍向質量效能型的保障隊伍轉變,由組織常規技術保障向組織高技術保障轉變,從而不斷適應軍隊完成多樣化任務的需要。(文/黃世海 圖/秦德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