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騎士歸來---歐洲第四代輪式裝甲車先行者 非主流“半人馬座”

(2009-10-30 07:41:04) 下一個


目前,AMV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輪式裝甲車之一。2003年,我國兵工係統的代表團在參觀了AMV輪式裝甲車之後,對其務實的總體設計、優異的性能和精良的配置讚不絕口。而後來我國麵世的VN1型8×8輪式裝甲車,明顯帶有AMV輪式裝甲車強調性價比的設計思想。



鄭 鑫 鄭嘉楠 《現代兵器》 2009年第03期


聖約翰騎士軍團——歐洲中世紀最古老的騎士軍團,他們沒有聖殿騎士的驍勇善戰,也不像條頓騎士那樣係出名門,然而恪守“守衛信仰、幫助苦難”的信條,遊走四方愈發老而彌堅、延綿至今,這和歐洲第四代輪式裝甲車三個非主流車型的經曆不期而遇。意大利“半人馬座”車族是歐洲第四代輪式裝甲車的先行者;在冰原上苦苦期待了若幹年後,芬蘭AMV戰車走出北歐,受到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和祖魯人的追捧;“潘德”輪式裝甲車族在寂寥和絕望中倔強前行,沒人懷疑他們終會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央。
  
  
  第三篇

  劍走偏鋒的聖約翰騎士軍團
  
  歐洲第四代輪式裝甲車非主流車型述評
  
  痛苦的先賢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完成第一代主戰坦克裝備計劃之後,意大利軍方對未來重裝部隊的效能產生了懷疑,他們敏銳意識到“對付(非核武器條件下)常規威脅,僅僅依靠大量的裝甲部隊是不夠的,而應將炮兵、武裝直升機和輕型步兵部隊混合使用。這些部隊具有更大的機動性,在(意大利)山區地形條件下作戰更為有效”。特別是局限於意大利地形特征和農場主們對耕地的保護,重裝部隊的活動區域被大大壓縮。加之重裝部隊建設耗資巨大一直受到國會議員的責難,因此意大利軍方在80年代初期的陸軍編製變革中,明確“新的方案中,陸軍的作用將是防禦性的,而非進攻性的”。

  在後來給共和國議會預算委員會的報告中,意大利的將軍們重點渲染了輕裝部隊的特點:“輕裝部隊能夠在現代化戰場上,有效完成多樣化的作戰任務。他們不僅可以在北部山區和東部丘陵地帶執行防禦任務,擊毀(華約部隊的)主戰坦克,還可以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網進行大範圍機動,到南方海岸線執行反登陸作戰。更重要的是,規劃中的輕裝部隊可以執行敏感區域的警戒和偵察任務,對敵滲透部隊作出快速反應或為國內突發事件提供軍事支援”。隨後,議會批準了陸軍編製變革方案,將大批M47中型坦克和M60A1主戰坦克退役後的6個機械化步兵旅的重裝部隊,改編為1個裝甲騎兵旅和7個獨立裝甲騎兵團。“半人馬座”8×8型輪式裝甲車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從正式的名稱“輪式坦克殲擊車”來看,該車相對於同樣搭載有105毫米反坦克炮的法國AMX-10RC輪式偵察車,其防禦作戰的色彩更為明顯。
  
  為了最大限度調集國內的技術力量和平衡國內各大財閥之間的利益,意大利軍方將陸軍改編後的所有裝備合同,包含重裝部隊(C1“公羊”主戰坦克與VCC-80“標槍”步兵戰車)和輕裝部隊(“半人馬座”輪式坦克殲擊車與“美洲獅”輪式裝甲輸送車)的采購訂單統一打包,整體授予菲亞特•依維柯公司(私有企業)和奧托•梅萊拉公司(國有企業)的合資子公司——意大利依維柯•奧托地麵武器公司,正式合同於1984年晚些時候簽訂。按照依維柯•奧托公司最初的規劃,輕裝部隊的主要裝備分為三個基礎車型:AVL6634型4×4輕型裝甲車、AVM6633型(4×4)中型裝甲車和AVH6636型(6×6)重型裝甲車。但是在後來的技術論證過程中,AVH6636型(6×6)重型裝甲底盤在搭載大口徑高膛壓反坦克炮後,並不能確保實現機動能力和火力性能的統一,參與設計的工程師們決定采用尺寸更大的8×8方案,編號為AVH6638。先行開工的兩個項目:AVL6634型4×4輕型裝甲車和AVH6638型(8×8)重型裝甲車,就是後來的“美洲獅”輪式裝甲輸送車和“半人馬座”輪式坦克殲擊車。

  與重裝部隊的履帶式作戰車輛研製工作進展較為緩慢不同的是,為裝甲騎兵部隊研製的兩個項目進展極為順利。按照合同,奧托•梅萊拉公司負責輪式作戰車輛兩個項目的炮塔——火控係統及武器研製工作,菲亞特•依維柯公司負責車體、動力係統和行走係統的研製,並負責最後的總裝工作。1987年1月,首輛“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試驗樣車在阿爾卑斯山下的博爾紮諾市依維柯工廠組裝完畢,當年,依維柯•奧托共向意大利陸軍交付了4輛“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試驗樣車。1988年,根據軍方的初步試驗結果和改進建議,依維柯•奧托公司對“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再次進行了完善,隨後向軍方交付了4輛機動性試驗樣車和1輛防護能力試驗樣車(有資料顯示“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的試驗樣車共7輛,應該是未統計首輛樣車和防護試驗樣車)。在隨後一年多的試驗曆程中,軍方不但在意大利進行了山區機動試驗和火炮發射試驗,還將樣車分別送往挪威和北非地區,進行寒區試驗和熱帶沙漠試驗。

  1990年初,意大利軍方的裝備預算得到了議會預算委員會的批準,軍方隨即向依維柯•奧托發出了總量為450輛的采購訂單。根據合同,首批采購量為250輛和同等價位200輛的追加訂單。1990年,軍方要求依維柯•奧托公司先行供應10輛預生產型“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而車輛的正式生產從1991年1月開始,以每個月10輛的速度向陸軍交付,首批訂單的250輛生產任務要求於1993年晚些時候全部完成,第二批200輛的追加訂單將按照軍方的需要適時生產。1993年中期,采購雙方緊急磋商達成一致意見,200輛的追加訂單被削減到150輛。軍方用於交換的條件是:支持依維柯•奧托公司在“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基礎上,開發“半人馬座”VBC步兵戰車,不過軍方並不保證一定采購,也不向“半人馬座”VBC提供任何研發費用,所有的研製投資風險必須由依維柯•奧托公司自行承擔。不過,依維柯•奧托公司自籌資金開發的“半人馬座”VBC步兵戰車,後來也得到了249輛的訂單,其中包含172輛標準型步兵戰車,36輛反坦克戰車,20輛裝甲指揮車和21輛救護車(另有一說法,是21輛運輸車)。
  
  1993年,麵對形勢惡化的索馬裏軍事衝突,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在索馬裏地區實施維和行動,意大利軍方也接到了派遣維和部隊的請求。經過慎重考慮,陸軍參謀部決定派遣重組不久的裝甲騎兵旅進駐東非,這支部隊剛剛完成了“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的裝備。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索馬裏混亂的局麵中,意大利裝甲騎兵部隊憑借著“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良好的防護能力和強大的火力威懾,竟然無一人在行動中喪生。由於該車機動性能良好,它經常被用來執行巡邏警戒任務,效率之高令人無不交口稱讚。至於在摩加迪沙被軍閥們的散兵打得落花流水的美國第75“遊騎兵”團,對意大利裝甲騎兵旅的裝備更是隻有眼饞的份兒。

  隨後,意大利裝甲騎兵部隊參與了前南斯拉夫地區的維和行動,表現同樣出類拔萃。1998年底,西班牙皇家陸軍向依維柯•奧托公司發出了22輛的訂單,用於組建2個裝甲騎兵連。2000年,美陸軍向意大利陸軍租借了16輛以用於裝備機動火炮係統前的訓練,後來租借合同從最初的兩年延長至2004年,迄今這16輛裝甲車仍滯留在美國。在試驗中,美國人對“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的表現同樣是讚不絕口,以至於他們幾次討論是否有必要大批采購以取代“斯特瑞克”為底盤的機動火炮係統,終因無法由搭載C-130運輸機而作罷。有道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充分領略了“半人馬座”的優點之後,2002年西班牙皇家陸軍向依維柯•奧托公司發出了追加62輛的采購訂單,其生產任務在2006年全部完成。

  當然,“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的故事還在繼續。1998年,依維柯•奧托公司利用西班牙訂單的盈利對“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二次開發,對動力傳動係統重新進行了設計,進一步提升其機動能力。更重要的是,意大利人將安裝有120毫米反坦克炮的“重拳”III型炮塔搬上“半人馬座”底盤!經過多年的試驗改進,“半人馬座”120毫米坦克殲擊車出現在2006年“歐洲薩托利陸軍武器展覽會”上,引起各國軍事觀察家的密切關注。2008年8月18日,該車找到了第一個買主——阿曼皇家衛隊。根據已經簽訂的合同,依維柯•奧托公司將在1年內向阿曼交付6輛。事實上,所有人都明白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順便說一句:依維柯•奧托公司的另一個經典之作“美洲獅”裝甲輸送車,在上世紀90年代先後獲得了意大利陸軍三批訂單,總計586輛。遺憾的是,十多年來它沒有獲得一份海外訂單。不過,在遠東一個和“美洲獅”裝甲輸送車技術上同宗同源的FB05裝甲輸送車正在大賣特賣。
  
  曾幾何時羅馬是世人最向往的城市之一,亞平寧的每一座建築都是美奐美侖的傳奇,意大利製造更是傳世精品的代名詞。但是我們想說的是,意大利人不會做生意已經很久了!海灣戰爭之後,幾乎所有參與這次戰爭的西方國家都伸出刀叉,分享著美味的阿拉伯大餅——戰後龐大的軍事裝備采購訂單,隻有意大利例外!他們連一輛戰車都沒有賣出去。與同期瑞士人開發的“皮蘭哈”III收獲了上千輛的訂單相比,技術更優秀的“半人馬座”裝甲車族讓人不得不唏噓不已。掌控著意大利地麵武器產業絕大多數股權的阿涅利家族,關心治下玩物——尤文圖斯足球的成績勝於車輛外銷訂單多少的習性,不得不讓人惋惜驍勇善戰的“半人馬座”戰車簡直就是投錯了胎!
  
  冰原上的追隨者

  在北歐幽遠寒冷的冰原上,有數個被皚皚白雪、泥濘的沼澤、茂盛的針葉林覆蓋的國家,他們是挪威、芬蘭、瑞典、瑞士、冰島等。這裏有歐洲最古老的王室、世界上最潔淨的冰水溪流,當然也有如焰火般燦爛的雪絨花。和東歐那些被流放的斯拉夫人後裔對各種精美武器有著天然的嗜好不同;和南歐那些自以為是地炫耀羅馬帝國驕奢淫逸生活的高盧人,癡迷於從各種穀物、花朵、水果中蒸餾和壓榨白蘭地、玫瑰露、橄欖油以果口腹之欲不同;與西歐那些養尊處優以所謂純正盎格魯-薩格遜血統駕駛戰艦到處燒殺搶掠不同;苦寒之地的人們秉承了整個歐洲的精華,他們擁有比威士忌更醇烈的伏特加;他們擁有比諾丁漢兵工廠更精密的火炮;他們讓全世界2/3人手中握著精美的諾基亞、愛立信手機;當然他們還有VOLVO、SCANIA、SAAB和SISU......

  聖誕老人的故鄉,必是精致禮物充盈的地方。AMV(模塊化裝甲車),就是西蘇(SISU)汽車公司送給全世界陸軍士兵最好的禮物。西蘇汽車公司是歐洲曆史最悠久的專業卡車公司之一,早在1931年就開始生產3.5噸級商用卡車。二戰中,西蘇汽車公司被投靠了納粹德國的芬蘭政府實施國有化,並與芬蘭瓦納亞公司合並,專門用於生產軍用車輛。二戰後,芬蘭接受了前蘇聯的社會結構,西蘇汽車公司也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國營企業。由於長期接受西方工業技術規範的浸淫,西蘇汽車公司和歐洲傳統的工業企業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係。特別是因為前者在車載發動機方麵長期積弱存在動力“心髒病”問題,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西蘇汽車公司標配的發動機有英國利蘭(Leyland)發動機、羅伊斯•羅爾斯(Rolls•Royce)發動機和瑞典斯堪尼亞(Scania)發動機,利蘭和斯堪尼亞更是各自收購了西蘇汽車10%的股權。70年代,西蘇汽車吸收康明斯(Cummins,美國著名的獨立發動機供應商)作為戰略投資者。90年代,雷諾汽車公司取得了西蘇汽車公司的控股權。事實上,無論是康明斯,還是雷諾,都沒有真正提升西蘇汽車的技術水準。這是因為西蘇汽車一直致力於發展高寒、高緯度山地條件下的重型卡車,其高強度、高承載的驅動係統在良好的高速公路上難以凸現商業價值,不過特殊行駛環境下積累的技術素養,對輪式裝甲作戰車輛的研製大有裨益。也許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本世紀初期西蘇汽車擺脫了雷諾的控製,和芬蘭的另外幾家裝備製造企業聯合組建了帕特裏亞防務集團公司。目前,帕特裏亞防務集團公司下屬的帕特裏亞車輛公司(Patria Vehicle ),就是原西蘇汽車從事特種車業務的部門。

帕特裏亞防務集團公司生產輪式裝甲車輛的曆史,還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原西蘇汽車競標芬蘭陸軍輪式裝甲車替代計劃之時。1982年初,針對芬蘭陸軍換裝BTR-60PB輪式裝甲車的設想,芬蘭的兩大機械工業企業:以生產商用車為主的西蘇汽車公司和以生產乘用車、農用機械為主的瓦爾梅特(Valmet)機械公司,分別遞交各自的設計方案。同年年底,西蘇汽車公司製造出代號為XA-180型(6×6)輪式裝甲車的樣車,瓦爾梅特機械公司製造出Valmet 1912-6型(6×6)輪式裝甲車的樣車。1983年12月,經過近一年的試驗後,芬蘭陸軍正式宣布XA-180型輪式裝甲車中標。據說,XA-180型輪式裝甲車之所以獲勝有兩個原因:總體設計簡單可靠;與芬蘭陸軍已經裝備的西蘇SA-150VK型(4×4)6.5噸級越野卡車零部件通用率高達90%以上。不過有意思的是,由於西蘇汽車公司在發動機上毫無建樹,XA-180型輪式裝甲車不得不采用競爭對手——瓦爾梅特生產的611DSBJA型六缸水冷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首批訂單59輛,生產跨度不超過3年。

  1994年,在XA-180型輪式裝甲車基礎上,西蘇汽車公司換裝了更大功率的瓦爾梅特612 DWI型六缸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並且為其配備上先進的阿裏遜MD 3560P全自動變速箱。對載員艙進行了重新設計,頂艙蓋和射擊孔的布局更加合理,車身還噴塗了新型吸波漆。在完成設計後,新型車輛被命名為XA-185型輪式裝甲車。1998年,在XA-185基礎上,西蘇汽車公司換裝了更環保的瓦爾梅特612 DWIBIC型六缸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全自動變速箱也換成了最新型的MD 3560PR型。在加強整車的防護能力之後,新車被命名為XA-200型輪式裝甲車。在長達近20年的生產曆程中,西蘇汽車發展出XA-180、XA-185和XA-200三個技術平台(合稱“帕斯”係列輪式裝甲車),先後裝備了芬蘭、瑞典、挪威、愛沙尼亞、荷蘭、加納和愛爾蘭等國家,總計生產量超過1000輛。

  坦誠地講,“帕斯”係列輪式裝甲車三個平台的總體技術水準,在同時代國際輪式裝甲車(譬如法國VAB、德國TPz-1和中國WZ551等車型)中處於中下地位,甚至以傳統的地麵武器設計思想看來,該車缺點不少:車體不但高大,而且輪距過大,其外形尺寸甚至超過8×8“皮蘭哈”III輪式裝甲車;驅動係統直接采用商用卡車硬軸驅動橋,全無流行的獨立懸掛斷開式驅動橋;懸掛係統直接移植商用卡車的半橢圓鋼板彈簧,和流行的變剛度螺旋彈簧、油氣彈簧等先進技術絲毫不沾邊。冷戰時期的下等貨,在冷戰結束後的維和行動中卻成了香餑餑。車體(載員艙)寬大,即使搭載10名高大的北歐士兵,仍然十分寬鬆;傳統的硬軸驅動橋和鋼板彈簧在危機四伏的雷區,反倒有良好的防爆性能,爆炸後的車橋零部件不至於擊穿裝甲板危及車內人員安全。以至於除了芬蘭之外,其他購買“帕斯”係列輪式裝甲車的國家都是出於參與維和行動的目的,有道是“時勢造英雄”。不過,“帕斯”係列輪式裝甲車簡潔實用的設計風格、強調武器裝備性價比的思路卻得到傳承,成為世界獨樹一幟的地麵武器裝備供應商。
  
  2000年,在向雷諾回購自己的股份後,西蘇汽車公司特種車輛部門加入了帕特裏亞防務集團公司,隨後開始研發新一代輪式裝甲車輛。2001年,AMV輪式裝甲車的首輛樣車組裝完畢,隨後交付芬蘭陸軍進行機動性試驗。和其他國家陸軍裝備往往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設計試驗不同,AMV輪式裝甲車同樣顯示出芬蘭人的高效。

  2002年初,AMV輪式裝甲車被運送到波蘭,參與波蘭陸軍下一代裝甲車的競標。同年12月,波蘭國防部宣布AMV車族中標,整個采購合同價值12億歐元,總裝備數量為690輛。由波蘭WZM公司擔任合同總承包人,帕特裏亞公司則是底盤主承包商並向前者轉讓AMV的全部知識產權。波蘭將根據自身需要,在帕特裏亞公司的底盤基礎上進行二次改裝。

  波蘭訂購的690輛AMV包括:313輛的步兵戰車型(安裝意大利奧托•梅萊拉“重拳”30P炮塔和30毫米ATK MK-44機關炮);87輛裝甲人員輸送車;118輛裝甲指揮車;48輛工兵偵察車;46輛裝甲戰場救護車;46輛裝甲救援車和32輛裝甲偵察車(6×6驅動)。目前,這批車輛已經基本交付完畢。2003年,帕特裏亞防務公司為芬蘭陸軍再次提供了兩輛AMV輪式裝甲車,供其進行深度戰術試驗。2004年12月,帕特裏亞公司收到芬蘭國防軍確認訂單,合同價值9600萬美元,總采購數量為86輛,其中包含62輛裝甲輸送車和24輛AMOS迫擊炮係統的底盤。
  
  2005年3月,南非陸軍開始實施換裝新型步兵戰車的“馬鐵蹄”(Hoefyster)計劃。參與競標的車輛除了AMV之外,還包括VBCI步兵戰車和皮蘭哈”IV步兵戰車等。在曆經兩年的試驗和磋商後,帕特裏亞防務集團公司以向南非迪奈爾軍火集團公司地麵係統分部轉讓AMV的生產許可證為代價,贏得了南非輪式步兵戰車項目264輛的合同。2007年,AMV贏得了克羅地亞陸軍輪式裝甲車的合同,合同總價值高達2.76億美元,共包括126輛AMV裝甲車(其中8×8型84輛、6×6型42輛)。

目前,AMV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輪式裝甲車之一。2003年,我國兵工係統的代表團在參觀了AMV輪式裝甲車之後,對其務實的總體設計、優異的性能和精良的配置讚不絕口。而後來我國麵世的VN1型8×8輪式裝甲車,明顯帶有AMV輪式裝甲車強調性價比的設計思想。
  
  從曆史來看,芬蘭似乎就像是一個從來都不去學著成熟的孩子,二戰中僅為了和前蘇聯的恩怨一意孤行投靠了納粹德國;戰後又“一不小心”站到了北約的對立麵。前蘇聯解體後,芬蘭似乎不介意自己的尷尬地位,更沒有像波蘭、烏克蘭等國家那樣迫不及待地貼近歐盟、投靠北約。而西蘇更是從來不介意生活在強者的夾縫中,冰原上的人們知道行走在正統的邊緣終會看到絢麗的極地之光。一如AMV車族,這個薈萃了東西方戰車設計思想的產物,一不小心收割了北約東擴後地麵武器采購的最大果實,更要命的是:芬蘭迄今都不是北約成員國。或許我們隻能說,AMV車族是歐洲第四代輪式裝甲車非主流車型的經典。
  
  守望者的巔峰之作

  從多瑙河流而上就來到阿爾卑斯山的東麓,捷克的別爾森州、德國的巴伐利亞州、巴登-符滕堡州、奧地利的上奧地利州和薩爾茨堡州在此比鄰而居。千百年來,清澈的高山雪融水養育著智慧嚴謹的機械工人,這裏最有名的莫過於汽車了。毋寧說卓越的寶馬和保時捷,抑或尊貴的奔馳和奧迪,又或樸實的斯柯達等,均產自這一區域。今天我要說的是,在恩斯河(多瑙河的支流)中遊有一條小河匯入,在小河的岸邊有一個小鎮,在小鎮的中央有一個企業,出產著世界著名的汽車。小河的名字叫做斯太爾河,小鎮的名字叫做斯太爾城,企業的名字叫做斯太爾-戴姆勒-普赫,車的名字叫做斯太爾(STEYR)。
  
  上世紀60年代後期,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憑借著在商用車(斯太爾重型卡車和平茨高爾輕型越野車)領域的傑出成就,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機械企業。1972年,他們收購了位於奧地利維也納新城的紹勒爾-維爾克(Saurer-Werke)機械公司,重返地麵武器市場(二戰中該企業曾為納粹德國生產過多種武器)。在原紹勒爾-維爾克的老式產品基礎上,完成SK105“騎士”輕型坦克和4K7FA裝甲輸送車的研製之後,斯太爾公司決定利用在卡車上的技術優勢,發展輪式裝甲戰車。不過糟糕的是,奧地利聯邦軍可沒有為斯太爾公司準備午餐,他們把發展輪式車輛國防預算的蛋糕送給了別人:由奧地利汽車製造廠(ÖAF)、格拉夫-史蒂夫特汽車公司(Graf & Stift)和奧地利鋼鐵聯合公司(VOEST,國內習慣稱之為“奧鋼聯”)組成的項目組。這樣的局麵無疑是讓人十分沮喪的,更何況斯太爾公司正在全力研發91係列新型卡車(1983年被中國重型汽車聯營公司引進生產),沒有一先令(奧地利貨幣單位)的財政支持完全自掏腰包研製裝甲車,這筆買賣看起來十分不劃算。好在聯邦軍給了斯太爾公司一個承諾:可以平等參與聯邦軍陸軍輪式裝甲車的競標。強者總是在不利的條件下抓住極小的機會成就一番事業,斯太爾也不例外。
  
  1979年,斯太爾公司在“斯太爾”91係列新型卡車的技術基礎上,開始研製“潘德”(也稱“遊騎兵”)輪式裝甲車。而他們的對手們則選擇在奧地利汽車製造廠ÖAF20.320卡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MAN KAT1軍用越野車)基礎上,研製ÖAF輪式裝甲車。ÖAF輪式裝甲車項目組集合了國內兩家汽車公司和一家世界頂級的鋼鐵企業,加之有奧地利聯邦軍大筆的財政預算支持,首輛樣車很快就於1980年晚些時候下線。而斯太爾公司的首輛“潘德”輪式裝甲車,直到1984年才設計完成。之所以ÖAF輪式裝甲車先於“潘德”輪式裝甲車五年完成設計,卻沒有得到聯邦軍的訂單,一個根本的原因:ÖAF輪式裝甲車的技術水準實在太平庸了。

  ÖAF輪式裝甲車和“潘德”輪式裝甲車的樣車,就外觀和防護而言,二者在伯仲之間,皆采用了動力前置的布局和低矮流暢的外形,裝甲均以防禦7.62毫米穿甲彈近距離攻擊為目標。就動力-傳動係統而言,ÖAF輪式裝甲車明顯占優,該車采用了成熟的MAN D2538型V8柴油發動機和7擋自動變速器,最大輸出功率235千瓦。而“潘德”輪式裝甲車的樣車采用的是,應用於“斯太爾”90商用卡車的WD612型直列六缸水冷發動機和阿裏遜MT653DR自動變速器,最大輸出功率隻有154千瓦。然而ÖAF輪式裝甲車致命的缺陷出現在行走係統上,為了趕進度該車采用了上世紀80年代較為保守的後雙聯橋6×6驅動設計,而“潘德”輪式裝甲車的樣車則采用了等軸距6×6驅動設計。對於奧地利這樣一個以高山丘陵為主要地貌特征的國家來說,雙聯橋6×6驅動設計在轉向能力、越壕能力和武器搭載能力上的先天缺陷,幾乎是不可以被容忍的。在進行了草草的機動試驗後,ÖAF輪式裝甲車被束之高閣,而後的十多年中連一輛車的訂單也沒有獲得,而“潘德”輪式裝甲車卻愈挫愈勇終成大器。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提及的是,德國MAN在柴油發動機和重型卡車方麵(包含軍用野車)是世界頂級的行家裏手,但是以其技術發展起來的輪式裝甲車卻命運多舛。在德國MAN敗給了奔馳(“狐”式裝甲車和“山貓”式偵察車都是奔馳技術),在奧地利ÖAF敗給了斯太爾。1991年,德國MAN商用車公司收購了斯太爾公司的卡車業務(斯太爾城),不包含輕型越野車業務(格拉茨),也不包含地麵武器業務(維也納)。

  事實上,“潘德”輪式裝甲車走上了一條時乖運蹇的發展之路,令眾多軍事愛好者不得不歎息造化弄人。1985年,斯太爾公司完成了第一輪樣車的設計工作,在隨後的三年中先後製造了7輛樣車。其中3輛交付奧地利聯邦軍進行裝備試驗,2輛留在斯太爾公司作動力試驗,1輛在1986年交付英國皇家軍械公司和英國陸軍進行試驗,1輛在1987年交付瑞典陸軍進行高緯度寒區試驗。三年的試驗過後,除了對動力冗餘稍有指摘之外,“潘德”輪式裝甲車的表現可謂是無可挑剔。1988年,斯太爾公司完成了第二輪共3輛樣車的研製。隨後,其中2輛樣車分別於1988年底和1989年初,被送到科威特進行熱帶沙漠試驗,同時競標科威特輕裝部隊的采購計劃。在全部試驗項目完成之後,還沒來得及簽訂合同,海灣戰爭就爆發了,這2輛“潘德”輪式裝甲車就成了伊拉克的戰利品,進入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以至於日後有人戲謔,伊拉克才是世界上第一個裝備“潘德”輪式裝甲車的國家,個中的辛酸和無奈讓人哭笑不得。1991年,前蘇聯解體後,波蘭開始嚐試按照西方模式組建輕裝部隊,向斯太爾公司發出邀請,對“潘德”輪式裝甲車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試驗。1992年,中國台灣當局為了發展輕裝部隊,向法國VAB輪式裝甲車和“潘德”輪式裝甲車發出邀請,將其與當局自行研製的CM-31輪式裝甲車進行對比試驗。無獨有偶的是,波蘭和台灣當局均對“潘德”輪式裝甲車的水上機動能力不甚滿意。從1979年開始發展,曆經了近15年的時間先後研製了三輪方案十幾輛樣車,斯太爾毫無收獲。
  
  1993年,斯太爾公司對“潘德”輪式裝甲車進行了第三輪研製,製造了2輛樣車交付奧地利陸軍再次進行試驗。1994年,麵對冷戰後區域衝突加劇導致的人道主義危機特別是巴爾幹危機,作為永久中立國的奧地利(得到了蘇、美、英、法四國認可,國際法中承認的永久中立國隻有瑞士一個)決定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的指派,派遣奧地利聯邦軍陸軍參與國際維和行動。鑒於聯邦軍的地麵武器以重型裝備為主,國民院(議會上院)批準了國防部關於組建輕型裝甲部隊的方案。在得到支持後,1994年底,國防部采購部門和斯太爾公司簽訂了購買68輛(加上2輛樣車,合計70輛)“潘德”輪式裝甲車的正式合同。1995年3月底,第一輛正式生產型“潘德”I輪式裝甲車交付陸軍,全麵生產工作從當年10月正式展開,盡管這期間陸軍曾經就“槍騎兵”步兵戰車預算超支問題,試圖推遲裝備“潘德”I甚至壓縮采購數量。但是維和任務的緊迫,使國防官僚們不敢再猶豫,最後一輛於1996年8月完成交付。

  曆經磨難的“潘德”輪式裝甲車終於迎來了光榮時刻。1996年初,在經過多輪的論證和比較之後,科威特正式宣布“潘德”I在與LAV-25的競爭中勝出,得到科威特國民衛隊70輛輪式裝甲車的訂單。作為附加條件,斯太爾公司需要向美國通用地麵武器公司轉讓“潘德”I的知識產權,由前者提供車輛的主要零部件,在後者的子公司美國AV技術公司生產。全部的生產任務在1997—1999年完成。好事成雙,1996年底,比利時宣布將該國裝備陸軍的54輛(後追加訂購6輛)輪式裝甲車的合同,授予“潘德”I輪式裝甲車。但是為了保證比利時機械工人的就業,斯太爾公司需要向比利時埃斯佩思汽車公司轉讓“潘德”I的知識產權。1998年,剛剛走出戰火的斯洛文尼亞宣布,“潘德”I輪式裝甲車在與德國蒂森•亨舍爾TPz-1“狐”式裝甲車、瑞士莫瓦格“皮蘭哈”III輪式裝甲車的競爭中獲勝,中標該國陸軍70輛輪式裝甲車的采購合同。附加條件采用“比利時模式”,斯太爾公司需要向斯洛文尼亞斯托•拉夫內•杜公司轉讓“潘德”I的部分知識產權。事實上,工業基礎薄弱斯洛文尼亞隻負責裝甲板的焊裝和車輛總裝,絕大部分零部件都由斯太爾公司提供。2000年,為了試點“過渡旅戰鬥隊”(IBCT)的建設,美國陸軍坦克機動車和武器司令部(TACOM,負責美國地麵武器裝備的試驗和采購)和斯太爾公司簽訂了50輛“潘德”I輪式裝甲車的采購合同,用作“裝甲地麵機動係統”(AGMS)的裝備試驗,其生產任務同樣由美國AV技術公司完成。不過,在後來的“斯特瑞克”旅的正式競標中,“潘德”I輪式裝甲車和“半人馬座”輪式裝甲車敗給了“皮蘭哈”III型,失去了3000多輛裝甲車的巨量訂單。

 1997年,波蘭對“潘德”I輪式裝甲車發出邀請,與“皮蘭哈”III型8×8再次進行對比試驗,曆經了1年多試驗後,波蘭將試驗結果反饋給斯太爾公司。在接受了美國“斯特瑞克”旅競標失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了國際輪式地麵武器的技術發展趨勢之後,斯太爾公司對“潘德”輪式裝甲車進行了重新設計,保留了其超一流的總體布局、良好的防彈外形和優秀的傳動-行走係統,對車輛的動力-傳動係統進行了重新設計,引進了大功率的美國康明斯發動機和阿裏遜自動變速箱,並在車載動力-傳動-行走的電子控製係統上下了大功夫。斯太爾公司於2001年初研製出6×6和8×8兩種驅動的新一代“潘德”輪式裝甲車,並於同年9月交付奧地利陸軍進行機動試驗。試驗獲得了滿堂紅,其各項指標均達到世界頂級水準,新一代“潘德”輪式裝甲車隨即被命名為“潘德”II輪式裝甲車。

  2001年晚些時候,“潘德”II輪式裝甲車交付波蘭,和AMV輪式裝甲車、“皮蘭哈”III輪式裝甲車一起進行對比裝備試驗。2002年12月,波蘭國防部宣布購買帕特裏亞AMV車族作為波蘭陸軍下一代裝甲車,合同總價值為12億歐元,全部訂單為(包含特許生產)690輛。誌得意滿的“潘德”II輪式裝甲車遭到當頭棒喝,整整十年的合作和努力付諸東流。好在壞消息沒有接踵而至,2003年5月,深諳“潘德”輪式裝甲車之優異性能的斯洛文尼亞,由斯托•拉夫內•杜公司向斯太爾公司購買許可證,為其陸軍生產36輛“潘德”II型6×6輪式裝甲車。2003年底,葡萄牙陸軍為改善自己的輕裝部隊,對8×8型裝甲車進行招標。2005年2月,在“皮蘭哈”III輪式裝甲車不戰而退後,葡萄牙陸軍宣布“潘德”II型輪式裝甲車中標,總訂單為293輛(另一說為300輛)。其中240輛裝備陸軍、20輛裝備海軍陸戰隊,另外的33輛“潘德”II輪式裝甲車用作105毫米機動火炮係統的底盤。這是迄今為止,“潘德”II型輪式裝甲車獲得的最大單筆訂單。克羅地亞國防部於2005年底發布了招標書,采購128輛包括10種變型車的8×8裝甲車,參與競爭的車輛為“潘德”II輪式裝甲車、AMV輪式裝甲車。2007年初標書揭標,AMV輪式裝甲車贏得了克羅地亞陸軍這筆總價值高達2.76億美元合同。2006年初,斯洛文尼亞陸軍盯上了“潘德”II型8×8輪式裝甲車,同樣由斯托•拉夫內•杜公司向斯太爾公司購買許可證,這筆訂單的總數量為135輛。這是斯洛文尼亞第3次裝備“潘德”輪式裝甲車。

  2006年法國薩托裏防務展前夕,斯太爾公司與捷克簽署了一項價值8.21億歐元的合同,提供199輛(另包含35輛的追加采購權)新一代“潘德” II 8×8輪式裝甲車。2007年12月10日,捷克單方麵宣布撤銷這筆合同,理由是斯太爾公司沒有履行合同:按時在11月底以前向捷方送交第一批17輛合格的裝甲車。捷克國防部稱,捷方專家對樣車檢測表明,93項指標中有24項沒有達到要求,事實上這是莫須有的罪名。2008年3月,經過雙方聘請的獨立第三方機構的測評,斯太爾公司與捷克國防部對此前的合同進行了修訂,訂單由199輛改為107輛。此一番波折,可謂是跌宕起伏!恰恰是在這風雲變幻的背後,是美國通用地麵武器公司在作祟。美國通用地麵武器公司的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是在輪式地麵武器的發展上,始終是糊不上牆的爛泥,最終不得不依靠資本的力量,他們於1999年和2003年先後收購了歐洲三大輪式地麵武器公司:瑞士莫瓦格、西班牙聖•巴巴拉和奧地利斯太爾公司。

  對於斯太爾城,冷戰的結束沒有帶給多少好消息。斯太爾-戴姆勒-普赫的商用車部分被德國人買走了,特種裝甲車部分被美國人買走了,大名鼎鼎的“平茨高爾”遠嫁了陰濕的英倫,輕武器製造部分執意另立門戶“斯太爾•曼利徹爾”,就連城市中心那數百年曆史的煉鋼高爐,也被中國人原封不動地搬到了一個叫做濰坊的小城。人們說斯太爾消失了!然而奧地利人精湛的機械工業技藝,仍然存在於人們的視野中,一如被德國曼公司收購了的斯太爾卡車依然保留著梯形間條格柵的麵孔,一如“潘德”II輪式裝甲車仍然沿用獨樹一幟的懸掛係統和WD標示的發動機,一如那隻具有數百年曆史的靶標城徽依然代表著經典和驕傲!被資本浪潮奴役了思維的人們,又怎會明白舊日王朝孤臣的深深執著?“潘德”的守望,是一種微笑的巔峰之作。
  
  
  尾聲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裏,我們有太多的理由去相信《馬太福音》關於“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宿命。然而,上蒼終究不忍心銳意進取者被弱肉強食。依維柯•菲亞特公司、芬蘭帕特裏亞車輛公司和斯太爾-戴姆勒-普赫並不是天然的強者,他們的頭銜上往往閃爍“二流”的光澤,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以自己的準則從強者手裏爭奪訂單。在古老的東方有著關於“天助自助者”的哲學,相信“半人馬座”8×8戰車、AMV型8×8戰車和“潘德”II戰車正是深諳此道,才在競爭激烈的歐洲地麵武器市場上低調而又茁壯的成長著。歐洲地麵武器的生命力之頑強,不是取決於萊茵金屬、維克斯和潘哈德們的強勢,更得益於“非主流”設計的一意孤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