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第一種\'輪式坦克\':意大利\'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組圖)

(2009-10-30 07:34:00) 下一個

第一種"輪式坦克":"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
2009年07月   來源:新華網綜合

意大利B1“半人馬座”(Centauro)輪式裝甲車

    上世紀80年代初,意大利陸軍提出了“半人馬座”輪式裝甲車的計劃,用以取代已經老化的美製M47坦克。計劃要求車輛必須具有出色的行駛穩定性、高的承載能力、卓越的戰術及戰略機動能力,在保證機動性能的同時還要求車體能夠抵禦小口徑步兵武器的攻擊,另外車輛結構須適於車族化發展,並且所有車型應具有相同的機動性、後勤支持性以及防護性能,必須采用當時成熟的技術。

    針對軍方提出的一係列要求,依維柯·菲亞特公司和奧托·梅萊拉公司首先合開發出“單人馬座”坦克殲擊車,之後又演變出一係列的變型車,實現了車族化的目標,整個車族的底盤均由依維公司負責,武器係統則由奧托·梅萊拉司來負責。1984年初,意大利陸軍提出對“半人馬座”的具體要求,裝備一門北約標準的105毫米線膛炮,火炮配用計算機化火控係統,具有較高的公路速度、較遠的行程和優良的越野機動性能,能夠執行火力偵察、反偵查、反坦克等多項作戰任務,同時還要能用C-130型運輸機空運,進行快速反應部署多。

意大利B1“半人馬座”(Centauro)輪式裝甲車

    1987年1月,首輛“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樣車製成,第二輛樣車於1987年年中製成,同年12月,共有4輛樣車製成,並且參加了實驗。1988年,完成了第5輛到第9輛樣車的製造,其中第7輛樣車的車體比其他幾輛車體略窄,以便於C-130的運載,而且還采用了V型底甲板,提高了對地雷的防護能力。1989年4月,首批10輛預生產型車出廠,1990年底開始批量生產。首輛正式生產型車於1991年完工,與樣車不同的是,生產型對一些重要部位進行了改進,比如改進了存儲空間和炮塔後部以及武器係統,車體尾部的跳板式門換成了向右並啟的單扇門,並且改善了乘員乘坐的舒適性等。

    “輪式坦克”

    “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的誕生創立了武器裝備的一個新概念——輪式坦克。“半人馬座”的火力、觀瞄能力、公路及越野機動能力、防護水平以及三防性能均可與主戰坦克相媲美,該車按照機動性、火力、防護的順序來設計,打破了主戰坦克設計最先考慮火力、其次防護、最後才是機動性的順序,因而在機動性與火力兩方麵比較突出,其戰鬥性能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采用8×8底盤,並且采用了大尺寸防彈輪胎,可以獲得較高的承載能力,舒適性以及機動性,底盤有效載荷可達到8噸,動力艙和駕駛員艙並排設置在車體前部,動力裝置采用了依維柯公司的6V-TCA型渦輪增壓柴油機,功率為383千瓦,可以換裝新式6V柴油機,換裝後功率至少達到440千瓦。與6V-TCA柴油機匹配的是德國ZF公司生產的H型傳動係統,有5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帶有中央可鎖定差速器。日型傳動係統與I型傳動係統相比,縮小了在垂直方向上所占用的空間,從而降低了車體的外形高度,增大了車內中部及後部的可用空間,平滑了車體底板,簡化了車體的生產加工。懸架采用麥弗遜式獨立懸掛,越野性能非常優異,車輛轉向的時候,通常通過前部兩個車橋進行,但在低速行駛的時候,第四個車橋也可以輔助轉向,這樣可以減少輪胎的磨損,並將轉彎半徑減小到9米。此外,全部車輪都采用了泄氣保用輪胎,並裝有中央輪胎充放氣係統,駕駛員可以根據路麵具體情況隨時調節輪胎壓力。

    “半人馬座”的主要武器是1門105毫米炮,具有重量輕、射擊精度高的特點,可發射所有北約製式105毫米彈藥,並可實現在炮塔處於任何位置的時候進行射擊。火炮裝有熱護套、抽煙裝置及高效炮口製退器。光學瞄準具及火炮采用雙向穩定,可在車輛靜止時和行進間攻擊靜止或者運動的目標,無論在白天還是黑夜,車輛均具備完善的“獵-殲”能力。輔助武器為2挺7.62毫米機槍,其中1挺為並列式,彈藥基數400發,另1挺為高射機槍。

總體性能

意大利B1“半人馬座”(Centauro)輪式裝甲車

    機動

    機動性是“半人馬座”這類坦克殲擊車最優先考慮的,在設計時充分強調高機動性。“半人馬座”的動力傳動裝置由TCA 383千瓦的柴油發動機和自動變速箱組成,車輛最大行駛速度超過105公裏/小時。發動機裝有冷卻係統,整個動力傳動裝置能在短時間內整體換裝。全輪獨立式液氣懸掛確保車輛對各種地形具有較高適應性,並有助於提高越野機動性以及乘坐舒適性。所有車輪位置均選用麥弗遜式彈性支撐結構,與其他結構形式相比,結構簡單、生產費用較低。另外,該車采用三橋轉向,第l、2、4橋為轉向橋,可使車輛在狹窄的空間內實現轉向,當車速超過20公裏/時,第4橋的轉向被自動閉鎖,確保了車輛在較高速度下的方向穩定性。曾有人提出可以采用四橋轉向,雖然在理論上完全可行,但是在效費比上不令人滿意,與三橋轉向相比,轉向半徑的減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還會使第3橋的幾何結構更加複雜,第3~4橋之間的車內空間還會相應減小。

    中央輪胎充氣係統的應用可以使車輛在鬆軟的路麵上獲得令人滿意的機動性能,並利用加壓係統防止車輛在涉水時水和泥漿浸入車胎中。

意大利B1“半人馬座”(Centauro)輪式裝甲車

    火力

    “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為能遂行反坦克作戰任務,主要武器采用1門奧托,布雷達聯合公司生產的105毫米線膛炮,52倍口徑身管,采用自緊工藝加工而成,裝有炮口製退器、炮口基準儀、抽煙裝置和熱護套。火炮采用低後坐力技術,以及同心式液壓反後坐裝置和液氣複進機,後坐長度為750毫米,後坐力為137千牛。該火炮具有與標準105毫米坦克炮相同的彈道特性。火炮可發射各種“北約”標準的105毫米坦克炮彈,其中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以對付裝甲目標。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在1000米和2000米的距離上可分別擊穿450毫米和40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彈藥基數40發,其中14發存放在炮塔內,26發在炮塔下方的車體內。

    炮塔的水平旋轉和火炮的俯仰采用電液驅動,緊急情況下也可手動操作。炮塔內可容納3名乘員,車長位於炮塔內左側,炮長位於右側,裝填手位於炮長後麵。車長和裝填手都有艙門,在緊急情況下,可從車體底部的安全門下車。炮塔頂部中央向上凸出,以使火炮俯角增大。火炮的方向射界為360",高低射界為-6度~+15度。

    火控係統與“公羊”主戰坦克的基本相同,都由伽利略公司研製。這是一種穩像式火控係統,主要部件有車長周視瞄準鏡、炮長穩定式晝/夜潛望瞄準鏡、數字式彈道計算機、各種傳感器及車長、炮長和裝填手顯示麵板。車長配備的“伽利略”周視瞄準鏡有穩定裝置和微光夜視儀,晝用放大倍率為2.5倍和10倍,對應的視場角為20°和5°;微光夜視儀和晝用光學裝置共用一個通道,放大倍率為10倍,視場角為5°。車長瞄準鏡可360°旋轉,俯仰角為-10度~+60°。炮長用“伽利略”晝/夜瞄準鏡隨動於火炮,它由10倍的晝用光學通道、熱成像儀和激光測距儀組成。數字式彈道計算機可接收和處理氣象、車姿和炮膛磨損傳感器的數據。車長和炮長控製裝置包括控製麵板、控製手柄等。炮控裝置為電液式。火炮裝有穩定器,可在行進間射擊,為確保命中率,意大利陸軍在實戰中一般在車停下時才實施射擊。“半人馬座”安裝的先進火控係統,幾乎與“公羊”主戰坦克相同。

    為了應對新的戰場環境,提升火力強度,“半人馬座”還有安裝120毫米滑月堂坦克炮的版本。

    防禦

    由於“半人馬座”是強調機動性和火力的坦克殲擊車,其防護性能是最後考慮的,自然不能與主戰坦克相提並論。不過“半人馬座”還是盡可能提高防護性能,其車體前裝甲板的傾斜角度大,炮塔低矮且前部呈楔形,具有很好的防彈外形。駕駛員位於車體內前部左側,其右側是發動機,駕駛室與戰鬥室之間用防火隔板分開,安全性能較好。

    車體和炮塔采用全焊接鋼裝甲結構,為乘員提供了防輕兵器和炮彈破片的能力。車體前弧範圍內的裝甲可抵禦20毫米炮彈的攻擊;車體全周可抵禦12.7毫米槍彈的攻擊。為了盡可能地提高戰場生存力,車上還可安裝附加裝甲組件,這樣,該車的最大戰鬥全重增至28噸。

    在炮塔尾艙內裝有三防裝置,可為乘員提供淨化的空氣,該裝置與安裝在“公羊”主戰坦克上的相同,為超壓集體式,乘員無須佩帶防毒麵具。車上還安裝有一體式空調係統,這樣在環境溫度為零下30~44℃之間時,車內可保持舒適的溫度,以提高作戰效率。

    動力室和乘員室內裝有滅火抑爆係統。車頂可安裝激光告警器,當受到激光測距儀或激光武器的照射時,能及時為乘員報警。此外,車體前部裝有絞盤,可進行戰場自救與救援其他單位的車輛。

火力增強型“半人馬座”

意大利B1“半人馬座”(Centauro)輪式裝甲車

    1998年,依維柯·菲亞特公司和奧托”梅萊拉公司開始自籌資金,研製一種火力更強大的“半人馬座”。新型的“半人馬座”取消了105毫米線膛炮,取而代之的是120毫米滑膛坦克炮。新型火炮的彈藥與“公羊”主戰坦克上的120毫米火炮彈藥相同,但該火炮采用了45倍口徑身管,比大多數坦克的44倍口徑身管還長,然而炮身僅重2500公斤,比“公羊”主戰坦克的輕了700公斤。這樣低的重量主要是通過采用最新型高強度特種鋼製作炮身得到的,這種鋼材的拉伸屈服應力達到了1500兆帕,也就是說達到了最新一代坦克炮所用鋼材的拉伸屈服應力標準。另外,炮管采用了內膛擠壓硬化法並鍍鉻,還安裝了抽煙裝置和熱護套。該火炮與當今主戰坦克的火炮幾乎沒有差別。

    為了降低新型“半人馬座”的後坐力,火炮安裝了新式“胡椒瓶”形炮口製退器,後坐距離減少到550毫米(105毫米火炮的後坐距離為750毫米),後坐力則減小到25千牛。大多數的輪式車輛都能承受這樣小的後坐力。新“半人馬座”采用了新式HITFACT炮塔,同火炮一樣,這種炮塔也是奧托·梅萊拉公司研製的。炮塔的總體布局類似於原“半人馬座”:將車長位置設置於車輛前部火炮的左側,裝彈手在炮長的後麵,炮長在火炮的右側。炮尾布置有9發炮彈,車體內還有26發炮彈。除了主炮之外,車輛還裝備了1挺7.62毫米並列式機槍,並在車長艙口布置了1挺7.62毫米輔助機槍。此外,炮塔的前部兩側各安裝了一組4具80毫米煙幕彈發射器。新車型的炮塔采用了鋁裝甲,而鋼裝甲和複合裝甲板可以附加到鋁裝甲上。因此,這種裝有120毫米火炮炮塔的基本重量僅為5.8噸,大大低於原炮塔的7.5噸,即使達到最高防護等級也隻有6.6噸。

    新型“半人馬座”基本型的重量僅25.5噸,但防護力並不差,可全方位防護14.5毫米重機槍穿甲彈的攻擊。此外,它還可以抵擋6公斤TNT當量地雷在任何一個車輪下和3公斤TNT當量地雷在車體腹部下爆炸。當加裝附加裝甲,車重增加到28噸,60°傾角的前部弧形裝甲還可防25毫米口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攻擊,車體底部能抵禦6公斤TNT當量地雷的爆炸。另外,由穿孔鋼板製成的儲物筐還可以加強炮塔尾部的防彈能力。

    新型“半人馬座”的底盤與原“半人馬座”的底盤基本相同,機動性能也基本相同,在保持了原有機動性能的同時,將火力大大提高,其綜合作戰能力也將獲得不小的提升。

    首輛“半人馬座”坦克殲擊車問世已經有了20年時間,批量生產裝備部隊也有10多年時間,雖然防禦能力略顯不足,但是靈活快速的機動性能和強大的火力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使得“輪式坦克”的作戰效能十分突出。在“半人馬座”之後,很多國家裝甲部隊都列裝了裝備有大口徑火炮的輪式坦克殲擊車。“半人馬座”的出現不僅滿足了意大利陸軍的自身需求,而且它所創立的“輪式坦克”新概念對各國輪式裝甲戰鬥車輛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它的成功也給世人帶來了巨大的啟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