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裝甲車發展的秘密報告

(2009-10-29 10:57:20) 下一個


2009-06        作者:潘傑 來源:看世界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起,陸軍裝甲化已經成為世界發達國家的建軍方向。此前,中國裝甲車基本上都是仿造蘇聯的,自身沒有長遠的研製計劃。

    西藏反伏擊戰死傷無數——震驚軍方高層

    建國初期,中國陸軍基本上是停留在“小米加步槍”的階段,談不上什麽裝甲兵作戰,當然也就沒有什麽裝甲戰車之說。20世紀50年代末陸軍在西藏平亂遇到了反公路伏擊的難題,才推動軍工開始自行研製步兵作戰的裝甲車。

    1951年解放軍入藏後,根據“十七條協議”保留當地原有製度,然而當地農奴主害怕自己的特權受到觸動一直準備動亂。1956年3月,四川康區藏族頭人得知民主改革試點在彝區開始,便在理塘縣發動動亂,打響全國藏區動亂的第一槍。動亂武裝除圍攻縣城,還頻繁襲擊公路道班並伏擊汽車。解放軍進剿後康巴亂軍竄入西藏,又把襲擊矛頭首先指向軍隊。

    1958年7月,亂軍在格桑以西伏擊了西藏地方武裝動亂軍區門診部的一輛汽車,打死全部16名醫護人員。12月中旬康巴亂軍在山南又兩次埋伏,打死解放軍副團長以下官兵和地方幹部93名。由於西藏公路多在山間,動亂分子便於依托公路旁邊的製高點設伏,其射擊又比較準確,沒有裝甲防護的軍車外出遭受伏擊就隻能處於挨打的窘境。

    為防備亂軍伏擊,軍委向駐拉薩部隊派駐了一個配備進口舊車的裝甲汽車連。1959年3月中旬拉薩發生暴亂,藏軍、武裝喇嘛和康巴亂軍控製了主要街道,切斷了市內中央機關和解放軍各駐軍點的聯係,西藏軍區裝甲車連便擔負起溝通各點聯係並從城北當雄機場接運人員的任務。當時亂軍隻有步機槍等輕武器且隻長於遊獵,還缺乏使用地雷的知識,因此無法摧毀裝甲車。看到裝甲車具有這些優越性,618廠和成都金屬結構廠馬上以改裝方式製造出國產的第一種輪式裝甲輸送車,編號為533式,並於同年夏秋投入西藏的平亂和運輸。

    軍工部門應急趕製出的533式輪式裝甲運輸車,以蘇聯嘎斯一157汽車的底盤為基礎,再焊k6毫米鋼板作為防護裝甲。該型車配備一挺12.7毫米機槍,可裝載10人,裝甲能防護遠距離發射的步機槍彈穿透。不過該車型投入高原使用後,很快暴露出動力不足、裝甲薄且越野性能差的弱點,隻能臨時使用而未作為軍隊的製式裝備。

    西藏反伏擊戰的鮮血教訓讓軍方高層震驚,同時也看到裝甲車在實戰中的出色表現。於是中央軍委下令仿照蘇聯BTR-50裝甲輸送車進行研製,於1963年定型了63式裝甲輸送車裝備步兵試用。該車在1979年參加對越作戰,實戰中也暴露出弱點——車載機槍置於車頂外,射手將上半身探出車蓋外才能操作,作戰時易受傷,因而隻適合戰場運輸而缺乏載員作戰能力。

    客觀地說,軍工很重視發展坦克,卻遲遲未能推出符合國情的裝甲車,除了工業水平較低和軍費不足,還有思想認識上的原因。朝鮮戰爭期間誌願軍沒有製空權,通常把坦克當成自行火炮配置於己方陣地內使用,不存在裝甲步兵伴隨作戰的問題。此後20多年間國內演習中確定的步坦協同,都是讓步兵爬到坦克車體上隨同前進,實際是沿用二次大戰時蘇軍的辦法,反映出缺乏機械化戰爭經驗的老一代軍人還不大了解如何有效使用裝甲車。

    仿製和創新——改革開放推動裝甲車高速發展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國防戰略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也讓軍方看清了自身跟歐美發達國家武器裝備上的差距。軍工在研發新型裝甲車在保持蘇式戰車重火力和製造簡便等優長之處的同時,也采用美國和西歐戰爭重防護和操作方便的設計理念,以“東西合璧”的方式推出適合國情的裝甲車。

    根據軍方對裝備新一代裝甲車的要求,軍工開始研發中國第一代新式輪式裝甲車。201所(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等單位采用比較強勁的鐵馬2030汽車底盤和F8L413F柴油機,並吸取了國外的火控技術,於1988年初步定型了國產第一代輪式裝甲步戰車,命名為551式。1992年,軍工又在此基礎上推出性能更加出色的92式輪式裝甲車(外銷稱wM7551型)。該車戰鬥全重5噸,乘員2人,載員11人,最高車速90公裏,可水陸兩用。車上安裝有25毫米炮的單人炮塔,在發動機冷卻器、變速箱液壓管線等重要部件上加裝了裝甲;采取全六輪(6×6)驅動,三防和夜視功能齊備。92式裝甲車達到了世界20世紀80年代輪式裝甲車輛的水平,成為中國步兵引以為豪的第一種成批量裝備部隊的輪式裝甲作戰利器。

    92式軍用裝甲車的作戰性能要求和市場定位都是成功的。軍工還在92式的底盤適應性好的基礎上研製出運輸、搶修、救護等多種專用車型。北方工業公司還在此底盤安裝上國產105毫米低壓線膛炮,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研製成坦克殲擊車推向國際軍火市場。這種車型在國內裝配100毫米滑膛炮,是輪式火炮突擊車,是快速反應部隊的重要支援火器。

    過去中國陸軍師實施機動時,牽引拖曳重型火炮越野是一大難題,前進速度大受影響。如今步兵乘坐輪式步戰車,支援火力也由突擊炮擔任,可以高速投入戰場,並能在行進間進行戰鬥。

    蘇聯瓦解後不久,俄羅斯軍工界為擺脫困窘向中國推銷其最新型的BMP-3型履帶式步兵戰車。該車號稱“既有裝甲車的輕巧,又有坦克的火力”,全重不過18噸,卻在一個小炮塔上並列配備100毫米兩用炮、30毫米炮和7.62毫米並列機槍,名符其實是“火力世界第一”的裝甲車。中國軍方高層認識到這是加快發展國產先進裝甲車的難得機遇——鑒於國內有龐大的軍工生產能力,步兵戰車的需求量又成千上萬,因此決定重金購買俄羅斯的技術,再結合本國實際進行研發。

    1997年軍工企業研製並定型97式步戰車,成為國產的第三代履帶式裝甲車和第二代步戰車的典型。該型車雖仿照俄製BMP-3的標準炮塔,卻采用國產100毫米低壓線膛炮和30毫米機炮,堅持俄式戰車的一貫風格一先敵先發,火力強大,並使用國內設計的新型裝甲底盤。新車采用更先進的液/氣懸掛係統,可以方便地進行空運,車載電子設備也優於俄式原型車。在作戰中,它主要執行防爆及一線進攻的作戰任務。由於配備了先進雙穩式火控係統,97式步兵戰車可以在5500米的距離內攻擊移動或靜止的裝甲目標,在7000米的距離內攻擊暴露在掩體和戰壕外的步兵,在4000米的距離內攻擊直升機,也可以在行進間“動對動”射擊。2007年北京軍事博物館舉行大型裝備展時,97式步兵戰車公開亮相,國際軍事評論家就此認為中國陸軍終於也有了世界上火力最強的裝甲戰車。

    由於冷戰結束後多數國家一時停購軍用戰鬥車的“休眠期”已經結束,不久後將迎來一個新采購高峰,今年中國又向國際軍貿市場推出了輕、中、重型的幾款新型裝甲車。如4×4輪式(即4輪4驅動)VN3裝甲車,載武重量隻有5.6噸,除正副駕駛員外可載4名戰鬥員,車載武器是一挺14.5毫米大口徑機槍與一挺7.62毫米並列機槍,裝甲可防護12.7毫米機槍彈,國外客戶看到後反應非常好。

    北方工業公司還向國際武器市場推出一種新式8×8輪式裝甲步兵戰車,編號為VNl,這種重量超過20噸的重型裝甲車還實現了車族化,可作為步戰車,或裝載120毫米低壓滑膛炮作為突擊炮,能對付國際上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此外,國產6×6的輪式裝甲步兵戰車VN2也已亮相,正好與前兩款裝甲車形成了輕、中、重的完整係列。

    筆者認為,最新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已經透露,中國未來陸軍發展的方向是追求精幹和機動,當年那種一次投入幾十萬、上百萬徒步兵員進行大會戰的場景不可能重演。機動部隊想迅速完成任務,又必須實現“履帶化”、“輪式化”和“裝甲化”,在這種新形勢下發展各種裝甲車與發展坦克將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提高技術含量——中國未來裝甲車發展方向

    客觀地說,中國裝甲車乃至多數軍品,過去的競爭優勢在於價格低廉,其關鍵又是勞動力便宜,原材料成本也相對較低。在技術含量並非特別高的裝甲車生產上,更容易顯示出造價低廉的優勢。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外銷其陸軍現役裝備M2“布萊德雷”步兵戰鬥車的單價就高達200多萬美元,與俄羅斯最好的主戰坦克同價,令多數國家為之咋舌而不敢問津。中國外銷的86式履帶式步戰車和較新式的92式輪式步戰車,其單價不過30萬美元(對泰國等友好國家還可有更低的優惠價),卻隻有亞非十幾個經濟水平較差的國家購買。這些堪稱世界上最低價位的裝甲車銷路未得到多數軍品外購國的青睞,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軍品的技術含量不高,特別是發動機、材料和車載通訊設備乃至可靠性都低於歐美及蘇俄產品,這說明隻有“價廉”而不“物美”仍不能有效爭取客戶。

    筆者認為,國產裝甲車的作戰性能如何提升,關鍵在於強化蘇俄和西方產品兩方麵的長處,重視“人一機”設計。西方裝甲車和坦克一向講究乘坐舒適,車內空間寬敞且有保證空氣清新等配套設施,這雖增加了噸位並相應降低了火力配置,卻有利於遠途作戰時保持乘員的戰鬥力。俄式戰車偏重於節約空間以增強火力和多載人員,乘員空間狹隘且缺少附加配置,平時行軍索性讓步兵坐在車頂上麵,作戰時再擠進車內。中國新近研製的裝甲車的乘坐標準雖不能攀比西方,但是改變了過去那種讓乘員盡量忍耐的蘇式模式,用“以人為本”的要求適當改善人員的操作和作戰條件。例如車內都安裝了空調,操縱裝置盡量考慮節省體力,這不僅利於步兵長途行軍作戰,也有利於促進外銷。

    進入新世紀後,國家財政收入和國防費的大幅提高使研製和采購新型裝甲車輛具備了條件。以中國現有的軍費來看,大量采購單價不過一兩百萬元的裝甲車已屬輕而易舉,如此價位的戰車在國際軍貿市場上也會成為歐美產品的有力對手。近來一些西方軍事評論家也感歎,今後歐美生產的裝甲車輛因其價格昂貴,在多數國家已難以再同中國產品競爭。

    差距——我國的步兵戰車尚待改進

    上世紀90年代後,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發展輪式裝甲車輛的熱潮。相比於世界輪式裝甲車的發展,我國輪式裝甲車輛的起步雖然較晚(在80年代以前,我國幾乎沒有裝備輪式裝甲車),但發展速度很快,而且技術水平較高。目前,我國研製和裝備的WZ551係列輪式裝甲車在技術性能上已經達到國外同類先進裝甲車的水平,而92式輪式步兵戰車就是該係列裝甲車族中的傑出代表。

    但是92式步兵戰車與西方主流步兵戰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從92式輪式步兵戰車的單位功率、最大行程等性能指標上看,其優於國外同類車輛,但最大公路時速要低(國外許多輪式步兵戰車的最大公路時速都在1 00公裏/小時以上)。從火力上看,92式步兵戰車與世界先進水平大體相當,但火控係統還是有些簡單,尤其是夜戰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其作戰能力的發揮。

    92式輪式步兵戰車與世界先進輪式步兵戰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信息化程度上,如美國的“斯特賴克”輪式裝甲車已經將信息化能力列為該車必備的主要能力之一。法國、德國等國也在加強輪式步兵戰車的信息化能力,以適應未來作戰的需要。在這方麵,我們還有艱巨的工作要做。

    2004年初出版的《漢和防務評論》刊登了一篇《由新步兵戰車研發看中國陸軍裝甲兵器設計思想》的文章,其文章稱我國已經少量裝備了最新型的97式步兵戰車,其官方名稱為z B D97型步兵戰車,隨後這一代號被包括《簡氏防務周刊》在內的諸多西方軍事傳媒廣泛引用,國內相當部分軍事書刊也采用了這個未經證實的稱謂。

    從網上流傳的各種數據推測,97式步兵戰車主要借鑒和吸收俄羅斯BMP-3型步兵戰車技術的優良因子,並根據中國自身戰略目標而研製的。該車基本反映了新時期我國在地麵武器發展上的成就,迎合了當前地麵部隊機械化作戰的國際思潮。但是我們應該看到,ZBD97步兵戰車上還存在著遷就登陸作戰和南方水網地區作戰致使被動防護能力有限的弊端,在設計思路和製造工藝上更有諸多亟待改進之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ZBD97步兵戰車應該隻是一個“階段車型”,而非“目標車型”。也許在其基礎上的改進工作已經陳列在設計師們的案頭。

                                           摘自《看世界》2009/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