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新加坡稱中國南沙西沙部署預警雷達反艦導彈

(2009-10-27 10:42:41) 下一個

新加坡稱中國南沙西沙部署預警雷達反艦導彈
2009年10月   來源:東方網

日前,東亞以及東南亞地區最有影響的智庫之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發表了一份題為《南海日益變化的力量分布:對處理及避免衝突的影響》報告。該報告詳細分析了近年來南海周邊各國力量的對比變化情況,稱中國在南沙群島內永暑礁上部署了一種稱為J-17C型的雷達,為國家提供了預警能力;還在西沙群島內永興島建立了反艦巡航導彈裝置,並將之打造成支持中國海軍南沙群島內軍事行動的前線哨所。

    解放軍南海部署J-17C型雷達增強預警能力

    報告指出,在亞洲諸國中,中國軍力無疑位居魁首。雖然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受深預算及孤立之苦,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開始進行軍事現代化,海軍後勤保障範圍得以拓展。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07年出台的年度報告甚至將中國稱為亞洲地區頭號、世界排名第四位——僅次於美國、英國及法國——的武器采購國。

    報告稱,如今中國的側重點已從陸地及邊境防禦轉轉移,海上作戰能力有顯著提高。就在地麵部隊規模縮小的同時,中國海軍投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其采購了新的武器係統,調整了武裝部隊的結構,從俄羅斯購入了驅逐艦與潛艇,改善其南海艦隊的兩棲戰能力。上世紀七十年代,南海艦隊是中國實力最薄弱的一支艦隊,二十年後,它的實力即使沒有超過其他艦隊,也已然與其他艦隊持平。

    中國海軍仍在繼續擴張其常規潛艇能力(宋級、元級及基洛級潛艇),並進一步發展其規模較小的核動力潛艇。目前,其已經采購了包括俄製“現代”級在內的大量驅逐艦與護衛艦。2006年,美國國防部評估認為,中國海軍擁有約75艘大型水麵戰艦,55艘攻擊潛艇及50艘兩棲艦艇。2009年,美國國防部評估認為,中國約有26艘驅逐艦、51艘護衛艦、58艘柴電潛艇及8艘核動力潛艇。

    此外,報告還稱,中國還在提高其對中國南海各礁、島的控製能力。其已鞏固了海軍在美濟礁等島嶼的軍用設施,配備了防空及海軍艦炮以及直升機停機坪。另外,中國在南沙群島內永暑礁上部署了一部J-17C型雷達,為國家提供了預警能力。有報道稱,中國還在西沙群島內永興島建立了反艦巡航導彈裝置。報告稱,中國將永興島當做支持其在南沙群島內軍事行動的前線哨所,該島內的跑道已被加長。

    報告指出,中國海軍還正在海南省三亞內建造地下核潛艇基地。該基地可容納高達20艘核潛艇、航母及其他力量投射艦船,能夠大幅度提高中國在南海的戰略存在及軍力。這對中國向南海投射軍力或控製這片海域而言尤其重要。與中國存在領海爭端的國家與日本非常關注中國潛艇在南海活動的增加,而中國潛艇活動的增加也正是對美國及在亞太地區海軍力量存在的一個挑戰。除中國海軍的行動之外,還有報道稱中國正在建造新一級大型近岸巡防艦。相關報道指出,該級近岸巡防艦由準軍事組織配備,用於在南海巡邏。

    報告指出,很明顯,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建設不隻是用來避免或武力消除(如果有必要的話)任何侵犯其對爭議區領土主權的行為,其他推動中國海軍建設的因素還有保護中國的海上安全、確保其經濟繁榮及能源供給,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保護東南亞海上交通線(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海峽、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以及南海內運輸航線。在過去幾年中,隨著趕赴中國的原油運輸船的增多,交通運輸量已迅速增大。因此,南海在可能爆發的台灣海峽公開衝突中的重要性也應該被注意。特別值得指出的,北京政府現在把目光瞄準了海上封鎖戰略,該戰略意在將美國軍隊短時限製在可向台灣提供幫助的海域之外。

    報告稱,盡管中國軍力不斷增強,但在獲得新的技術後,中國仍需要一些時間將這些技術融入軍隊現有技術。此外,中國尚不具備在遠離陸上基地的海域內持續開展行動的能力。而且,中國眼下也不具備可以投射兵力的航母戰鬥群。不過,據一位中國高級軍官透露,解放軍未來會建造一艘航母。2008年11月,中國國防部外辦主任錢利華少將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任何一個大國的海軍都夢想擁有一艘或更多的航母。值得注意是的,南海群島的多數島嶼都太過狹小,不能成為進一步開展海軍行動的基地。這樣一來,控製南海海上交通線可能是中國獲得亞太地區海上優勢的唯一的途徑。因此,人們應該把控製隻能生產有限軍事區的礁島與控製海上通信線路及區別來看。很明顯,後者更具戰略意義。

    南海海上力量平衡正朝中國傾斜

    盡管如此,要想了解南海各國的軍力變化情況,就要從相對價值、意圖以及軍隊所可能發揮的作用上進行評估。與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確實具備了重大的軍事優勢,而且這種優勢還在日益增強。例如,中國擁有該地區最大的潛艇及戰鬥機力量。這使其在海南島建造核潛艇基地的舉動,對應對南海糾紛來說變得非常重要。

    而且,報告還稱,中國南海艦隊的建設情況也是東南亞其他國家關注的焦點,盡管該艦隊的建設進程是循序漸進的——因為該艦隊的地理活動海域理所應當的就是南海。在那些從中國在南沙群島中行動感受到威脅的國家中,越南和菲律賓的感受最為明顯。目前,南海海上力量平衡正朝中國傾斜,這可能會對南海衝突產生直接的戰略影響:其會壓製有關西沙群島的爭論,也可能會在南沙群島爭論日漸升級時采取行動。

    報告稱,現階段,即使是身為東南亞最強國的越南也不具備能與中國相抗衡的軍力。目前,越南的海上力量不足以支撐其在南海的意願。不過,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越南便開始對其海軍及空軍力量進行現代化。今年4月,越南政府宣布其可能會采購6艘俄製“基洛”級核潛艇。而且,越南也有望構建其海軍航空能力,以增強其海上力量。盡管如此,越南仍為平台陳舊及資金不足等問題困擾。

    不過,報告繼續稱,其他與中國存在領海糾紛的國家的情況較越南更糟。以菲律賓為例,雖然菲律賓政府努力對其軍隊進行現代化並升級其裝備,但菲律賓海空軍的力量依舊很薄弱。然而,該地區海軍力量最不濟的國家當屬文萊。迄今為止,文萊政府尚未在南沙群島確定任何軍事存在,也沒有對任何宣示擁有主權。盡管如此,文萊也已經開始升級其軍隊的裝備。最後馬來西亞海軍建設情況相對順利。同東南亞其他國家一樣,馬來西亞也竭力增強其海上力量——今年9月,馬來西亞購置了首艘法國“鮋魚”級潛艇。

    報告稱,除相對的軍事弱點外,東南亞國家所獲得的外來軍援並沒有幫助他們製衡中國在南海的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唯一有能力和中國軍隊抗衡的或許隻有美國,特別是駐日本橫須賀港的美軍第七艦隊。然而,美國政府卻反複強調稱,其與菲律賓在1951年8月30日所簽訂的《菲美共同防禦條約》中並沒有涉及菲律賓所宣示主權的地區。此外,盡管自1995年7月11日美越建交以來,兩國關係已大幅提高,但到目前為止越南仍未與美國建立正式或默認的聯盟關係。而且,不管是否與越南確立實際聯盟關係,華盛頓政府迄今為止仍不願意卷入越南的領土爭端。

    對此,報告分析稱,美國之所以不願意向南海周邊的這幾個國家提供幫助,並不是放棄了這一戰略海域,而是因為不願意卷入管轄權問題。雖然美國一直在密切關注南海海域的發展情況,但卻在始終如一地限製其維護南海航海自由的程度及第七艦隊的機動性。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南海爆發衝突,美國將會為台灣或菲律賓提供何種程度的幫助。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