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由新片《公眾之敵(Public Enemies)》想到的湯姆遜衝鋒槍(組圖+視頻)

(2009-10-19 20:25:22) 下一個



從芝加哥小提琴到戰壕掃帚
由新片《公眾之敵(Public Enemies)》想到的湯姆遜衝鋒槍(組圖)

“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黑幫及犯罪分子常用武器,一度惡名遠揚。湯姆遜衝鋒槍不斷充實著罪犯們的軍火庫,與該槍有關的謀殺和搶劫新聞充斥著美國各大報紙的頭條。因為這種衝鋒槍拆下木托和彈鼓後,可以方便地藏進小提琴盒裏,因此犯罪分子將其稱為“芝加哥小提琴”(芝加哥是當時黑幫活動最猖撅地區),又因為其連發時“嗒嗒嗒”有節奏的槍聲,常又被叫做“芝加哥打字機”。

“芝加哥小提琴”的來曆

可惜湯姆遜衝鋒槍在當時顯得太超前了,過快的射速、加之沒有經過實戰檢驗,保守的美國軍方轉而訂購昂貴而笨重的路易斯輕機槍。湯姆遜奧托軍火公司倉庫裏依然擠壓了4千支最早的1921型衝鋒槍,幾乎要破產。正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二戰爆發了。於是,湯姆遜衝鋒槍得以改進並批量生產。


這是最近熱播的犯罪傳記電影《公眾之敵》海報
那個時代的代表性黑幫武器在主角手中頗為搶眼

嫌犯姓名:約翰·狄林傑
嫌犯生日:1903-06-22
出生地點:美國印第安那州
去世日期:1934/7/22,31歲
犯罪事實:搶劫銀行,逃獄


新片《公眾之敵(Public Enemies)》槍戰片段
幾乎清一色的湯姆遜衝鋒槍
 


約翰·狄林傑本人(左)      約翰尼·德普飾演約翰·狄林傑(右)

 追緝狄林傑的FBI探員麥文·皮維斯(左)克裏斯蒂安·貝爾飾演探員皮維斯(右)


   約翰·狄林傑是位活躍於30年代美國中西部的銀行搶匪,在1933年7月到1934年6月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他總共搶了11間銀行,不法金額高達30萬美金。狄林傑搶銀行的手法包括佯稱是推銷銀行保全係統的銷售員,藉此竊取銀行的保全密碼,另外一種手法更是叫絕,他與黨羽佯稱是電影公司,跟目標銀行交涉借銀行來拍攝一部銀行搶案的電影,所有員工就這樣微笑目送一行人把錢搶走!另外,他與他的黨羽曾兩度逃獄,更是轟動全美,由於他的瀟灑行徑與不傷人的原則,也讓他成為美國FBI曆史上最著名的罪犯。


湯姆遜衝鋒槍

 (圖)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是20年代產品,該槍結構比較複雜。它雖不是由湯姆遜設計,但衝鋒槍這一術語卻是由湯姆遜最早提出來的。湯姆遜衝鋒槍是以美國湯姆遜將軍命名,但實際上是由美國人O·V·佩思和T·H·奧克霍夫設計的。

 

湯姆遜衝鋒槍-簡介

第一種真正投入生產的湯姆遜衝鋒槍是M1921,最早有M1921衝鋒槍出售記錄的是在1922年,但是售出量極少,任何軍隊都沒有把它當作製式武器,它多配備於警察使用。後來推出的M1923、M1927、M1928,其大多部件都源於M1921。

(圖)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

M1928剛出現時稱為海軍型衝鋒槍,供海軍使用,裝備陸軍後稱為M1928A1。M1928同M1921的主要區別是連發射速降低了,由800發/分降到700發/分。射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槍機的質量,同時減小了槍機複進簧的簧力。1942年,改進後的M1928定名為M10.45英寸(1英寸=25.4mm)湯姆遜衝鋒槍。進一步改進M1,又出現了M1A1。M1係列湯姆遜衝鋒槍在外觀上與M1928湯姆遜衝鋒槍最明顯的區別就是:M1的拉機柄在機匣的右側,而M1928的拉機柄在機匣頂部。

湯姆遜衝鋒槍的大量外銷始於二戰初期,有記載顯示,1939年秋,法國訂購了3750支M1928和3億發彈;1941年初,瑞典和英國也有訂購。二戰期間,僅自動軍火公司一家就生產了20萬支湯姆遜衝鋒槍。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曾大量裝備M1928A1和M1A1湯姆遜衝鋒槍。四川兵工廠大量仿製湯姆遜衝鋒槍,槍身上刻有"中華民國十九年四川兵工廠造"的銘文。

湯姆遜衝鋒槍-曆史物證

解放戰爭時期,原山東钜野縣程縣長和商政委二人帶領柳林、劉莊等4個村的32名民兵圍殲駐龍國保以西的敵人時,曾繳獲美造M1A1湯姆遜衝鋒槍。
  
淮海戰役,中國解放軍曾繳獲大量M1928A1湯姆遜衝鋒槍。
  
1952年,福建省浦霞縣閭峽鄉民兵護航隊配合我軍解放浮鷹西洋島時,繳獲美造M1A1湯姆遜衝鋒槍多支。
  
1960年,在平息西藏叛亂的戰鬥中,中軍繳獲美造M1928A1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曆史簡介

美國人研製衝鋒槍起步非常早,約翰-湯姆遜(John Thompson)將軍於1916年創立奧托軍火公司(自動武器公司),專注於衝鋒槍的研發生產。湯姆遜的軍火公司其實是個皮包公司,根本沒有自己的設備,於是跟柯爾特武器製造公司達成協議,由柯爾特負責生產,奧托負責銷售。著名的湯普森衝鋒槍原型在1919年問世(湯姆遜M1919A1),次年湯姆遜開始公開展示樣槍,以爭取軍隊的訂單。這款新式衝鋒槍使用美軍.45ACP標準手槍彈,由一個容彈100發的巨大彈鼓供彈,射速高達每分鍾1,500發,100發的彈鼓4秒鍾就打光。湯姆遜的廣告牌稱此槍為“塹壕掃帚”,就是突出其無比強大的火力。到場的專家紛紛稱讚這是當時最具革命性的輕武器。

可惜湯姆遜衝鋒槍在當時顯得太超前了,過快的射速、加之沒有經過實戰檢驗,保守的美國軍方轉而訂購昂貴而笨重的路易斯輕機槍。湯姆遜又向警方推銷,效果依然不理想,柯爾特到1925年一共隻生產了3千支(這其中有56支賣到中國裝備孫中山的衛隊)。走投無路的湯姆遜使出渾身解數向社會推銷。此時正值美國政府頒布禁酒令,各地黑幫紛紛販運私酒謀取暴利,湯姆遜衝鋒槍因為短小精悍火力強大而深受黑道青睞,成為匪徒的標準裝備。

湯姆遜衝鋒槍在民間的成功,漸漸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1926年,美國海岸警衛隊購買了幾百支湯姆遜裝備巡邏艇,同年美國郵政總署訂購了250支裝備押運郵車的海軍陸戰隊。1927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介入尼加拉瓜內戰,湯姆遜衝鋒槍表現優異,促使海軍陸戰隊於1930年正式列裝湯姆遜,稱為1928海軍型。1932年,美國陸軍才勉強將湯姆遜列為騎兵部隊的非製式武器,4年以後升級為騎兵標準裝備。由於當時是和平時期,軍隊舍不得花錢,下的都是幾百支的小訂單。到1939年,奧托軍火公司倉庫裏依然擠壓了4千支最早的1921型衝鋒槍,幾乎要破產。正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二戰爆發了。此後的一年裏,法國訂購了6,000支湯姆遜衝鋒槍(後來戰敗未能提貨),美國陸軍訂購兩萬支,而英國更是下了107,500支,價值兩千一百萬美元的龐大訂單。好戲才剛開始,1941年8月,美國麵臨參戰的壓力,開始提升軍備,向奧托一單訂購了319,000支。

湯姆遜衝鋒槍-契機發展

二戰的爆發對於奧托軍火公司來說是一個契機,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湯姆遜M1928A1的生產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可以說是居高不下!1939年,一支不帶任何附件(油壺、槍背帶、維護工具、彈夾、彈夾袋)的湯姆遜M1928A1居然要209美元!!!以致於幾家工廠開足馬力生產,日產量也不過200多支。英國作為同盟國向美國定購了大量的M1928A1,不過大部分都在前往英國的運輸途中被德國的U型潛艇擊沉在大西洋海底;由於英國戰前忽視衝鋒槍的用途與價值導致此番情形的出現,現在又為了湯姆遜高昂的價格而用去了外匯儲備的五分之一實在太不劃算;鑒於此,英國索性自力更生;自主研發了帶有英國特色的-司登衝鋒槍。

擺在奧托軍火公司麵前的難題是:美國軍方對於居高不下的價格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而如何降低價格成為了奧托軍火公司的頭號難題。

一句話,就是要改進現有的老型號湯姆遜,生產簡易型湯姆遜衝鋒槍。

(圖)圖上為湯姆遜M1921、中為M1928A1、下為M1
圖上為湯姆遜M1921、中為M1928A1、下為M1

就在此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出現了,薩貝迪公司--應軍方的邀請共同參與湯姆遜衝鋒槍的改進工作。

薩貝迪公司的工作人員從湯姆遜的出生地調來了當時湯姆遜衝鋒槍早期型號的圖紙、量具、夾具甚至部分半成品和樣槍,逐一進行了排查和分析,他們測試了各個機械力點、零件的工作麵、使用環境等等;尤其是他們用高速攝影機拍下了湯姆遜衝鋒槍發射時的機械動作並進行了無數次的計算和驗證後得出:早期型湯姆遜(M1919A1、M1921、M1927、M1928A1)衝鋒槍的槍機為半自由槍機,槍機後端為了保持開閉鎖動作到位以及減少機械故障加裝了“H”型黃銅延遲塊,而槍機上對應“H”型黃銅延遲塊的讓位槽加工過於精密;以上兩個部件是使得湯姆遜衝鋒槍價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在而後進行的實驗中,薩貝迪公司的工作人員發現改進型湯姆遜衝鋒槍即使在不加裝延遲塊的情況下改為自由槍機式也能正常開閉鎖;報告上報到了陸軍部,陸軍部隨即批複同意改裝並進行試生產;然而奧托軍火公司卻發難稱薩貝迪公司侵犯了他們的專利。而陸軍部駁斥說:戰爭期間一切都為戰爭服務,其它的免談。。。(不過奧托軍火公司確實有苦說不出,因為H型黃銅延遲塊和槍機讓位槽的加工成本就達到50美元!而且一直以來是奧托的專利。)於是,改進型湯姆遜衝鋒槍開始投入批量生產。

1942年4月,新槍被美軍列為製式裝備部隊,命名為M1式衝鋒槍,這是美軍的第一支製式衝鋒槍。M1於當年開始生產,共製造了249420支,1943年又增加到了360609支。這時薩貝迪公司對湯姆遜M1衝鋒槍又進行了其他方麵的改進包括:拉機柄從機匣上方移到機匣右側,並對拉機柄形狀進行了簡化;原先的萊曼公司生產的可調標尺更改為鋼板衝壓的“L”型標尺,標尺中央小孔標定射距為80米,標尺上方缺口標定射距為200米;去掉了槍管外部的散熱槽,同時槍口防跳器因為作用不大也取消了。M1928的槍托與機匣采用滑槽配合連接,可以拆下,而M1則直接用兩個螺釘固定在機匣上。此外M1隻能使用20發或30彈匣供彈。

M1後來進一步簡化即成了M1A1,後者是最後一款軍用湯姆遜衝鋒槍。M1A1與M1的外觀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M1A1取消了M1槍機上的三角形擊鐵,改活動擊針為固定擊針。另外下機匣左側的保險扳手和射擊選擇扳手也簡化為插入式單銷軸旋轉式樣。M1A1在鋼板衝壓的標尺兩側安裝了三角形護翼,防止落地時標尺受外力變形,同時槍托增加了貫通式交叉螺釘,提高了槍托對衝擊的耐受性。M1A1衝鋒槍是在1942年10月正式定型的,當年生產了8552支,1943年產量為526500支。1944年M1停產以後,M1A1繼續生產了4091支。到1944年底為止,供美軍使用的湯姆遜衝鋒槍全部停止生產,改為生產加工性能更好的美國M3式0.45in(11.43mm)衝鋒槍(綽號為注油槍)。目前,該槍已從各國軍隊中撤裝,但美國警察仍在使用。M1A1是湯姆遜係列衝鋒槍中最容易加工、成本最低的一種,1944年一支帶有備件的M1A1成本僅45美元。

湯姆遜衝鋒槍-技術簡介

獨特的半自由槍機自動原理

從M1921到M1928,湯姆遜衝鋒槍都延續了一種由它最早使用的獨特的自動原理,那就是開膛待擊、槍機延遲後坐的半自由槍機原理。

(圖)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

這種原理的最大特點是在靠近彈匣後方的機匣內裝有一個傾斜的“H”形黃銅延遲塊,在機匣內部與槍機的對應位置上,均開有與這個延遲塊配合的傾斜槽。方形槍機的後部開槽,用於安裝拉機柄,其前部下方也有斜槽,用來容納延遲塊上部。“H”形延遲塊下部兩側各有一個突起與機匣上的斜槽與直槽配合,而“H”形的兩側邊與槍機配合。

以M1928為例,其運作原理為:先向後拉動拉機柄,使拉機柄前部的斜麵帶動“H”形延遲塊沿著機匣內壁斜槽向上運動,直至延遲塊下部兩側的突起脫離機匣內的斜槽,此時拉機柄通過延遲塊帶動槍機向後,而延遲塊下部兩側的突起進入機匣兩側的直槽,直至槍機被阻鐵掛住。此時扣動扳機,槍機被釋放,複進簧推動拉機柄,而拉機柄推動延遲塊,延遲塊又帶動槍機複進,當槍機經過彈匣/彈鼓上方時,將一發子彈推入彈膛,槍機複進到位後,拉機柄繼續複進並通過其上斜麵的作用將延遲塊壓下,這樣延遲塊兩側的突起又進入機匣的斜槽內,然後拉機柄繼續複進,撞擊三角形擊鐵,擊鐵最終撞擊擊針擊發槍彈。火藥氣體在推動彈頭前進的同時,通過彈殼底部將壓力作用到槍機上,使槍機後退,但由於延遲塊兩側的突起與機匣內部兩側斜槽的摩擦運動,使槍機隻能緩慢地後退,從而延緩了槍機後坐。黃銅延遲塊沿機匣斜槽緩慢上升,直至兩側的突起與斜槽脫離進入直槽,此時彈頭已經飛離槍口,膛壓也下降到可以抽殼的水平,而槍機由於慣性繼續後坐,帶動延遲塊撞擊拉機柄並壓縮複進簧,同時抽出彈殼並拋殼,直至後坐到位。如果這時鬆開扳機,槍機就會被阻鐵掛住呈待發狀態,如果沒有鬆開扳機,則會重複前麵的動作繼續推彈上膛並擊發。這種原理的優點在於在槍機質量較輕的前提下可以發射威力更大的槍彈,缺點是結構比較複雜。

湯姆遜衝鋒槍的另一特點是除了少數零件外,基本上都是采用整塊鋼材加工而成,非常結實耐用,但重量偏大。湯姆遜衝鋒槍的快慢機和保險扳手是分開的,前者調節單、連發,後者控製保險狀態,雖然便於區分,但操作起來稍嫌麻煩。另外,湯姆遜衝鋒槍采用可靠性較好的雙排雙進直彈匣,彈匣體采用鋼板衝壓焊接而成,後部有一個T形突起,與衝鋒槍下機匣上的T形槽配合將彈匣固定在槍上。彈匣本身的加工較為複雜,而且受磕碰時容易損壞。外露式彈匣卡筍位於左側,逆時針旋轉卡筍才能解脫彈匣,但旋轉麵在側麵並且操作部位是平麵,帶手套時不便操作。湯姆遜衝鋒槍彈鼓有50發和100發兩種,雖然能提供猛烈的持續火力,但體積和重量大,攜帶不便,而結構複雜,裝彈時更是費時費力。與大多數采用彈鼓供彈的衝鋒槍都不同,該槍在安裝彈鼓時,要將彈鼓上供彈口前後麵上的水平突起對準機匣供彈口前後的凹槽,從槍身左側水平裝到槍上。軍用型湯姆遜很少采用彈鼓,多采用20發或30彈匣,自動武器公司也建議在實戰中盡量使用彈匣。二戰中裝備湯姆遜衝鋒槍的美軍傘兵,標準攜彈量為300發,分裝在15個20發彈匣中,除隨槍的1個外,其餘14個裝在跳傘服口袋裏或M6攜行袋裏。不過,該槍無論用彈匣還是用彈鼓,安裝時都要求定位精確,在黑暗環境和實戰條件下不太方便。

湯姆遜衝鋒槍-改進說明

湯姆遜衝鋒槍共生產了M1921、M1923、M1927、M1928和M1五個大的係列,每個係列又都有多種改型。

M1921在M1919的基礎上做了4點改進:一是將槍機前端裝的擊針改為活動式,並在槍機上增加可旋轉的三角形擊鐵;二是射速由原來的1000發/分降到800發/分三是將機匣右側的拉機柄移到機匣上方中央;四是供彈具采用18發、20發和30發彈匣,或者50發、100發彈鼓。後來的各種湯姆遜衝鋒槍的外形和結構都是以M1921為基礎的。

(圖)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

由於美軍對於M1919在試驗中的表現比較滿意,所以自動武器公司決定先生產15000支。不過自動武器公司當時隻有設計能力而沒有實際生產能力,所以最後決定主要零件由柯爾特公司生產,標尺由萊曼槍瞄具公司生產,槍托、握把和護木等木製件由雷明頓公司生產,所有零部件交付柯爾特公司組裝成成槍並由自動武器公司銷售。M1921衝鋒槍的零部件基本上都是切削加工而成,結實耐用。外形特征是槍管表麵有散熱槽,槍口無防跳器,下方有前握把,槍托為固定式,標尺為結構複雜的可調立框式標尺。可惜的是,M1921投產以後其實際銷售狀況並不象當初預想的那樣好,盡管美國、比利時和英國都對其做過測試,但是沒有哪個國家的任何軍隊或警察實際采用。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決策者的思想還停留在使用大威力步槍彈的遠射程自動步槍時代,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這種發射手槍彈的小型自動槍械的價值所在。無奈之下自動武器公司不得不對M1921衝鋒槍進行改進,進而誕生了具有遠射能力的M1923衝鋒槍、麵向民間銷售的M1927半自動卡賓槍和後來大量支援盟國的M1928衝鋒槍。這些後續型號的不少零部件都是來自庫存的M1921衝鋒槍,因此M1921保留至今的數量很少。

M1923衝鋒槍是在M1921的基礎上加長槍管的一種型號,為了提高射擊精度,槍管下方還裝有兩腳架,並且能加裝刺刀和槍口裝置。從外形上看,M1923更有輕機槍的味道。M1923的實際產量非常小,但從自動武器公司的原始商品目錄裏可以看出,當時製.造的軍用型M1923衝鋒槍除使用.45ACP手槍彈的外,還有使用.45雷明頓?湯姆遜軍用手槍彈、.351自動步槍彈、9毫米毛瑟手槍彈、9毫米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等槍彈的品種,但現存實物僅能找到發射.45ACP彈的型號。其中特別要提到的是由.45ACP手槍彈加長彈殼並增加裝藥量以大幅度提高初速的.45雷明頓·湯姆遜軍用手槍彈,其彈頭重16.2克,初速442米/秒,槍口動能達到1422.6焦耳,有效射程增大到594米。由於槍彈膛壓變高,但自動原理未變,所以發射該彈的M1923連發射速降為400發/分。M1923突出遠射能力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為迎合軍方的口味,但該槍依然沒有得到多少訂單。於是後來發展的型號放棄了這種不實用的遠射性能,重新回到了衝鋒槍小型、輕量化、操作性好的目標上。

M1927湯姆遜卡賓槍是M1921衝鋒槍的半自動型號,目的是為了能夠向民間銷售,兩者外形和動作原理基本相同。最早出售的M1927是直接利用剩餘的M1921機匣製.造的,因此機匣印記是將原先M1921的印記磨掉後重新刻上的。

1927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出兵尼加拉瓜。M1921衝鋒槍在叢林遊擊戰中取得了比預想還好的效果,但實戰表明該槍的射速偏高,軍方建議最好能降到600發/分以下,因此自動武器公司於1928年對M1921進行了改進,將連發射速下降到700發/分左右,並安裝了槍口防跳器,這一改型就是湯姆遜M1928式海軍型衝鋒槍。自動武器公司於1928年公布了該槍和若幹種變型,有不帶槍口防跳器而帶有前握把的M1928A,有同時帶有槍口防跳器和前握把的M1928AC,此外還製.造了帶水平護木、槍背帶的海軍使用的M1928AC式。美國海軍購買了包括M1921在內的多種型號的湯姆遜衝鋒槍武裝軍艦和海軍陸戰隊,這些產品機匣上均刻有美國海軍印記。但是美國陸軍仍舊對此槍反映冷淡,隻裝備了極少量,隻是後來陸軍騎兵部隊急需要操作簡便的小型自動武器,才采購了一部分湯姆遜M1928衝鋒槍。1938年美國陸軍將所采用的M1928命名為M1928A1式衝鋒槍,並在機匣上刻有“M1928A1”字樣。不過在1939年之前,美國陸軍中衝鋒槍的保有量始終未超過400支。除決策者認識上的原因外,湯姆遜的價格也妨礙了它的大量裝備,1939年M1928的報價為209美元,相對同時代的輕武器來說,這個價格是相當高的。

(圖)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

M1927湯姆遜卡賓槍是M1921衝鋒槍的半自動型號,目的是為了能夠向民間銷售,兩者外形和動作原理基本相同。最早出售的M1927是直接利用剩餘的M1921機匣製.造的,因此機匣印記是將原先M1921的印記磨掉後重新刻上的。

1927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出兵尼加拉瓜。M1921衝鋒槍在叢林遊擊戰中取得了比預想還好的效果,但實戰表明該槍的射速偏高,軍方建議最好能降到600發/分以下,因此自動武器公司於1928年對M1921進行了改進,將連發射速下降到700發/分左右,並安裝了槍口防跳器,這一改型就是湯姆遜M1928式海軍型衝鋒槍。自動武器公司於1928年公布了該槍和若幹種變型,有不帶槍口防跳器而帶有前握把的M1928A,有同時帶有槍口防跳器和前握把的M1928AC,此外還製.造了帶水平護木、槍背帶的海軍使用的M1928AC式。美國海軍購買了包括M1921在內的多種型號的湯姆遜衝鋒槍武裝軍艦和海軍陸戰隊,這些產品機匣上均刻有美國海軍印記。但是美國陸軍仍舊對此槍反映冷淡,隻裝備了極少量,隻是後來陸軍騎兵部隊急需要操作簡便的小型自動武器,才采購了一部分湯姆遜M1928衝鋒槍。1938年美國陸軍將所采用的M1928命名為M1928A1式衝鋒槍,並在機匣上刻有“M1928A1”字樣。不過在1939年之前,美國陸軍中衝鋒槍的保有量始終未超過400支。除決策者認識上的原因外,湯姆遜的價格也妨礙了它的大量裝備,1939年M1928的報價為209美元,相對同時代的輕武器來說,這個價格是相當高的。

因為種種原因,美軍最後未成為M1928係列的最大主顧,取而代火的是英國和歐洲的其他盟國。二戰初期,英國在歐洲大陸的戰鬥中喪失了大量的輕武器,麵對大量裝備MP係列衝鋒槍的德軍,不得不請求美國提供包括衝鋒槍在內的軍事援助,其他一些歐洲國家也是如此。到1941年8月不列顛之戰爆發時,各盟國政F訂購的湯姆遜衝鋒槍總數高達318900支,其中英國訂購了107500支,但其中大多數因為德軍潛艇的攻擊在半途沉入了大西洋。M1928衝鋒槍火力猛烈、結實耐用,因此很受士兵歡迎,一直到1943年中期才停產,被生產性能更好的M1和M1A1所取代。

湯姆遜衝鋒槍-臭名昭著

湯姆遜衝鋒槍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黑幫及犯罪分子的常用武器,因此曾一度惡名遠揚。最早背上“幫派槍”罵名的是M1927卡賓槍,因為當時美國國內對於該槍的銷售沒有任何限製,任何人隻要花上175美元,即可以由火車快遞送至家門口,同時還可以買到大容量彈鼓,而將M1927恢複到全自動狀態也很容易,很多匪徒買到手後就立即改裝,用於幫派爭鬥、打家劫舍,甚至與警察公然對抗。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時它的另一類主顧卻是私人廠主或農場主,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受罪犯的襲擾。隨後,M1928等其他型號的湯姆遜衝鋒槍不斷充實著罪犯們的軍火庫,一時間與該槍有關的謀殺和搶劫新聞充斥著美國各大報紙的頭條。因為這種衝鋒槍拆下木托和彈鼓後,可以方便地藏進小提琴盒裏,因此犯罪分子將其稱為“芝加哥小提琴”(芝加哥是當時黑幫活動最猖撅的地區),又因為其連發時“嗒嗒嗒”的有節奏的槍聲,常常又被叫做“芝加哥打字機”。

(圖)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

使湯姆遜衝鋒槍一舉成名的是發生在1929年2月14日的“聖瓦倫丁節大屠殺”,在那起案件中,偽裝成警察的罪犯用湯姆遜一次打死了7名黑道對手。對於專事搶劫的悍匪而言,湯姆遜衝鋒槍也是他們的得力幫凶。早期的綁架犯和酒販子喬治?凱利,由於時常使用這種武器得了一個“衝鋒槍凱利”的綽號。不過,與湯姆遜有關的最有名的罪犯卻是約翰·迪林傑,在1934年在芝加哥一家電影院門口被警察擊斃之前,迪林傑一直在中西部行劫,他在一年中憑著一支湯姆遜衝鋒槍所掠奪的錢財比當初著名銀行劫犯詹姆斯16年所幹的還要多。當時另一個著名的槍擊要犯是“娃娃臉”納爾遜,他嗜血成性,每次搶完銀行,總是一手提著錢袋,一手拿著湯姆遜衝鋒槍出門,隻要看到一名警察,他就會用湯姆遜向著整個人群掃射。1934年2名聯邦調查局特工追蹤納爾遜至伊利諾斯州的鄉間,“娃娃臉”開槍還擊,將2人打死,自己也身中17彈斃命。隨著BL犯罪的激增,聯邦調查局和警察部門不得不向他們的對手學習,訂購湯姆遜衝鋒槍來武裝自己,以便在火力上壓製猖狂的犯罪分子。目前美國的一些較早成立的警察局中,往往庫存有早期的湯姆遜M1923、M1927和M1928等型號,它們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禁酒令頒布後那段動蕩時期的見證。

雖然自動武器公司的座右銘是“支持正義和法律”,但湯姆遜將軍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產品會導致如此不可控製的局麵。麵對忍無可忍的公眾,美國國會於1934年通過了《國家槍支管理法案》,要求每支槍械都必須注冊,槍主必須經過審批和交納200美元的移交稅。其實這項法案針對的就是湯姆遜這種致命武器,因此出台後,這種衝鋒槍麵向民間市場的銷售就幾乎完全停頓了。雖然由於歐洲爆發戰爭,各盟國訂購了大量的湯姆遜衝鋒槍,並且在戰場上表現出色,但該槍作為“黑幫武器”的名聲卻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當初英軍就為不得不采用這種武器而感到十分懊惱。

湯姆遜衝鋒槍-後起之秀

由於M1928係列衝鋒槍結構複雜、加工繁瑣,當二戰爆發、美國陸軍認識到衝鋒槍的重要性後,急需大量裝備,所以簡化生產工藝就被提到了重要議事日程上。此前已在M1928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小改進,如省略了機匣上複雜的立框標尺,改為鋼板折彎的簡易規孔標尺,為防止反光規孔四周有滾花,同時其上開有一個缺口,靚孔、缺口分別對應100米和200米射程,此外還取消了槍管外部的散熱槽。但1941年薩貝迪軍械公司的簡化設計才是決定性的。該公司的技師們經研究發現,M1928中“H”形黃銅延遲塊及滑槽都要求有很高的精度與光潔度,是導致加工成本和工時過高的主要原因,但如果增大槍機的質量,即使不安裝延遲塊也能安全地射擊。改進過的湯姆遜就變成了衝鋒槍中最常見的自由槍機原理,這種改進能大大簡化機匣和槍機的加工,減少25美元的成本。雖然此方案遭到自動武器公司的反對,因為這樣一來其專利權的使用費就會大為減少,但美國陸軍還是看上了這支簡化版湯姆遜,次年由陸軍兵工廠進行了試驗。

(圖)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

1942年4月,新槍被美軍列為製式裝備部隊,命名為Ml式衝鋒槍,這是美軍的第一支製式衝鋒槍。M1於當年開始生產,共製.造了249420支,1943年又增加36060支。薩貝迪公司其他方麵的改進包括:拉機柄移到機匣右側,並對拉機柄形狀進行了簡化;原先的可調標尺更改為鋼板衝壓的“L”型標尺;去掉了槍管外部的散熱槽,同時槍口防跳器因為作用不大也取消了。M1928的槍托與機匣采用滑槽配合連接,可以拆下,而Ml則直接用兩個螺釘固定在機匣上。此外Ml隻能使用20發或30彈匣供彈。

M1進一步簡化即成了M1A1,後者是最後一款軍用湯姆遜衝鋒槍。M1A1與M1的外觀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是M1A1取消了M1槍機上的三角形擊鐵,改活動擊針為固定擊針。另外下機匣左側的保險扳手和射擊選擇扳手也簡化為插入式單銷軸旋轉式樣。M1A1在鋼板衝壓的標尺兩側安裝了三角形護翼,防止落地時標尺受外力變形,同時槍托增加了貫通式交叉螺釘,提高了槍托對衝擊的耐受性。M1A1衝鋒槍是在1942年10月正式定型的,當年生產了8552支,1943年產量為526500支。1944年M1停產以後,M1A1繼續生產了4091支。MIAI是湯姆遜係列衝鋒槍中最容易加工、成本最低的一種,1944年一支帶有備件的M1A1成本僅45美元。

湯姆遜衝鋒槍-出口中國

孫中山先生出席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時的曆史鏡頭中,緊隨他身後的衛兵肩扛著一種體型碩大、前後都有握把、帶有彈鼓的武器,它就是在中國裝備近60年,比同時進入中國的“花機關”—MP18/28衝鋒槍使用更廣泛,名氣也更大的湯姆遜衝鋒槍。湯姆遜的英文原文是Thompson,由於翻譯的不同,中國也譯做湯姆生、湯普森或湯普遜。在中國,這種武器常被稱做“湯姆生手提機槍”,簡化後就是“湯米槍”或“湯姆式”。

雖然美國軍方對湯姆遜M1921衝鋒槍沒有多少興趣,但並未妨礙該槍以警用武器的名義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出口,後繼型號M1923、M1927、M1928也是如此。1922年,孫中山先生從美國購入56支M1921,用於武裝其衛隊,這些武器在陳炯明叛變事件中曾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也是有據可查的衝鋒槍在中國最早的應用。國內早期使用較多的還有M1928及其改型,M1和M1A1式則是在二戰末期才向中國提供的。二戰期間美國生產的140餘萬支湯姆遜衝鋒槍中,相當一部分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了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後期的反攻緬北和雪峰山會戰中都發揮了很大作用。1944年底美軍改用M3係列衝鋒槍,替換下來的大批各型“湯姆槍”通過折價銷售、無償贈與等方式,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國民黨軍隊。截止1945年4月底,國民政府通過租借法案從美國獲得的“四五手提機槍”已達44145支。而1948年,國民黨政府向美國訂購7個軍又3個師裝備,這批軍火在次年3月中旬前抵華,其中“四五口徑機槍交貨實數12975枝”,這裏麵大多是湯姆遜衝鋒槍,同時有“四五口徑彈藥交貨實數2.66億發”。1947年前後,國內第20、第90兵工廠也開始生產.45槍彈,以供國內日益增多的湯姆遜等美製衝鋒槍使用。

(圖)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使用的就是湯姆遜M1A1衝鋒槍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米勒上尉使用的就是湯姆遜M1A1衝鋒槍

“湯姆式”也是中國最早仿製的衝鋒槍之一。1923至1924年,廣東兵工廠曾仿製過39支M1921。1926年,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也開始仿造,1927年改稱太原兵工廠後,專門建立衝鋒槍廠,1928年月產達900支。國民政府接管後一度停造,1932至1934年期間又恢複生產,最高月產250支。到1946年,西北製造廠又批量生產該槍。這些仿製品統稱為“晉造手提機槍”,根據前方有無小握把,可分為兩種型號,有前握把者較長、較重,兩者均采用20發彈匣,也可通用50發彈鼓。這些晉造“湯姆式”標稱口徑都是11.25毫米,經常讓人誤以為它與美國原產的口徑不同,實際上兩者的彈藥是通用的。國產“湯姆式”的另一主要廠家是重慶武器修理所,1928年至1935年間累計生產兩種型號共4700支,口徑均為7.63毫米,以求與駁殼槍彈通用,其中一種仿自M1923型,裝有兩腳架,可兼作輕機槍使用。此外,華陰、赤水等兵工廠亦曾仿造此槍。這些國產的湯姆遜仿製品裝備的廣泛程度遠遠超過今人的想象,在中原大戰中各路軍閥都有使用,到抗戰之前,甚至連甘涼一帶少數民族武裝手中也有少量的湯姆遜衝鋒槍。這些仿製品與美國原槍相比,尺寸和細節均有不同,零件一般也不通用,質量更是參次不齊,同時因為磨損和子彈來源等原因,到抗戰中期後應用反而不多,取而代之的是美國提供的原產品。由於舶來品數量很多,雖然1947年國民黨第90兵工廠也根據M1式仿製成功“四五衝鋒槍”,但最終未批量生產。

早在第一次中國革命戰爭期間,紅軍就開始接觸和使用“湯姆式”衝鋒槍,其中多是國內仿製品。抗戰初期,八路軍也曾少量裝備過晉造衝鋒槍。1945年2月,新四軍三縱發起天目山第一次反頑戰役,殲滅“忠義救國軍”1700餘人,繳獲包括14支“湯姆槍”在內的大批武器。解放戰爭開始後,解放軍在粉碎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的同時,也繳獲了許多美製“湯姆式”,使我軍裝備有了很大改善。吳強所著《紅日》中,寫到楊軍傷愈歸隊,發現部隊與早先相比最明顯的變化之一就是“班、排長身上全是湯姆式槍”。該小說所反映的孟良崮戰役中,我軍繳獲衝鋒槍2484支,其中就有“湯姆式”1210支。而解放戰爭後期的淞滬戰役中,一次即繳獲湯姆遜衝鋒槍3415支。這些口徑大、射速高的“湯姆式”裝備解放軍後,在近戰、夜戰中顯示了巨大威力,為全國解放立下了卓越戰功,國民黨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整編74師師長張靈甫都是在戰場上被解放軍戰士手中的“湯姆式”擊斃的。同時,該槍也是剿匪、維持治安的得力武器,在影片《霓虹燈下的哨兵》中,作為警備部隊駐守南京路的八連官兵,都是以“湯姆式”等美製衝鋒槍為主要武器。而反映國民黨海軍起義的《海魂》中,起義水兵們使用的也是“湯姆式”、M1卡賓槍等美式裝備。這些湯姆遜衝鋒槍後來還參加了抗美援朝,1951年以後才逐漸被蘇式衝鋒槍所代替,在國內民兵中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末期。其中有些湯姆遜衝鋒槍還經過改造,改為發射7.62毫米50式衝鋒槍彈,特征是使用弧形彈匣,這些改裝槍在《烏龍山剿匪記》等國產影視作品中常有出現。

湯姆遜衝鋒槍-武器評論

湯姆遜衝鋒槍可謂是“大器晚成”,盡管發明的時間很早,但成為美軍製式武器卻很遲。當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後,裝甲部隊的擴建才使湯姆遜衝鋒槍成為美軍眼中的熱門貨,陸軍部向自動武器有限公司訂購了847991支,薩貝迪公司也生產了539143支,後者連同其分包廠商的總產量是125萬支,總產量超過了同樣著名的德國MP38和MP40。

(圖)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

湯姆遜衝鋒槍帶有濃厚的早期武器的色彩,比如說它采用全木製固定槍托,因此全槍較長,傘兵在攜帶這種武器時不得不把槍托事先拆下,落地後再裝回槍上,但這幾秒鍾的耽擱可能會導致致命的後果,而裝甲兵們更喜歡將其槍托去掉後再使用。該槍另一個早期武器的特征就是機加件多,因此成本始終居高不下,即使是最便宜的M1A1,也抵得上4支英國“司登”衝鋒槍的價錢。同樣的原因還導致這支武器的重量驚人,M1928空槍即接近5公斤,如果加上滿裝的100發彈鼓,幾乎相當於2支M3衝鋒槍的重量,使用者很容易疲勞。不過,雖然缺點很多,但並不妨礙湯姆遜衝鋒槍成為一支深受戰士信賴的武器,它的最大優點是性能穩定可靠,而且具有足夠的殺傷力,敵人隻要挨上一顆它射出的.45口徑槍彈,就有可能立即喪失戰鬥能力。

1942年,美國受“司登”的啟發,研製了結構簡單、工藝性能更好的M3“蓋德”衝鋒槍,其成本不到M1A1的一半,湯姆遜係列開始逐步淘汰。到1944年年底,供美軍使用的各種湯姆遜衝鋒槍全部停產,轉為生產M3。但戰後美軍依舊保留了一部分M1/M1A1衝鋒槍,並在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上少量使用。美軍撤裝下來的湯姆遜衝鋒槍除一部分作為軍援提供給美國支持的部分國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外,其餘大多在戰後作為廢鐵處理掉了,目前隻在民間市場和收藏家手中才能看到。前南內戰期間,克羅地亞和穆斯林武裝的武器庫中還偶爾出現過這種“老當益壯”的武器。不過,包括自動武器公司在內的美國一些廠商仍在生產湯姆遜衝鋒槍的半自動民用型號和零配件,以滿足射擊愛好者和收藏者的需要。



互動百科,影視介紹,新華網,YouTube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