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多譜勒雷達對抗預警機

(2009-10-15 10:29:07) 下一個


 

多譜勒雷達對抗預警機

 

 

 

要對抗預警機,那麽就應該針對最新機載雷達研究對抗方法。前幾篇對多譜勒介紹中,大家可以發現,按照現在電子技術幹擾80年代的多譜勒雷達,完全有把握。但是對於90年代後逐步裝備部隊的高性能雷達,采取電子幹擾效果已經不明顯。除非能夠完全掌握對方預警雷達所有性能資料。否則任何電子幹擾措施隻能讓對方看得更清楚。

 

雖然一般情況下,我們無法掌握對方雷達具體數據資料。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多譜勒雷達與電磁波基本特征判斷對方雷達必定擁有的缺陷所在。

缺點:

 

    1. 無論任何雷達均受到信號強弱影響。目標信號不夠強是看不到的。

 

目前由於采用了相控陣技術,可以采用多波束照射目標。如果控製得當,可以讓照射波在目標上產生疊加。獲得比發射功率大千百倍的能量。讓目標回波像漆黑夜空中的星星那麽耀眼。

 

但是這種方法是有適用範圍限製。

 

第一、這種掃描受旁瓣大小,與主波瓣發射夾角限製。主波瓣指向性能不好時候,超過某一距離後就無法采用這種照射方式。同樣如果旁瓣太強。(多束跟蹤同一目標區,旁瓣往往也會因此而加強),那麽在雷達上也會由於雜波太大而掩蓋目標信號。

 

第二、受預警麵積限製,如果要對目標采取這種掃描方式那麽首先就必須發現目標位置,至少也要知道目標所在區域。

 

超遠距離,按這方式搜索目標就像在天安門廣場用拖把拖地。盼望有機會拖死一隻螞蟻!

 

隻有在一定距離上,發現可疑信號采用這種方式掃描可疑區域才有實用效果。或者由前線提供具體掃描區域,這方法才能奏效。

 

2. 無論雷達采用何種PRF機製,對遠距離低空目標均無法發現。

 

3運用篇講過F15E新型雷達采用H.PRF機製,配合距閘,再加上窄波濾波器可以精確定位,配合采用數碼技術控製的FM測量係統。解決了H.PRF無法精確計算目標距離與判斷回波時間問題。這種技術可以在保證對低空目標的探測率同時也改善了H.PRF不善於跟蹤的問題。但是無論這種距閘多譜勒雷達有多先進,受視角影響,遠距離外低空飛行的目標由於反射波與地麵反射波時間差太過接近使得雷達無法將其分離出來。

 

     3. 由多譜勒頻移公式可以知道,多譜勒技術適合短波,超短波雷達運用。長波,超長波對其效果不明顯。那麽就是說,多譜勒雷達受地球曲麵影響依然相當大。

 

     4. 采用短波型號的預警機肯定受機形限製產生盲區。

 

對於每種預警機盲區是不同的。美國除了在預警機背上配備大型天線外,肯定也在其他部位配備了電子告警係統。防止有威脅目標靠近而不知道。另外,預警機通常也采用某一固定航向巡航,以避免盲區長時間處於同樣位置。

 

由以上4點可以看出,所有多譜勒雷達均受某種限製。對於某些宣稱擁有500KM預警半徑的宣傳大可以不必理會是否擁有500KM預警能力。這最大發現距離是有水份。當然,實際操作中,有可能達到這個距離。

 

舉例:

 

如果某雷達擁有雙波束發射能力。一道波束負責180度。戰時隻要觀測90度範圍而無需360度觀測。那麽就擁有了2道波束對90度內目標進行掃描這可以大大增加觀測距離。

 

說會擁有500KM觀測距離的預警機,它在運用上肯定是采用固定觀測與動態掃描相結合,對距離500KM機場采取長時間監測,對其他空域采取警戒掃描。一旦發現機場起飛飛機可以立即對飛機進行多波束照射而獲得500KM預警能力。

 

但是對於500KM外起飛,采用低空小速度逼近的飛機,此型預警機肯定沒有500KM預警能力。

 

那麽這型號雷達究竟有多少KM警戒距離?究竟能跟蹤多少目標?究竟能發現多近的低空目標?對發現低空目標的高度差要求是多少?

 

要知道這些數據最好方法就是了解此型雷達的具體性能數據。例如:

 

1. 知道雷達主波瓣最大發射功率、夾角、旁瓣輻射大小、旁瓣強弱分布。立即就可以知道此雷達最大發現距離,對目標回波探測強度,對目標速度探測幅度等資料。

 

2. 知道雷達的掃描波束數量。可以計算出雷達跟蹤目標數量。(此性能還受計算能力影響)

 

3. 知道雷達的天線麵積,知道窄波過濾器大小、功率、噪聲值。立即知道此雷達精確跟蹤能力,抗幹擾能力極限等資料。

 

4. 知道雷達係統計算能力。(無需知道程序代碼)。可以判斷出此雷達擁有多少目標解算能力。

 

5. 知道其電磁波幹擾情況,盲區情況可以知道此雷達適用範圍。

....

 

由以上看出,如果讓敵方知道雷達具體數據,那麽簡直就是災難。所以我非常非常反對我國進口A50。無論這雷達係統是由俄羅斯提供還是由以色列提供。在戰爭期間,它的所有數據都不保險。我國進口A50隻能說解決了我國沒有預警機的問題。雷達係統的生產必須由自己掌握才能保證數據安全。

 

那麽除了通過非常規手段外還有什麽方法得知對方的雷達數據嗎?當然有,在平時就應該開始收集對方雷達信號特征。經過積累記錄,一般可以得知部分性能數據。由我國多年前就裝備的TU154電子幹擾機可以知道我們已經觀測某國預警機多時了。

 

     那麽在無法有效電子幹擾現代預警機情況下,對抗預警機任務就落在了硬打擊手段下。現在最有名的硬打擊手段是俄羅斯與我國發展起來的超遠程SA導彈。

這裏以FT2000導彈為例。由於現代雷達已經可以做到低旁瓣,快速開關機。所以單純靠被動製導是無法命中目標的。我國公布FT2000采用被動製導可以肯定不是單純的被動製導。具體攻擊程序應該如下:

 

1. 首先地麵雷達係統發現預警機,取得數據資料。

 

2. 發射FT2000導彈初期采用慣性製導,人工修正方式靠近目標。

 

3. 靠近目標時,啟動導彈雷達,采用半主動方式跟蹤目標。如果目標對其幹擾,自動轉讓被動方式。攻擊段,引導頭應該可以發射L.PRF信號取得具體數據。

 

4. 為了能打的遠,飛的快,預防目標機動逃脫。FT2000應該是采取高空突破方式逼近目標。俯衝攻擊,由於預警機機動能力不強,FT2000的機動性能也許不如其他種類的SA。但是其飛行速度肯定非常高。這還可以減少敵方護航機攔截導彈機會。

 

按照現在預警機警戒距離與探測技術推算,導彈射程不應該低於200KM。最好能有400KM以上射程。按200KM距離計算,導彈巡航速度應該超過2M。低於3M。彈頭除了擁有爆破性能外,有可能設計有電磁脈衝轟擊能力。以破壞對方雷達。為了防止對方擁有電子幹擾技術,應該采取激光近炸引信。

 

這些估計數據與我國公布的部分性能數據相差太遠。也許我們公開的隻是外銷型數據吧。本人認為如果真要采用SA方式反擊預警機,那麽以上性能必不可少。至於AA反預警機技術,受戰鬥機雷達性能影響與攜帶導彈性能影響,要比SA技術難度大許多。原因在這裏不討論了。大家可以翻看以前幾篇對戰鬥機多譜勒雷達性能分析與本篇對預警機多譜勒雷達性能分析就可以看出來。

 

(摘自中國軍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