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吃著碗裏,看著鍋裏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一個有5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
毛澤東在滹沱河邊散步。
太陽通紅,河水清亮,就像毛澤東的心情和思緒。
井岡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在毛澤東踏動曆史的足音中,中國革命正在硝煙中隆隆馳向下一個停靠點——不,那已經不是停靠點,而是定都北平。
全國各戰場的勝利,特別是遼沈大捷,使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國民黨軍隊已由內戰初始的430萬人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則由120餘萬人增至300萬,翻了一番還多。而比數量更重要的,是質量、士氣和人心。
1948年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斷言:“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以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隻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而兩個月前的9月7日,即遼沈戰役即將發起前五天,毛澤東在給“林羅劉”的電報中說:“我們準備五年左右(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根本上打倒國民黨,這是具有可能性的。”
一個遼沈戰役,把5年打成3年。問題是下一步挪動哪個棋子?
西北、中原、華東、東北,毛澤東高屋建瓴的目光通覽周邊戰場,一次次地凝望東北時,他關注的是華北,是平津。
10月31日,中央軍委就東北野戰軍在遼沈戰役結束後的任務,電示“林羅劉”並東北局和華北局:“應休整一個月左右,約於十二月上旬或中旬開始出動,攻擊平津一帶。”
11月4日,在給“林羅劉譚”的電報中,又說明了同樣的意見。
而現在,毛澤東準備讓林彪提前進關了。
因為自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將黃伯韜兵團大部殲滅後,有跡象表明華北傅作義係的20個師可能退守綏遠,蔣介石的中央軍24個師可能海運江南,加強長江下遊防線,從而延緩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毛澤東的既定方針是:務將華北敵軍就地殲滅!
11月16日淩晨4時,毛澤東給“林羅劉”發電,征詢意見:請你們考慮你們究以早日入關為好,還是在東北完成休整計劃然後入關為好,並以結果電告為盼。
第二天下午,“林羅劉譚”複電:
東北主力提早入關很困難。因為東北解放後,部隊思想發生很大波動。東北籍戰士怕離開家鄉,怕走路太遠,甚至某些幹部已開始生長享受情緒,需要以大力解決這一問題。過去因忙於戰後問題的處理,還未正式向戰士解釋此問題,正布置通過各種方式解釋此問題。同時新兵和俘虜戰士的補充還未就緒,爭取工作也要有相當時間,否則逃亡減員會更嚴重。此外部隊冬大衣、棉帽、棉鞋均尚未發下。
一大堆困難,都是實情。
林彪講的和沒講的這些困難,毛澤東大體上都清楚。
同一天22時,毛澤東再次致電“林羅劉”:
欲抑留蔣、傅兩部於華北,以華北我軍現有兵力,是無法完成的。如果蔣匪集中其24個師於津沽一帶掩護海運,我們集中程黃、楊羅耿兩兵團,無法破壞其計劃。如果使用楊羅耿於察綏方麵,亦沒有充分把握阻止傅係西退,因傅係可在楊羅耿到達綏東之前,乃至楊羅耿到達綏東之後,利用其騎兵、汽車及地方熟悉等條件,經大青山北麓衝過去,我軍隻能截殲其一部,難於殲其主力,傅係一退,蔣係必同時南退,使我們兩頭失塌……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望你們鄭重考慮下述兩個方案:
(甲)東北野戰軍提前於本月25日(戌有)左右起向關內開動,預計現在錦、義地區的部隊,下月10日(亥灰)以前可到天津、唐山地區,如敵正在南撤,我可殲其一部或大部;如敵尚未開動,我可抑留該敵,繼續休整,並修複北寧路,然後大舉殲敵。
(乙)不管蔣、傅軍是否撤走,仍按原計劃休整到12月半,然後南進。即使說,蔣、傅要撤就讓其撤走,你們則準備到平津後無仗可打時即沿平漢路南下,先在長江中遊作戰,逐步東進與劉、陳會攻京滬。
以上兩案何者為宜,望考慮電複。
依然是與“林羅劉”商討,但毛澤東的態度是明顯的。
第二天18時,毛澤東又發一電,在首先談了傅係部隊有可能起義後,口氣變了:
望你們立即令各縱以一二天時間完成出發準備,於廿一日或廿二日全軍至少八個縱隊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敵人不使逃跑,並采取使中央軍不戰投降(此種可能很大)。
19日上午,毛澤東收到複電:軍委:
十八日十八時來電敬悉。我們決遵來電於廿二日出發,詳細部署另電告。
林、羅、劉皓九時半遼沈戰役伊始,東北野戰軍突然出現在北寧線。
而今,這支戴著狗皮帽子的強大的軍隊,就要閃電般亮相華北平原了。
突然性是戰略的本質,戰爭中最有效的打擊就是出其不意。
共產黨蒙起國民黨來,一蒙一個準
林彪是1948年11月30日離開沈陽的。
車輪滾滾,載著“黑土地之狐”馳奔華北的黃土地。
隻要醒著,林彪腦子裏的那個車軲轆,就沒有閑著的時候。
讓我們看看1948年1月5日這一天,林彪發出的電報的標題:
1.關於殲敵四十三師等部,我各部攻擊任務時間區分;
2.胺嶺崗子等地作戰部署;3.炮師應於本日十四時趕到川心店參戰;
4.關於進至河套一帶抗敵給二十九師的命令;
5.給騎師關於本日十四時趕到巨流河以北的命令;
6.給八、九縱關於立即向老邊前進的命令;
7.給一縱關於力爭在本日十四時趕到巨流河的命令;
8.黃家嶺辛家店之敵由二縱擔任迂回切斷;
9.關於九師應向巨流河前進的命令;
10.望八縱立即向旗堡前進;11.四縱應全力向老邊前進;12.望十六師隨時抓住公主屯撤退之敵;
13.二、七兩縱應立即出發;14.八縱仍須向大民屯方向前進;
15.炮兵應立即向川心店前進;
16.望十縱及三師抓住增援公主屯之敵;
17.關於包圍敵第二師給四縱的命令;
18.十一師應進至馬堡子一帶防敵撤退與增援;
19.望三縱令九師首先殲滅敵一九五師;
20.六縱應正麵抓住敵人;21.望一縱向老邊方向派出有力部隊;
22.關於殲滅由石佛寺以東向西增援之敵給十縱及三師的命令;
23.給獨五師於明日進至調兵山以南的命令;
24.望四縱各師監視敵二○七師的行動;25.三十師應到東蛇山子一帶協作二十師作戰的命令;
26.給炮師關於向公主屯以南前進的命令;
27.關於第六、七縱、炮兵統歸二縱指揮的命令;
28.關於殲敵五十五師給二十九、三十師的命令;
29.給騎師關於明日向沈陽近郊前進的命令;
30.同意關於二、七縱、炮師五日二十時關於協同作戰的報告。
一封電報,少則幾十、上百字,多則幾百、千把字,這一天30封電報,該是個什麽篇幅?
這些隻是給下邊各部隊的電報,還有給上級的呢?而且,那是戰爭年代,是不是還有遺失的呢?
接下來的3天,分別是28封、27封、19封。同年5月24日的電報,竟達39封。
不知道是不是林彪的最高紀錄。也不知道是不是中國將帥的最高紀錄。
問題的實質,不在於一天口述了多少電報,如何熬精費神,嘔心瀝血,而在於究竟在戰場上收獲了什麽。
“一點兩麵”、“三三製”、“三猛戰術”、“三種情況三種打法”、“四快一慢”、“四組一隊”——談起林彪的六個戰術原則,當年的四野老人津津樂道。
老人們都說,這些戰術原則,別說師團幹部,就是連排幹部,甚至許多班長、老兵、骨幹,當時都懂、會用。這是打勝仗的原則。林彪這人話語金貴,在這上頭卻不惜話語,各種場合有機會就講,不厭其煩地講,就怕你搞不懂,不按他的來。
國民黨稱東北共軍戰術水平高。對遼沈戰役的評價則是:“對兵力之分配,完全符合節約與集中之原則”,“對大兵團之運用,時空力之分配,緩急先後,悉合機宜,決非幸致。”
1948年12月2日,林彪從喜峰口入關。
杜聿明、陳誠、衛立煌已是手下敗將,黑土地輝煌的一頁已經翻過去了,“黑土地之狐”在琢磨黃土地上的對手了。
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在林彪到達喜峰口時,新華社和《東北日報》發表一則消息,說林彪正在沈陽主持東北局會議。
國民黨情報部門就向蔣介石和傅作義報告:林彪尚在沈陽開會。
共產黨蒙起國民黨來,那是一蒙一個準。(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