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解放戰爭》:解讀第一次四平之戰失敗的原因

(2009-10-13 14:43:50) 下一個


《解放戰爭》是第一部全麵記錄解放戰爭的非虛構作品,具有宏闊的視角和入微的體察,包含著驚心動魄的人生沉浮和變幻莫測的戰場勝負,盡展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的豐饒內容。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審視昨天的戰爭,進而思考共和國壯麗誕生的史詩。書中史料真實豐富,作者首次披露了這一時期許多重大事件、重要戰役的完整進程,以往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也首次浮出水麵。本版及十六版內容均摘自該書。

杜聿明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四平

國共兩黨代表關於東北問題的談判分歧嚴重。隨著國民黨軍源源不斷地到達東北,蔣介石的立場越來越強硬。延安方麵的態度也強硬起來: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隻能接收沈陽至長春沿鐵路兩側三十裏的地帶。如想進入其他地區,必須得到共產黨方麵的同意——顯然,共產黨方麵是不會同意的。

四月四日,林彪到達四平街,在察看了戰場地形之後,他向中央表達了“堅決與敵決死一戰”的決心。毛澤東立即回電,表達的也是不惜一切的決心。一場為爭奪鐵路線上的重要城市而進行的血戰已經不可避免。

這就是後來頗受爭議的“四平之戰”。

八日傍晚,四平外圍戰鬥開始。交戰雙方是:東北民主聯軍山東軍區第一、第二師,第七縱隊新四軍第三師八旅和十旅、東滿挺進縱隊等,共十二個團;國民黨軍是新一軍新編三十八師。新一軍是國民黨軍主力部隊之一,抗日戰爭時遠征緬甸,為解救被日軍包圍的英軍,新一軍在當時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的率領下奮勇殺敵,最終為遠征軍衝出一條血路。戰後,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升任新一軍軍長。此時,孫立人正在倫敦接受英國女王的授勳,該軍暫由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梁華盛指揮。兩軍激戰一夜,雖然東北民主聯軍的兩個營在包抄中因迷路沒有完成斷敵退路的任務,但是新編三十八師的三個連還是在共產黨軍隊不顧一切的攻擊中受到重創。新編三十八師師長李鴻曾出征緬甸,作戰經驗豐富,在指揮部隊發動逆襲之後,新編三十八師終於穩住了陣腳。此戰,新一軍兵力損失不大,但是士氣受到打擊,梁華盛甚至向剛到東北代替杜聿明指揮作戰的鄭洞國表示:按照作戰命令限定的時間攻下四平是不可能的。

在接近四平的國民黨軍各路部隊中,第七十一軍八十七師占領法庫後,企圖迂回四平的側後,他們麵對東北民主聯軍的節節阻擊邊打邊推進,突然間,發現自己被引到一個早已布置好的大口袋中:先頭團看到前麵有個熙熙攘攘的集市,便向路上的老百姓打探情況,百姓們都異口同聲地說八路早就走了,於是先頭團解散休息。就在國民黨軍開始又吃又喝時,槍聲驟起,原來集市上的不少百姓都是化裝的八路軍。伏擊八十七師的部隊,是從阻擊新一軍的戰場上迅速移動而來的。林彪部署了“一點兩麵”的戰術,即用主要兵力攻擊敵人最薄弱的一點,其他方向以少量兵力助攻。同時,突擊部隊用在敵人的兩側,牽製部隊則用在攻擊正麵。四月十五日,在東北民主聯軍的合力圍攻下,八十七師被分割壓縮在十幾個村莊裏。從各村跑出來的老百姓來到共產黨軍隊的陣地上,詳細報告了國民黨軍在各村的兵力分布情況。天黑之後,東北民主聯軍的圍殲戰開始了。至清晨時分,八十七師大部被殲,副師長和參謀長被俘,隻有師長黃炎帶領少數衛兵逃離。

四月十六日,從北平回到東北的杜聿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奪回四平。

四平血戰開始了。四平位於遼寧與吉林的交界處,當時是通往南滿、西滿和北滿的交通樞紐。四平城北麵山巒起伏,其餘三麵地勢平坦,從地形上看無險可守。

在林彪的急令下,東北民主聯軍所有的主力部隊晝夜奔襲,前後到達四平的總兵力近八萬人。官兵們還是開始緊急搶修防禦工事。他們沿著小城外圍挖掘了大量的交通壕,甚至把小城西南的河道全部堵塞,從而讓河水漫出形成大麵積的沼澤,以阻止敵人坦克的衝擊。同時,四平城內囤積了大量的糧食、彈藥和醫療用品。林彪的命令是:要使每一個前線指戰員有戰鬥到最後一人的決心,要有與最後一個陣地共存亡的決心。

十八日,國民黨新一軍在鄭洞國的指揮下發動了攻勢,其新編三十師沿鐵路由南向北,新編三十八師由西向東,五十師直指四平東南,三路大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對四平正麵展開輪番攻擊。國民黨軍的每一次進攻,都用優勢火炮進行長達三個小時以上的火力準備,致使四平外圍的阻擊陣地上硝煙彌漫、彈坑累累,東北民主聯軍所有的防禦工事很快就被夷平,官兵們隻有利用鋼板構成的堡壘做掩護,躲避炮彈的殺傷,然後待敵人衝鋒到三十米處時,跳出工事用手榴彈和刺刀展開拚殺。經過反複的拉鋸作戰,新一軍終於在東北民主聯軍的正麵防禦線上撕開一個缺口,進攻部隊在坦克的引導下從缺口進入,並急速向縱深發展,占領了四平市區西南角的一座樓房。東北民主聯軍多次組織反擊,但是在傷亡百人之後依舊沒有奪回。在新一軍五十師的進攻陣地上,百門以上的火炮以每分鍾二十五發炮彈的火力向東北民主聯軍的防禦陣地進行狂轟,但隨後步兵的衝擊依舊要麵對共產黨官兵的頑強堅守和寸土不讓。戰至二十二日,新一軍重新協同火炮,前後配置,開始了毀滅性的轟擊,致使東北民主聯軍的交通聯絡全部中斷,各部隊陣地都處在各自為戰的情形中。這時候,戰鬥的焦點轉向四平城西北一個叫三道林子的高地。僅二十二日一天之內,雙方在高地上展開的拉鋸戰就有四次之多,而堅守在這裏的東北民主聯軍的一個營傷亡達百人以上。二十三日,新編三十八師集中炮火轟擊三道林子的北山陣地,東北民主聯軍陣地上平均每分鍾落彈四百餘發。新一軍雖然武器優良、火力猛烈、戰術精到,但是當白刃戰和肉搏戰來臨時,國民黨軍官兵麵對共產黨官兵不惜生命的勇氣不禁心驚膽戰。四月二十六日,新一軍在四平城東的一次攻擊被打退,東北民主聯軍在城北的反擊未能奏效,戰場出現了暫時對峙。鄭洞國要求杜聿明增援。

二十七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電報到達:“(一)四平守軍甚為英勇,望傳令獎勵。(二)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例如一至二個團],化四平街為馬德裏。”——“馬德裏”,指的是一九三九年西班牙內戰中國際縱隊與西班牙人民一起為保衛馬德裏而戰鬥。

毛澤東的態度是“化四平街為馬德裏”,林彪的態度則是“盡量化四平街為馬德裏”。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宣傳部長陳沂後來回憶說:“就是林彪本人,當時也沒有說過要在四平進行一個大戰役,我們全軍上下都覺得這樣‘且戰且退’的打法是合算的。”四平八天的戰鬥,林彪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軍作戰的弱點:沒有城市防禦作戰的基本經驗,官兵們隻知道向前方射擊,缺乏與友鄰部隊策應的意識;火力配備的層次和縱深都不理想,無法形成有效的阻擊火力;戰場上沒有統一的射擊命令與信號,有的部隊開火太早,致使敵人臨近時彈藥不足;部隊交接陣地時沒有顧及工事的交接,造成接手陣地的部隊在工事已全部失效的情況下出現大量傷亡。而國民黨新一軍卻在步炮協同、營連進攻和交替掩護方麵都顯示出老練的攻堅經驗。如果他們在近戰時頑強,而不是一拚刺刀就跑的話,此戰打下去凶多吉少。

但是,毛澤東要求堅決保衛四平:

林:

感(二十七日)電悉。(一)前線一切軍事政治指揮,統屬於你,不應分散。如因工作繁忙需人幫助,則可考慮高崗等同誌來助你,如前線機關以精簡為便利,則照現狀為好。(二)東北戰爭中外矚目,蔣介石已拒絕馬歇爾、民盟和我黨三方麵同意之停戰方案,堅持要打到長春。因此我們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堅持奮戰,將兩處頑軍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銳氣,使其以六個月時間調集的兵力、武器、彈藥受到最大消耗,來不及補充,而我則因取得長、哈,兵力資財可以源源補充,那時,便可能求得有利於我之和平。(三)力戒輕敵,每戰必須集結全力,打敵一點,以期必勝。此點你已充分注意,望深入教育,一體遵行。毛澤東辰(五月)東(一日)毛澤東的真實意圖,不僅是以四平之戰贏得談判桌上的有利地位,而且還要在四平一線將國民黨軍的攻勢徹底遏止,以期達到國民黨占領沈陽以南,共產黨占領長春、哈爾濱以北的平分東北的目的——既然獨占東北已無可能,爭取到一半也是勝利。

四平是國共談判桌上一個重要的籌碼

但是,本溪失守的消息傳來了。防守本溪的東北民主聯軍各部隊,主力調到了四平方向,本溪城內隻剩下蕭華指揮的三個團。國民黨軍新六軍、第五十二軍、第七十一軍的五個師,於四月二十八日向本溪發動全麵攻擊,蕭華指揮各團拚死阻擊,戰至最後每團每連隻剩下十餘人,東北民主聯軍的防線被全線突破。五月三日,蕭華命令放棄本溪。

本溪失守後,解除了後顧之憂的國民黨軍迅速北上,向四平包抄而來。其中廖耀湘的新六軍在右,陳明仁的第七十一軍在左,已經回國的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居中。東北民主聯軍本來就裝備簡陋,兵力不足,現在為防禦國民黨軍的兩翼包抄,防線又被拉長至五十多公裏,兵力更見稀疏,火力更見單薄。而國民黨軍將領很清楚,這種攻防戰拖得越久,對防禦一方越是不利。由於防禦的正麵過於寬大,東北民主聯軍各部隊主力都被置於陣地一線,慘烈的戰鬥導致的重大傷亡令各部隊的兵力捉襟見肘。

此時,指揮部隊負責四平左翼防禦的黃克誠提出了“適可而止,不能與敵硬拚”的建議。黃克誠先給林彪發電,提出目前敵人傾巢出動,“與我決戰,而我軍尚不具備進行決戰的一切條件”。因此,可以“把四平及其他部分大城市讓出來”,盡快到中小城市及廣大農村建立根據地。等敵人“背上的包袱沉重得走不動了的時候”,我軍再回過頭“逐個消滅他”。黃克誠沒有等來林彪的回音,更沒有等來林彪撤退的命令。五月十二日,他直接致電中央,不但建議放棄四平,甚至建議放棄長春。黃克誠的這封電報,是後來對四平之戰得失爭論中最著名的電報(電文有刪節):

(一)由關內進入東北之部隊,經幾次大戰鬥,戰鬥部隊人員消耗已達一半,連、排、班幹部消耗則達一半以上,目前雖尚能補充一部新兵,但戰鬥力已減弱。

(二)頑九十三軍到達,如將大量炮兵及部分坦克用上來,四平堅持有極大困難。四平不守,長春亦難確保。

(三)如停戰短期可以實現,則消耗主力保持四平、長春亦絕對必要。如長期打下去,則四平、長春固會喪失,主力亦將消耗到精疲力竭,不能繼續戰鬥。故如停戰不能在現狀下取得,讓出長春可以達到停戰時,我意即讓出長春,以求得一時間的停戰也是好的。以求爭取時間,休整主力,肅清土匪,鞏固北滿根據地,來應付將來決戰。

(四)東北已不可能停戰,應在全國打起來,以牽製國民黨軍向東北調動。東北則需逐步消滅國民黨兵力,來達到控製全東北的目的。

(五)我對整個情況不了解。但目前關內不打,關外單獨堅持消耗的局麵感覺絕對不利。故提上麵意見,請考慮。

黃克誠還是沒有接到任何回音。他不知道,在遠離四平戰場的地方,國共正在談判桌上就東北問題激烈地討價還價,而四平無異是一個重要的籌碼,共產黨人在這樣的時刻絕不能輕易放棄四平。十五日,毛澤東給東北局發來電報稱:“四平街作戰支持的時間愈長愈有利。”整整十三年後,黃克誠才明白當年在戰場上林彪為什麽沒有回音。

然而,就在毛澤東發出這封電報的時候,東北民主聯軍保衛四平的最後時刻來臨了。

廖耀湘指揮的新六軍新編二十二師的一個團,在付出一個連的傷亡後,突破了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的防線。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國民黨軍用鋼板鋪路,六百多輛汽車、坦克和火炮強行通過,負責阻援的第三縱隊連連退守,新六軍主力很快逼近四平地區。同時,東北民主聯軍在其他方向上的防禦陣地也被相繼突破,國民黨軍最後對四平防線的製高點塔子山形成三麵包圍。

塔子山距四平城僅十餘公裏,這裏的陣地原由萬毅部的五十八團防守,由於傷亡過大,陣地被移交給第三師七旅。為了加強防禦,林彪命令第三師十旅前往增援。七旅在之前的戰鬥中已嚴重減員,塔子山陣地上隻有十九團一個團。五月十八日,新六軍在向塔子山進行了空前猛烈的炮擊之後,步兵在飛機的助戰下發動了強攻。防守核心陣地的三連和十連,麵對敵人的集團衝鋒,無一人後退。連續的激戰令官兵們無法壘就工事和掩體,他們在猶如暴雨般傾瀉的炮彈中血肉橫飛。彈藥全部用完之後,陣地上幸存的官兵們使用了石頭和牙齒。最後,在這個不足百餘平方米的小山頭上,交戰雙方官兵的屍體達上千具。

林彪不斷給塔子山方向打電報,先是命令“盡可能再堅持一天”,然後命令“最少明天要頂半天”。但是,在塔子山防禦陣地上,官兵幾乎傷亡殆盡。而奉命增援的部隊輕信了以為遼河水深難以徒涉,以至於沒能及時趕到戰場。林彪給毛澤東去電:“四平以東陣地失守數處,此刻敵正猛攻,情況危急。”電報發出幾個小時後,十八日下午,傳來塔子山陣地全部失守的消息。這時候,林彪想的已經不是堅守四平的問題了,而是一旦撤退的後路被封死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他沒等中央回電,下達了全線撤退的命令。

十九日,毛澤東致電林彪:“如果你覺得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便應主動地放棄四平……準備由陣地戰轉變為運動戰……”

曆時一個月的四平之戰結束。

四平之戰,以東北民主聯軍的重大損失成為一次失敗的戰例。不少人認為,四平之戰是在對時局的錯誤估計下發動的,是在不宜進行大規模防禦作戰時進行的一次得不償失的消耗戰。在諸多要素均處於劣勢的情況下,與優勢交戰對手爭奪一城一地的得失,不但導致了八千多官兵的傷亡,而且在戰略上也陷入了被動。(王樹增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