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美宇航員有望乘中國\'神舟\'(圖)

(2009-10-12 08:11:52) 下一個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美宇航員有望乘中國"神舟"
2009年10月   來源:東方網

    這是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神舟七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新華社發

    美國《航空周刊》10月9日刊登了一篇名為《首次參觀中國神舟飛船發射設施》的文章。詳細描述了該文作者與美國兩名前航天員弗雷德·格雷戈裏和湯姆·亨裏克斯等人參與的由美國空間基金會所組織的民間代表團參觀中國“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及相關發射設施的情況。這是首次麵向外界披露的中國第二階段太空活動發展目標及中美兩國在航天領域逐步密切的合作情況。

    中國正邁向2020年實現發射20噸級太空站的發展道路上,7名中國新宇航員將很快開始他們的飛行訓練曆程,其中將包括21名擴充人員中的首批2名女宇航員。

    如同那些男宇航員一樣,2名女宇航員也要至少擁有1000小時軍事飛行訓練時間。不過,與男宇航員不同的是,男宇航員都是戰鬥機飛行員,而女宇航員是從大約200名中國空軍運輸機隊飛行員中女性飛官中選拔而出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規劃部副主任、中國宇航員遴選委員會成員呂書軍(音譯)表示。

    宇航員將在中國內地的航天綜合訓練基地中進行各種模擬訓練。這座大型建築物從沙漠20公裏(12.5英裏)外就能看見,這仿佛讓人想起位於佛羅裏達州美國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航天員訓練中心的大樓。

    宇航員從兩個93.5米高(307英尺)的第9級火箭工作艙進入大到國產“神舟”飛船的返回艙內,通過時間僅為586秒。他們將根據指令完成與“天宮一號”(目標航天器)的對接,並登上“天宮一號”。“天宮一號”將由長征二號多級運載火箭從這裏發射,並將從兩個移動發射平台之一的軌道上推送至1.5公裏外的另一發射平台。

    該發射場的高空圖像可在穀歌地球上看到,中國官方提供的唯一照片來自一本6年前出版的雜誌。直到今年9月25 日,才有少數外國人獲準訪問了該發射場,沒有外國記者。不過,隨著中國載人航天機構和美國國家航天局不斷通過各種非正規渠道的接觸與討論,這種情況已經改變,今後可能會出現更為密切的合作。

    與前麵中國對外保密其航天計劃截然相反的是,包括本文的編輯在內的美國空間基金會所組織的代表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參觀這裏、北京的航天設施以及在未來兩年內準備發射的兩艘載人飛船“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作為這次訪問的一部分,美國兩名前航天飛機的指揮官弗雷德格雷戈裏(Fred Gregory)和湯姆亨裏克斯(Tom Henricks現任航空周刊主席)與中國6名航天飛行員中的5名進行了有關航天飛行相關經驗的探討。弗雷德格雷戈裏傳遞了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的有關於航天合作的信息,完成了美國航空航天局前局長查爾斯博爾登(les Bolden)的遺誌。

    美國航空航天局官方表態稱,格雷戈裏是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前往中國的,還表示:“任何關於美國航天局或奧巴馬政府與這次旅行有關的意圖推測還為時過早。”雖然博爾登“目前還沒有計劃”前往中國,一名高級防衛廳官員透露,他將“可能明年會去中國”。

    奧巴馬政府早就提出了與中國就人類航天飛行進行更深層次合作的可能性。今年4月,總統科學顧問約翰霍爾德倫(John Holdren),在接受科學雜誌采訪時曾暗示,美國宇航員有望能夠在航天飛機退役後乘坐中國飛船,當然他表示這種可能性“這取決於中美關係的發展程度”。

    霍德倫在前往中國討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時曾表示,他認為中美在航天領域的合作有可能在原則上就能發展到兩國彼此信任,並默契合作的程度。雖然在事後他表示這樣說完全隻是猜測,但他不認為應該排除這種可能。

    中國航天員坦率地承認他們正在追趕美國和俄羅斯,都非常願意把自己的問題向他們的美國客人請教。參觀這個專為921工程建造的快速發射台比預定時間多花了一個多小時。因為該設施的主任崔其君(音譯)和總工程師陸晉榮(音譯)通過翻譯與美方討論了改設施的能力。

    載人航天飛行的基礎設施:綜合發射台、燃燒控製室和宇航員住處(美國宇航員住在為有發射任務高級軍官員專門預留的一個獨立的區域內)——是在90年代初為921項目(即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門興建的。在1992年就規劃這些設施將用於2020年前發射20噸級中國太空空間站而使用。第一階段起始時間為 2003年10月15日,成功完成了運載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繞地14圈的神舟五號的發射任務。

    項目第二階段現目前已全麵展開,並計劃在大約一年的時間裏完成下一步航天任務,屆時“天宮一號”飛船送入軌道。在這個階段裏,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旨在發展艙外活動能力(EVA)和飛船交會對接能力。“天宮一號”將會為神舟飛船裏的宇航員提供對接的練習機會,就像一年前神舟七號使航天員翟誌剛成為中國第一個太空行走的航天員一樣。

    “天宮一號”將從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技術研究所完成研製以後,將通過某個空軍基地的鐵路運抵發射場。它將進入飛船衛星組裝車間進行裝配,衛星組裝車間是載人航天器和其他衛星組裝和測試的地方。

    該車間有一個12米高的腳手架,用於組裝中較小的低軌道地球衛星和中高度軌道地球衛星的固定裝置,同時還能製造神舟飛船返回艙熱保護係統的經驗。航天器在進入該車間時要通過一個大型的“空氣淋浴房”,高壓空氣管要在航天器進入10000級無塵組裝車間前把可能進入的沙塵吹淨。

    該車間代表了典型的中國式車間裝飾,裏麵掛滿了明亮的紅色和金色的橫幅標語鼓勵工人。其中一幅掛在20-30名工程師的大廳裏,上麵寫著“盡一切努力完成工作”;另一幅鼓勵“嚴謹認真、奉獻統一”。

    崔其君(音譯)說,準備神舟飛船一次的發射計劃大約要要花費60天時間,目前他的中心正在研究神舟飛船從準備大廳轉移到飛船總裝大樓是否有可能節約10 天時間。總裝大樓與一個大廳毗鄰,大廳裏的長征多級運載火箭和助推器可以水平的運送過來。該火箭大廳還服務於另外一個獨立的衛星發射平台,與神舟發射平台相距約600米。

    對火箭組裝車間和衛星發射塔台的參觀不在此行的安排之列,盡管中方官員向參觀人員派發了一本包含長征運載火箭在大廳裏水平放置的宣傳畫冊。長征運載火箭通過一個側門移送到發射區域的,並由一個橋式起重機升入其中一個移動發射平台的上麵,該橋式起重機擁有15噸起重能力。

    發射塔台本身重量750噸,由安裝在發射平台上的8個電動機驅動,平台每個角安裝2個電機。該中心主任崔其君說,到目前為止隻有一個平台已經使用,去年神舟七號發射之後就沒有再次使用,但目前似乎狀態良好。

    發射平台的軌道要承擔向發射台直接運送1500噸的重量。還未使用的貨物堆將在第二軌道通過74米高的大門通向分流係統,把平台向主要軌道移動。兩扇門中每一扇,好似肯尼迪航天中心火箭裝配大樓中的門,都由6個20噸的組成部分使,兩個是拉開了橫向道路部分。

    發射塔台本身高105米,頂部擁有一個單柱避雷係統。發射平台位於火焰導流槽上部,可以將長征二F運載火箭所排出的廢氣分流。長征二F火箭的助推器和主發動機,能燃燒四氧化二氮(N2O4)和偏二甲肼(二甲基肼),每個產生約17.7萬英鎊推力。導流槽內襯鋼筋混凝土,能從平台結構的兩側的出口將廢氣向上導出。

    發射台其中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航天員逃逸係統,該係統從神舟軌道升降機通道下來的一根鋼管,保證航天員在危機時刻能自行從火箭艙直下進入到發射塔台下麵的加固掩體之中。宇航員可以下拉靈活的阻燃“袋”,並雙臂抱緊管壁減緩下落。逃生過程整個需要大約1分鍾完成。

    航天員在火箭點火後的逃逸係統則類似美國宇航局獵戶座探索飛行器基礎上研發的發射中止係統及逃逸係統。起飛後120秒內出現危機情況,將啟動整流罩兩側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將把整流罩裏的軌道艙和返回艙與發射失敗的長征火箭分離,同時程序清理負載,整流罩和軌道艙就實施分離,神舟返回艙將打開降落傘返回地球。

    發射控製是位於7公裏以外的一個400平米的發射室實施的。發射室通過光纜控製發射台。4排工作台正對4個LED大屏幕,為發射控製團隊展現整個升空過程。在房間的前麵是通常是高級官員在發射序列結束後指揮發射團隊的平台。

    在自動飛行序列下,飛行中止係統在火箭升空120秒後解除。進入飛行狀態140秒後四個助推器脫落。200秒後整流罩分離。580秒後神舟飛船與長征火箭頂部分離。之後幾秒鍾,任務控製將轉移到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BACC)。

    最初的兩艘神舟載人飛船飛行曾在位於飛船頂部軌道艙兩側擁有太陽能電池板,返回艙尾部的服務艙還設有一套更大的太陽能電池板。但神舟七號飛船沒有這些裝置——所以翟誌剛有更多活動空間準備太空行走。神舟八號將不進行載人飛行,但飛行硬件的構成仍以有人設計建造,隨後的這一係列的兩艘飛船,將在其前端末梢保留配置和“神舟七號”一樣的進行機械對接的結構。

    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接管飛行控製時,神舟飛船在200×350公裏的初始軌道上自動飛行。北京控製中心將飛船變軌至343公裏的軌道,飛船就按照其時間表開始工作。在接下來的神舟飛船飛行中,任務將包括指引無人駕駛飛船與“天宮一號”完成中國首次軌道對接。

    中國的載人航天計劃的第二階段中,“天宮一號”的角色將從一個對接目標轉變成為航天員工作的空間站。重約8.5噸的飛船最初將從這裏用長征火箭的新型號發射升空。新型號火箭將為發射載人宇宙空間站服務,還有另一種升級版本運載火箭將承擔起20噸級航天器的貨倉發射任務。中國希望在2020年前完成航天器在軌運行。後麵談到的兩個航天器將由新的長征5型運載火箭於海南島在建的發射基地進行發射,因為在北緯19度進行發射,能獲得更好的軌道性能,提高衛星運載能力。

    由於需要科學家在空間站上工作,中國也需將宇航員隊伍的招聘範圍擴展至民用部門。遴選委員會成員劉樹軍說,5年後所進行新一輪航天員遴選,擴展範圍更廣。

    雖然中國正在通過有條不紊的步驟的地實現其軌道空間站計劃,但加強與美國航天局合作的可能會加速計劃的進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汪溫飽主任在9月 22日與美國代表團其他成員會議後,私下與格裏高利舉行了談話。他還呼籲應該在更廣的範圍內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合作,在被問及中國是否願意參與國際空間站進行軌道實驗室時,他表示合作包括了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落暉/史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