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沈洪溥:輕率地呼喚貿易戰不合時宜

(2009-09-18 07:36:05) 下一個


發布: 2009-9
作者: 沈洪溥
來源: 新民網


幾天來,中美之間因輪胎“特保案”而起的貿易爭端迅速發酵,幾乎到了街談巷議的地步。當局者、研究者乃至旁觀者皆沉迷其中——一邊是不管不顧、自娛自樂地將輪胎股炒得雞犬升天,然後高台跳水;另一邊則是怒火中燒、一意孤行地放大消息的負麵要素,乃至國內已有某些自許主流的媒體高效啟動了網上投票,並更高效地宣稱“有98%的投票者認為中國應該堅決地對美國采取貿易報複措施,有90%的投票者認為,中國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與美國打一場貿易戰”。

必須指出的是,這樣輕率地看待貿易戰,以及如此情緒化地評價貿易戰的前景,是非常不負責任的。

一言以蔽之,在網上輕點鼠標抒發“愛國豪情”當然來得痛快,但是否這並不堅實的民意就能夠完全替代國家經濟實力,其中,又有多少喊打喊殺的“戰爭幼稚病患者”能夠承受貿易爭端帶來的產業蕭條、失業增加等負麵後果,恐尚是未知數。何況,據筆者有限的見識,似乎在實際中,中國迄今也並未因經濟原因發動或參與過雙邊或多邊的全麵貿易戰,遑論“實力足夠”。

“貿易戰”雲者,應算是貿易領域的“戰爭”吧。而戰爭即仿若賭博,賭贏當然爽呆了,但賭輸了將一無所有。而舉凡大千世界,動輒押上身家的多是逼急了眼的破落光棍,理性、負責的人實不宜湊趣摻和此類叫嚷或曰嗆聲。

在原理上,貿易是經濟的一部分,經濟的背後是政治,政治的背後又是軍事、地緣、宗教……因此,對中美之間短期內的貿易爭端,也暫不宜複雜化、擴大化。如今,一旦受迫,快速啟動反製手段當然必要,但僅以目前階段的情勢論,還沒到單挑乃至呼朋引類一起來掐架的地步。

一者,中美爆發貿易爭端並不罕見。僅以最近五年來看,美方對我國出口的紡織品、家具、紙製品等都有過反傾銷調查的案例。同時,中日之間、中歐之間也都有過貿易摩擦。在一個貿易全球化的時代,國家間有些不大不小的矛盾是正常的。作為一個打算參與世界經濟航船掌舵的大國,犯不著因為一點矛盾,便要由著性子非要把仇家踢到海裏不可。

二者,中國主動擴大貿易衝突並不明智。目前,目前我國國內除原材料外幾乎所有產業都存在產能過剩,去年以來的經濟刺激計劃實施後,在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中,仍隻有出口毫無起色。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我國前三大貿易夥伴中,中歐雙邊貿易同比下降20.7%;中美雙邊貿易同比下降16.4%;中日雙邊貿易同比下降22.1%。對於美國挑起的貿易糾紛,中國給予適當的警告和反擊是必要的,但如果擴大貿易戰規模,無法起到拉動出口的根本目的,徒有快意恩仇的瞬時高潮。

三者,中美之間共同利益遠大於矛盾分歧。客觀地看,奧巴馬此番選擇對華輪胎設限,又選擇在匹茲堡召開G20峰會,都有迎合、安撫失望情緒強烈的鋼鐵業界的意味,可謂是這個“危機總統”在國內經濟困境中把玩的政治平衡術。但也要看到,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大國,與舊秩序的中心國家之間仍需要進行廣泛的合作和溝通。在當前階段,無論是國家財富、科學技術、地緣政治等,中美之間的利益共同點是多方麵的,貿易領域的摩擦僅是局部矛盾。

這樣,在G20峰會即將召開的前夕,中國正不妨善用中美貿易衝突的題材,督促美方及其他國家采取多種手段彌補、糾正貿易領域的不恰當行為,以此來爭取廣泛支持和同情,將未來潛在的、更大範圍的貿易爭端消弭於萌芽階段。與此同時,也可以有限的幾次貿易報複案例為借鑒,汲取識別爭端風險、完善雙方溝通管道、控製衝突範圍程度等經驗,防範世界經濟震蕩期延長、貿易矛盾多發等未來可能的不利局麵,爭取盡早為更大範圍的貿易爭端做好預案。在這場百年不遇的經濟危機中,實有必要倡導堅持“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思路來解決代表性症結。

最後,亟需提醒的是,無論傳媒或是學界,均有義務幫助民眾厘清頭腦,清晰地切割經濟與政治、貿易爭端與政治對立,肆意把小問題忽悠大、把簡單問題複雜化的做法,固然有吸引注意力的效果,但絕不是贏得尊重的長久之道。筆者迄今記得,在2007年11月某天,次貸危機已爆發並漸深化之時,美國當時的總統喬治·W·布什在其每周廣播講話中仍不忘告誡民眾,切不要把對貿易爭端的仇恨演變為民粹主義的敵視。

這一有些提前的勸告,此時或許正適用於我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